深部开采冲击地压产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深井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及防治技术

深井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及防治技术
置 在 免 压 区 内。
通过地应力测试 报告 和现场工程 实践 , 5 水 平大埋 一80 深造成的高应力 , 具备 了发 生 冲击地 压 的客 观条件 , 合 也 综 地质条 件和开采技术条 件分析后认为 , 协庄矿冲击地压发生 特点为 重力型 冲击 地压 和构造 型 冲击 地压。因此 , 在孤 岛 煤柱 、 上层采动边界 影响 区以及 向斜轴部 、 断层 等高应力 地 质构造带 、 掘进工作面通过上层遗 留煤 柱或其 它集 中应力 区 冲击危险将会较 为严重 。
制可采用卸压爆破 来进行 。根据 电磁 辐射和钻 屑法 的监 测 结果 , 对监测指标超过l 临界值 的区域及时采( 下转 第 6 8页)
质构造等 ; 另一 类 为开 采技术 条件 因素 , 括采煤 方 法 、 包 煤
柱、 采掘顺序和放炮 诱发等 。就其 本质来讲 , 均是 产生 了局 部的高应力集 中。 冲击地压 的发生要满足能量条件 、 刚度条件和冲击倾 向 性条件 。在采场开挖过程中 , 煤层 、 底板 、 顶板构成一个平衡
类是矿山地质 因素 , 括开采深 度、 岩层性质及 特征 和地 包 煤
水、 均匀提 高煤体 含水率 , 利于降低煤 体的应力集 中程度。 有 注水效果 : 经测试 , 煤层 浸水半径 为 5 m, ~6 自然 含水率 19 %, . 6 注水后 含水率 增值 到 3 5 , .% 预注水 后 煤层 强度 降 低, 冲击倾 向减弱。 () 2 卸压爆破 解危 。卸 压爆 破可 以降低煤 体的 硬度 、 强 度、 释放能量并可 以形成 保护带 , 因此 对 冲击地 压危险 的控
好的防治效果 , 实现深井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 关键词
协庄煤矿是一座有 4 0余年 开采历史 的矿 井 , 目前 一80 5 水平采 深已超过 l0m, O0 在新水平开采过程中, 冲击 地压灾害

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实践

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实践

随 着 我 国煤 矿 开采 深 度 的增 加 . 以及 开 采 条 件 越 来 越 复 杂 .
2 工 作 面 冲 击 地 压 危 险 性预 测 、
我 国采 矿 工 作 面 临 的 冲 击 地 压 带 来 的 威 胁 越 来 越 大 .必 须 及 早
引 起 重 视 冲击 地压 会 造 成 煤 岩 体 振 动 和 煤 岩 体 破 坏 . 架 与 设 支 备损 坏 , 员伤亡 , 分巷道破 坏等 , 人 部 冲击 地 压 还 会 引 发 或 可 能 引 发 其 他 灾 害 , 其 是 瓦斯 、 尘 爆 炸 、 灾 以及 水 灾 , 扰 通 风 尤 煤 火 干 系 统 . 重 时 造 成 地 面 震 动 和建 筑 物 破 坏 等 。 近 年 来 . 内外 许 严 国 多 学 者 和 煤 矿 技 术 人 员 从 冲 击 地 压 的 发 生 机 理 、危 险 性 预 测 等 方 面 进 行 了卓 有 成 效 的 研 究 .并 提 出 了 许 多 行 之有 效 的 冲 击 地 压 预 防措 施 。然 而 不 同 的 地 质 条 件 、 采 条 件 , 开 预测 预 防 措 施 也 大 有 不 同 因此 应该 根据 具 体 的地 质 条 件 和 开 采 条 件 . 讨 冲击 探 地 压 的 预 测 手 段 和 预 防措 施
钻 屑 监 测 地 点 位 置 :在 工 作 面 3号 ,3 。3号 ,3号 ,3 1号 2 3 4 号 ,3号 ,3号 ,3号 ,6号 液 压 支 架 处 设 监 测 点 ,钻 孔 4 5 6 7 7 2 5 m 孔 m, m。 .m 单 钻 根 据 首 采 面 地 质 条 件 。可 以 确 定 地 质 因素 影 响 下 的 冲击 地 4 m , 深 7 间 距 6 孔 距 离 底 板 1 2 左 右 , 排 布 置 , 监 所 压 危 险 指 数 。地 质 因素 确 定 的 冲 击 地 压 危 险 状 态 等 级 评 定 的 综 孔 方 向 为 水 平垂 直 巷 帮 . 测 位 置 如 图 1 示 。 合 指 数 见 表 2 。 表 2 地 质 条 件 影 响 冲 击 地 压 危 险状 态的 因素 及 指 数

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其防治

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其防治

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其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其防治摘要:冲击地压时⼀种特殊的矿⼭压⼒显现形式,现在已成为煤矿开采特别时深部矿井开采的主要灾害,严重威胁到煤矿的安全⽣产。

⽬前,我国北京、辽源、⼤同、⾩新、开滦、徐州、抚顺、⼤屯等不少煤矿都发⽣过冲击地压。

且冲击矿压发⽣条件极为复杂,除褐煤以外的其他各种煤层均发⽣过冲击地压。

采深从200~1000 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由薄到特厚,倾⾓由⽔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岩等,都发⽣过冲击矿压;在⽣产技术条件上,不论⽔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全部垮落法或⽔⼒充填等各种采煤⼯艺,还是长壁、短壁,巷柱、倾斜分层、⽔平分层、倒台阶、房式等各种采煤⽅法都出现过冲击地压。

因此,研究冲击地压发⽣条件与防⽌技术,具有⼗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冲击地压、形成机理、防治措施、影响条件冲击地压是矿⼭压⼒的⼀种特殊显现形式,可以定义为:矿⼭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的释放⽽产⽣的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现象。

简单的讲,冲击地压就是煤(岩)体得突然破坏现象。

实例表明,冲击地压是最危险的矿⼭动⼒现象。

它⼀般⽆明显宏观前兆⽽突然发⽣,冲击过程急剧⽽短暂,伴随巨⼤声响和强烈震动,对矿⼯安全有很⼤威胁,给⽣产往往造成严重破坏。

⼀些矿井在开采边⾓煤、保护煤柱的条件下,甚⾄在设计不合理的⼯作⾯开采中或巷道掘进中都容易发⽣冲击矿压,造成严重的⾃然灾害。

⼀、冲击地压成因的机理所谓冲击地压发⽣机理,就是指冲击地压发⽣的原因、条件、机制和物理过程,冲击地压的发⽣机理就其主要⽅⾯来讲,就是在⼀定的地质因数和开采条件下,煤(岩)受外⼒引起变形,发⽣突然破坏的⼒学过程。

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性理论和失稳理论。

1、强度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的条件是矿⼭压⼒⼤于煤体—围岩⼒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

关于煤矿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监测解危关键技术研究

关于煤矿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监测解危关键技术研究
KJ550监测系统进行高效的应用和选择,对采掘工作面进行
严格的监管。并且,对煤柱展开实时的监测。针对钻孔应力 观测技术而言,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将煤矿采掘的整 个过程清晰地显示出来,也可以对现场存在的危险区域进行 精准地分析,明确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卸压等危 险措施,能够具有较为良好的成效。
[3] 张绍忠,张振国,刘长水.开滦煤炭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发生 规律与监测技术研究[J].河北煤炭,2019, 000 (002): 12-15.
[4] 潘俊锋,齐庆新,刘少虹,等.我国煤炭深部开釆冲击地压特 征、类型及分源防控技术[J].煤炭学报,2020, 45 (01): 111-121.
【作者简介】
通常情况下,采掘扰动后,围岩聚集能量的特征主要可 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矿山具有较大的压力,并 且压力会重新地进行分布,围岩内会聚集非常多的能量,然
后随着不断的改变而进行逐步地释放,为围岩造成了不同程 度的冲击影响,最后使得围岩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另 一方面,对围岩聚集弹性造成了较大的损坏,并逐步地释放 出驱动力,致使围岩的深部出现了速变的情况,当达到一定 程度之后,会被高应力所干扰和阻碍。一般而言,由于受到 深度的干扰,致使区域应力集中会出现增大的现象。通过深 层次的研究可以明确,支撑压力峰会随着岩深度而出现不同 程度的阻碍,同时峰值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云亮,郭伟耀,辛恒奇,赵同彬,于凤海,刘学生.煤矿深部 开采冲击地压监测解危关键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19, 44 (01): 160-172.
[2] 李明钦.关于煤矿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监测解危关键技术研 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 40(09): 192-193.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煤矿冲击地压的机理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治理技术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煤矿冲击地压的机理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治理技术

煤矿冲击地压的机理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治理技术采矿工程摘要:总结和论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研究煤岩体系发生冲击地压理论方面的进展,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和特点,探讨了在冲击机理方面研究的趋势,并对国内外现今所采用的预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的方法,展望了今后在预测预报工作和防治措施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冲击地压岩石力学预测预报强度刚度能量引言煤矿冲击地压是指在一定条件的高地应力作用下,井巷或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煤岩体由于弹性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破坏的矿井动力现象,常伴随有巨大的声响、煤岩体被抛向采掘空间和气浪等现象。

它往往造成采掘空间中支护设备的破坏以及采掘空间的变形,严重时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的毁坏,甚至引起地表塌陷而造成局部地震。

1对国内外煤矿冲击地压灾害及其理论研究现状的评述1. 1国内外煤矿冲击地压灾害评述煤矿冲击地压和岩爆是一个世界性的灾害现象。

从1738 年英国的南史塔福煤田发生世界上第一次冲击地压以来,已有260 年的历史了。

其间在世界上发生冲击地压的国家除我国外,还有英国、波兰、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南非、美国、日本等23 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最早记录的冲击地压是1933 年在抚顺胜利矿发生的。

从1933~1996 年的60 多年间,全国共有36 个矿井累计发生过4 000 余次破坏性的冲击地压,造成400 多人死亡,200多人受重伤,破坏巷道20 km 之多,其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1. 2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的评述南非于1915 年就建立了南非矿山冲击委员会,对煤和金属矿的冲击地压进行研究。

西德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就开始冲击地压的研究工作,并且成功地采用了钻孔卸压措施来防治煤矿井下发生的冲击地压[。

前苏联的全苏矿山测量科学研究院也制定了《有冲击地压危险煤层的矿井的采矿工程施工安全规程》。

在美国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煤层掏槽、钻孔卸压、卸压爆破和煤层注水等。

我国对冲击地压的研究是从60 年代才开始的,主要是由一些有严重冲击地压的局矿在生产实践中加以探索。

分析冲击地压防治关键理论与技术

分析冲击地压防治关键理论与技术

分析冲击地压防治关键理论与技术一、冲击地压防治理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至今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研究机理,导致了冲击地压防治难度的增大,防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矿井在对于冲击地压灾害的认识上存在两种极端:第一种是不重视冲击地压的防治,对其采取不治理态度。

第二种是全面治理,建立多种防治体系,管理混乱,没有针对性,资金投入增大却效率低下。

结合最新的理论研究及实际的防治效果,本文总结出如下几个冲击地压防治理论。

1.1确定冲击地压与矿震之间的关系矿震主要是指受到矿区内岩层断裂、构造活化与矿柱破碎以及采动塌陷等的影响,使得矿区内出现震动的现象。

而冲击低压则主要是指巷道四周与采场承压变形、破坏而产生的一种灾害。

而冲击低压与矿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冲击低压可能会引发矿震,而矿震也可能会导致冲击低压,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人们注意。

还有一种微震现象是受到金属矿开采作业的影响而导致围岩被破坏而出现位移的现象。

由此可知,对于防治原发性矿震的难度极大,而防治巷道与采场等的冲击低压灾害则相对较为容易。

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能够明确区分冲击低压与矿震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

1.2应用“上盘岩层空间结构理论”对动力灾害区域进行划定、预判矿井进行深部开采时,影响采场应力分布的岩层范围超出了基本顶和直接顶的范围,此时需要用到上覆岩层的空间结构理论来对采场周围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研究。

岩层的多层结构往往诱发多次的矿震和冲击。

1.3采用“水平应力突变理论”预测矿震及其诱发型冲击地压当顶板中存在坚硬厚岩层时,容易发生矿震及其诱发的冲击地压灾害,而这类灾害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

基于厚层坚硬岩层中水平应力突变、水平应力超过岩层强度作为判据,可以估计矿震发生的位置。

通过在兖矿集团南屯、鲍店等金属矿进行试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矿震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原因是关键岩层中水平应力突变引起围岩中垂直应力突变。

根据矿震诱发冲击地压的力学机理,可以对矿震发生的位置和强度进行预测,并圈定动力灾害危险区,采用关键部位断顶和在金属层中打大直径卸压孔等措施,防止“震—冲”型动力灾害的发生。

冲击地压灾害研究及防治措施

冲击地压灾害研究及防治措施

冲击地压灾害研究及防治措施摘要:冲击地压的发生是有条件的,研究表明煤岩的冲击倾向性、断层和褶曲赋存状况、上覆岩层赋存条件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条件。

不同类型的冲击地压矿井,尽管防治方法存在不同,但防冲的本质是相似的,即改变应力分布形式或应力条件。

关键词: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措施1冲击地压的致灾机理自20世纪50年代南非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冲击地压研究机构以来,业内学者提出了众多理论,仅我国提出的机理便已超过100种,是世界上提出冲击地压机理最多的国家。

此处笔者仅列出经典理论和国内最新成果。

早期主要有强度理论、刚度理论和能量理论、“三准则”理论、冲击倾向性理论、变形失稳理论。

虽然这些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冲击地压的发生,但构成了冲击地压机理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由于不同矿井地质赋存条件的差异,致使煤岩介质与赋存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大不相同,因此尚没有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冲击地压的致灾机理。

我国现有的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可分为4类:①从研究煤岩体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出发,分析煤岩体失稳破坏特点及诱使其失稳的固有因素,同时利用混沌、分叉等非线性理论来研究煤岩失稳过程;②从研究灾害区域所处的地质构造以及变形局部化出发,分析地质弱面和煤岩体几何结构与煤岩冲击失稳之间的相互关系;③工程扰动以及采动影响与冲击失稳之间的关系;④从能量角度出发,通过能量密度、能量释放率等指标或通过构建复合型能量转化为中心的煤岩冲击失稳分类体系,对煤岩冲击失稳的能量积聚和转化特征进行研究。

从冲击地压的致灾机理和典型案例分析,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灾害与以下条件密切相关。

1)煤岩体介质属性。

冲击倾向性是鉴别煤岩介质本身冲击能力大小、是否具有冲击危险性的力学属性,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发生的冲击地压事故中,约有75%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

冲击倾向性已经成为我国冲击地压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冲击倾向性鉴定是煤层开采前的必要工作,现已形成了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一线具有指导意义的鉴定标准。

深部地堑构造区掘巷防治冲击地压技术研究

深部地堑构造区掘巷防治冲击地压技术研究
击地压 。
堑附近发生冲击地压 的几率远大于其他 断层 。 ( 地堑构造冲击地压可 以连续 不断地 发生 , 3 ) 它是 个振荡过程 , 具有 间歇性 。同一采 区同一断层 , 只要

发生一次冲击 地压, 就有再 次发生 冲击地压的危险。 ( 20 W 运输巷受两大 断层 的挟制 , 断层 构造 4 25 ) 受 残余应力影响 , 会造成局部应力集 中 , 成潜 在的冲击 构
地堑构造 监测预报 冲击地压

麓, 使赶险 区域达到安全 区域 , 了掘巷安全 , 确保 提高了巷遭掘进速度。
关 词
中国 分 类 号 T 34’ 2 D 2 .3 文献 标 识 码
协庄煤 矿 一80 5 m水平 地质条 件复杂 , 断层发 育 , 20 W 运输巷 受地堑构造 断层 的影响 , 25 巷道施工 中表
¥收 稿 日期 :09— 6—0 20 0 1
() 1 电磁辐 射法监 测。迎头 布置 三个 测点 , 分别 位于迎头正中 , 迎头左侧 、 头右侧 , 头后 6 m范 围 迎 迎 0 内共 9组 l 个测点 。 9
() 2 顶板动态监测法测点 布置 : ①深 部位移 : 采用 顶板离层指示仪 , 5 每 m设置一 台。②表 面位移 : 采用 十字布点法 , 5 每 m设 置一组点 。 ( ) 屑 法监 测 : 头往 外 依 次 每 隔 5 、O 、 3钻 迎 m lr e
1 m、0 3 m各布置一个钻孔 。 5 2 m、0 3 2 监 测方 案实施 .
作者简介: 赵延峰 (9 1 , 17 一) 大专学 历 , 在协庄煤矿生 产技 术部从 事现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多年。
18 3
鸯堪晨 科妓
莒萄
O 0 0 0 O 0 O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专题深部开采冲击地压产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摘要: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在一定高应力条件下释放变形能,而产生的煤岩体突然破坏、垮落或抛出现象,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经常造成支架折损、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人员伤亡,对安全生产威胁巨大。

冲击地压对矿井生产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如何预防冲击地压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

冲击地压受很多因素影响,并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

冲击地压发生的范围比较广,而且随着采深的增加发生的几率逐渐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预防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冲击地压;煤炭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机理目录1 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灾害现状与发展状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冲击地压特征与机理 (2)2.1冲击地压的特征 (2)2.2冲击地压的分类 (2)2.3冲击地压的成因机理 (3)2.4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6)3 冲击地压的防治 (6)3.1冲击地压的防治原则 (6)3.2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6)4 冲击地压的预测方法 (8)5 结束语 (9)6 参考文献 (9)1 绪论1.1 概述冲击地压定义为:矿山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释放而产生的以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典型的动力灾害之一,通常是在煤、岩力学系统达到极限强度时,以突然、急剧、猛烈的形式释放的弹性能,导致煤岩层瞬时破坏并伴随有煤粉和岩石的冲击,造成井巷的破坏及人身伤亡事故。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已经成为日益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的要灾害之一。

这种常见而且非常剧烈的变化,会在发生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煤块抛射、底煤起鼓和飓风三种破坏形式的发生,给煤矿开采工作以及开产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巨大的威胁。

煤块的抛射煤尘飞扬不利于井下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煤块抛射还容易对开采人员造成伤害,在剧烈的震动下煤层出现整体位移,矿井顶板会产生擦痕,同时巷道空间也会因此而缩小,不利于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开采环境的安全系数因此而降低。

底煤起鼓所产生的强烈震动会导致支护结构发生倾斜与倒塌造成开采人员伤亡,同时还会导致设备出现位移,对开采设备造成破坏,为煤矿开采工作带来不便。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井内部的冲击地压发生的频率以及强度都会不断增加,当冲击地压达到一定程度是便会产生飓风,强大的冲击波对开采人员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1.2 灾害现状与发展状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加强对冲击地压的研究,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测防治措施对冲击地压加以预防和控制,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增加,矿井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日益加剧,严重地威胁着煤矿开采的安全。

据统计 1985 年我国冲击地压煤矿有32个,而2011年底,发生冲击地压的矿井就多达142个,同时,全国有近50个矿井开采深度达到或超过1000 m; 2006—2013 年,先后有新汶、抚顺、华亭、北京、义马、阜新、鹤岗、七台河、平顶山等煤炭生产企业因冲击地压而导致的重大伤亡事故多达 35 次,造成300 余人死亡,上千人受伤。

冲击地压的破坏程度也呈增大趋势,仅 2011 - 11-03 发生在河南义马千秋煤矿的一起冲击地压事故就造成10人死亡 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 748.48万元。

统计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矿井都有冲击地压发生的报告,各类煤层都发生过冲击现象,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从薄到特厚,倾角从水平到急倾斜,砾岩、砂岩、灰岩、油母页岩顶板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开采深度最浅的只有157m,2011-03-24 神华新疆有限责任公司乌东煤矿北采区发生冲击地压造成 1人死亡,2人受伤。

但随着深部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的频度和强度都在增加。

从采煤方法来讲,长壁、短壁、房柱式、放顶煤、分层开采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从采煤工艺来讲,综采、普采、炮采、水采、水砂充填等各种工艺也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煤矿冲击地压不仅危害程度大,影响面广,而且是诱发其它煤矿重大事故的根源。

冲击地压的发生可能诱发瓦斯异常涌出、瓦斯爆炸等重特大灾害。

2003 年淮北芦岭煤矿“5·13”冲击地压诱发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84 人死亡; 2005 年“2·14”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突出就是因冲击地压诱发大量瓦斯涌出,进而发生特大瓦斯爆炸,死亡 214 人; 新汶华丰煤矿在开采山西组 4 煤层过程中,频繁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又导致顶板水的大量突出,在该矿工作面突水量增大的次数与冲击地压发生的次数成正相关。

我国是采煤大国,2012年中国采出了 36.5亿t原煤,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 47. 5% ,加之煤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我国的煤矿冲击地压问题尤为突出。

学术界对煤矿冲击地压的机理和防治问题一直非常重视,2001 年 11 月的 175 次香山科学会议、2010 年 7 月的中国科协 51 次新观点新学说“岩爆机理探索”学术沙龙、2012 年 11 月的中国工程院岩爆突水工程科技论坛、2013 年 8 月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等都把煤矿冲击地压问题作为重点探讨; 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2010 年国家科技部设立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煤炭深部开采中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也是重点研究煤矿冲击地压问题。

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对冲击地压的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需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才可能取得突破进展。

2 冲击地压特征与机理2.1冲击地压的特征2.1.1突发性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2.1.2 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下沉、底鼓、支架折损、巷道堵塞、人员伤亡。

2.1.3 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从200m~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等技术条件方面,不论水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是长壁、短壁、房柱式开采或是柱式开采,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只是无煤柱长壁开采法冲击次数较少。

2.2 冲击地压分类冲击地压可根据应力状态、显现强度和发生的不同地点和位置进行分类。

2.2.1根据原岩(煤)体的应力状态分类(1)重力应力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重力作用,没有或只有极小构造应力影响的条件下引起的冲击地压。

如枣庄、抚顺、开滦等矿区发生的冲击地压。

(2)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构造应力(构造应力远远超过岩层自重应力)的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如北票矿务局和天池煤矿发生的冲击地压。

(3)中间型或重力~构造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重力和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

2.2.2根据冲击的显现强度分类(1)弹射。

一些单个碎块从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煤或岩体上射落,并伴有强烈声响,属于微冲击现象。

(2)矿震。

它是煤、岩内部的冲击地压,即深部的煤或岩体发生破坏,煤、岩并不向已采空间抛出,只有片带或塌落现象,但煤或岩体产生明显震动,伴有巨大声响,有时产生煤尘。

较弱的矿震称为微震,也称为煤炮。

(3)弱冲击。

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破坏性不很大,对支架、机器和设备基本上没有损坏;围岩产生震动,一般震级在2.2级以下,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4)强冲击。

部分煤或岩石急剧破碎,大量向已采空间抛出,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震动,震级在2.3级以上,伴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和产生冲击波。

2.2.3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分类轻微冲击:抛出煤量在10t以下,震级在1级以下的冲击地压。

中等冲击:抛出煤量在10t~50t以下,震级在1级~2级的冲击地压。

强烈冲击: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的冲击地压。

一般面波震级Ms=1时,矿区附近部分居民有震感;Ms=2时,对井上下有不同程度的破坏;Ms>2时,地面建筑物将出现明显裂缝破坏。

2.2.4根据发生的地点和位置分类(1)煤体冲击。

发生在煤体内,根据冲击深度和强度又分为表面、浅部和深部冲击。

(2)围岩冲击。

发生在顶底板岩层内,根据位置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2.3冲击地压成因机理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和失稳理论。

2.3.1强度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是矿山压力大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其机理为: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

由于平行于层面的摩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

从极限平衡和弹性能释放的意义上来看,夹持起了闭锁作用。

在煤体夹持带内,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

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地压。

2.3.2能量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其破坏所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

刚性理论也是一种能量理论,它认为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围岩)的刚度,即系统内所储存的能量大于消耗于破坏和运动的能量时,将发生冲击地压。

但这种理论并未得到充分证实,即在围岩刚度大于煤体刚度的条件下也发生了冲击地压。

2.3.3失稳理论中国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在上凸硬化阶段,煤、岩抗变形(包括裂纹和裂缝)的能力是增大的,介质是稳定的;在下凹软化阶段,由于外载超过其峰值强度,裂纹迅速传播和扩展,发生微裂纹密集而连通的现象,使其抗变形能力降低,介质是非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