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三章 认识电路

合集下载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讲义 第三章认识电路-路的组成、状态、电路图-教科版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讲义 第三章认识电路-路的组成、状态、电路图-教科版

【考点精讲】1. 电路的组成:最简单的电路至少有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部分。

(1)电源是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

如:电池、发电机等。

(2)用电器是指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可以输送电能。

2. 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画电路图要讲究“分布匀别拐角;走直线拐直角;沿电流依次画;图与物相对应”。

连接实物电路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注意顺序: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负极;注意交叉: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一般要求导线不能交叉,注意合理安排导线的位置,力求画出简洁、流畅的实物图。

【典例精析】例题1小灯泡的结构如图甲,按图乙中()图连接能让完好的灯泡发光甲乙思路导航:最简单的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

当然,在没有开关的情况下,也能直接使电路处于工作状态。

为使灯泡发光,应将金属螺纹壳和金属触头分别接在干电池的两极上,构成通路,C图正确;A图中金属触头与干电池的正负极相连,灯泡没有接入电路,电路是短路,灯泡不发光;B图中金属触头和干电池的正极相连,没有构成通路,灯泡不发光;D图中金属触头与干电池的正极相连,导线将电源的正负极相连,也造成电源短路,灯泡不发光。

答案:C例题2一种声光报警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各元件均能正常工作,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只闭合S2时,铃响灯不亮B. 只闭合S1时,灯亮铃不响C. 同时闭合S1、S2,铃响灯不亮D. 同时闭合S1、S2,灯亮铃不响思路导航:只闭合S1时,电流将依次通过电铃和灯泡,二者均会工作;若只闭合S2,则电路是断开的,用电器都不能工作;若同时闭合S1、S2,则电铃被短路而不能工作,电路中只有灯泡发光。

答案:D点拨:解决此类电路图分析问题,关键是弄清在不同的开关状态下,电路的“走向”,根据是否有电流通过,即可判断用电器是否工作;另外要注意电路中的短路现象。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等效电路(上课)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等效电路(上课)

所以 I=
U1 =
R1
2.5V 5Ω
=
0.5A
答:电路中的电流为0.5A, R1、R2两端的电压分
别为2.5V、7.5V。
例3.已知两个电阻R1、R2的阻值一共是400Ω,将它们 串联接入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得R1两端的电压为 50V,用电流表测得通过R2的电流为0.5A,求:电 源电压及R1、R2的阻值各是多少?
U1 I
R2=
U2 I
且 U总=U1+U2
所以
R总=
U总 I
=
U1+U2 I
=
U1 I
+
U2推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即:R总=R1+R2
补充说明:(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原 因是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2)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后的总阻值为 nR0
和电流表中有一个已达满刻度,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欧姆定律计算题(并联)
1、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干路电流为1.6A, 灯泡L1的电阻为10Ω,求: (1)、灯泡L1和L2中通过的电流分别是多少? (2)、灯泡L2的电阻
2、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 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 数为1A; 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为1.5A, 求:

II总1==I1UR+1I2
I2=
U R2
R总 I总
I总=
U R总
所以
U R总 =
U R1 +
U R2
111 R总 = R1 + R2
由此推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
的倒数之和。
即:
1 R总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第三章认识电路1电现象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第三章认识电路1电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电场的概念。
(二)电流。
1.电流。
提出问题:任何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都会带电吗?
生:不会,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才会带电。
师: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电荷定向移动的现象。课件展示1746年的莱顿瓶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说明什么是电流?其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交流后总结: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布置课后作业。
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参照课本插图、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电池。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电荷:正电荷(+) 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
(二)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正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和电流正方向相反。
情景2: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情景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你知道上面提到的几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摩擦起电)
大家还知道生活当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谁能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2.电池:干电池等。
(三)电能
1.电流的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
2.电能的转化: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发电站将各种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电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神秘的。本节课是电学的入门课,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做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对电的恐惧心理,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摩擦起电PPT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摩擦起电PPT
第三章 认识电路 第一节 电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3、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主学习:
1、摩擦过后的物体具有什么性质,什么是摩 擦起电?
2、自然界有几种电荷,是怎么规定的? 3、摩擦后的物体是怎么带上电的?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球等,不特指某一物体.
探究合作二
实验现象:两根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靠近相互排斥;两 根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靠近相互排斥;丝绸摩擦后的玻
璃棒和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靠近相互吸引。
分析论证: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 带的电荷是不同的。后来科学家用各种物质相互摩擦做了 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的, 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反之也成立。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
小结: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 小物体的性质
2、自然界有且仅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课堂练习: D 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 A.带正电 B.不带电 C.带负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2、用丝绸吊起三个通草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 则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带异种电荷,一个不带电
4、摩擦起电的原因
补充: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带电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 不带电物体接触,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 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 (或负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第一节电现象PPT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第一节电现象PPT
2 电荷量
⑴定义:电荷的多少
⑵ 单位是:库(仑)(C)
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相互摩擦都会带上电 荷,为什么物质相互摩擦后会带上电荷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 得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起。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 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 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电 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 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 e表示。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 都是e的整数倍。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
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
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 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1 1
氢原子
+8 2
成了很强的电场。这个强大的电场,足以 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 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 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 说的闪电。强烈的电流在空气中通过时,造 成沿途的空气突然膨胀,同时推挤周围的空 气,使空气产生猛烈的震动,此时震动所产 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人造闪电 摩擦起电机
知识点一 摩擦起电
定义: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 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带了“电荷” 。
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 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这是由于脱毛 衣时因 摩擦 起电,发生 火花放电 的缘故。
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这是因为电视机工 作时,屏幕上有 电荷 ,而具有了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 。
识记:摩擦起电的原因:正失弱,负得强。
静电感应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 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 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 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 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 排斥到带电体的另一端。 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三章 认识电路3.2 电路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三章 认识电路3.2 电路

2.电路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图,主要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

本节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基础章节,会画电路图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前提,与后续章节的内容联系紧密,是电学的入门知识。

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及方法:小学科学中学生学习过简单的电路知识,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电流和电池的概念,引起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未知知识及方法:电路的组成中各元件的作用及能量转化的问题,电路的三种状态的探究及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教学目标1.认识电路的组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知道电路的三种状态。

3.能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核心素养经历连接电路的动手过程,学会简单的电路连接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电路组成,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难点: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过程:回入1.回顾上节与本节相关的知识。

(1)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2)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判断图中的电流方向。

2.情境引入新课:向学生展示图片“发达的电力网络”“马路上的灯光秀”“手机、电脑中的集成电路”等。

顾并回答问题。

察图片生活中的用电情况举例说明。

用相当于一个 (填电路元件)接在电路中。

回答问题己用语言阐述结论书上的结论对照。

身边的实例作为习题生活走向物理向世界。

续表:的状 1.通路:接通的电路。

老师演示通路的实验,总结电流产生的条件及通路的特点。

条件:有电源,且是闭合的电路,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特点: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正常工作。

2.开路:断开的电路。

老师演示断路的实验,总结断路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电路中某处断开,如开关断开、灯丝断了、导线折了、某处接触不良等。

察实验交流电流产生的条件。

察实验交流断路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电路中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电路-PPT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电路-PPT

记忆好方法:类比法
电 类 比 成
•电 路可类比成水路 •电 源可类比成水源 •用电器可类比成用水户 •开 关可类比成水阀(水龙头) •导 线可类比成水管

•电 流可类比成水流
做一做
1、下列关于电路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C、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D、用电器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电路三种状态
合作探究:这样的电路用电器工作吗?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闭合电路) 特点: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会工作
合作探究:这样的电路用电器工作吗?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也叫断路 特点:电路中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合作探究:能这样连接吗?
3、短路:用导线直接把电源两端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电路中有很大电流,用电器不工作。可能损 坏电源甚至造成火灾

太 阳




注:电源在工作时把其他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用电元件,消耗电能。
电饭堡
电视机
洗衣机
电风扇
电脑
冰箱
注:用电器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其他能
3.开关:控制电路(或电流)的通断。
注:开关的两种状态:断开与闭合
4、连接各元件,输送电能的元件
叫导线
动手画:画出电流的流动路径
电流从正极流出经过其他各元件流 回到负极
学习目标
• 1.初步认识电路的组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 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 2.知道什么是通路、开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生活中的电
动手做:让灯泡亮起来
试着把它们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光,并能控制它的亮灭。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电现象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电现象
金属箔
金属球 金属杆
(九)小结
•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 工作的.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同___种__电荷 互相排斥,___异__种_电荷互相吸引.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
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 ––

+ ++
– 当两物体摩擦时 –
+ +
+ +
++++
+



––
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因得到电子,有多余 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 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 问题: 是不是任意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 会起电呢?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 原子结构图:如右图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 子带负电. • 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 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 体也呈电中性.

+ ++


核外电子 原子核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 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引入新课 自然界及生活中的电现象:
静电现象、带电体: 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静电现象,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带电体.
• 带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带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认识电路
第一节电现象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带电体的基本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方向的规定;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的区别;电流方向的规定。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1、(摩擦起电的定义)摩擦过的物体能够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

用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能够轻小物体。

3、(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美国人富兰克林把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是。

4、(验电器的作用,构造和工作原理)验电器是检测物体的仪器,它的基本结构包括、、。

它是利用的规律制成的。

5、(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荷的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极流出,从极流回电池;在电源内部,电流相反。

6、(电池的作用)1800年伏打发明了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的电流。

电池的种类很多,大多数的基本原理是把能转化成能。

二、合作探究
(一)静电现象
实验探究一、摩擦起电现象
提出问题: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把圆珠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把塑料梳子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用摩擦过丝绸的玻璃棒靠近丝带;用摩擦过毛皮的橡胶棒靠近丝带。

现象:分析论证:1、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够轻小物体。

2、摩擦起电的定义:摩擦过的物体能够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

用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基本性质:能够轻小物体。

4、补充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1) 起电,如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跟着梳子飞舞;等;(2) 起电,工作的电视机屏幕上能吸引灰尘、轻小纸片、小气球等;特点:不带电体总是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电荷。

(3)起电,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之后,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分离之后,从而使导体也带上电。

实验探究二: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提出问题:人分男女,电荷有多少种“性别”?相互作用规律怎样?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把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把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现象:
分析论证: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是的。

后来人们用各种物质相互摩擦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反之,也成立。

这些事实说明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表示;用摩擦过的的电荷是负电荷,用表示。

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是。

(二)电流
实验探究三:电流的形成及原因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实验步骤见本节教材,
现象:当排尾的人去触摸导线后,整个队伍突然跳了起来。

分析论证:莱顿瓶一个极上的电荷经过导线和人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1、电荷的形成电流;
理解电流的形成应该注意:①不是电荷移动形成电流,也不是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是形成电流。

②正电荷定向移动,负电荷定向移动,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均可形成电流。

③在金属导体中,电流是由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电流是由正负离子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的。

2、物理学规定,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点补充:
①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规定的电流方向;
②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极流出,从极流回电池;
③在电源内部,电流从电源的极流出,流回极。

三、形成提升
L、(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用丝线悬挂着A、B、C、D、E、F六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肯定带电的小球是,肯定不带电的小球是,不能肯定是否带电的小球是。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
有A、B、C、D四个带电体,
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

那么A带电,B带电,C带电。

3、(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接近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两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
B 两个带负电,另一个带正电
C 两个带异种电,另一个不带电
D 两个不带电,另一个带正或带负电
4、(摩擦起电的实质)用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则金属箔带的是电荷(填“正”或“负”),金属箔了电子(填“失去”或“得到”)
5、(摩擦起电的实质)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这是由于()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绸子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使得玻璃棒带正电
C、绸子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使得玻璃棒带正电
D、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绸子上,所以玻璃棒带正电
四、小结反思
1、本课知识点
(1)摩擦起电:;例子:;
正电荷:;
电现象静电现象(2)种类负电荷:;
(3)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形成:;
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2、本课典型: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3:根据带电体的性质;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用验电器检验。

3、我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