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
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课内文言文-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全册知识梳理及过关训练.pdf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解析版)(四)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全概括。
(1)《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一)《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2)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3)博学而笃志..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14)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5)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内容理解。
(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
新人教版七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之内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跟小辈们讲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 纷扬扬像什么?”
(3)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 以相比。”
随意、随11便
• 五、问答题
•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 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 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 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 答: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 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 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互看文)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 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 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6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 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4)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16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 了,离开后友人才到。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您和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不到,就 是没有信义,对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 连头都不回。 4、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简直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学生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学生版)《咏雪》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题。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解释加点的字词。
内集..:儿女..:欣然..:..:俄而差可拟..:因.风起:...:未若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②③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诗句:《陈太丘与友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相委.而去.:家君..: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②③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选自《狼三则》其三)(注释)①行室:临时搭盖的住所。
(1)(甲)(乙)两文都选自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件乐事的
是:
,
?
(9)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
是:
?
?
_
?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亲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话仅交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
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B.对于“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答
案比较好,作者没有直接表态。 C.文章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
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论语》十二章
• 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 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
)
பைடு நூலகம்
仁在其中矣(
)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答案: 3(4)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
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 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 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 道歉。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有 没有守信呢?意思就是说,跟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 讲信用。待人要真诚。
)
友人惭(
)下车引之(
)
入门不顾(
)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2、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待君久不至,已去。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4、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
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
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
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能够维护 父亲的尊严。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 去找他的父亲。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2、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十有五(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不逾矩(
)(
)
不堪其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4、理解填空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 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 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
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3、简答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
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更恰当?请
谈谈你的看法。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
“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 看法。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5)《陈太丘与友期》中,机智的小孩元方斥责友人 无信,令你想起我们所学过的《<论语>十则》中的 哪一句,请写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用
来表示。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5)表明了学须有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
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
事:
,
?
(6)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
正确态度:
,
?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
,
。
(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
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七上语文期末考课内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
1、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
俄而雪骤( )( )公欣然曰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尊君在不(
)(
)已去(
)
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1、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④传不习乎?⑤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七者上语文而期末改考课之内文。言文复习
3、个人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③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