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

合集下载

乌梅丸冶愈疑难寒热病验案2则-论文

乌梅丸冶愈疑难寒热病验案2则-论文
按 :此 病 诊 治之 点 睛 之处 正在 于半 夜 后 发 作 寒 热 往 来 . 寒 热 往 来 之 表 现 常 见 于 少 阳 与 厥 阴 二 经 .为 枢 机 不 利 的 表
乌 梅 丸 可 算 最 耐 人 寻 味 的经 方 之 一 。仲 圣 于 《 伤 寒 杂 病
论》 中用 以 治 疗 蛔 厥 , 晋 唐一直沿袭 , 待 到 宋 代 以后 , 医 学 流 派 兴 盛 ,才 不 断 有 人 从 其 药 物 组 成 去探 讨 其 对应 治 疗 病 机 ,
状态差 , 工 作效 率低 , 健忘 , 时常出错 , 痛 苦 不 堪 。曾陆 续 在 多
家正规 医院的西医 、 中 医处 求 诊 . 终 因 短 时 内 毫 无 改 善 而 作 罢。 既往 易 得 口腔 溃 疡 , 常有痛经 , 易焦躁 , 冬 季 四肢 不 温 。 刻 下 : 面色 萎 黄 , 纳食基本正 常 , 大便偏溏 , 舌淡红 、 苔 薄黄 , 脉 沉 细滑 。予 乌 梅 丸 改 汤 剂 煎 服 。 处方 : 乌梅 1 5 g , 制附子 9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花椒 6 g , 桂枝 9 g , 党参 1 2 g , 当归 6 g , 黄连 6 g , 黄柏 1 5 g 。3 剂。
实 夹 杂 之病 , 故决定投用乌梅丸寒热并用 、 攻 补兼 施 , 竞 得 立 竿 见影 之 效 . 经 年之 病 数 日而 痊 。
1 . 2 不 明 原 因 恶寒 发 热 案
农 本草 经》 认为其有“ 主下 气 , 除热 , 烦满 , 安心 ” 等 功效 ; 合 黄
连、 黄柏之苦寒 , 可益 阴清 热 、 降气除烦 ; 佐 附子 、 干姜 、 桂枝 、
0 ◆ l I 薰 0 0鬻 : 黪 辨 嚣

乌梅丸案二则

乌梅丸案二则

乌梅丸案⼆则廖某某⼥ 56岁衡阳市⼈ 2010年5⽉19⽇⾸诊病史简介:反复腹泻3年余,每天⼤便次数少则3-5次,多则上⼗次,便前腹胀,肠鸣,⼝苦,进⾷⽣冷则加重。

近⽇饮⾷不慎病情加重,⽔泻样⼤便,⼩便不利,下肢时有轻度浮肿,⾆淡红,苔薄⽩,脉细。

服药⽆数,效果平平,如今对中药“甚是反感”,其⼉⼦与我院放射科陈⽼师乃同学,经陈⽼师推荐前来就诊。

腹泻多是脾虚湿盛,此⼈亦不例外,刻下患者⽔⾛肠中,⼩便不利,故先开⽀流以实⼤便。

五苓散主之。

桂枝10 茯苓20 ⽩术15 泽泻15 猪苓123剂。

⼆诊:服药⼀剂,⼤便次数明显减少,每天2次⾄3次左右。

第⼀次⼤便基本成形,第⼆次⼤便溏稀。

形寒畏冷,疲乏。

久病体虚,前⽅加参,即春泽汤主之。

桂枝10 茯苓20 ⽩术15 泽泻15 猪苓12 党参20炮姜6 车前⼦15(包)5剂三诊:精神转佳,纳⾷已经增加,昨天外⾯进餐,过⾷⾟辣,⼤便每天1次⾄两次,仍感到腹中冷,肛门有灼热,⼝微苦,便时腹中胀痛。

虚⼈虽有“实证”,仍以攻补兼施,寒温并⽤为妥,不宜苦寒清热。

乌梅丸主之。

乌梅30 花椒8 细⾟5 ⼲姜6 桂枝10 当归10党参15 附⽚10(先煎)黄连6 黄柏104剂。

嘱其饭后服⽤。

四诊:今⽇前来复诊,⼤便完全成形,每天⼀次,进⾷稍凉⾷物未见腹泻,患者甚为⾼兴:⼤便⼏年没有如此正常过了。

⾹砂六君汤加炮姜主之。

另服⽤椒枣丸善后。

-------------------------------------------------------------------------------------------------------刘某某⼥ 50岁 2010年12⽉10⽇晚电话诊治病史简介:左侧⽛痛伴左侧颜⾯肿胀疼痛4天。

患者系我亲姨妈,电话求诊:告知素有龋齿,4天前进⾷⾟辣之后突发左侧⽛痛,⾃认为“上⽕”,⾃购“⽜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药,服⽤后⽛痛并未见减轻,并出现左侧颜⾯肿胀如馒头,咀嚼及进⾷皆感到困难,遂在当地诊所点滴消炎药2天,病情⽆好转,遂电话求诊。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1肝阳虚馁甄某,女,37岁。

2007年8月20日初诊。

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脉弦按之减。

舌淡暗,苔白。

证属肝阳虚馁,清阳不升,法宜益肝升清,方宗乌梅丸主之。

乌梅7g,炮附子15g,干姜7g,桂枝10g,细辛6g,川椒5g,党参12g,当归12g,川芎8g,黄连9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柴胡10g,生芪12g,防风8g2007年9月17日:上方共服28剂,头痛已十余日未作,精力增,精神振,他症亦除,脉转弦缓。

继服7剂,停药。

按语肝主春生少阳之气,主升发条达疏泄。

肝虚,清阳不升,头失清阳奉养,致头痛;阳气者,精则养神,肝虚春生阳气馁弱,故神情萎顿;肝为罢极之本,肝虚而懈怠嗜睡;然肝又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郁而化热,致心烦;木不疏土,胃气升降悖逆而恶心。

乌梅丸,温肝阳,补肝体,益肝气,调寒热,恰合本案之病机。

加巴戟天、肉苁蓉者,温阳益精血,乙癸同源,且母子相生,补肾即益肝;加黄芪益肝气;加防风、柴胡助肝用,令清阳得升。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何不用吴茱萸汤而用乌梅丸?吴茱萸汤长于散寒破阴凝,《本经》云:“吴茱萸除湿,逐风邪,开腠理”,更加重用生姜,故吴茱萸汤散寒破阴凝之力更胜,对寒邪直中厥阴者更佳。

乌梅丸长于温肝阳、益肝用、补肝体,且调寒热错杂,故本案选乌梅丸,而不用吴茱萸汤。

寒热错杂一冀某,女,54岁,工人。

1993年9月17日初诊。

寒热往来五年余,昼则如冰水浸,自心中冷,寒慄不能禁;夜则周身如焚,虽隆冬亦必裸卧,盗汗如洗。

情志稍有不遂,则心下起包块如球,痞塞不通,胸中憋闷,头痛,左胁下及背痛。

能食,便可。

年初经绝。

脉沉弦寸滑。

曾住院11次,或诊为绝经期综合征,或诊为内分泌失调,或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

曾服中药数百付,罔效。

此寒热错杂,厥气上冲,乃乌梅丸证。

方予乌梅丸。

顾植山运用乌梅丸磨牙案

顾植山运用乌梅丸磨牙案

顾植山运用乌梅丸磨牙案*导读:王某,男,33岁,2011年9月27日初诊。

夜寐磨牙多年,常于下半夜1~4点发生,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处……王某,男,33岁,2011年9月27日初诊。

夜寐磨牙多年,常于下半夜1~4点发生,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处方:炒乌梅20克,熟附片(先煎)4克,北细辛(先煎)4克,川花椒3克,淡干姜3克,川黄连6克,炒黄柏6克,潞党参10克,炒当归10克,川桂枝10克,北五味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首剂夜间服。

10月18日二诊,夜间磨牙已有减轻,近期小便较频,上方微调,加益智仁10克,怀山药15克,台乌药10克,紫油桂(后下)2克,7剂。

10月25日三诊,夜间磨牙已消失,小便亦调。

按:顾植山从厥阴病欲解时运用乌梅丸的效案、奇案不胜枚举。

此外,从各位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跟师顾植山学习后运用乌梅丸的临床反馈信息看,临床但见在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出现相关症状,各种病症,没有明显的实热、燥热等与厥阴病相反症象者;或在厥阴风木当值运气时段,皆可使用乌梅丸。

笔者临床体会,若同时兼见厥逆、口干等厥阴病特征者,收效把握更大,往往一剂中的。

曾有一吕姓老年男性,苦于后背部燥热多年,每于下半夜发生,痛苦不堪,西医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遍访国内名医诊治,不能收效,顾师仅根据下半夜发生这一特点,果断选择乌梅丸,一剂药即治愈多年顽疾,传为美谈。

乌梅丸成了一首屡试不爽的奇方、良方、验方。

2014年《第三届龙砂医学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中收录了多位顾师弟子临证学用乌梅丸的有效验案,从汇编所载录医案看,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肺、心、肝、脾等各系统,既有扩张性心肌病、呼衰亡阳出汗等危急重症,亦有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失眠、严重毛发脱落、慢性结肠炎、顽固咳嗽等疑难顽证,病症烦多,非方证对应所能罗列矣。

乌梅丸验案2则

乌梅丸验案2则

乌梅丸验案2则
潘佳蕾;肖丽文;苏文武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6(36)8
【摘要】乌梅丸原主治蛔厥及久利,当今疾病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者比比皆是,为乌梅丸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空间,已非蛔厥久利所限,只要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皆可随证施用乌梅丸。

笔者根据其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功,加减运用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之多种疾病,收效尚佳。

【总页数】2页(P1325-1326)
【关键词】乌梅丸;顽固久咳;干眼症;《伤寒论》;张仲景
【作者】潘佳蕾;肖丽文;苏文武
【作者单位】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J], 乔元鑫;彭涛
2.基于现代验案解析乌梅丸方证应用 [J], 高寰宇;王文宽;陈聪;宋咏梅
3.栀子厚朴汤、栀子豉汤合乌梅丸化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验案1则 [J], 黄飞霞
4.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 [J], 韩文静
5.乌梅丸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J], 汪晴;张钟;万远芳;刘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出汗,四两(120克),桂枝去皮,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服用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则方解]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

治则: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义: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安蛔止痛。

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味辛性温以祛下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本方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但其酸涩偏重,且温清并用,故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辨证要点]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证或腹痛证,如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但本方重在安蛔止痛,和中缓急,杀虫之功不强,当症状消失后,续用驱蛔药以收全功。

此外,全方酸甘辛兼备,寒温互用,攻补兼施,又能治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后世医家据其酸泄酸敛的配伍特点,将其用于治疗妇女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病。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乌梅丸三案江阴市人民医院薛蓓云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自古就把它列为治蛔厥主方和厥阴病方,笔者从医数十载,特别专注对经方的学习与运用,用乌梅丸原方改汤治疗现代疑难杂病取得了一些效果,特摘取三例与您共享。

(一)原案:案一:患者那某某,女,55岁。

2011年6月1日初诊。

形貌:肤色偏黑,体中偏胖,身高:155厘米,体重:55公斤。

主诉:寒热往来、下利4年余加重伴胸闷、气急4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停经,开始出现烘热、寒热往来、易汗出,头昏乏力,心烦,易泛酸,上腹时不适,大便日行一至两次,不成形。

被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反复求治中西医,乏效。

今年初因受寒出现咳嗽、胸闷气急,又被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已两次,咳嗽好转,但遗有胸闷、气急。

刻下略咳,稍有痰,色白。

胸闷、气急,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有饿感,易泛酸。

胃纳可。

小便调。

睡眠一般。

有脚癣。

查体:眼睑略浮肿。

双下肢无水肿。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小青龙汤加薏苡仁、炙紫菀。

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4剂,胸闷气急明显改善,无咳嗽,仍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饿感,易泛酸。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乌梅丸改汤,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8月21日三诊:胸闷消失,略气急,乏力减轻,肤色变亮。

寒热往来消失,大便日行一次,成形。

上腹不适感减轻,无泛酸。

处方:守方乌梅丸改汤。

14剂,水煎,一剂服两天。

2011年10月15日四诊:诸症尚调,精神状态好,守上方7剂,每周服两剂。

按语:该患表里兼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故首诊与小青龙汤加味先治喘息性支气管炎,接着予乌梅丸改汤治疗较复杂的更年期综合征如寒热往来、乏力、泛酸下利等,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并在诸症缓解后减量巩固。

案二:患者陶某某,女,49岁。

形貌:肤色黑,体矮胖,身高:156厘米,体重:62公斤。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一女,1年前曾因阵发性心慌出汗住院,查运动平板试验阴性,24h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

建议冠脉造影,因惧怕而作罢。

近半年心慌未作。

1周前无诱因阵发性心慌、汗出,伴口干苦,夜寐差,大便溏,右乳腺不适(不痛、不胀,莫可名状),舌红苔黄稍腻,脉细。

既往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病史。

处方:乌梅15g,黄连10g,黄柏10g,附子6g,干姜6g,细辛3g,桂枝10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葛根15g,炙甘草6g。

3剂。

随访:后见其女,得知药后症除。

按语:本患者未能明确冠心病,不排除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乌梅丸治疗心系疾病,我在实习时,曾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琛老师讲过,后翻阅文献,北京赵金铎也有类似验案。

河北李士懋先生乌梅丸运用更为广泛,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肝阳虚馁基础上一系列杂症,具体可参阅李老相关著作。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

我师张怀亮教授运用以药测证方法及临床体会,认为乌梅丸方的病机在脾肾两虚,肝阳不振,心火过亢,故温补、苦寒并用。

此患者心慌汗出,口干苦,夜寐差,因火热上扰;大便溏,因下寒不固,故投以乌梅丸加减。

我曾亲尝乌梅丸汤剂,味道极为恶劣,酸、苦、辣、麻,不一而道。

然若对症,起效极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临证验案二则
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久利”而设,因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可广泛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多种疾病的治疗。

需注意的是,本方须重用乌梅且多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

临证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Abstract:Wumei Pills is a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and chronic diarrhea.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with the basic pathogenesis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 because of its features of cold-heat combination and tonifying-purgation combination. What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arge dose of Mume Fructus,which is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Carefully sticking to pathogenesis in clinical treatment can obtain good efficacy.
Keywords:Wumei Pills;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chronic diseases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云:“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

”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的主方,故其应用可抓住厥阴病的提纲证,而不宜拘泥于“蛔厥”及“久利”。

厥阴乃阴之尽、阳之始,乃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病至厥阴,病情日久,正气衰弱,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虛实互见的病理状态。

刘渡舟[1]认为,乌梅丸一是治蛔厥,一是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

李士懋等[2]认为,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

黄煌认为,寒热错杂可作为判断是否应用乌梅丸的重要依据[3]。

笔者验之临床,疗效确切,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37岁,2017年7月1日就诊。

有肠易激综合征史10年,每于情志不遂、进食冷凉及辛辣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3 d前无明显原因腹痛、腹泻再作。

刻诊:腹痛、喜温喜按,腹泻,伴腹胀、肠鸣,便后缓解,大便日行4~7次、呈糊状,身倦怠,食少,眠可,舌淡、尖红,苔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寒肝旺、湿热蕴结。

治以清热燥湿、温脏止泻。

方以乌梅丸加减:乌梅30 g,细辛3 g,肉桂6 g,黄连12 g,黄柏10 g,当归12 g,花椒12 g,党参30 g,炮附子(先煎)3 g,黄芪15 g,大枣6枚,生姜6片。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17年7月8日二诊:乏力减轻,腹痛、腹泻改善,大便日行3~4次、成形,舌淡,苔白,脉细弦。

守方继服7剂。

2017年7月15日三诊:服药3剂后至本次就诊时,腹痛未发作,大便日行1~2次、黏滞感,乏力缓解,食少、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细。

治以益气健脾祛湿。

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30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0 g,白扁豆12 g,陈皮12,莲子肉12 g,麸炒薏苡仁10 g,山药12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炙甘草12 g,大枣6枚,生姜6片。

继服10剂。

按:《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盖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内起”指出,对泄泻而言,脾虚易被肝木所克,形成肝脾同病;此外,病情迁延日久,或误治、失治,使病情更为复杂,易形成诸多脏腑阴阳失衡、寒热错杂之象。

因此,久泻久利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的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本案患者腹泻10年之久,与乌梅丸“又主久利”相合。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曰:“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症之法……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该患者久病体虚,阴阳失调,不仅存在脾虚肝旺之候。

乌梅丸既可清上温下,泄肝木、安脾土,助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又可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而止泻。

加黄芪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大枣、生姜益气护胃。

因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故三诊仍见纳少、脉细等正气不足之象,实乃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所致,遂以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生地黄益气健脾扶正为主,兼以渗湿止泻巩固疗效。

案例2:患儿,女,15岁,2017年9月2日就诊。

6岁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此后每年偶有发作,近半年隔月发作1次,发作前胃痛,呕吐胃内容物,头晕,大汗淋漓,小腹冷痛。

30 min左右可自行苏醒,醒后乏力、胃脘不适。

刻诊:神疲乏力,心烦眠差,纳少,大便稀溏,小便可,舌淡红,苔黄腻,脉沉弦、两尺弱。

辨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之厥证,治以调和阴阳。

方选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乌梅30 g,细辛3 g,桂枝12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5 g,花椒12 g,党参30 g,炮附子(先煎)10 g,麸炒白术12 g,陈皮12 g,茯苓12 g。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17年9月30日二诊:患儿服药后昏厥未发作,又自行守方继服14剂。

诉神疲乏力缓解,眠多梦,纳少,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沉、两尺弱。

治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方选归脾汤加味:党参20 g,炙黄芪20 g,麸炒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12 g,远志10 g,炒酸枣仁20 g,木香6 g,陈皮10 g,法半夏9 g,炙甘草10 g,大枣6枚,生姜6片。

继服10剂巩固疗效。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指出厥证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本案患儿发厥日久,损伤正气,虚实夹杂,阴阳不和。

结合发作前后虚实相兼之症状,及舌质淡、苔黄腻、脉沉弦亦属寒热错杂之佐证。

乌梅丸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

因患兒纳食不香、苔腻,故加麸炒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助运。

脾气亏虚则体倦乏力、纳少,心血不足则眠不安,脾虚湿盛则舌苔腻。

厥发日久,耗伤气血,心神不宁,脾运失健,心脾两虚,急需顾护脾胃,调理心神。

二诊时,患儿服药后厥证未发,遂改投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宁心为本,加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防止脾虚不运而生湿化痰。

2 讨论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曰:“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也。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并用,五味兼收,则气味不和,故佐以人参调其中气。

”细审其方,乌梅丸酸苦辛甘并投,用寒用热,且攻且补,能敛能散,诸药配伍,调理阴阳寒热虚实,刚柔共济,使复归于平和。

具体运用乌梅丸需注意2点:①本方各药物的剂量。

乌梅作为君药用量宜大,可从30 g起,这与张仲景原方重用乌梅一致,量大力专方能效宏。

乌梅味酸性平,入肝经敛肝泻肝。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谓:“仲景之方,多以辛甘、甘凉为君,独此方用酸收之品者,以厥阴主肝而属木。

”因本方其他药物或热或寒,或收或散,故应根据具体的寒热属性、虚实状态等而调整。

②“久”之于乌梅丸意义重大。

病久则单纯寒、热、虚、实证少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复杂病机则多见。

乌梅丸扶正祛邪,清热温阳,多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总之,若得其立法立方之旨,乌梅丸可广泛应用于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的多种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0-352.
[2] 李士懋,田淑霞.中医临证一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1-374.
[3] 苗婷婷,李小荣.黄煌运用乌梅丸治疗“久利”医案赏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7):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