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岩爆)是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一种以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根据原岩(煤)体应力状态不同,冲击地压可分为3类:重力型冲击地压、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中间型或重力一构造型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的特点:(1)一般没有明显的预兆,难于事先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冲击强度;(2)发生过程短暂,伴随巨大声响和强烈震动;(3)破坏性很大,有时出现人员伤亡。
2.冲击地压的预测方法目前,冲击地压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钻屑法。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体中打小直径(42^50~)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以及钻孔过程中的动力现象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目前在我国应用较普遍。
钻屑法是我国《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用的冲击危险程度监测和解危措施效果检验的主要方法。
(2)声发射和微震监测方法。
声发射监测的过程主要是对冲击地压前兆信息的统计,冲击危险的判别依据是能率、事件频度及其变化规律,单个声发射事件的幅度、延续时间、频率等参数作为判别冲击危险的参考指标。
(3)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在进行采掘工作前,首先分析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地质和开采技术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个因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程度及其冲击危险指数,然后综合评定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的一种区域预测方法。
3.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根据发生冲击地压的成因和机理,防治措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防范措施;另一类是解危措施。
(1)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主要包括:预留开采保护层;尽量少留煤柱和避免孤岛开采;尽量将主要巷道和硐室布置在底板岩层中;回采巷道采用大断面掘进;尽可能避免巷道多处交叉;加强顶板控制;确定合理的开采程序;煤层预注水,以降低煤体的弹性和强度;等等。
(2)解危措施。
冲击地压解危措施包括卸载钻孔、卸载爆破、诱发爆破和煤层高压注水等。
二、实时监控,超前预防。
该矿为准确预测预报冲击地压灾害,引进波兰防治冲击地压技术,在全国首家建成投用了矿井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定位系统。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兴隆庄煤矿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本培训共分为六讲第一讲冲击地压概述第二讲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第三讲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第四讲冲击地压预测方法第五讲冲击地压防治措施1 冲击地压概述1。
2 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1)突发性: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难以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强度。
(2)多样性: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和深部冲击。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岩爆。
(3)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可能有瞬间明显下沉;有时底板突然鼓起甚至接顶;常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从后果来看冲击地压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
(4)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1000m,各种地质条件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生产技术条件上,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了冲击地压.1.2 冲击地压的分类(一)根据显现强度及其对煤和岩层、支架、设备的破坏程度分(分为四类)1.弹射:单个碎块从煤岩体表面弹射出来,并伴有强烈的声响。
2.煤炮(深部冲击):深部的煤岩体发生破坏,但煤或岩石不向已采空间内抛出,只有片帮或散落现象,岩体震动,伴有声响,有时产生煤尘.3.微冲击: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对支架和设备无损害,围岩震动,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4.强冲击:部分煤或岩体急剧破坏,大量的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强烈震动,伴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三)根据煤岩体应力来源及加载方式分(分为四种类型)1.重力型主要受重力作用,没有或只有少量构造应力的影响而引起的冲击地压.2.构造型主要受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
3.震动型煤岩体受震动载荷而产生的冲击地压,它与重力型冲击地压的区别在于载荷的类型为脉冲式动载,载荷方向与震动波的传播形式和途径有关。
《冲击地压防治》PPT课件

矿压研究所
20
• (四)失稳理论
•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 线,在上凸硬化阶段,煤、岩抗变形(包括裂纹和裂缝)的 能力是增大的,介质是稳定的;在下凹软化阶段,由于外 载超过其峰值强度,裂纹迅速传播和扩展,发生微裂纹密 集而连通的现象,使其抗变形能力降低,介质是非稳定的。 在非稳定的平衡状态中,一旦遇有外界微小扰动,则有可 能失稳,从而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急剧、猛烈的破 坏,即冲击地压。
• 地质构造如褶曲、断裂、煤层倾角及厚度突然变化等也 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宽缓向斜轴部易于形成冲击地压;断 裂如是一个开采边界,若回采方向朝向断层面,则冲击危险 增加;煤层倾角和厚度局部突然变化地带,实际是局部地质 构造应力积聚地带,因而极易发生冲击地压。
矿压研究所
22
• 煤岩结构及性能也是冲击地压影响的 主要因素。
矿压研究所
5
回采冲击地压
煤层压缩弹性能释放
坚硬顶板弯曲弹性能释放
单一重力应力场 构造复合应力场
(重力型)
(构造型)
单一重力应力场 构造复合应力场
(重力型)
(构造型)
初采阶段 正常推进阶段
初采阶段 正常推进阶段
发
实
判
预
控
生
现
断
测
制
原
条
准
方
措
因
件
则
法
施
矿压研究所
6
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
原始应力场掘进巷道
用组合模型测定冲击倾向性与所用煤、岩石自 身的性质具有很大关系 :煤、岩石的抗压强度 都高,冲击倾向性强,组合后冲击倾向性更加 剧烈;煤与岩石的抗压强度相差无几,组合模 型的冲击倾向性变化不大;岩石比煤的抗压强 度越高,组合模型的冲击倾向性比单一煤试件 的越强烈。
2019年最新-9冲击地压防治-精选文档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显现具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 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2)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 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 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 高)。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 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 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 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构造复合应力场 (构造型)
采动应力场掘进巷道
单一重力应力场 (重力型)
构造复合应力场 (构造型)
发
实
破
生
现
坏
原
条
特
因
件
点
判
预控断ຫໍສະໝຸດ 测制准方
措
则
法
施
第一节 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煤矿动力现象主要有:冲击地压、煤(岩)与瓦斯突出、 大面积冒顶或老顶突然来压、矿震四类。
•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
Ms>2时,地面建筑物将出现明显裂缝破坏。
• (四)根据发生的地点和位置分类
• (1)煤体冲击。发生在煤体内,根据冲 击深度和强度又分为表面、浅部和深部冲 击。
• (2)围岩冲击。发生在顶底板岩层内, 根据位置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二、冲击地压的成因和机理
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 • 强度理论 • 能量理论 • 冲击倾向理论 • 失稳理论
•
(一)强度理论
•
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是矿山压力大于煤
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
机理为: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综述

矿 业 工 程
1 2
M i i g ne r n n ng En i e i g
第4 卷 第2 期 20 0 6年 4月
冲击地压发 生机理综述
刘 卫 方 张 荣 玉 7 6 3 ( .肥城 矿业 集 团梁 宝寺煤 矿 ,山东 济宁 2 2 0 ;2 1 7 4 4 .肥城矿 业 集 团鑫 国公 司 ,山东 泰 安 2 1 1 )
Pr b e s e it d i u r i i n o e l g c l o l m x s e n s pe v so fg o o i a
dsse rvn in & tet n rjc iatrp ee t o rame t o t p e
摘要 :介绍 了冲击地压发生 的强度 、刚度 、能 量 、冲击倾 向和失稳 理论 ,并 对其进行 了简单 评价 。同
时提 出 了 冲 击 地 压 机 理 研 究 的 发 展 方 向 。
关键 词:冲击 地压 ;强度 ;刚度 ;能量 ;冲击倾 向
中 图 分 类 号 :T 1 D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8 5 (0 6 2 0 1 — 0 8 1 5 0 2 0 )0 — 0 2 3
克将此理论完善化 ,并用 于分析美 国加利 纳矿 的冲击 地压
问 题 。该 理 论 认 为 ,矿 山结 构 ( 体 ) 的 刚 度 大 于 矿 山 负 矿
支点弯曲下沉 ,造成煤体边缘部分应力集 中。
收 稿 日期 :2 0 —1 —1 05 0 3
荷系 ( 围岩 )的刚 度 ,是产 生 冲击地 压的必 要条件 近年
P + 0 g)ep2  ̄ ) 1 + k ( r tolx( g 一  ̄ c L to I … J
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事故引言:冲击地压事故是指由于地下水涨落、地质变化、施工失误等原因导致地下空洞或地下工程突然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这类事故往往发生在地铁、隧道、矿井和施工工地等地下工程中,给施工单位和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本文将对冲击地压事故的原因、防范措施及应对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冲击地压事故的原因1. 地下水涨落地下水的涨落是导致地下空洞坍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的涨落会增加地下土壤的湿度,使土壤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地下空洞坍塌。
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充分的地下水管理和排水措施,就很容易引发冲击地压事故。
2. 地质变化地质变化也是导致地下空洞坍塌的重要原因。
地质构造的变化、断层带的活动、地下岩层的崩塌等都可能引发地下空洞的形成,一旦发生地质变化,地下空洞就会因为受力不平衡而坍塌,从而导致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3. 施工失误施工过程中的失误也是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施工单位在设计、布置和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地下水涨落、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导致地下空洞失稳坍塌。
此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不足,也可能导致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二、冲击地压事故的防范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1. 地质勘探和监测在地下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地质勘探,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高度。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及时发现地下空洞和地下水涨落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地质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构造的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2. 合理设计和布置在地下工程的设计和布置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涨落、地质变化等因素,并在设计和施工方案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合理设计和布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地下空洞的形成风险,降低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概率。
3. 加强施工监管施工监管是防范冲击地压事故的重要环节。
《冲击地压课件》课件

理论研究
完善冲击地压理论体系
深入研究冲击地压的成因、发生机制和演化规律,构建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框 架。
冲击地压与煤岩力学性质关系
探讨煤岩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技术研究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
研发更为准确、可靠的监测预警技术 ,提高对冲击地压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能力。
ERA
监测预警
01
02
03
冲击地压监测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系 统,实时监测岩体应力、 应变和振动等参数,及时 发现地压异常现象。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运用数值模拟和反演等 技术手段,预测冲击地压 发生的风险。
预警系统
根据监测数据和预测结果 ,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 布预警信息,指导作业人 员采取防范措施。
度应力等。
脆性岩石
地下岩体多为脆性岩石,如砂 岩、页岩和石灰岩等,这些岩 石在达到其强度极限时容易发 生破坏。
地质构造
地下存在断层、节理、裂隙等 地质构造,这些构造使得岩体 中的应力分布不均,容易引发 冲击地压。
开采技术
采掘工程破坏了地下岩体的原 始应力平衡,形成了高应力集 中区域,增加了发生冲击地压
卸压解危
爆破卸压
通过爆破方式破坏岩体应力集中区域 ,降低岩体应力水平,预防冲击地压 的发生。
注水卸压
向岩体注水,增加岩体的自重和湿度 ,降低岩体的应力水平,同时软化岩 体,减小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
钻孔卸压
在岩体中钻孔,通过孔内钻屑和气体 排出,降低孔周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 。
安全防护
制定应急预案
冲击地压分类
根据发生条件
可分为自重冲击地压和构造冲击 地压。自重冲击地压是由地下岩 体自重引起的,构造冲击地压是 由地下岩体构造应力引起的。
浅谈煤矿冲击地压的机理及防治措施

浅谈煤矿冲击地压的机理及防治措施摘要:煤矿冲击地压是一种矿井动力现象,是矿山压力的一种特殊显现形式,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灾害。
本文主要从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机理、预测方法、治理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机理、预测方法、治理措施1 引言煤矿冲击地压属于矿井动力现象,是矿山压力的一种特殊显现形式,是指在一定条件的高地应力作用下,井巷或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煤体由于弹性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随有巨大的声响、煤体被抛向采掘空间和气浪等。
它往往造成采掘空间的变形、采掘空间中支护设备的破坏,亦可能还会引发其它矿井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火灾以及水灾、破坏通风系统,严重时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的毁坏,甚至引起地表塌陷而造成局部地震[1~5]。
2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1)突发性: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持续几秒到几十秒,难以事先准确确定发生地点、时间和强度;(2)瞬时震动性:过程急剧短暂,震动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十秒,伴有巨大声响、强烈震动,重型设备被移动,人员被弹起摔倒,震动范围可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地面有震感;(3)具大破坏性:顶板一般不冒落,可能瞬间明显下沉;底板可能突然开裂鼓起甚至接顶;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损坏设备。
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4)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200m~1000m,煤层从薄到特厚,倾角从水平到急斜,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顶板包括砂岩、灰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生产技术条件下,水采、炮采、普采和综采,全部垮落法或水力充填法等各种采煤工艺,长壁、短壁、巷柱、等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过冲击地压。
3 冲击地压成因的机理(1)强度理论:早前的强度理论着眼于煤岩体的破坏原因,近代强度理论则注重矿体--围岩力学系统极限平衡条件的分析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是夹持煤体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 1783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报导了煤矿中所发生的冲击地压现象。以后在前苏联、南非、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冲击地压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冲击地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抚顺、枣庄、开滦、大同、北票、南桐等矿区的许多矿井,都先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一 、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1992年以前,我国有50余个煤矿发生了冲击地压。比较突出的有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煤矿、抚顺矿务局龙风煤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煤矿、四川省天池煤矿和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等。 (一)我国煤矿冲击地压显现具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2、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 (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3、具有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下沉、底鼓、支架折损、巷道堵塞、人员伤亡。 4、具有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从200m~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等技术条件方面,不论水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是长壁、短壁、房柱式开采或是柱式开采,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只是无煤柱长壁开采法冲击次数较少。 (二)冲击地压的分类 冲击地压可根据应力状态、显现强度和发生的不同地点和位置进行分类。 1、根据原岩(煤)体的应力状态分类 (1)重力应力型冲击地压。主要受重力作用,没有或只有极小构造应力影响的条件下引起的冲击地压。如枣庄、抚顺、开滦等矿区发生的冲击地压。 (2)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主要受构造应力(构造应力远远超过岩层自重应力)的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如北票矿务局和天池煤矿发生的冲击地压。 (3)中间型或重力~构造型冲击地压。主要受重力和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 2、根据冲击的显现强度分类 (1)弹射。一些单个碎块从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煤或岩体上射落,并伴有强烈声响,属于微冲击现象。 (2)矿震。它是煤、岩内部的冲击地压,即深部的煤或岩体发生破坏,煤、岩并不向已采空间抛出,只有片带或塌落现象,但煤或岩体产生明显震动,伴有巨大声响,有时产生煤尘。较弱的矿震称为微震,也称为煤炮。 (3)弱冲击。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破坏性不很大,对支架、机器和设备基本上没有损坏;围岩产生震动,一般震级在2.2级以下,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4)强冲击。部分煤或岩石急剧破碎,大量向已采空间抛出,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震动,震级在2.3级以上,伴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和产生冲击波。 3、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分类 (1)轻微冲击:抛出煤量在10t以下,震级在1级以下的冲击地压。 (2)中等冲击:抛出煤量在10t~50t以下,震级在1级~ 2级的冲击地压。 (3)强烈冲击: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的冲击地压。
作者: 姜利瑛 2007-4-10 11:17 回复此发言 -------------------------------------------------------------------------------- 2 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一般面波震级Ms=1时,矿区附近部分居民有震感;Ms=2时,对井上下有不同程度的破坏;Ms>2时,地面建筑物将出现明显裂缝破坏。 4、根据发生的地点和位置分类 (1)煤体冲击。发生在煤体内,根据冲击深度和强度又分为表面、浅部和深部冲击。 (2)围岩冲击。发生在顶底板岩层内,根据位置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三)冲击地压成因的机理 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和失稳理论。 1、强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是矿山压力大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其机理为: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见图1)。由于平行于层面的摩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从极限平衡和弹性能释放的意义上来看,夹持起了闭锁作用。在煤体夹持带内,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地压。
2、能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其破坏所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刚性理论也是一种能量理论,它认为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围岩)的刚度,即系统内所储存的能量大于消耗于破坏和运动的能量时,将发生冲击地压。但这种理论并未得到充分证实,即在围岩刚度大于煤体刚度的条件下也发生了冲击地压。 3、冲击倾向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煤体的冲击倾向度大于实验所确定的极限值。可利用一些试验或实测指标对发生冲击矿压可能程度进行估计或预测,这种指标的量度称为冲击倾向度。其条件是:介质实际的冲击倾向度大于规定的极限值。 这些指标主要有:弹性变形指数、有效冲击能指数、极限刚度比、破坏速度指数等。 上述三种理论提出了发生冲击地压的三个准则,即强度准则、能量准则和冲击倾向度准则。其中强度准则是煤体破坏准则,能量准则和冲击倾向度准则是突然破坏准则。三个准则同时成立,才是产生冲击地压的充分必要条件。 4、失稳理论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在上凸硬化阶段,煤、岩抗变形(包括裂纹和裂缝)的能力是增大的,介质是稳定的;在下凹软化阶段,由于外载超过其峰值强度,裂纹迅速传播和扩展,发生微裂纹密集而连通的现象,使其抗变形能力降低,介质是非稳定的。在非稳定的平衡状态中,一旦遇有外界微小扰动,则有可能失稳,从而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即冲击地压。由此,介质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发生冲击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有时外载未达到峰值强度,但由于煤岩的蠕变性质,在长期作用下其变形会随时间而增大,进入软化阶段。这种静疲劳现象,可以使介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失稳过程中系统所释放的能量可使煤岩从静态变为动态过程,即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 (四)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1、地质因素 主要包括开采深度、地质构造、煤岩结构和力学特性等。 开采深度的加大使地应力值增加。一般在达到一定开采深度后才开始发生冲击地压,此深度称为冲击地压临界深度。临界深度值随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大于200 m,总的趋势是随采深增加,冲击危险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随采深增加,原岩应力增大的缘故。 地质构造如褶曲、断裂、煤层倾角及厚度突然变化等也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宽缓向斜轴部易于形成冲击地压;断裂如是一个开采边界,若回采方向朝向断层面,则冲击危险增加;煤层倾角和厚度局部突然变化地带,实际是局部地质构造应力积聚地带,因而极易发生冲击地压。 煤岩结构及性能也是冲击地压影响的主要因素。坚硬、厚层、整体性强的顶板(老顶),易形成冲击地压;直接顶厚度适中、与老顶组合性好、不易冒落,冲击危险较大;煤的强度高、弹性模量大、含水量低、变质程度高、暗煤比例大,一般冲击倾向较强。
作者: 姜利瑛 2007-4-10 11:17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2、开采技术因素 开采多煤层时,任何造成应力集中的因素,如开采程序不合理、本层回采不干净、相邻两层开采错距不合适等,均对防治冲击地压不利。从防治冲击地压的角度而言,璧式开采优于柱式开采,旱采优于水采,直线工作面优于曲线工作面,冒落法优于充填法。煤柱和开采边界是最主要的应力集中因素,应尽量避免和减少这些因素的有害影响。 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冲击地压往往伴随着井下生产过程的某些工序(如爆破、冒顶、采煤等)而发生,这些因素称为诱导因素。诱导因素本身的能量可能很小,但其诱发冲击地压而释放的能量及其破坏性却很大。因而,诱导因素也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冲击地压的预报 (一)WET法 该方法是波兰采矿研究总院提出的,用于测定煤层冲击倾向。WET为弹性能与永久变形消耗能之比。波兰采矿研究总院规定:WET>5为强冲击倾向;2WET<2为无冲击倾向。该方法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基本适于我国情况,可作为煤层冲击倾向鉴定指标之一。 (二)弹性变形法 它是前苏联矿山测量研究院提出的用于测定冲击地压的方法。即在载荷不小于强度极限80%的条件下,用反复加载和卸载循环得到的弹性变形量与总变形量之比(K),作为衡量冲击倾向度的指标。当K≥0.7时,有发生冲击地压的危险。 (三) 煤岩强度和弹性系数法 该方法是用煤岩的单向抗压强度或弹性模量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冲击倾向度的指标。这种方法较为简单,经常用作辅助指标。其指标的界限值必须根据各矿井的试样进行试验确定。 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冲击危险程度和采取措施后的实际效率,可采用钻粉率指标法、地音法、微震法等方法确定”。 1、钻粉率指标法 钻粉率指标法又称为钻粉率指数法或钻孔检验法。它是用小直径(42mm~45mm)钻孔,根据打钻不同深度时排出的钻屑量及其变化规律来判断岩体内应力集中情况,鉴别发生冲击地压的倾向和位置。在钻进过程中,在规定的防范深度范围内,出现危险煤粉量测值或钻杆被卡死的现象,则认为具有冲击危险,应采取相应的解危措施。 2、地音、微震监测法 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开裂破坏过程中,必然以脉冲形式释放弹性能,产生应力波或声发射现象。这种声发射亦称为地音。显然,声发射信号的强弱反映了煤岩体破坏时的能量释放过程。由此可知,地音监测法的原理是,用微震仪或拾震器连续或间断地监测岩体的地音现象。根据测得的地音波或微震波的变化规律与正常波的对比,判断煤层或岩体发生冲击倾向度。 [例5—1]山东肥城矿务局陶庄煤矿用微震仪研究了发生冲击矿压的规律,结论为:微震由小而大,间有大小起伏,次数和声响频繁;在一组密集的微震之后变得平静,是产生冲击矿压的前兆现象;稀疏和分散的微震是正常应力释放现象,无冲击危险。 根据震相曲线和地震学的知识,则可以计算出发生冲击地压的震源位置。由于各种煤岩体的地音和微震特性不同,并且又具有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其传播速度有很大差异。此外,各处的地质和开采条件也不相同,矿井下又常有强烈的环境噪音干扰,地音或微震信号在煤岩体中产生和传播情况将是很复杂的,可能产生多次的反射、折射和绕射,还可能发生波型变换等现象。因而在使用中应注意与其他预测方法综合使用,特别是与钻屑法综合使用,以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四)工程地震探测法 用人工方法造成地震,探测这种地震波的传插速度,编制出波速与时间的关系图,波速增大段表示有较大的应力作用,结合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分析、判断发生冲击地压的倾向度。 (五)综合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