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及分析汇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及分析在对本册教材分析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阅读课: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语文教学──是“教过”,还是“教会”;是轻轻“滑过”,还不是深深“犁过”。我们也常常反思,语文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那么,经过一学期教学,我们应该问问自己:

①我的学生比以前会说吗?还是依然人云亦云,缺少主见?

②和以前相比,他们能够进行独立阅读吗?还是拿到一篇文章,依然狗啃刺猬──无法下手?

③他们能随笔记下见闻和感受吗?还是对着日记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

语文不像数学、物理,每节课理性的知识点,会与不会,一做题,立竿见影!语文是感性的、模糊的,讲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厚积薄发。怎么帮助学生聚沙?怎么帮助他们集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与二年级上册教材一脉相承,教材体系开放而富有活力,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更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明确而富有整体性。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体系的安排

教材体系的安排单元主题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

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伸出我们的双手

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夸家乡(写一写)

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我们的小制作

第五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奇妙的动物世界(写一写)

第六单元培养优秀的品质大家都来帮帮他

第七单元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看图编故事(写一写)

第八单元走进科技的世界身边的科学

打开书本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本册书在课程安排上的的一些新特点:

1、本册共有32篇课文。同上册课文相比,第一:它少了专题识字课。第二: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它们是: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第16课《充气雨衣》、第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32课《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安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

2、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3、本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我知道”“宽带网”的安排

单元我知道宽带网

第一单元 2《古诗两首》白居易春天的花及城市的市花

第二单元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雷锋

第三单元 12《北京亮起来了》北京我国的民族,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四单元 14《邮票齿轮的故事》邮票

第五单元 19《最大的“书”》化石大自然的奥秘

第六单元 21《画家和牧童》戴嵩和我国现代画家

第七单元28《丑小鸭》安徒生

第八单元29《数星星的孩子》张衡我国的科技成就和著名科学家这两个全新栏目,是针对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实践活动设置的。

二年级下册与前几册有所不同,承担了向中年级过渡的任务。我们既要落实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又要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为第二学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就本册教学,除识字、写字、学习朗读而外,我们还教什么?概括:(三个方面)

(1)积累、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积累就是在积淀语感经验,就是吸收;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呈现的比较单一,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和初步的积累以外,没有其他的提示。这就考验了我们用教材教的能力。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位敏感的语文教师,遇到特殊的语言现象能不能抓住?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能捕捉到?(如:运用修辞的语言,画面感很强的语言,表达细致、准确的语言,典型的语言范式,留白的语言等等)它们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如何朗读理解?如何学习运用?

(2)习得方法与习惯: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读懂,而且会读。就二年级来说,习得哪些阅读方法呢?如:

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究竟怎样联系语境?怎样链接生活经验?)借助图画阅读;也能结合语言展开想象;(怎样调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能把认为关键或重点的词句圈划下来;

学习读懂一段话的方法:能找到一段话的中心句、一句话的核心词;

学习默读,能提取需要的信息,也能针对不懂的词语、难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时,怎样做到一边读一边想,留下思考的痕迹?怎样从语段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并积累课文中渗透的自然、社会、生活常识;

(3)生命启迪及精神影响:

低年级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人文主题大多是显性的。比如“热爱自然、团结互助、诚实、不轻信别人,要主动实践”等等。教学之后,这些思想都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精神世界最

深层、最基本的东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罗列的:语言、方法、精神思想──最终将成为孩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积淀

下来。试想,老师们备每一课前都要想,这节课打算给孩子留下什么?积累哪些语言?培养哪些能力?怎样积淀语感?……──我们“教什么”就明晰了!

我们就不是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而会把目光关注到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培养能力上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来分解每个单元要“教什么”:

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

一年级下册,学生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纵观两组教材,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要求明显不同。一年级下册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组教材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感受春天”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所以确定目标如下:

1.诵读为主、积累语言。本单元文字隽永,语言灵动,许多语段值得背诵积累。做个硬性规定,背诵:1、2课全文,第3课最后两段。重点学习积累以下句式:(1)积累一组反问构成的整齐句式。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找春天》

每一句话,既是反问句,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贴近生活,组合起来像一首结构工整,语言灵动的小诗。我们可以尝试仿说: --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那是春天的什么? --小鸟在窗前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 --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比作春姑娘的什么?

启发孩子仿着句子说一说、写一写。不要仅仅停留在积累层面,也要学用语言。让孩子明白,原来,春天也可以这样描绘。

(2)感受一段话中句式的整齐、和音乐美原文是一段话,我们换种方式,排成诗行读: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我们听到了她,在风筝尾巴摇啊摇; --我们闻到了她,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我们触到了她。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句式的整齐、韵律、音乐美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读,这段话的层次结构也清晰了。稍加点拨,孩子自然可以悟到。

2.从读学写,学习怎么观察、怎么写具体:

(1)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

《找春天》,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还暗示了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的方法。作者说,“我们看到了她,听到了她,闻到了她,触到了她。”这是观察的角度: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

怎么写具体?展开联想和想象:“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摇啊摇……”多有意思,春天就藏在不同的景物和现象中。

熟读后,可以提示孩子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调动感官去体验。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

比如:一个晴朗的日子(或者一场春雨过后),带孩子到操场上去体验,看看,听听,说说发现;深呼吸──闻一闻,再摸一摸,说说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只有经历,才能学会观察,才会写具体。(2)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

《小鹿的玫瑰花》后几段,同是介绍玫瑰,黄莺说的是形和色,微风说的是香浓的味道。而且,他们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原来,写玫瑰可以从外形、颜色、味道以及个人的感受几个方面来写。让孩子练习写写喜爱的水果、花草或熟悉的动物,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写。

(3)体会连续动词再现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学习写具体。

为了表现内容和情感,课文多处语言用连续动词表达,既再现了当时情景,写得也很具体。这就是范例!比如: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找春天》几个连续动词,再现了孩子们迫不及待、投进大自然怀抱的情景

朗读时,圈一圈表示动作的词,透过这些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好,读出这种迫不及待!如果去掉这几个连续动词,直接写我们几个孩子去寻找春天,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接下来,迁移运用: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比如下雪了,怎样用连续的动作表现你们的心情?打球时呢?有没有这种体验?

本单元教材中,这样的表达有多处,老师们要给以关注,启发孩子学习写具体。

3.学习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最佳策略是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我们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文配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用好这一资源,借助插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例《宿新市徐公店》:

--图中从哪儿看出是“篱落疏疏”? --哪儿描绘的又是“一径深”呢? --为什么说“飞入菜花无处寻”呢?

--借助插图,你又理解了其它哪句诗行的意思?

引导孩子借助画面理解,能够比较轻松地体会古诗的意象和意境。另一个任务是,借助插图,结合古诗编故事,发展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这是课后作业,要保证落实。

4.学习在矛盾处质疑。

前文说“你的玫瑰花白栽了!”后边又说“没有白栽!”为什么这么说?要启迪孩子学习在矛盾处质疑,学会思考。

5.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学习用比喻句来表达。(p16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引导孩子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要落实到笔头,动笔写一写:成熟的蘑菇像一把撑开的花伞。(尝试加入修饰成分)

6.开展“寻春”语文活动。

学了《找春天》的观察方法之后,就布置观察任务。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记录春天。

观察内容:春天的人、春天的小动物(麻雀、对比)春天的水果(品种、色泽)春天里的花、春天的郊外等等。每个孩子至少选择1──2个观察对象。

选读课文的第1课《春的消息》和第3课《特别的作业》,可以给孩子的观察提供帮

助,活动期间可以穿插阅读。还可以补充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读物。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 --可以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手机拍眼中的春天,然后配上文字; --也可以积累摘抄描写春天的语段; --最后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写下来;

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细致易感的心,也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趣。

7.因地制宜,单元后置。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记得一年级下册就有这样的建议,先学二单元与雷锋主题月活动结合,我们阿克苏3月下旬后,春意渐浓,沐浴春风,放眼春色,感受春的旋律,再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春天的发现”,学生的体会更多,感受更深。不知有多少老师还记得?希望可以调整教学。

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

1.学习圈点细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低年级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受到阅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阅读常常流于表面,缺少深入。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在孩子一读而过的地方引导其停下脚步,细细评赏,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

例:学习《泉水》第二自然段,初读后,孩子的感受可能只是停留在“泉水欢迎姐姐来打水”这一层面上。如果细细品读,泉水的自豪溢于言表(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的无私也表现得很突出(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怎么引导孩子深入体悟?

可以先划出泉水说的话,自己读一读,圈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的意思,这其实是在引导孩子联系地读书,从而感受“泉水很多”的特点;然后再读整句,说说从泉水姐姐的话里听出了什么?把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的读书实际就是圈定目标、重点研读的阅读雏形,随着阅读实践的深入,要逐步丰富研读的内容。

2.探索构段相同的课文教学。

低年级构段相同的课文很多,这样的课文,应采用重点研读一到两段,其它放

手研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泉水》,四个语段,表达相似。在重点研读第二段的基础上,其他段落可以读代讲。通过对比朗读泉水的四句话,来感受泉水的特点,以及在泉水的滋润下,万物及时回馈的美好景象。

一课一法,因课而异。教学儿童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又可以采用“导、扶、仿”的步骤进行。因为二四小节结构相同,都是借小路小溪的话回忆雷锋的事迹。

首先,充分阅读全诗,聚焦第二小节。再读小溪的话,圈出最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第二步,插入雷锋事迹,将诗句内容具化为生动感人的故事。然后,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表达情感。

第三步,学习第四小节,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推想故事情景,把朗读与体悟结合起来。

第四步,将二四小节整合朗读,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再补充雷锋事迹一二,引导孩子再仿写一段,因为有相关资料的补充,也有整齐的语言模式,这样仿写,既感悟雷锋精神,也进行语言实践。

3.积累语言。

积累的语言包括典型语段、课后短语、园地中‘读读背背’的内容强调两点:一是“读读背背”中的谚语、句子,教师要简要讲解意思让孩子大致明白,理解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运用。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孩子结合实例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要机械识记,不知其然。

二是课后背诵要求,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笼统。例《泉水》课后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开放的要求常常带来弹性的结果,许多学生不背或投机取巧选择一句话来背,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我翻阅了本册教材,开放要求背诵的篇目共3篇,《泉水》《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语言都很美,短小隽永值得积累,所以要求全

文背诵,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在背诵积累中可以更有效的体会一部分四字词语、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3篇背诵要在教学中一一落实。

4.读好对话,读好问号、叹号表现的不同语气。

这里要注意避免朗读的单一方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是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但这绝不是唯一方式。朗读与理解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理解有助于朗读,朗读可以深化理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悟得深。因而要发挥读的作用,借助“读”这一手段促进理解、深化理解。

例第7课,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故事情节在人物对话中推进,读好对话有利于体会人物心理。我以为单独的问句、感叹句读起来并不难,放在语境中读出不同的语气是朗读的难点。

所以,创设情境,把孩子置于文本角色中去体会,很重要!把理解稍稍置后一些!

在几个回合的角色朗读基础上,再进行问题讨论,文本主旨会自然凸显。问题可以设计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是最弱小的?”

“请为萨沙的举动找找理由”,这样教学,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主题自然开解,可以说,“读”有效促进了理解。

5.略读课文要培养阅读能力。

出现了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课文很长,建议用好课前预习。这将对我们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前:

(1)培养预习能力。有声朗读10分钟,比比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学习默读,尝试说说自己的收获,鼓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猜猜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要培养预习能力,学习整体把握、提出问题。)在此

基础上再进行教学。

目的: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凭借。

(1)检查预习、阅读情况。

(2)梳理线索:围绕“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写了什么事?

(3)默读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孩子把阅读的感受和获取的信息提炼出来。

(4)聚焦一段,例如重点研读小猫淘气一段:借助课文概括的描述,想象补白,培养依文想象的能力

(5)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更要挖掘情感因素,涵养孩子的情感。不再只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载体。

6.巩固两种查字典方法。查字典应成为习惯,自觉运用。教师的意识很重要,不要总追求结果──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要关注探寻词义的方法和过程。课堂上要随时鼓励学生动手查,关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既教方法,又形成习惯。7.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分4步)

(1)唤醒。回忆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受。

(2)讨论。周围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怎样帮助他们?(因学校、班级情况而定,防止口号,列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3)行动实施。

(4)与写话结合。将自己的爱心行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精神的成长。

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

1.重视段的训练,培养初步的概括能力。

如果把段的训练完全放在中段,就加重了中段的阅读负担,也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时机。我以为,二年级段的训练不必太难,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连起来主要讲了什么?准确了解每段话的内容,这就是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课文的一些典型段落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2.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本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除了背诵语段之外,要鼓励学生建立写景的词语库,并尝试运用。

考虑到学生生活和视野的局限,教师可以提供四季风景图片,布置孩子写景物小语段,比观察、比用词准确丰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表达时自觉用词。

3.用好插图资源。

插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的关键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组课文的插图突出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美和人情美,以《葡萄沟》为例,前一幅是喜悦的丰收图,后一幅是维族老乡热情的迎客图,对于感受课文内涵有很大帮助。插图的编排既辅助阅读,又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还原文本情境,长期训练,有助于语言形象感的形成。

4.阅读要注意捕捉信息。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信息库。学习本单元应该了解以下信息: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因两潭形似太阳、月亮而得名。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有28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一个单元结束,教师应给孩子以梳理,让他的信息库丰满起来,不要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 5.口语交际与写话。话题:夸家乡

内容(角度):风光、物产、今昔变化、家乡的未来。

建议:以小见大,突出变化。教师能发动学生找来过去家乡的照片,做今昔对比,孩子更有话说。

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善于创造

单元主题的启示是一、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动脑思考、敢于质疑、动手实践,这既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并思考策略。

1.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本组课文对话较多,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好对话。

可以采用添加提示语的方式体会角色。如《动手做做看》,朗志万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溢出?”前两个小朋友虽然都有回答,但语气不同,一个是猜测,一个似乎很肯定,与伊琳娜的半信半疑和亲自动手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尝试加提示语,再朗读,在这样的朗读实践中体会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会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些文本,简洁的语言背后省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善于抓住留白处,引导补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时得到训练。

如《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了两个小朋友的回答觉得说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画风》的三个孩子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充气雨衣》中,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锻炼语言思维。

3.学习复述或转述。

把课文语言作为学生复述或转述的材料,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方法,我们低年级可随文选用一个小片段进行,不宜太长,能提供关键词更好。

4.学习用反问句来表达。

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常常用反问句来表达。

例如:《邮票齿孔的故事》“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充气雨衣》“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在探究人物心理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朗读利于传递理解,默读利于思考。学生刚学习默读,是一种默朗读状态,不

在速度上做硬性要求,但一定要有思考任务,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一些思辨性的题目更有价值。例如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邮票打孔机究竟是谁发明的?”比“阿切尔是怎样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更有研究价值。前者将思考引向深入,究竟什么才是发明?发明是为了造福大众,发明更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思考和联想之上。

第五单元感受自然美

1.按主题梳理古诗,感受诗情。

本组又学习两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除了要在诵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之外,在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二年级下已背诵60首,我们需要在此做一梳理,如描写自然风景,送别、描写古代人民生活等等,做一简要归类。以后常按主题背诵,强化主题印象。这样的童年打底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甚而涵养自觉吟诵和信手拈来的习惯。(防止诵读与运用阻隔千里的现象发生。)

2.以读代讲,读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读中想象18课《雷雨》通过抓变化,突出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课文多呈现短句,易于表达情感。适宜通过朗读来表现。同时,继续训练读语段,想画面的能力。

读中采访19课《最大的“书”》,以对话为主,更不宜多讲。重点要读好人物对话,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采访形式,如,采访川川“你听明白叔叔的话了吗,叔叔说这本书上有什么字?”或者采访叔叔“这岩石上的图画告诉我们什么呢?”这种方式利于孩子思考,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孩子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是一种积极的、复述性阅读。

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小诗,更要在诵读中体会。但要防止解读的浅化。文本绝不仅仅告诉我们“太阳、北极星、大树、雪”是指南针,它的意义在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晴朗还是阴雨,都有天然的指南针为我们指点方

向。要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悟。

3.需要补充更多的自然知识,丰富认知。教材有这方面的引导。泡泡里的提示--“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我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这是为什么呢?” --“你能说出秋处露秋是哪四个节气吗?”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海底也有高山……”“宽带网”介绍了猪笼草和热水鱼的资料。等等。

许多问题仅靠课本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愿望的,教师备课的功课要做足,需要补充更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4.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避免重复。

从一些课后练习可以捕捉到编者意图。例如P82“带点的词用的多好啊”,“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蜘蛛又坐在网上”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和生动。仔细品味,真是填一字嫌多,换一字不妥。究竟好在哪里,可以让学生采用换词的方式来体会。还可以找一组句子让孩子来练习推敲遣词造句。如:一轮明月()在天空一座小桥()两岸蜜蜂()在花蕊上休息

除此而外,作者为避免重复,有多处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体现了用词的丰富,要提示学生积累,并模仿学习。例如第19课《最大的“书”》6自然段,“脚印”和“足迹”;再如21课《画家与牧童》,大家对画家的画都是溢美之词,作者用“称赞”“夸赞”“赞扬”来表达,避免雷同。教学时要明确提示,丰富词语积累;也学习避免重复的表达。

5.开展“和身边的小动物交朋友”的活动。

口语交际和写话的主题是“身边的小动物”,要提前安排观察小动物活动。

设计观察表,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PPT观察表)把个性的观察体验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让孩子有话可写。

这是在教孩子学习观察,最终不是追求一段写话结果,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指导上,

怎样观察,老师可以提前示范。如: --观察整体后,怎样细致观察局部? --看到警惕的眼睛,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湿漉漉、亮晶晶的小鼻子,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像个小扣子);--喂食时,什么反应?细致记录它的动作神态?

教孩子学会细致的观察和联想,还要把小动物之间有趣的事记录下来。

第六单元培养优秀品质

1.在对比中体悟,感受人物优秀品质。因为对比中更显人物品质──

21课《画家和牧童》呈现了三处对比,是否能捕捉到: --大家一致的称赞和小牧童不同的声音;

--小牧童源于生活的观察和大画家凭借想象的画作; --戴嵩的名望和他谦虚的态度;可以在关键处的追问:

--为什么说小牧童的声音像炸雷? -- 为什么只有小牧童能发现画家画错了?

引导孩子在阅读时发现不同,把孩子的思考带向深入。

2.适时补白,体会心理。

继续在学文时通过补白,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如22课《我为你骄傲》,小男孩打破玻璃后的复杂心情──忐忑、内疚、不自在,或者抓住小男孩卖报纸攒钱的过程,捕捉其中一处,引导补白。感受这是一个真诚善良,敢于担当的孩子。我的建议是,抓一、两处,驻足想象,细细体会,切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深挖洞,促理解,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3.练说复句,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本组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多的运用了关联复句,例如“一就”“像又像”“既又”逻辑关系清晰,表达准确,是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教师要善于指导孩子不仅读好,而且学习仿说,甚至仿写相关句式。

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细致的语句和段落值得学习仿写,例如P98《画家和牧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P107“一个孩子翻着

跟头,像车轮在转,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一会儿一会儿”“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分别进行细致刻画的表达应引导学生仿说仿写。可以与课堂片段素描结合起来,例如观察“一位同学读书的样子”──“一会儿紧蹙眉头凝神思考、一会儿圈圈点点写下感受”;可以与情境活动结合起来,如“课间活动”“小组值日”“木头人、掰手腕游戏”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学习表达。

4.学文后谈收获。

也就是课后小结,这样的梳理非常重要。刚开始可以教师梳理。小结要尽量从识字学词的基本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是人文角度、也可以是语言的收获(典型词句),一点一滴均可。培养孩子回顾课堂、及时梳理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形成自觉,每天扣问自己在主题和语言表达上究竟有哪些收获,达到一课一得或几得。

第七单元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孩子把目光和思考落在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上。这应是孩子成长中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思考之旅。

1.主动追问“主人公怎么想”。

要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后,主动追问“主人公怎么想”,尝试着自己回答,提升理解力和思考力。

25课《玲玲的画》,借玲玲修改画作的事阐释了一个“动脑筋将坏事变好事的道理”;文中发生了糟糕的事,爸爸启发玲玲怎样想?

26课《蜜蜂引路》,列宁依据对蜜蜂的观察准确地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怎样观察、怎样思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7课《寓言两则》两位种田人的想法错在哪里,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8课《丑小鸭》,经历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成长为一只漂亮的天鹅,有人说如果他不离家出走,一直在鸭窝里也会长成一只天鹅。从外形上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如果一直在鸭窝里,他能长成一只真正的天鹅吗?──这也是在引导怎样深入看问题、想问

题。

不要认为孩子小,还讨论不出什么结果,要给思考的机会,期待他们成长。2.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与准确。

要细读语句,感受课文准确、具体的用词,如:学习《揠苗助长》: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比一比:加上“好像”和去掉有什么不同?其实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农夫说它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加上“焦急”你仿佛看到种田人什么样子?你看,这“好像”“焦急”用得多准确,让我们看到了农夫盼望禾苗长高的急切心情。遇到这些词语,就要放慢脚步,细琢慢品。

3.学习读清行文线索

从全篇的角度:如:《玲玲的画》:对作品──满意弄脏了──伤心、着急补画小狗,战胜困难──喜悦

也可以立足一段话,读清线索。比如:《蜜蜂引路》第3然段: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学习理清:线索。

4.增加听写练习。

听写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单元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学文后应该安排听写。关注点是:感受句子结构、关注语言表达,提升书写速度。

5.组块形式积累成语或短语。

积累不搞单打独斗,如P131读读背背,要求积累前,先发现,每一横行是一组,意思相近。

第一组“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无不胜”,是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给孩子以“团结就是力量”的整体感受。第二组,关于取长补短、借鉴学习;第三组,是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

组词规律是反义词组合:“小题大做、舍本逐末……”第四组,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以组呈现,有助于孩子理解含义,积累背诵。

第八单元走进科技世界

通过阅读,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如“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动”“镜面可以聚光”“人们推测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等等,同时进行以下能力训练:

1.继续关注段的教学,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练习。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如,问题回答式概括(起因、经过、结果)抓关键词概括、分句提炼等,授之以渔,孩子才能自己捕鱼。

例如《恐龙的灭绝》,文章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说法,特别适合采用问题回答式概括。即起因、经过、结果?“因为地球寒冷,恐龙耐不住严寒而灭绝、“因为太阳被遮挡,食物减少,恐龙逐渐灭绝”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这是很重要的的阅读能力。

有些段落的叙述很有层次,如《数星星的孩子》中爷爷说的话,可以让孩子分层说说爷爷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点就很清晰了。要用好文本进行训练。2.跳出课文,启迪思考。

学文后,跳出课文,让孩子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能这样想?如,爱迪生是怎样想到办法的?

人类对于“恐龙灭绝的说法”是从哪些角度着手思考的?(生物繁衍的需要──温度、食物、生存环境)

阿德的梦想世界源于什么?(源于生活的理想和创造)让孩子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

这样的跳出课文再思考,利于孩子学习怎样思考。

3.实践已掌握的阅读方法。

两年来的学习,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边读边想象、圈点批划、连前想后、默读思考、阅读捕捉信息等等,要在阅读时引导自觉使用,逐渐形成习惯。

课堂就是练兵场,就是实践园。当我们每节课始终想着,这节课究竟给孩子留下什么?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思考,可以练什么,怎么练,目标是否达成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走上正途了。

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引导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提升语文能力。曾经说过,当文本被选入教材之后,它的原生价值就变更为教学价值。

所以要做敏感的语文教师,特殊的语言现象绝不放过。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几乎没有其他,这更考验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在解读课文时,要练就语文教师的慧眼。例如, --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如何体会?如何学用? --层次分明的语段如何训练概括能力? --怎样依据文本特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能否捕捉到一些宝贵的练笔机会?

用教材教,就不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更把目光关注到语言、关注到语文的工具性上,真正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本真上来。

2.低段并不“小”,大语文观更要树立。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底。语文学习习惯、生活中学语文、坚持日有所诵等意识都需要一步一步培养,丝毫不可懈怠。

3.开启课外阅读的重任责无旁贷。

阅读滞后,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开启阅读之旅,让孩子感到“书是甜的”。不要等待学校、等待社会创造条件,从现在开始,要善于运用零星的时间,主动读起来。设法解决读物(班级交换)保证时间(每天半小时)定期召开读书会。

我校本学期要求各年级必读两本书。有学校教研室统一推荐7-8本书,从中选

2本必读书目,期末进行相关测试,其他几本为选读书目,老师们还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补充书目,如本学期我们二年级的推荐书目有《没头脑和不高兴》

《最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稻草人》《窗边的小豆豆》《三毛流浪记》

《爱丽斯漫游奇境》等。要重视读的质量,后续的读书兴趣,读书的收获。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的感触是,多写能促进表达,但多读一定能提升表达。所以,读书活动一定要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

4.一定要实现积累与运用并行。

大家比较重视积累,但忽视运用。积累转化为运用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提示注意三点:

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要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第二,阅读中反复诵读和品读的点,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强化积累下来。

第三,精心设计运用语言的书面练习,尽量多样和开放。如:22课《我为你骄傲》P102,有一段写道:“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的向她道歉”。敏感的老师立刻会捕捉到训练点,进行写便条的课堂练笔,训练学生写清事情经过、表达真诚的歉意。既深入理解课文,又独立运用语言,还学习了留言条的写法,可谓一石三鸟。

5.识字教学要突出重点。

二年级孩子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学中要尽可能利

用学生已有经验,自主识字,突出识字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识字方法也要视教学情况或集中识字,或分散在课文中进行。强调语境,重视复现巩固。写字教学要重视发现规律,抓住重点,示范写典型字,教给规律,追求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第一课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前面6个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后面三个是左右同宽的字,其他课后要书写的生字都是按一定规律编排的,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规律,教师辅助提炼,触类旁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