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合集下载

溶菌酶的实验报告

溶菌酶的实验报告

溶菌酶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溶菌酶的活性和特性1. 引言溶菌酶是一种酶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某些病毒中。

它们能够降解细菌细胞壁的组分,导致细菌破裂和死亡。

溶菌酶在医疗、食品工业以及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测定溶菌酶的活性,并研究其特性。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或其他细菌菌株)- 溶菌酶溶液- 反应液:含有溶菌酶的缓冲液- 应答物:含有细菌菌株的琼脂平板2.2 实验步骤1. 在琼脂平板上涂布一层薄膜状的细菌液体(大肠杆菌)。

2. 在涂布的细菌表面滴加一定量的溶菌酶溶液。

3. 将琼脂平板在恒温孵化箱中孵育一段时间(通常为24小时)。

4. 检查平板上是否有清晰的细菌溶解区域(透明区域),观察细菌溶解的程度。

3.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涂布完细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后,在加入溶菌酶的区域产生了明显的细菌溶解区域(透明区域)。

这表明溶菌酶对细菌产生了溶解作用。

溶菌酶的活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3.1 溶菌酶单位(U)溶菌酶单位(U)的定义是在标准条件下,使得溶菌酶在30分钟内使细菌的可溶菌酶量增加1倍所需要的溶菌酶量。

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细菌总数量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溶菌酶的活性。

活性(U/ml)=单位时间内可溶菌酶总量/单位时间内总分析体积3.2 温度和pH值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或者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测量溶菌酶活性,来研究温度和pH的影响。

溶菌酶活性在不同温度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性增加,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其变性。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溶菌酶活性来确定最适温度。

溶菌酶活性也受pH值的影响。

溶菌酶通常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表现出最佳活性。

在酸性环境下,酸性基团可能与酶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从而降低酶的活性。

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测量溶菌酶活性,找到最适宜的pH值。

溶菌酶测定实验报告

溶菌酶测定实验报告

溶菌酶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溶菌酶浓度,探究其对溶菌作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溶菌酶是一种能够分解细菌细胞壁的酶类物质,它能够加速细菌细胞壁的降解和溶解。

实验中我们将利用溶菌酶对溶解酒石酸盐盐基的作用进行测定。

溶菌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使酒石酸盐盐基水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溶解性溶液,反应的产物中溶解性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来反映溶菌酶的活性和浓度。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酒石酸盐盐基和溶菌酶。

2. 将一定量的酒石酸盐盐基溶解在适量的缓冲液中,得到一定浓度的酒石酸盐溶液。

3. 将一定浓度的溶菌酶加入酒石酸盐溶液中,混合均匀。

4. 在反应开始后的一定时间内,取出一定体积的反应液,放入比色皿中。

5.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记录下吸光度值。

6. 重复步骤4和5,每次取样间隔相同,直到吸光度值趋于稳定,即反应结束。

7. 根据吸光度值绘制反应曲线,并计算出溶菌酶的浓度。

四、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反应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吸光度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通过对吸光度值和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反应速率,并进一步计算出溶菌酶的浓度。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溶菌酶对酒石酸盐盐基的溶解作用,成功地得出了溶菌酶的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溶菌酶对酒石酸盐盐基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并且溶解作用随着溶菌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溶菌酶在生物体内起到溶解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实验结果对进一步探究溶菌酶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溶菌酶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测定溶菌酶对酒石酸盐盐基的溶解作用,我们成功地得出了溶菌酶的浓度,并验证了其对细菌细胞壁的溶解作用。

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溶菌酶的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酶类分子,能够切断细菌细胞壁的三葡聚糖链(N-醋酸氨基葡庚糖-N-乳酸氨基葡庚糖-β1,4-N-乳酸氨基葡庚糖)。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溶菌酶活性的测定、溶菌酶的产量测定以及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测定。

一、溶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1. 醋酸甲酯法:该方法通过测量溶菌酶对醋酸甲酯的水解产生的醋酸乙酯的量来间接测定其活性。

首先使用醋酸甲酯制备醋酸乙酯标准曲线,然后将酶样液和醋酸甲酯复合反应一段时间,加入硫酸中断反应,测定产生的醋酸乙酯的吸光度,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酶的活性。

2. 改良的漆酶法:该方法以溶菌酶对大肠杆菌产生的透明圈直径为基础,通过测量透明圈的直径或面积来间接测定其活性。

方法简单易行,主要用于溶菌酶活性快速筛选。

3. 电导法:该方法基于溶菌酶在水溶液中产生的游离离子影响电导率的原理。

通过将一定浓度的酶溶液加入含有特定离子的缓冲溶液中,测定加入酶溶液前后的电导差异,从而计算出酶的活性。

二、溶菌酶的产量测定方法:1. 透明圈法:该方法将溶菌酶产生菌株接种于含有含有菌斑形成的凝胶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溶液显色,可在平板上观察到菌株周围出现的透明圈,通过透明圈的直径或面积来判断酶的产量。

2. 血凝法:该方法使用牛血液和凝血酶来测定溶菌酶产量。

将溶菌酶产生菌株培养得到的培养基与牛血液相混合,通过观察血凝情况来判断溶菌酶产量的大小。

三、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测定方法:1. 酶活测定:通过采集动物的血液、组织或细胞,制备相应的提取液,然后通过测定其对某种特定底物的酶活性来间接测定生物体内溶菌酶的水平。

2.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采用PCR扩增技术、核酸杂交等方法,检测生物体内溶菌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突变情况,从而间接测定生物体内溶菌酶的含量。

总结起来,溶菌酶的测定方法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醋酸甲酯法、漆酶法和电导法;溶菌酶的产量测定方法主要有透明圈法和血凝法;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测定方法包括酶活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溶菌酶的提纯结晶和活力测定.实验报告doc

溶菌酶的提纯结晶和活力测定.实验报告doc
(2)抗病毒
一方面如流行感冒和腺病毒,可能它的蛋白质外壳具有溶菌酶的作用点,现已证明,腺病毒在人体内引起呼吸道炎症,在实验动物中引起肿瘤。因此,用溶菌酶可以治疗呼吸道疾患,抗动物肿瘤。另一方面溶菌酶作用的细菌产物可诱发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主要功能是抗病毒。
(3)提高抗菌素疗效
因为抗菌素是微生物合成的代谢产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肤聚糖及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胞膜,因而具有抑制或致死其他微生物的作用。而溶菌酶也作用于细胞膜,与抗菌素合用可提高疗效。
(3)本实验的酶活力单位定义为:每分钟A450nm下降0.001为一个活力单位(25℃,pH6.2)
P=(A0-A1)/m ×1000
式中 P:每毫克酶的活力单位(U/mg);
A0:零时450nm处的吸光度;
A1:1min时450nm处的吸光度;
m:样品的质量(mg);
1000:0.001的倒数,即相当于除以0.001。
(4)组织修复
一方面酞胺类溶菌酶已证明对细胞的生长、分裂起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溶菌酶作用的微生物细胞壁是含氮的多糖(叫粘多糖),它在组织生长和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日本学者在各种类型伤口的实验鼠中证明了溶菌酶的组织修复和临床治疗作用。
(5)促进血凝
实验证明:糖昔酶作用于鱼(节肢动物甲壳类),其分解产物一脂多糖具有凝胶化作用,通过激活凝血酶原,促进血凝,在人类临床上已用于牙科和泌尿科等小手术止血。
(6)微生物分类上的作用
如果两种不同的微生物细胞壁都能受同一种酶的作用,就说明这两种微生物细胞壁有相同成分,可以此作为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7)肤聚糖的免疫生物学活性
免疫是机体抵抗一切抗原异物的能力,已知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上有三种酶:糖昔酶、肤链内切酶和酞胺酶,这些酶在体内或游离在玻璃容器内的检出体外用,会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其中肤链内切酶产生的胞壁酞二缩氨酸的作用尤为突出。最近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溶菌酶可作为潜在检测金属免疫毒性的生物标志剂。

溶菌酶检测实验报告

溶菌酶检测实验报告

1. 了解溶菌酶的性质和作用;2. 掌握溶菌酶检测的方法;3. 学会使用比色法检测溶菌酶活性。

二、实验原理溶菌酶是一种水解酶,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使细菌细胞壁破裂,导致细菌死亡。

本实验通过检测溶菌酶对细菌的裂解作用,从而判断溶菌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溶菌酶样品;(2)细菌菌液;(3)细菌对照菌液;(4)蒸馏水;(5)0.9%生理盐水;(6)1%琼脂;(7)无菌试管;(8)无菌棉签;(9)比色计。

2. 实验仪器:(1)恒温培养箱;(2)高压蒸汽灭菌器;(3)移液器;(4)电子天平;(5)显微镜。

1. 制备细菌菌液:(1)将细菌菌种接种于含有1%琼脂的培养基平板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2)用无菌棉签蘸取菌落,将其涂抹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细菌菌液。

2. 溶菌酶活性检测:(1)取无菌试管6支,分别编号为1-6号;(2)向1-5号试管中加入1ml细菌菌液,6号试管作为空白对照;(3)向1-5号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溶菌酶样品,6号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4)将试管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5)观察各试管中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透明圈直径;(6)计算溶菌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1)1-5号试管中均出现透明圈,6号试管中细菌生长良好;(2)随着溶菌酶浓度的增加,透明圈直径逐渐增大。

2. 分析:(1)溶菌酶具有裂解细菌细胞壁的作用,使得细菌死亡;(2)溶菌酶活性与透明圈直径呈正相关,即溶菌酶浓度越高,透明圈直径越大;(3)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浓度溶菌酶的活性。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色法检测了溶菌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溶菌酶具有裂解细菌细胞壁的作用,且其活性与溶菌酶浓度呈正相关。

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2. 溶菌酶浓度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应选择合适的浓度进行实验;3. 实验过程中,观察透明圈直径时,应注意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4. 本实验仅检测了溶菌酶的活性,未对溶菌酶的纯度进行检测,后续实验可进一步研究。

实验五溶菌酶的分离与活性测定

实验五溶菌酶的分离与活性测定

5.丙酮沉淀
向上述剩余悬液中逐滴加入冷丙酮,使丙酮终浓度 达33%,混匀后离心2min (8000r/min) ,弃沉淀。量 取上清液体积后,缓缓加入冷丙酮,使丙酮终浓度达50 %,混匀后立即离心10min (8000r/min),弃上清液。
向此沉淀中加入5.0mL Tris pH8.8缓冲液,使沉淀 溶解,再离心5min (8000r/min),将上清液倒入试管中, 记录体积、弃去沉淀。上清液即为部分纯化的碱性磷酸 酶液,此为D 液。 吸取D液0.1m1置于编号为DE 的试管中,供测酶活 性用。 吸取D液0.1m1置于编号为Dp的试管中,供测蛋白质 浓度。
其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用磷酸苯二钠法测定, 即以磷酸苯二钠为底物,被碱性磷酸酶水解后产 生游离酚和磷酸盐,酚在碱性溶液中与4-氨基安 替比林作用,经铁氰化钾氧化,可生成红色的醌 衍生物,根据红色的深浅就可测定酚的含量,从 而计算出酶的活性大小。

酶活性单位表示:在37℃下保温15分钟产 生1μg酶者为1个酶活性单位
(二)碱性磷酸酶的比活性测定
[原理] 比活性是指单位重量的蛋白质样品中所含的酶活性 单位。因此,随着酶被逐步纯化,其比活性也随之逐 步升高,所以测定酶的比活性可以鉴定酶的纯化程度。

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的规定,酶的比活性用每毫克 蛋白质具有的酶活性单位来表示。因此测定样品的比 活性必须测定: (1)每毫升样品中的蛋白质毫克数。 (2)每毫升样品中的酶活性单位数。




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从肝匀浆 中分离纯化碱性磷酸酶(简称AKP)。 先用低浓度醋酸钠(低渗破膜作用)制 备肝匀浆。 醋酸镁则有保护和稳定AKP 的作用。 匀浆中加入正丁醇可使部分杂蛋白变 性,释出膜中酶,过滤后,以去除杂 蛋白。

溶菌酶的检测方法

溶菌酶的检测方法

溶菌酶的检测方法
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的酶。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溶菌酶检测方法:
1. 直接检测法:将待检测溶菌酶样品加到含有适宜浓度的细菌悬浮液中,观察是否有菌落溶解现象。

溶菌酶能够使细菌细胞壁破裂,导致菌落的溶解。

2. 比色法:使用一个富含胞菌的琼脂平板,将待检测溶菌酶样品滴在琼脂平板上并孵育。

溶菌酶会溶解菌落,形成透明的区域。

通过比较孵育前后孔的大小,可以判断溶菌酶的活性。

3. 比浊法:使用涉及胞菌的悬浊液,加入待测溶菌酶样品并在一定时间内孵育。

溶菌酶的作用使细菌细胞溶解,悬浊液逐渐变清,通过浊度的减少来判断溶菌酶的活性。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使用溶菌酶特异性抗体涂覆在微孔板上,然后将待测溶菌酶样品加入孔中,溶菌酶与抗体结合。

再加入与溶菌酶反应的底物和发色剂,通过检测发色强度来测定溶菌酶的浓度。

这些方法都是常用的溶菌酶检测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验的需要和条件。

溶菌酶活性检测实验报告

溶菌酶活性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菌酶活性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了解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溶菌酶是一种能够分解和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属于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

溶菌酶能够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1,4糖苷键,导致细菌失去结构完整性,最终引起胞内的溶解。

本实验通过检测溶菌酶对特定细菌的杀灭效果来评估其活性。

三、实验材料1. 细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2. 溶菌酶样品;3. 普通营养琼脂;4. 细菌培养箱;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6. 移液器;7. 移液管;8. 离心机;9. pH计;10. 实验记录本。

四、实验步骤1. 细菌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置于细菌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溶菌酶样品准备:将溶菌酶样品用pH值为7.0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至适当浓度。

3. 溶菌酶处理:将培养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与稀释后的溶菌酶样品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37℃水浴中处理。

4. 检测细菌生长:在处理后的细菌样品中添加适量营养琼脂,制成平板,置于细菌培养箱中培养。

5. 测定吸光度: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处理前后细菌样品的吸光度,以评估溶菌酶的活性。

6. 数据分析: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溶菌酶的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溶菌酶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明显,处理后的细菌样品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处理前。

2. 结果分析:溶菌酶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与溶菌酶的浓度、处理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溶菌酶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有显著影响。

六、实验结论1. 溶菌酶是一种有效的细菌杀灭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2. 溶菌酶的活性受浓度和处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3. 本实验成功检测了溶菌酶的活性,为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讨论1. 溶菌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溶菌酶是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能够分解和溶解细菌细胞壁,保护生物体免受细菌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方法一
1.取血,断尾或腹主动脉采血,在室温下静置1h,然后4℃冰箱中保持4h,
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备用;
2.用0.1mol/L的磷酸缓冲液(PBS,PH6.4)将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O.D.570=0.3,菌浓度为4×106cfu/mL);
3.取3.0 mL该悬液于离心管中,再加入50μl血清混匀,570nm下测初始光密
度值(A0);
4.然后将试液移于37℃水浴30 min;
5.取出后立即置于冰浴10 min以终止反应,测反应后的光密度值(A);
6.计算。

公式:
U=(A0-A)/A
U:溶菌活力;A0:反应前光密度值;A:反应前光密度值
方法二
1.取血,断尾或腹主动脉采血,在室温下静置1h,然后4℃冰箱中保持4h,
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备用;
2.用0.067mol/L的磷酸缓冲液(PBS,PH6.4)将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配制成0.2mg/ml的菌悬液;
3. 3.0 mL该悬液于离心管中,再加入40μl血清混匀,540nm下测初始光密度
值(A0);
4.然后将试液移于28℃水浴30 min;
5.取出后立即置于冰浴10 min以终止反应,测反应后的光密度值(A);
6.计算。

公式:
U=(A0-A)/A
U:溶菌活力;A0:反应前光密度值;A:反应前光密度值
方法三
准确称取溶菌酶标准品,用pH 6.4,1/15 mol/L PBS配成1ug/mL,,临用时用PBS稀释成500,100,50,25,10 ug/mL标准液,用以制成标准曲线。

以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leikticus)冻干粉为底物,用1/15 mol/L,pH 6.4磷酸缓冲液配成一定浓度的悬浊液(用722型分光光度计于640 nm测定并调整其浓度为透光率达30%-40%)。

O.D.530=0.3,菌浓度为4×106cfu/mL)。

取0.1 mL血清于小试管中,置28℃水浴锅中预热5 min,然后加入1.8 mL 已预热的菌液,立即计时,至2 min时加入2滴5 mol/LKOH溶液以终止反应,立即用0.5 cm比色杯于640 nm波长测其透光率T1%。

取同样血清0.1 mL于1滴5 mol/L的KOH溶液中摇匀,28℃预热5 min后加入1.8 mL已预热的菌液,在同样温度下至2 min时同法测定其透光率T0%。

T1%-T0%为透光率差值,即溶菌酶所致透光率的变化。

再从标准曲线上可查血清中溶菌酶含量。

附:
A所需器材
离心管温箱移液枪枪头血凝板冰离心架722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剪刀
B所需试剂
灭菌生理盐水:0.65%
0.067mol/L的磷酸缓冲液(PBS,PH6.4):
甲液:KH2PO49.08g/L
乙液:Na2HPO49.47g/L或Na2HPO42H2O 11.88 g/L 或Na2HPO47H2O 17.87g/L或Na2HPO4 12H2O 23.88 g/L
pH6.4的PBS为:甲液73.5mL
乙液26.5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