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下《秉笔直书》2017新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
4.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人格成长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语文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课文阅读、词汇理解和句子分析有一定的掌握。但在《秉笔直书》这一课文中,部分专业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讨论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如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并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品质。
(此作业旨在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将所学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5.预习下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了解课文内容,提前标注生字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创设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习《秉笔直书》中的优秀品质,如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勇敢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诚实是一种美德,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诚实守信的态度。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创意写作,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秉笔直书”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秉笔直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秉笔直书”品质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句理解。

2.对“秉笔直书”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讲解字词的意思,并组内交流。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秉笔直书”的精神?(二)难点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针对难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三)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对“秉笔直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教师出一篇小作文,让学生运用“秉笔直书”的精神进行创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

2.学生互相评析作文,提出意见和建议。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阅读一篇有关“秉笔直书”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并在写作中运用这一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20XX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秉笔直书》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老师要如何进行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呢?小编在此整理了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1教材简析:《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

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1/ 10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学趣1、问题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2/ 10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3)展示汇报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师:是呀,在权势大于法并压倒真理的中国古代,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一支笔,竟敢和自己作对,非常生气,他又是怎么说的?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师:太史伯怎么回答的?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挺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剖析:文章记述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的年月特别长远,所以文中出现了大批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 、“相国”、“太史”等。

所以需要充足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协助课文教课的作用。

文章采纳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愿断头也不折服于残暴的崔杼,遵守安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仔细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咄咄逼人到无能为力的心理变化描绘烘托了太史们这类忠于职责的精神的伟大。

所以,经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情描绘的学习,感觉、领会、学习人物“秉笔挺书”的伟大的人品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b5E2RGbCAP学情剖析:四年半的新理念教育使本班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自学能力,班级中多半学生在怀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部分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怀疑,并能经过查阅资料、查词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掌握了“查词典” 、“词义合成”、“联系上下文” 等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较好经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从而理解全文内容。

但因为年纪及心理特色,经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质量对学生来说仍旧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在教课中教师注意到指引学生经过详细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情描绘来理解人物的质量、性格。

p1EanqFDPw教课目的: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8 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 个生字。

2、指引学生依据人物语言,领会人物的心里活动,感觉人物的优异品行。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安分、不折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舞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DXDiTa9E3d4、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抓住重点,栩栩如生地复述课文。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投影;对于战国状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对于战国状况的资料,以及“国君” 、“竹简”、“伯、仲、叔、季” 、“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说资料。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能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其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秉笔直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秉笔直书的概念,分析课文中的秉笔直书写作技巧。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 Throughout the lesson, I will raise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to guide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秉笔直书. For example, I can ask, "Why is it important to write objectively and truthfully?" or "How can we ensure that our writing reflects the facts accurately?" These questions will stimul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help them grasp the essence of秉笔直书.
2.为了激发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秉笔直书, I will use various teaching resources, such as pictures, videos, and storytelling, to create an enga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se resources will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of秉笔直书and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enjoyable.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秉笔直书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秉笔直书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秉笔直书北师大版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是一本充满聪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观赏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一个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板书:秉笔直书。

学生齐读课题。

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明白得字的含义:拿、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秉笔直书》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秉笔直书》课件

《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前后汉故事新编》《不怕死的太史》等。 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病逝。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出您心虚。”
课文赏析
崔杼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生气
大怒
气得说不出话来 长叹一口气
生气并恐慌
课文赏析
崔杼
残暴、易怒 刚正不阿 秉笔直书
太史
秉笔直书
实事求是,诚实地记录或书写真实的情况。
课堂交流
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
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
大家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3、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词语积累
崔杼 伯仲 颠倒是非 面不改色
独揽 忠贞
大权 屈服 秉笔直书 贪生怕死
课文赏析
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 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 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释词导入
秉:掌、握
“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秉笔直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 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
“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 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 人都杀了吗?” 也被崔杼杀了。
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
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 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 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 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 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 您心虚。”
阅读理解
崔杼
谋杀国君,独揽大权. 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
颠倒是非
历史事实: 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要求: 先君是害病死的
学会提问
1.太史的职责是什么?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
2.几位太史是怎么做的?
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秉笔直书
3.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
“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 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 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 个脑袋。”
讨论问题
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
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 呢?他们不怕死吗?你从中可 以领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什么呢?
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求真精神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人不怕死,拿死吓唬他有什么用呢?)
阅读理解
秉笔直书
实事求是,诚实地记录或书写真实的情况。
拓展训练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第一单元
认识作者
林汉达,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 历 史学家,1900年2月17日出生,浙江慈溪 人。 林汉达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 事 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 有
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
挑 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字改革 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 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 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中国历史故事集》等,共达
小组学习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人物:崔杼、太史伯、太史仲、太史
叔、太史季、南史氏。 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 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 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 太史仲、太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 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赶来准 备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 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
美言、谎言、直言、谣言、 忠言这几个词语的理解。
美言 :替人说好话 谎言 : 谎话,不真实的话 直言 :指诚实、直率地说 谣言 :凭空捏造的话 忠言 :诚恳劝告的话
小知识
国君 相国 太史
古代的国家统治者。
古代国家的官职,也叫丞相。
古代官职,负责国家文书、 天文历法、记录历史事件。
竹简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小知识
伯 仲 叔 季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 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 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 季排行最小。
生字 新词
崔杼 相国 蛮横 凭着 伯仲 岂能 隐瞒 畏惧 企图 呈交 屈服 倘若 无权无势 颠倒是非 独揽大权 秉笔直书 面不改色 贪生怕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