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合集下载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旨在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环境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人文氛围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实施。

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山水资源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山水资源,将山水融入城市的整体布局。

城市布局可以沿着山脉或河流延伸,形成长线性的城市形态;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分布,创造出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要注重山水资源的保护,例如保护水源地、湿地和自然林地等,保持山水的生态功能。

要在城市设计中注重营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和空间形态。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元素,营造出与山水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中,使用木材、石材等材料,以及借鉴自然景观的设计元素,如山石、瀑布、湖泊等,使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互融合。

城市空间的设计也应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可以通过设置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空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这些空间的设计可以借鉴自然山水的元素,如绿色植被、水景、景观雕塑等,打造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要注重活动空间的设置,为居民提供户外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设计也应与“山水城市”理念相协调。

在交通规划中,可以设置风景道路、山地自行车道等,将城市的交通系统融入自然山水景观中。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山水资源的破坏。

在建设水库、水电站等水利设施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减少对山水资源的影响。

要注重“山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和低碳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要注重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只有做到“山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山水画地域下的景观空间设计与规划

山水画地域下的景观空间设计与规划
♦ 山水画景观空间设计效果图。山水画笔墨之下 更多是呈现江南的特色风情,将山与水之间的神 韵 充 分 体 现 ,而景观设计也可从中汲取灵感,创 设出具有意境美的景观空间。河道景观营造就体 现山 水 画 的 意 境 之 美 ,其在河道两侧设计可以通 行 的 廊 道 ,并将尺度空间进行放小,以便将人的 视觉引入到 河 道 景 观 中 ,同时河道中布置漂浮的 船 只 ,使其倒影与水的动态形成一种对比,形成 一种 静 态 的 倒 影 之 美 ,于无形中山水画中的静态 美 学 创 造 出 来 ,将 整 个 景观空间静谧、雅致的意 境美体现出来。
♦ 山水画元素造景设计效果图。山水画空间布局 过程中比较注重人与景观之间的对话,这种设计 理 念 移 步 与景观空间营造,推 动 了 亭 、台 、楼 、 阁等景观建筑在园林或公共空间的运用。设置在 水 景 旁 的 亭 子 ,自动成为空间构图的一部分,成 为景观文化表达的载体与介质,既可以丰富场所 形 态 ,充实景观 空 间 ,美 化 空 间 环 境 ,又可以为 人 的 停 留 驻 足 提 供 “理 由 ” ,为水景动态美与建 筑静态美的融合提供交点,将人与景观之间的关 联呈现。
H i ■ 作品赏析
山水画地域下的景观空间设计与规別
中 国 山 水 画 深 刻 影 响 着 中 国 园 林 与 景 观 的 设 计 与 规 划 ,因 山 水 画 的 构 建 与 绘 制 不 但 体 现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的 艺 术 思 维 与 空 间 审 美 意 识 ,且造就中 国特有的山水人文情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共生感。故用山水画布局构思、元 素 运 用 营 造 新 的景观空间与形态,不仅是保留民族地域文化 色彩的重要手法,也是将自然美转换、演绎到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一种新设计手法。
♦ 山 水 画元素再运用效果图。笔墨纸砚下的山水 画 是 对 景 观 空间的抽象化表达,场景中的景观营 造 是 对 景 观 空间的具体化表达,两者的融合是抽 象性元素与具体化元素的结合,是对景观空间营 造 的 创新性尝试。将 江 南 园 林 、传统建筑中较为 常 见 的 建筑材料瓦片,与 景 墙 进 行 结 合 ,并且用 石砌的外框进行包围组合成新的景墙空间式样, 让叠叠落落的瓦片与景墙产生一种互动的空间感 与 形 态 感 ,让隐约连续的空间视觉构图将景观瓦 片的建筑材质美学较为充分的体现出来。

生态山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融合设计

生态山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融合设计

生态山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融合设计作者:王钰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5年第03期摘要:生态山水是一个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要素,是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而目前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不仅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且使得城市空间特色逐渐消退、城市结构混乱,最终优势资源反成限制。

本文从最能体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入手,选取杭州城北新城的田园、丁桥综合体城市设计为案例,试图探讨一种将生态山水与城市空间形态有效融合的设计途径和方法,以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塑造富有辨识性的城市特色。

关键词:生态;山水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融合一、生态山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1.生态山水的要素特征生态山水具有三方面的重要属性,即自然属性、美学属性和文化属性。

其中自然属性是指自然景观的本质特征;美学属性是对自然山水视觉感受的评价,结合自然山水美学的城市设计是把自然山水的美引入到城市中来,是城市设计美学表达的基础支撑,通过对自然山水美学属性的阐述明确自然山水的美学价值;文化属性根植于传统的自然崇拜,通过人格化的加入逐渐演化为“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2.生态山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针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三个要素,生态山水对其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生态山水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城市布局与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城市布局可形成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和放射式四种形式。

2.2生态山水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塑造受到城市规模、城市地形地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其最基础的形态骨架即以自然山水因素为指导形成。

二、融合生态山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1.生态策略1.1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在城市设计前确定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山水资源,将其纳入规划之中,控制破坏性建设,并根据城市地域特色划定山水资源的保护范围。

1.2塑造良好的生态格局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程度、适宜性及开发容量进行分析评价,作为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浅析水聚落空间营造城市空间环境

浅析水聚落空间营造城市空间环境

浅析水聚落空间营造城市空间环境本文从水系与城市所担任的功能、特征及水系的空间位置的关系入手,阐释了水的聚落空间影响和营造城市环境,分析了水的空间形态在聚落环境组织和城市景观形成中的层次性作用。

展现自然水系这种特质的资源城市核心的组成部分,不同层次的泉水聚居环境类型是城市环境特色的源泉。

标签:西安;自然水系;聚落空间;城市空间环境;层次性前言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历史上的西安城即长安城的城厢基本呈方形形态,重要的宫殿及礼寺、庙、殿阁楼台均坐落在中轴线上。

其它的街道和建筑基本围绕中轴线作对称布局。

城内东南角有引黄渠水注曲江池,引渭水注广通渠,谷水、洛水、洢水等,水源充沛,水道沿城市道路走势,灵活曲折,构成了较为自由的水路系统和变化丰富的城市空间。

在近代城市功能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恒定的地质结构产生的水的脉系和深入城市空间结构肌理的有机延续一直至今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 古城西安的自然水系的现状水是生命之源、智慧之源、灵气之源,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亡,把水资源利用保护好,对西安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当代人对后代子孙的责任。

历史就有古长安渭河、泾河、浐河、灞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等水系,号称八水绕长安。

对于西安水系现状的处理政府要求要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秦岭北麓水源,实施一批蓄水和引水工程,与现有水库进行区域时空调度,把秦岭山区优质的生态水引到城区,留在人们的视野中。

继续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立城市外围生态区,加强河湖水系周边的绿带建设,结合八条水系恢复建设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全面保护和恢复西安生态环境,实现西安城市大环境的有机更新,为西安市建设“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增添厚重的砝码。

逐步使未来西安形成“东有灞河,西有沣河,南有曲江池、北有汉城湖,中有护城河”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水系。

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政府以河流为骨架并且充分发挥水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活动。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生存环境恶化、城市特色危机、传统文化失落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该怎么规划设计[1]?因此,结合城市观念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关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讨论广泛展开。

其中,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模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对其基本观念、思想内涵和建设意义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至今已出版了《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山水城市”研究》等专著,鲍世行2000年对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2];傅礼铭2005年对“山水城市”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概念释义、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综述[3]。

本文将以“山水城市”构建的角度,从理论体系和实施途径两个方面对现阶段的成果进行梳理,旨在完善“山水城市”的理论体系和推动实施建设。

1 “山水城市”的研究基础和背景从当前时代城市观念的发展来看,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美国发起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兴起了“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潮”,芬兰建筑大师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论”,法国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倡导了“现代城市”模式。

与此同时,结合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国内外学术观点,顺应中国特色发展潮流的城市建设观念,“山水城市”应运而生。

1.1 “山水城市”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山水城市”一词最早于1990年在钱学森先生写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出现。

从1958年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4]到1983年的《再谈园林学》[5],无不表明钱学森先生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关注和园林学科的思考,最终由“楼市四合院”引发的建造融合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的“山水城市”应该算作是“山水城市”的观念起源。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概括,“法天象地”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总结,“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深层境界。

现代山水城镇的空间解析_乐清芙蓉池旅游开发总体概念规划_魏薇

现代山水城镇的空间解析_乐清芙蓉池旅游开发总体概念规划_魏薇

89现代山水城镇的空间解析魏 薇 秦洛峰【作者简介】魏 薇(1972-),女,博士,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副教授。

秦洛峰(1971-),男,博士,浙江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8-07-07【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2-0089-04【中图分类号】TU984.11+3;F590【文献标识码】B【摘要】从山水空间角度分析了乐清芙蓉池旅游开发总体概念规划的设计构思,通过前期方案和深化方案的解析,总结了山水环境下城镇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点,指出了组团布局的灵活性。

【关键词】山水环境;城镇空间;空间形态;组团布局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PTUAL PLANNING OF FURONGCHI IN YUEQING CITY WEI Wei; QIN Luofeng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ptual planning of Furongchi from the angles of mountain and water. By explaining the primary scheme and im-proved scheme, it summarizes the basic points in spatial layout of town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water and points out the flexibility of cluster layout.KEYWORDS: mountain and water environment; space of town;spatial form; cluster layout1 引言 中国传统城镇多为山水城镇,城镇空间结构紧凑而自然随意。

探索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

探索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

学术论坛 探索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范苑苑(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81)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了迫切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发展与景观环境的营造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大多数景观资源较好的城市面临的困境是构建的城市景观格局不合理,快速城市化造成的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比较明显,对此需要确定科学的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对策。

关键词: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景观规划1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路径1.1 地标性空间要素为基础1960年凯文·林奇完成了《城市印象》这本书,其中就提出了城市印象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区域、标志物)的概念,与人类的视觉感知高形态控制方法相结合。

这种方法强调以地标性空间要素为基础,构建城市整体格局,在城市的一些重点区域应用较多,它的建立基于审美代表性的微观城市空间格局。

1.2 生态安全模式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大脚革命”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该理论和方法主要是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底线面向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和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界定城市空间发展的格局和方式,强调生态因素在城市形态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城市生态敏感区域的优先控制,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建设用地规划和布局。

这便是生态城市格局形成的基础[1]。

1.3 高度划分法根据当前城市空间的现实情况,通过历史文化、开敞空间、景观视线、土地性质、区域意向等叠加评判,对城市高度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地块或土地建立相应的高度约束指标方法。

主要用于对城市进行高度分区管制,这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城市规划人员的经验和具体的分析工作,另外还有城市规划人员的直观决策,从而确保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整体协调性。

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城市规划师的理念不同和规划时间的不同,不能保证城市形态格局的整体协调性。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理念是一种以山水为灵魂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城市设计中,贯彻“山水城市”理念,不仅能够给城市带来缤纷多彩的景观,更能让城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首先,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注重景观的营造和利用。

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商业区等都可以借鉴自然景观的元素,比如仿照山石来修建路基,在公园中种植各色各样的花卉,建设具有山水色彩的景观广场等等。

通过景观的创造和利用,让城市与自然相依相存,增强市民的对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加强如“人与城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城市景观。

其次,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注重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要注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可通过系统化的绿化、湖泊和水系的建设、绿色交通的构建等措施,塑造出自然且直接的城市生态环境。

再次,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注重突出文化元素。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

在“山水城市”理念的设计中,应该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利用自然景观衍生的文化元素贯穿城市设计,例如,设计一些文化长廊,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建设具有山水文化元素的公园和广场等等,使文化永驻城市,使游客更易发掘城市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是建设更加符合人居环境的城市的重要举措。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借助自然优势,注重景观营造、生态建设和文化元素的挖掘,促进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使城市与生态环境达到协调发展,同时也让城市更多元且自然多彩。

在实践过程陆续中,所有城市都需要因势利导,因城施策,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山水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9/2010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09-0094-03摘 要 该文采用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方法,对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三个时间段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其周围自然山水格局所构成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形态 空间句法 山水格局 利川市Abstract Top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urban space syntax. Contrast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in Shan-Shui situation of Lichuan in 1986, 1999 and 2009.Analyse the fi gure-ground relationship, and give a summary of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Space syntax, Shanshui situation, Lichuan1 山水格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在城市选址及建设中都非常重视城市与城市周边的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城市发展与周边自然山水地貌相互影响的问题,而物质层面上的接触与碰撞必然导致精神层面上对城市景观审美的不同感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山水格局下的城市发展进程就存在两方面结果:一是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环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城市建设即成为自然山水景观的有益补充,自然山水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城市风貌,对城市景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与完善作用,两者和谐发展,提升了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提高了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反之,如果城市发展脱离了周围自然山水的大环境,置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于不顾,甚至对城市的山水格局进行不利的改造与破坏,将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morphology)一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中的定义为“生物学中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的一个分支;有机体或其任何部分的组织结构(a branch of biology that deals with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plants;Chen Xin Zhang Bin陈 鑫张 斌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Preliminary Study 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Shanshui Situation by Topological Analysis:城乡规划•园林景观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以利川市为例In Lichuan for Example特征的交通网络构建为轴线图(Axial Map)[3],结合城市周围自然山水格局,分析其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4 利川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本文以利川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这三个时间节点上的城市空间拓扑结构进行空间句法分析。

4.1 集成核(Integrator)分析集成核是拥有相对高集成度(集成度反映城市某一街道轴线空间相对其他轴线集聚与整合运动经济流的水平,它体现了某一街道空间对其他街道所具有的相对可达性、集成性与渗透性优势)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分布图区,可以是树状,也可能是环网状,反映城市社会活动密度,代表社会性最强的空间区域。

根据图1分析可以看出利川市在1986年与1999年两个时间段的全局集成核的最高部分(颜色最深部分)形态相似,都以东西向清江大道与南北向龙船大道为主轴,2009年全局集成核有明显扩大。

1986年的集成核为龙船大道—清江大道—丹桂园路—胜利大道构成的环。

1999年的集成核虽然和1986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南部清源大道的集成度已经接近集成核,而且以清江大道为轴向,城市东西两侧集·华中农业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 organism or any of its parts)”。

它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gos(逻辑)。

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其中城市的构成要素又分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种,物质要素包括建筑、街道、植物、地形、水体等;非物质要素包括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等,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城市与山水格局的结合问题往往是由物质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周围自然山水环境的图底关系问题。

所以本文将以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周围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分布与构成。

3 拓扑分析方法拓扑是遵循图论原理,将空间要素抽象为点、线、面并探讨其结构关系的现代数学分析技术[1]。

自拓扑分析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中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纯粹空间表态图形的传统拓扑分析,第二阶段是基于城市空间主客体双重特性的空间句法分析[2]。

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拓扑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将最能够体现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老城区)、东城区(和平南路以南)、西城区(龙船大道以西)和南城区(清江大道以南)进行智能度分析,建立城市空间只能度散点图进行比较(1986年利川市城市范围绝大部分同1999年与2009年的中心区相同,所以1986年利川市空间智能度散点图只与后两个时间段的中心区空间智能度散点图进行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1986年至2009年,城市中心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增加明显,全局集成度最小值由1986年的0.4增加到1999年的0.9到2009年的1.1,而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区间由[0,4.5]提升到[0,6]区间,变化幅度不大,空间句法值高密度散点主要分布于局部集成度区间[1.5,3]之间,这使得中心区在整个范围内大多数空间的智能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城市中心区相对其他区域来说,对于整个城市的可达性越来越高,而且自身的被感知度也在逐渐提高。

分析图3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城市东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主要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区间由1999年的[0.8,1.3]提升到了2009年的[0.8,1.6],同时,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区间都集中在区间[1,5],而空间句法值高密度散点主要分布于局部集成度区间[1,3]之间,这说明东城区建设力度在提高,但整体可感知度与可达性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由图4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城市西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主要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在1999年分散在区间[0.4,1.4]之间,而2009年主要集中在区间[0.6,1.2]之中,相对1999年同一区间来说城市空间句法轴线数量提升非常显著。

同样,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的主要集中区间由1999年的[1,2]提升到了2009年的[1.5,4]区间,这说明东城区智能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整体可感知度提高,但可达性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根据图5可得1999年至2009年,城市南城区空间句法轴线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区间也由1999年的[0.75,1.2]增加到2009年的[0.9,1.6]区间,同样,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局部集成度区间由1999年的[0,2.5]提升成度正在显著升高。

2009年,清源大道已经纳入集成核范围,集成核向东、西、南向扩大,北侧由于山体阻碍,与1999年相比基本仍保持在原范围,仅沿城市西北的利北路向318国道发展;在城市东侧,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利川市东北方向腾龙洞及远沐抚大峡谷游线资源开发迅速,结合恩施市与利川市之间旅游道路的修建,城市沿清江顺地形向东北方向扩张,集成度明显增加;在城市南侧,伴随清江以南的铁路及火车站修建,清源大道及清源大道以南的城市空间集成度显著增长。

4.2 智能度分析智能度是指某一空间的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的相关程度,表示这一空间可被感知的程度。

智能度越高,所体现的全局与局部空间的关联性越强,该空间局部中心性越能融入全局空间结构之中,从而产生乘数效应,导致空间系统功能的多样性与复杂化。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对利川市中心城区图1 利川市城市集成核分析,深色代表城市空间句法轴线中全局集成值最高部分图2 利川市中心区空间智能度散点图图3 利川市东城区空间智能度散点图21年年年3年年9509/2010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96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9/2010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430070suntreader@ 2010 04 14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到了2009年的[1,4.5]区间,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全局集成度主要分布区间也由1999年的[0.9,1,1]增加到了2009年的[1.1,1.6]区间,由此可见,南城区的可达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空间智能度的提升说明南城区的可感知度也发生了较大改观。

5 城市发展对山水环境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川市由于北部山体的阻隔,影响了城市向北侧扩张,而东、西、南三个方向都跨越清江继续外扩,跨清江的交通路线已经由以前东门大桥、西门大桥和南门大桥这三条增加到现在的七条,清江已由以前城外的“那条河”即将成为城里的“这条河”。

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主要以改造为主,将以前的老街解放西路开发为步行街,提升商业价值,龙船大道与利北路交叉口人民广场在市民的休闲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日益提升,结合中心城区全局集成度可见其在城市整体空间中的全局中心地位日益牢固,北侧有沿利北路顺山势向318国道方向发展趋势,但不显著;东侧将老城东门外的东门官山围入了城市之中,进而在其东侧以南北向的腾龙大道为主衍生出一片新的城区,但由于利川市本身已是东西向较长的空间形态,加之周围多山,并无太多发展余地,所以建设不如其他区域,感知度不高,相比较而言,西城区由于地势平坦,有更广阔发展余地,加上清江与清江支流西门小河环绕,开发力度较大,城市建设较好,感知度高,同样,由于受南侧铁路交通引入的影响,城南建设正迅速崛起,清江在这一区域流经的范围也被纳入城市之中,并在沿江区域建设公园绿地,结合沿江小山体构成绿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