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

但不久后,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心情苦闷,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行路难》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李白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激发学生对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强调《行路难》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行路难》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3 词语解释解释诗中难懂的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以李白的生平引入,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艰难。

3.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4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4.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指定教材,提供诗歌的原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像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创作背景探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包括李白的生活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等。

6.2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行路难》所表达的主题,如人生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6.3 诗歌朗诵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行路难》教案设计

《行路难》教案设计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行路难》。

(2)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作者李白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行路难》中的意象、象征意义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行路难》。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及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行路难》。

(2)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作者李白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行路难》中的意象、象征意义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行路难》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理解李白在诗中所表达的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进入《行路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行路难》中的意象、象征意义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李白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应对的。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讨论和欣赏,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象征意义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我们也感受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能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行路难》。

《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教案这是《行路难》教案,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行路难》教案第1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猜猜画中人物是谁?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简介写作背景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

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正音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试读。

2.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3.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

(幻灯片出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方面,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4.学生对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能够: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本诗。
3.理解并分析本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创新评价,激发潜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7.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家校合作,共同育人:与家长保持沟通,关注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2.诗歌背诵:课后熟读并背诵《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创作பைடு நூலகம்格和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4.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让家长参与讨论,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增进家校合作。
5.思考题: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试分析《行路难》中诗人如何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提高古诗文翻译水平。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教案设计【篇一:李白《行路难》—优秀教案】《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2课时2014年12月27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0分钟)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问:那老师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自己说:(同学们理解的很透彻,看来同学们听课都非常专心啊!)(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五、课堂练习(15)背诵课文并翻译诗句六、小结(3分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行路难》这首诗,通过本节课,我们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思想境界。

七、作业:(2分钟)见习题册【篇二:优质课教案《行路难》】行路难(其一)苏港中学李芸选点说明含义和用法。

2、文学知识:了解诗人李白,以及李白的一些优秀作品。

3、课文阅读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体会诗中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内容,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词作;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目标3是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策略说明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古诗词的教学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用诗意,感受古诗的魅力;以议论和抒情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和过渡来梳理、理解诗人的情感;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朗读、小组讨论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

过程设想一、导入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像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学生:李白。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二: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设计意图: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习目标2:了解诗人李白,以及李白的一些优秀作品。

(二)、读“难”意1、教师范读,初步感知作品情感。

2、学生再读, 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一下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是哪些诗句呈现的3、学生小组读,读的时候解决问题:诗人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联系背景进行分析)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

多次诵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品“难”情1、学生齐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理解)(问题点拨)(1)、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诗人在诗中用典要表达什么?(多媒体展示跟学生解释用典的含义)(2)、面对困难,诗人态度如何?2、学生小组内交流(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小组内推荐发言,老师点拨引导。

3、结合上面两个问题,老师归纳本诗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归纳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合理联想进而准确了解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悟“难”情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面对的呢?(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经历)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实现学习目标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感情后有情感上的共鸣。

三、课堂总结附:板书设计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难充满长风破浪路途——→ 仕途态度————→比喻希望沧海扬帆【篇三:行路难李白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行路难吉x洲教材: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品味、赏析诗歌。

3、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诗中个别语句的疏通与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1、有这样一个人,他年少而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得到翰林之职,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离京,他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情感旅程。

3、简介文学常识,介绍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补充: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国家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

一、一读古诗,正确流利诵读。

①、教师范读,学生对照注释解决生字读音及句子的停顿。

②、学生自由读。

③、点名读,师生互动指导纠正。

④、学生齐读。

二、二读全诗,疏通大意,了解内容。

①、学生对照注释及相关资料,自由疏通。

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③、教师质疑,探究。

三、三读全诗,品味诗歌,感悟情感。

教师设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同学们,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请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明确:(前途未卜,奸臣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忧郁呢?明确:(停、投、拔、顾)③、请学生自由赏析“停”“投”“拔”“顾”的作用。

明确:(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且这四字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对比。

)④、那这种情绪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明确:(低沉、失落……)⑤、学生尝试去诵读,之间互相评价。

⑥、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情感。

⑦、诗人内心茫然,面对自己未卜的前途,面对自己的遭遇,他很自然地想到了什么?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⑧、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与他的遭遇有什么联系吗?试赏析此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 )⑨、李白本是个积极乐观之人,他才高志大,想干一番宏大的事业,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诗中哪里体现这份自信?明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⑩、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明确:“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11、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不免会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出来呢?明确:(四句三字短句表达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