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的论文

合集下载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历史的发展是同一过程,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此同时,人的主体性也从对自然、神、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依附转向在他们面前的相对独立,从不明确到自由、自觉、创造性主体的.真正形成.主体性是现代化的根本,现代化是主体性的动力.
作者:王韶萍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刊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2004 16(10) 分类号: B02 关键词:现代化主体性关系。

秦朔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

秦朔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

秦朔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固执信念与虚怀若谷可以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应当努力的方向(2013年11月15日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自鸦片战争爆发170多年后,自新中国成立60多年后,自改革开放35年后,“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地出现在世界的视野中,如同毛泽东当年所写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一个快要成熟的婴儿”。

然而,这最后的道路往往也是矛盾越来越多元、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各阶层的相互牵涉羁绊越来越复杂的艰难段落,甚至可能会出现一种历史性的无奈:明明看到了山巅就是迈不过去,如同陷入举步维艰的泥潭。

在这个时候,塑造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共识变得异常重要。

而在“精英与民粹”、“右派与左派”、“西化与本土化”、“中产与底层”、“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市场与政府”等框架下的讨论和争吵,已经一次次说明,对抗性的标签框架不仅无助于形成共识,而且会不断形成社会撕裂,把彼此推得更远。

网上放不下一张理性安静的讲坛与辩台,这是无数人都深感悲哀的事实。

笔者在此尝试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现代性与主体性”的分析框架。

所谓“现代性”,是支撑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是促使社会运行不断走向科学、进步、文明的治理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强调主体性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强调带有能动性、主动性的对外部世界的参与,强调运用自己的理智来构建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笔者之所以从当下中国社会的观念纷争中提取“现代性”和“主体性”这两种有价值的思考范式,是希望以建设性的态度,促使“尊我排他”的观念格局得到超越和升华,而能彼此平视和互鉴。

固执信念与虚怀若谷可以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代中国奋斗的目标是现代化,不仅是传统的“四个现代化”,而且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一)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一)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一)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困境主体性原则伦理实践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

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体性之所以被称为主体性,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自主的、创造的,就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

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人的主体性在扩展中引起了反主体性的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不断刨造为我性客体、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不断创造与自己作对的“非我性”世界。

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导致了对主体性的压抑和制度性的驱使,不断制造为我性工具的后果常常是主体成了自己某种力量的工具,改造客体的结果常常是自己成了客体。

当代社会出现的反主体性问题包括主体自身的异化、客体的反主体化和他人的非客体性等。

主体自身的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活动由此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

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本身的异化在于人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生命活动的异化。

社会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同化它的成员,以便使他与社会融为一体。

在这种同化中,如果个体甘愿放弃自己的个性,或者社会强迫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同化实际上就是异化。

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自己所创造的高新科技产品时,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

劳动作为类的发展的自由的活动,变成为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主体自身的异化。

主体性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缘起--从晚清到“五四”

主体性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缘起--从晚清到“五四”
①吴其昌《梁启超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③粱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当然形式风格的变革是与内容精神的变革相协调的。桐城的形式之所以僵化,或日“雅致”,特别讲求规范,这是和它的精神价值的崇古取向分不开的,固守千百年前的道统,当然也会欣赏古老的文章美学风格。至于八股,它本来直接附属于经学的述而不作的传统,再加之承载着帝国政治的一统思想,自然不可能随着时风而任意改变。因此从根源上讲,八股桐城的文风是源自古典德性伦理精神的。而对于新文体来说,其精神是与时俱进的进化论观念和自由平等的欧西文恩,其形式自然也会灵活多变,收放自如,从而雅俗共赏,感人至深了。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大众传媒的作用。因为梁启超的新文体是从报章文体中产生的。在他《时务报》时期,他的文体被称为“时务体”,在《新民丛报》时期则被称为“新民体”。报纸是一种大众传媒,它必须考虑到篇幅,时效性和受众接受的问题,因而,受此影响的报章体也就会表现出通俗、简洁,流畅等特点,自然与传统文章迂回说理,古奥用典很是不同。戈公振说,“清代文字,受桐城派和八股之影响,重法度而轻意义。自魏源、梁启超等出,绍介新知,滋为恣肆开阖之致。留东学子所编书报,尤力求浅近,且喜用新名词,文体为之大变”②围绕着这个问题,清末知识界展开了争论。严复以为梁启超《时务报》文章颇有些“匆迫草率”,并不严谨。梁回信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说“以为不过报章信口之谈,并非著述,虽复有失,靡关本原”@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别有一种魔力焉”。梁的学生吴其昌如此评价这种新文体,“雷鸣怒吼,恣雎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魄忘疲,读尽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就文体的改革的功绩论,经梁启超十六年来洗涤与扫荡,新文体(或名报章体)的体制,风格,乃完全确立。”①梁启超的新文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大约有这样的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采用俗语,多用白话——俚语韵语,甚至采用外国语法,使得文章明了畅达,;二是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所谓“笔锋常带感情”。这样,酣畅淋漓,说理深透,自然“对读者别有一种魔力”。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精品论文】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精品论文】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20世纪是自由主义高奏凯歌的世纪,也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世纪。

民族主义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意识形态,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与自由主义相结合,象在美国和法国革命中那样,赋予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也有可能与各种专制的威权主义或反西方的保守主义相联系,成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借口。

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内在要求,不是一个要与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之与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相结合。

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不仅需要历史的实证,也需要学理上的理据。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一个以个人自由为本位,另一个以群体的归属为指向,如何整合为同一个意识形态呢?自由民族主义的出现,部分地回应了这一难题。

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他坚信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为了保证这样一个多元世界的存在,个人的选择自由很重要,同时也需要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和平共存。

因而柏林在坚持消极自由的同时,又十分重视个人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价值。

1他与其牛津大学同事,著名法学家约瑟夫·拉兹(JosephRaz)一起,成为自由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

而柏林的学生、以色列学者耶尔·塔米尔(YaelTamir)所发表的《自由民族主义》一书,对自由民族主义理论作了系统的探讨。

2那么,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有没有出现过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呢?我的研究将表明,从晚清到民国,从梁启超到张君劢,有一条脉络分明的思想史线索,致力于融合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

虽然他们不曾以自由民族主义自我命名,但在既肯定个人的自由意义,又寻找民族的集体认同这一点上,与柏林等人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自由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如何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如何使这一共同体既是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

本文将梁启超和张君劢的思想放在启蒙的背景里面,重点研究他们在学理上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打通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公共认同、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又是如何从政治民族主义转向文化民族主义,从国民共同体转向了民族共同体;他们是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在自由主义看来是互相对立的价值,在梁启超和张君劢那里,又是如何实现了和谐的互补,从而建立了一种与柏林有所区别的中国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义。

哲学主体性批判论文

哲学主体性批判论文

哲学主体性批判论文4【提要】主体性观念是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思想,既导致了人类的进步,也导致了甚多恶果。

主体性有其限度,人类不可滥用主体性,因为仅在人的有限的认识领域内,人才是主体,才是客体。

人不可能是宇宙的主体,也不是或自身的主体。

自然本身才是真正的主体,而人只是其一部分。

人类如果不善待自然,自然也就不会善待人类。

【关键词】主体性/人类/宇宙【正文】一、主体性的含义主体和主体性的思想是文艺复兴以来才有的。

在古希腊虽然已经具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主体性的思想,那时的人们所理解的人还不能说是一个主体,他们所理解的自然也还不是客体,古人所理解的人尚与自然处于和谐一体的状态。

尽管没有人系统地阐述过主体性思想,但近代中却到处充斥着人是主体的观念。

主体性思想构成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和文化中关于人的和观念(诸如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基础,甚至成为人们行为的指针,近代以来人类的许多进步与灾难都与主体性思想有关。

所谓的主体性大致有这样一些含义:人是中心。

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

人类的一切活动也都应当以人为中心、为宗旨而展开。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目的。

人的行为是为自己的,即是自为的。

不能把人当作工具,社会活动应当以人为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一个人也不应当把他人当作工具,以之为自己谋利益。

不把人作为目的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应当以人为本。

人是自然的主人,人是主体,而自然是客体。

因为人是惟一能够从自然状态中将自身解脱出来并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生物。

这就是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实践活动来掌握自然,从而控制自然。

这样,自然就成为被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就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主体性就是主体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体现为人不仅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还能够创造客观世界,把世界改造成更符合人们要求的状态。

主体性就是自主性。

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主人,能够控制自然,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主人,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核心要义-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核心要义-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核心要义-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现代性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能给人类带来福祉。

所以,人类必然选择和追求现代性,于是有了为获取现代性而起的现代化运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性悖论性一面日益显现,于是,现代化问题产生了,如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等。

特别令人困惑的是,同样都是为了追求现代性,但不仅各地区以至各个国家现代化模式、成就不同,而且现代化的消极后果也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历史上的英国、德国、日本三国比较,现代化所显现的这一特征就尤为突出。

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出现的情况:一是两者良性互动和形成契合,则现代化顺利发展;二是出现现代性严重不足的现代化,导致现代化发展缓慢或者失败;三是现代性中的某些悖论性操纵现代化,使现代化走向歧途。

这样,现代化问题就与现代性直接关联起来了。

而要认识和解决现代化问题,必然从对现代性内涵的追问开始。

一准确把握现代性内涵由于现代性自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其理解及研究视角、方法的不同,人们对于现代性内涵的界定和把握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

而这又直接影响到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现代化建设内容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从理论上看,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现代化运动的后果如何,如何克服现代化的自反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现代性内涵的认识水平,进而取决于人们对于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的把握。

所以,解决现代化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现代性的内涵。

(一)学界对现代性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具有纷杂性和模糊性由于现代化最早兴起于西方,西方学界,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领域的许多着名思想家、理论家涉入现代性研究领域,他们根据自己对西方现代化运动的观察和理解,从不同学科背景、以不同视角和不同体验提出了对现代性的认识。

例如: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

从实证的观点看,这一时代深深地打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

浅析现代性价值从“实体之自由”到“关系之和谐”(一)

浅析现代性价值从“实体之自由”到“关系之和谐”(一)

浅析现代性价值:从“实体之自由”到“关系之和谐”(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价值个体自由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论文摘要: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

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从根本上讲,近年在中国兴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意蕴,其发展走向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机械论、实体论基础上的“个体自由”,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有机论、关系论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浅论,诚望各位同仁指正。

现代性既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又是一种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历史断代术语,现代性指的是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即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性指的是资本主义借以产生并长期获其支持的那种社会文化精神,即启蒙理性精神。

因此,在历史上,现代性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它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如果说,在新生资产阶级以科学理性对抗宗教信仰的启蒙历史话语里面,理性是现代性精神之核心,那么,自由就是现代性价值之根本。

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才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性不倒的旗帜,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现代性的这一“自由”特征,哈贝马斯曾这样描述道:“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

从实证的观点看,这一时代深深地打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

现代性对自由价值的确认是与原子论意义上的“个体”概念相联系的。

“个体”既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性概念。

培根就曾指出:“除了个体存在的实体外,自然界不存在任何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主义主体性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进行探讨。

启蒙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哲学奠基,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和中心话题就是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对人的自由、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成为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追求。

现代性的哲学理解是在启蒙主义运动中进行的。

广义的启蒙主义是指萌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在法国启蒙运动中酝酿成熟,到德国唯心论中达到登峰造极的一种文化思潮。

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主义都是启蒙的产物,现代社会的整个形象都是由启蒙塑造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由启蒙思想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性也是由启蒙思想所奠基的。

一、现代性的哲学奠基:启蒙的主体性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针对“神性”高扬起“人性”的历史旗帜,倡导人是“万物之灵”,呼唤人的理性和自主性;倡导人类能借理性的指导自由塑造自己的命运,塑造出一个自觉能动的、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塑造社会的秩序。

这是以新的方式向哲学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这也是现代性的发端。

在这里,神的主体性已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上帝成为人的思想的构造物,人成为自然和上帝存在的基础。

真正打开神权缺口,以人义论代替神义论并开始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哲学家是笛卡尔。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使“我思”或“思维我”成为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并构成了“主体优位性”、“理性主体性”等核心概念(注:这些概念呈现于他的《沉思录》中)。

“我思”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性”、“主体”,这里,“理性主体性”作为一种自我优先性的定位,它不仅是上帝和自然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的基础。

这种“我思”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划界和人的优先性的“自我定位”,为人的主体性地位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

“理性主体性”也就自然成为了现代性的核心和基础的概念,从而成为现代性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奠基。

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性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真正确立主体地位的存在方式,这就是主体的人在生活中能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实现自己的幸福。

康德哲学则使理性及主体性奠基现代性的工作得以完善。

在哲学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以人为中心是康德哲学的根本原则。

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康德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勇敢地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福科称之为“现代性态度的纲领”。

这里“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口号,是一种自律精神,反映出人的觉醒,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也就是福科所说的“现代性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现代精神气质,这种现代精神气质是以“理性”、“主体性”、“自由”为标志的。

坚持主体的独立性,实现主体的自由,是康德哲学的“心石”,他对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高扬,是对启蒙思想从哲学高度上的总结。

他所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的两大理性主义原则以及“人是目的”的主体性原则正是现代性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所在。

黑格尔更是把理性主体性抬到了至高的位置。

康德的“人是目的”的主体性原则、费希特的“绝对主体”到谢林的作为“宇宙灵魂”的主体性,发展到黑格尔这变成了“绝对精神主体性”,“主体性”变成了“绝对精神”的同一词。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主宰着历史,它是一种自己创造自己、自己表达自己和自己扬弃自己的绝对理性精神。

因此,人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人的本质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自我实现自我。

并且人的精神的一切活动,目的只在于展现自己和意识到自己的自由。

在这里,人的主体“自由精神”原则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原则和理性规范,作为“无限主体”的人已经具备了人类主体或人类之“我”的种种特性。

人从而具备了普遍意志、全观性和绝对的认知能力,成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他人、有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统合者,成为了整个宇宙的起点、终极目标和终点。

因此,到了黑格尔这,人的主体性被绝对化、实体化和本体化了,人不再是“人”,人再次成为了“神”。

尽管这种唯心的、神性的人的出现是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弊端,但作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作为对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它却是对现代性的充分体现和确证,人的主体性观念、理性观念和自由观念成为现代性的中心观念。

现代性作为与启蒙精神的一致,是一种追求主体地位的现代精神气质,对启蒙的主体追求,对主体的理性的推崇是其根本内涵。

启蒙就是启现代性之蒙,现代性被愚昧或被非理i 生所蒙蔽,启蒙就是把现代性从中解放出来。

因此,现代性实质上就是一种“人之为人”的主体精神,或者说,是人的理性或个体的自我意识。

启蒙的目的是把现代性从巫术、奇魅或传统束缚中觉醒出来,找出一种能够真正确立主体地位的存在方式。

所以现代性就等于是对主体性的追求,“理性”、“主体性”或者“理性主体性”成为现代性观念的奠基和核心观念。

启蒙运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把理陛精神和主体性追求变成人生存在的思想根基和行动准则,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精神气质。

概而言之,现代性就是以启蒙所树立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两大精神为支柱所构筑的价值观念体系。

就现代性揭示了人类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批判性反思关系而言,现代性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一种哲学文化生活,也是一种关于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

二、现代性中主体性确立的意义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精神气质,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形成了人们的理性意识和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的自由、平等、意义的价值观念取向,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的积极向上和社会的向前发展。

现代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人作为主体地位的存在和实现,无疑地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与生活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刻影响。

1.科学理性的推崇与世界的祛魅现代性运动彻底以主体理性打败了宗教蒙昧主义,理性主义造就的科学精神使宗教失去了神圣的光圈,恢复了人性的尊严与神圣,使信仰从天上回到人间。

在现代性的理性原则中,人性和理性实现了统一。

理性的实质首先是人性,是人的激情、欲望和价值;是人的灵性、活力和创造力。

又因为人对外部世界有认识和改造的能力,人是自然的主人,是世界的主体,因此理性所倡导的另一方面即科学和智性,是人的能力和头脑的自由,是人的合理而有序的行为方式。

现代性的理性原以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的力量开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主体性的确立打破了宗教禁欲主义的压制,积极肯定了人对世间的爱情、幸福等的追求,肯定了世俗生活的重要,促成了“世界的祛魅”和世俗感性生活的合理化。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日韦伯所说的“祛魅”就是神秘的宗教世界图景的瓦解,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运用自己的理性自主地开展自己的感性生活,它是“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是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口哒就是现实生活中人是作为理性主体的存在,人现在可以摆脱宗教神秘力量的束缚去把握自己的真实的幸福和生活。

在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后,人可以自在、自为、自主的展开自己的行动,能依靠自己的理性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

2.社会文化和生活的自主性随着现代性意识中人的理性的彻底释放,人的主体性也得到了高扬。

它推动着人们积极要求自我决定和自我做主,人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塑造出完全自我的主体性人格。

自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使“我思”成为优先于客体的主体存在,到康德的高扬人主宰世界的能力以及他的“人是目的”的主体性原则和“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的“现代性态度的纲领”都说明了理性、主体性已经代替了信仰成为人类的新的世界观,个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西方现代化的中心。

现代性正突出这样一个主题:“人们应该如何用这种新世界观模式来考虑自身的本性和自己的地位。

”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讨论现代性的时候曾指出:“主体性原则决定着现代文化。

在现代性中,宗教生活、国家、社会、以及科学、道德和艺术,都被转换为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形态。

”如科学“作为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形态”就表现为,科学理性把人作为优先于客体的主体存在,人运用自己的理性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使世界为自己服务。

由此,科学和哲学建立起主客体二分的思想方式并使它得到彰显。

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就是人视自身为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现实就是个体主体意志决定世界的面貌和发展的现实。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宣告了人寻找自身自由生活和生存意义的合法性,也为人在世界中的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提供了内在根据。

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价值目标,人们能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社会文化和生活正以主体的人的方式呈现着并发展着。

3.确立了人类自由与进步的乐观主义信念现代性表达的是一种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思想,即把主体看成是自由独立的、自足的和自主的,要求个体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的自由。

所以说:“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从实证的观点看,这一时代深深地打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

”就是说,自由是确证主体的基本内涵,对主体自由的追求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

并且,这种自由是个体的自由,是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

人是实在的生命主体存在,人可以自由享受,有满足自身生存追求物质消费的权利,人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只是“人”安身立命的处所和生命实现地。

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同样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

在以主体理性和主体自由为特征的现代性的影响下,人类思想中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的进步观。

人们相信在人的主体性发挥和人的理性的弓i导下,社会经济必然发展,人们的道德和生活必然进步。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现代性的响亮口号,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实证的力量获得了现代性进步的信心。

作为现代性的主导观念,“这种进步观念崇尚理性精神,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进化道德和完善人性为理论内涵,以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为目标,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乐观进步论。

”正是由于人们相信主体理性的强大,现代社会的人们坚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正在一步步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