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热综述

合集下载

医学毕业论文--小儿发热的危害

医学毕业论文--小儿发热的危害

医学毕业论文--小儿发热的危害小儿发热的危害【关键词】发热;小儿;原因;危害发热是5 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

孩子一旦发热,年轻的妈妈们往往焦急万分,坐卧不安,生怕孩子有什么大的疾病。

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型发热。

感染型发热占大多数,即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机体通过发热使新陈代谢增强,调动一切防御力量进行抵抗,如使血中白细胞增多,加强对病菌的吞噬作用;使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等。

同时,体温升高还能抑制某些致病因子在人体内的生长活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发热是人体有防御能力的表现,并不是坏事。

第二种发热即非感染型发热,如血液病、恶性肿瘤、中暑、催眠药中毒、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等、需去除发热的诱因,体温才可恢复正常。

1 小儿持续高热的危害小儿持续高热不退,往往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应从两方面理解。

1.1 病原体本身对人体的损害如脑炎、脑炎病毒感染后并不即可入脑,发热数日后患者才昏迷、抽搐。

有些退热后留下后遗症,但后遗症不是热出来的,而是病毒本身1/ 3对脑损害所致,发热是脑炎的症状之一。

1.2 高热本身对人体的损害 (1)脱水:发热时由于体温的升高,需水量比平时提高 10%,经皮肤蒸发的水分明显增多;一般的退热药是通过出汗、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而使体温下降的作用。

如果是暑天发热,气温较高,出汗更多。

因此,高热时,往往因脱水而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机体缺乏水分时,血液循环减少,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

这就使体内的代谢产物难以排出,损害机体,甚至发生酸中毒,休克。

严重的缺水可使血液浓缩,本身可导致发热。

血液浓缩又可产生高钠血症,会引起不可逆性脑损害。

(2)高热惊厥:婴幼儿在高热时易出现惊厥症状,多见于 6 个月~3 岁之间的小儿,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呈全身性,次数少,一次病程中极少第二次发生。

时间短,神智恢复快,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预后良好。

阿司匹林制备综述

阿司匹林制备综述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拉丁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IUPAC命名法: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B>用途:1.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2.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温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

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3.乙酰水杨酸是制备杀鼠剂中间体4-羟基香豆素的原料。

4.杨酸与乙酸。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促进痛风患者尿酸的排泄,抗血小板聚集及胆道蛔虫治疗。

5.用于制造室外及有强光照射的结构件、器械部件,如汽车车身、农机部件、电表和电灯罩、道路标记等。

发展史: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酸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赛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估及退热处理

儿童急性发热的评估及退热处理

皮肤颜色
皮肤、嘴唇、舌头颜 苍白(家长主诉) 色正常
苍白/花纹/苍灰/紫绀
活动
反应正常/清醒/正常 对周围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 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刺激
哭声或微笑
醒,动作减少/无微笑
不能唤醒/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呼吸
无明显气促
脱水 其他
嘴唇皮肤/眼睛粘膜 湿润
建议选择实 血、尿常规及CRP 验室检查
< 5*10^9/L或> 15-17.1*10^9/L
中性粒细 9.6~10.6*10^9/L 胞
20-76% 50-71%
特异度 58-100% 76-83%
RR 1.5-5.56 1.5-6.4
第九页,共三十六页。
第十页,共三十六页。
儿童常用的退热剂及推荐剂量 • 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布洛芬、对乙酰氨
第二页,共三十六页。
儿童急性发热病因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 ≤1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 • 急性发热的诊断、评估、处理与儿童疾病
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 5岁以下儿童发热病因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 在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列儿童主要死亡
原因的第五位
第三页,共三十六页。
不明原因发热患儿可能伴重症细菌感染
• 绝大多数伴有重症细菌感染的不明原因发 热患儿,一般状况差,然而,一般状况较 好的患儿也有出现危及生命的重症细菌感 染〔1-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单纯疱疹脑炎
皮疹压之不褪色并伴病态面容,紫癜样皮损>2mm,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秒,颈 项强直
颈项强直,<6个月婴儿:55%出现前囟隆起,意识改变。惊厥持续状态,17%以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起病,~12个月婴儿:25%缺少颈项强直,前囟隆起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引言布洛芬混悬液的药理作用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够引起发热的物质,因此布洛芬的抗热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实现的。

此外,布洛芬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作用,可以减轻小儿因感染发热而引起的头痛、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另外,与其他一些抗热药物相比,布洛芬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因为其味道相对较好,而且较少引起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评价一、布洛芬治疗小儿退热时间短布洛芬混悬液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其对小儿发热的退热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一项对400名小儿发热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使用布洛芬治疗的小儿平均退热时间为1.6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小时(P<0.05)[1]。

另外一项临床研究也证明,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布洛芬可以将小儿退热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2]。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布洛芬混悬液具备快速退热的疗效,可以帮助减轻小儿不适症状,缩短发热时间,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

二、布洛芬能够降低小儿体温和改善症状另外一个评价退热药物疗效的指标是降低小儿的体温和改善症状。

一项针对200名小儿发热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使用布洛芬可以让小儿退热速度更快,降温幅度更大[3]。

另外,布洛芬还可以通过减轻小儿不适症状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100名小儿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布洛芬可以显著减轻小儿的头痛、肌肉疼痛、寒战等症状(P<0.05)[4]。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布洛芬可以通过降低小儿体温、改善症状来有效缓解小儿发热引起的不适。

安全性评价除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退热药物的安全性也是评价其疗效的重要因素。

虽然布洛芬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药物,但在儿童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问题。

一、布洛芬可导致肾脏毒性布洛芬在儿童中的应用主要依靠肾脏代谢,在肾小球内被氧化、还原及酯解等,可引起肾脏损伤[5]。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尤其是对于有肾损伤家族史的儿童应该避免使用。

成武县0~3岁儿童退热剂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成武县0~3岁儿童退热剂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退热剂的使用也最为普遍。

0~3岁儿童正处于体格发育关键时期,了解该阶段退热剂使用状况,以便更科学、合理、安全用药,以减少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2018年1-6月调查0~3岁儿童350名,对其使用退热剂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退热剂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资料与方法2018年1-6月选取成武县县医院及1个乡镇卫生院、2个农村卫生室,调查因发热就诊的0~3岁儿童350名,其中县城153名,乡镇及农村197名;男187名,女143名;全部患儿就诊资料真实完整。

方法:①自行设计问卷,收集患儿各种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使用药物名称、用药途径、时间、不良反应、居住地及家长职业、受教育程度等。

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填写。

②评价标准:根据儿童呼吸安全合理用药专家共识[1]中,对感冒药和退热药的应用建议,将用药情况分为合理、不规范及不合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标准为α=0.05,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小儿使用退热剂疾病广泛,但急性呼吸道感染仍是使用退热剂最多的疾病。

其余则是胃肠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脱水、中暑、血液病、肝病及药物中毒等,见表1。

县城0-3月小儿使用退热剂比例要大些,这与乡村因技术人员水平低,条件差,而不敢接诊该年龄患儿有关。

乡村给予退热剂患儿体温值偏低,中度以上发热城乡皆积极给予各种退热剂治疗。

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使用时间<5d 占多数。

县城使用时间>7d 的多于乡村,这与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使用退热剂疾病相关,>7d 患儿大多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非感染性疾病,见表2。

基层使用退热剂种类繁多,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退热药物。

农村使用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的患儿仍较多,阿司匹林制剂乡村仍有少量使用,中药退热剂在城乡使用的退热药物中占一定比例,见表3。

2024年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分析引言小儿退热口服液是一种常用的儿童退烧药品,广泛应用于儿童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概述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是指小儿退热口服液在市场中的销售规模和范围。

该市场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1) 增加的儿童数量和低龄群体的健康需求;(2) 儿童退烧口服液品种的不断创新和改进;(3) 消费者对儿童健康产品的信任度提高。

2. 2024年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分析2.1 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根据过去几年的数据,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创新产品的推出和广告宣传的加强促使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2.2 市场竞争格局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一些新兴品牌。

这些品牌通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和价格等方面展开竞争。

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但新兴品牌也在迅速崛起。

市场竞争将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3 市场发展前景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儿童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退烧药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

2.4 市场发展趋势•趋势1: 口服液剂型的多样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口服液产品的种类和规格将不断增加,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

•趋势2: 针对特定症状的定制产品。

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健康需求的增加,定制化的小儿退热口服液产品将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

•趋势3: 电子商务渠道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小儿退热口服液产品的在线销售将成为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

结论小儿退热口服液市场规模正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小孩发烧 妈妈牢记5个步骤给宝宝退烧

小孩发烧 妈妈牢记5个步骤给宝宝退烧

小孩发烧妈妈牢记5个步骤给宝宝退烧宝宝的健康是家长们最关怀的事情,尤其是夏季细菌较多,许多的宝宝一不当心就会消失发烧的状况。

小孩发烧的缘由都有哪些呢,生活中大家知道小孩发烧怎么办才好吗?宝宝发烧首先家长们千万不能惊慌,要准时的治疗!那么小孩发烧吃什么食物好呢,看看下文具体的介绍吧!妈妈必知夏季宝宝发烧护理要点夏季宝宝发烧,爸爸妈妈们可焦急了,担忧宝宝高烧不退,也不知道该实行哪些退烧方法。

别急,现在就一起来学习夏季宝宝发烧的护理方式。

一、温水擦拭关心退烧夏季孩子发烧之后,我们需要实行科学的退烧方法。

依据宝宝的发烧程度不同,采纳合理的方案。

比如孩子发烧在38度以下,那么就可以采纳温水擦拭关心宝宝退烧。

爸爸妈妈们需要预备一盆温水,一条毛巾,将毛巾沾湿,之后用毛巾擦拭敖包的腋窝以及大腿根部还有脖子位置。

擦拭的时间掌握在10分钟左右。

利用擦拭宝宝身体,关心宝宝散热。

除了利用温水擦拭的方法,还可以结合冰袋冷敷或者是使用退热贴的方法,关心宝宝更快退烧。

在为宝宝的身体降温时,需要留意少用酒精降温的方法。

酒精降温简单导致孩子的血管扩张,引发不良症状。

二、服用退烧药关心退烧药物治疗是爸爸妈妈们的无奈选择。

药物终究可能对身体不利,但是宝宝的体温过高,物理退烧方式已经无济于事时,我们只能够采纳药物退烧的方式了。

当宝宝的温度在38度以上,那么我们就建议宝宝服用口服的退烧药或者是选择肛门塞剂进行退烧。

三、留意宝宝房间的通风当宝宝发烧的时候,需要留意让宝宝多加休息。

宝宝发烫的身体需要散热。

因此,建议给宝宝穿上比较宽松的衣服,不要用被子盖着宝宝。

室内需要留意多通风,流通的空气才能够关心宝宝更快恢复健康。

要是夏季太热想要开空调的话,需要留意调控空调房的温度,最好设置在27度左右。

四、让宝宝补充分够水分孩子发烧之后,需要流汗散热。

流汗之后就需要准时的补水。

宝宝的身体正在与发烧病魔想抗争,自然也是需要水的关心。

准时补水的方法许多,比如让宝宝多喝粥,也可以饮用白开水。

小儿退热的综述

小儿退热的综述

医可结 合 中药 的特点 、卫 气 营血 及经 络学 说 ,辨证 论 治 ,采 用不 同
总体来说 退热方 法主要 有两种 :一种 是 物理降 温 ;一 种是 药物 的药 物 ,疗 效甚佳 。但 目前来 看 这方 面 的研究 还 不 系统 、不 规 范。
降温 。
有 待加大 研究力度 。
3 有关 物理降 温的 问题
毒症 状 ,且诊 断明确 无需 用退热 药处理 者 ;(2)3个 月 内的婴 幼儿 , 温 38.5—39.O℃ ,伴全 身不 适 感 者 ;(3)高 热 及 超 高 热 患 者 (>
体 温 <39"(3;(3)药物退 热效 果 不好 或用 药 退热 后不 到 2小 时 ,体 39"C);(4)发 热患者 ,无论发热 高度 如何 ,伴 全身 中 毒症状 者 。总
笔者结合 临床实 际认为 物理降 温法多 数情况下 是安全 ,有效 的。 药 A类 :酮洛 芬 、消炎 痛 、炎痛喜 康 ;B类 :阿斯 芬 林 、奈 普 生 ;c类 :
3.2 物理 降温方 法有哪 些
布 洛芬 、双氯酚 酸、扑热 息 痛、双 氯 己酸 。这类 药 物 的共 同作 用 基
3.2.1 盐水灌肠 用冷生 理盐水 ,温度 在 28.0~32.O℃ ,婴儿 本相 似 ,均具 有解 热降 温作 用 ,镇 痛 作用 ,消 炎作 用 。其 不 同之 处
湿床单 ,--II余出部分可覆盖擦浴后的身体)。将潮湿的温水浸巾 缠在操作者手掌上。③擦浴顺序 :从颈部-III开始沿上臂外侧擦 至手背 ,自同侧胸 部经 腋窝擦 至掌心 ;下肢 自髋部 沿 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 侧擦 至
时 首选退 热药 。副作用 :不 良反应少 。对 胃肠道 无刺 激 ,对凝 血功 能 无影 响。无 肾毒 性 ,不会 引起 粒 细胞 缺 乏 和 再 生 障 碍性 贫 血 。 剂量 过大会 引起肝 毒性 。 (下转第 5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退热综述小儿退热综述小儿退热综述杨虹杨菁王利群田铁发热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无论是患儿家长,还是临床医生经常会遇到小儿应该什么时候退热、怎样退热等问题。

本文即围绕小儿退热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

小儿退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热药正常小儿的体温更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小儿体温发生变化。

小儿体温的升高不一定是异常的升高,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

1小儿体温为多少才算发热对于儿童体温的正常值,绝大多数人参考成人的标准:(1)腋下测温法:36.0℃——37.0℃;(2)口腔测温法:36.3℃——37.2℃;(3)肛门测温法:36.5℃——37.5℃。

由于通常认为儿童体温要比成人稍高一些,故也有主张将儿童正常腋下温的上限调整为37.5℃[1].正常儿童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如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

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

短暂的体温波动,只要全身状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

而对于我国儿童不同年龄段体温的正常值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确的标准。

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制定。

2退热的方法总体来说退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3物理降温 3.1物理降温的适应证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物理降温的适应证如下:(1)体温38.5℃,精神状态好,无中毒症状,且诊断明确无需用退热药处理者;(2)3个月内的婴幼儿,体温39℃;(3)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2h,体温仍高于39℃;(4)在需要快速退热时,如超高热时(体温41℃)或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发热时,在应用退热后立即行物理降温(因为物理降温可迅速降低体温1℃——2℃,而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

物理降温的即刻效果将有助于在退热药开始起效之前来降低体温)。

关于物理降温是否科学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论。

多数学者认为,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简便而可靠的退热方法。

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儿应用物理降温应慎重[2].因为传统的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使身体降温是无效的。

同时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暂时降温后会引起全身多种不适,反而加重低氧血症和原发病(如肺炎等)。

而且由于婴幼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诱发婴幼儿惊厥。

笔者结合临床实际认为物理降温法多数情况下是安全、有效的。

3.2物理降温的方法 3.2.1盐水灌肠[3]用冷生理盐水,温度在28.0℃——32.0℃,婴儿需100——300ml,儿童300——500ml,按普通灌肠法进行。

如疑有中毒型疾病时,可加一个三通管洗肠,一方面降温;另一方面可取大便标本,确定诊断,也能帮助排出肠道毒素。

3.2.2乙醇拭浴[3]用25%——35%乙醇液100——200ml,温度是27.0℃——37.0℃,采用拍拭的手法可增加散热,如果用摩擦的手法会生热。

揭下盖被,盖上大毛巾或毯子。

脱去衣服,将浴巾铺身下,再将棉被叠至床尾。

冷湿巾敷于额部,开始将准备好的酒精拍拭上、下肢各3min,背部2min,腋下、腹部、颈部避开拍拭,做毕将病儿包裹在大毛巾中,不要立即穿衣。

3.2.3温水擦浴[4]用32.0℃——34.0℃的温水擦浴。

操作步骤:(1)关闭门窗遮挡患儿。

(2)将大毛巾垫于患者身下(一则为防止弄湿床单,二则余出部分可覆盖擦浴后的身体),将潮湿的温水浸湿毛巾缠在操作者手掌上。

(3)擦浴顺序:从颈部一侧开始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自同侧胸部经腋窝擦至掌心;下肢自髋部沿大腿外侧擦至脚背,再自腹股沟沿大腿内侧经腘窝擦至脚跟。

擦时要在大血管丰富之处如腋窝、腹股沟处重点加以按摩,促进血管扩张以助散热。

同样方法擦对侧。

(4)四肢、背部各擦3——5min,全部擦浴时间为15——20min.(5)擦浴后用毛巾擦干皮肤,为患者换上衣裤,盖好被子。

(6)擦浴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有寒战、发抖时应立即停止擦浴,观察病情变化。

物理降温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三种方法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

只要掌握好适应证,还是很有好处的。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擦浴应慎用,尤其是对于婴幼儿。

因为小儿皮肤薄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皮肤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用酒精擦浴可经人体皮肤吸收产生中毒症状。

除此之外,中医在物理降温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中医可结合中药的特点、卫气营血及经络学说,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药物,疗效甚佳。

但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不规范,有待加大研究力度。

4药物退热 4.1药物退热的适应证笔者综合各家所述总结退热药应用的适应证如下:(1)体温38.0℃,且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者;(2)体温38.5℃——39.0℃,伴全身不适感者;(3)高热及超高热患者(39℃);(4)发热患者,无论发热高度如何,伴全身中毒症状者。

总之,孩子低热时不主张使用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38.5℃可酌情使用退热药,体温超过39℃必须应用退热药。

4.2药物降温的途径药物降温主要有口服、肌注、滴鼻、塞肛和静脉点滴等途径。

其中口服是最安全有效的。

世界卫生组织即建议[5],药物退热治疗只起暂时退热作用,注射给药除能暂时降低体温外,也无其他优点,还易引起过敏、虚脱等多种不良反应。

所以,凡能口服给药者均应口服给药或使用栓剂。

4.3退热药的种类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种类繁多,现根据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三大类[6]: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NSAIDS)、类固醇抗炎退热药、中药退热药。

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A类:酮洛芬、消炎痛、炎痛喜康;B类:阿司匹林、奈普生;C类:布洛芬、双氯酚酸、扑热息痛、双氯己酸。

这类药物的共同作用基本相似,均具有解热、降温,镇痛、消炎作用。

其不同之处在于对机体的副作用略有差异。

一般认为,A类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及影响较重,B类次之,C类最轻。

类固醇抗炎退热药又称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作用和用途广泛,疗效显著。

它可通过抗炎、抗毒、抗过敏以及抑制免疫的作用机制来达到对人体的解热镇痛效果。

但因其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易掩盖症状,故不应作为临床退热的’常规用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4.4临床常用的退热药及其特点 4.4.1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泰诺、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一滴清、必理通、爱尔、小儿美林糖浆等。

用量:口服10——15mg/(kg·次)。

特点:起效快、作用强,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

副作用:不良反应少。

对胃肠道无刺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无肾毒性,不会引起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剂量过大会引起肝毒性。

4.4.2布洛芬(异丁苯丙酸)商品名:美林、恬倩。

用量:口服5——10mg/(kg·次)。

6——8h 1次。

特点:副作用少。

退热起效时间平均为1.16h.退热持续时间长,平均为近5h.平均体温下降值为2.3℃,下降百分率为88%.儿科专家认为,本品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热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

副作用: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

6个月以下小儿慎用或遵医嘱。

4.4.3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用量:口服10mg/(kg·次)。

特点:退热快,效果可靠。

副作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瑞氏综合征(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

目前该药在儿科趋于淘汰。

我国儿童发生瑞氏综合征者极罕见,但也应提高警惕,尤其不要在患流感、水痘等急性病毒感染时使用。

4.4.4安乃近特点:退热作用显著、迅速。

副作用:粒细胞减少、肾损伤和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但国内有的医院还在使用,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由于安乃近易产生不良反应,仅用于急性高热且病情重,需紧急退热的婴儿,不用口服。

用20%溶液滴鼻,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

4.4.5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用法:2岁以下,0.5——1ml/次;2——5岁,1——2ml/次; 5岁,2ml/次。

特点:该药只有注射剂。

副作用:该药在短期内反复多次应用易发生急性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而致生命危险。

对某些患儿来说,本药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此外,如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骤降,引起虚脱。

因此,儿科专家指出,复方氨基比林婴幼儿禁用,年长儿慎用。

4.4.6中药退热药临床上中草药退热药种类较多,口服剂、注射剂及栓剂等各种剂型均有,如:羚羊角胶囊、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其优点为作用持久、副作用很小。

但最大的缺点为疗效不确切。

而且虽然近年在此方面研究较多,文献亦较丰富,但不够系统。

前景较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笔者认为在高热或超高热时仍应当首选疗效更确切西药退热药。

4.5应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应用退热药的一些注意事项:(1)口服退热药一般可以4——6h 1次,每日不超过4次。

(2)一般选用一种退热药即可,不要联合使用。

(3)应尽量饭后服用,不宜空腹给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4)服时应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以利于排汗降温,防止发生虚脱。

(5)反复使用解热药时,要勤查血象,以免粒细胞减少。

4.6特殊疾病应用退热药的问题4.6.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今患有该病的患儿最安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无刺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

其他药物多多少少都会对凝血有一定的影响。

必要时亦可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6.2有热性惊厥病史者何时退热关于此问题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主张体温超过正常值就应立即应用退热药。

一种是主张体温超过38.0℃再应用退药。

笔者赞同后者。

正常儿童体温有时也会超过正常值,见热即应用退热药是不妥的。

综上所述,小儿最安全有效的退热药为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如果病情需要,二者可交替服用。

其实,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

儿童发热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因此选用退热药的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副作用大小。

有关研究证明,退热药的疗效由大到小依次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

必须注意的,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甚至休克。

1洪亚丽,孙晓光。

儿童正常体温参考值的研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13(10):31. 2阳朔。

对小儿冰敷降温有新说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4):72. 3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8. 4王丽娜。

物理降温辅助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2004,33(11):975. 5汤美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