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层的地震反射特征

合集下载

含油气地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含油气地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和 』 分别 为 0

相 态 流 体模 量
对 不 同油 气 水 及 其 混 合 体 的物 理 性 质 进 行 了 广 泛研究
[ 13
,
14
]

目前 计 算 流 体 体 积 模 量 和 密度 较

在 确定 了地 层 的矿 物 成 分 骨 架 模 量 和 流 体模

为 通 用 的方 法 是 验 关 系式 111
化进行了讨论 , 并对含不同流体地层 的地震响应进
行 了分 析 。
s n man弹 性 系 数 , K 和
是 开 放 系 统 的 弹 性
1 计算方法
由流体 和固体相态构成的封闭岩石系统 , 岩石 总体积等于固体相态与流体相态 的体积之和 , 或等
于封 闭系统 中骨架 体 积 与 流 体 可 自 由流 动 的孔 隙
第 4 卷第 6 7 期 20 。 8年 1 月 1




Vo 7 No 6 L4 , .
No ., O 8 v 2 O
GE 0PHYS CAL I PROS EC NG P TI FOR PETROL EUM
文 章 编 号 :。 O 4 12 O ) 6一 5 7 6 1 0 一1 4 (0 80 O 7 一O
常 数 。因此 , 以通 过孔 隙度将 孔 隙介 质骨 架 的作 可
用力与作用于流体 ( 粘度为零) 的流体压力联系 上 起 来 。根据 B t 互 易 性 理 论 _ 研究 压 力 ( 和 et i 】 , P)
应 力 () 孔 隙 骨架 的作 用 力 关 系 , 以确 定 孔 隙 对 可
在 油 田 的勘 探 与 开 发 中 人 们 更 关 注 的 是 不 同

地震波反射成像与油气勘探效果分析

地震波反射成像与油气勘探效果分析

地震波反射成像与油气勘探效果分析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它通过记录和分析地下地震波的反射信息,可以对地下构造进行成像和解释,从而帮助勘探人员判断油气储层的分布和性质。

本文将围绕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展开论述。

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面或井下发射的震源激发地下介质中的地震波,当波束遇到不同的地层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这些反射信号会被接收器记录下来,然后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和成像算法分析,最终形成地下地质层面或地震剖面的图像。

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震源激发、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成像和解释等几个步骤。

在震源激发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人工震源、爆炸震源和振动车震源等。

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包括地震仪器的布放、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等。

成像阶段是将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应用反演算法和波动方程模拟等手段,将信号转化为地层界面的形态图像。

解释是根据成像结果,分析地震波与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确定油气储层的分布及其性质。

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效果。

首先,它可以对油气储层的几何形态进行细致刻画,提供了勘探人员进行合理油气勘探区划的依据。

其次,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可以获得油气储层的物性参数,如孔隙度、饱和度、弹性参数等,从而评估储层的质量和含油气性。

此外,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还可以探测油气储层的构造异常,如断裂、岩性变化等,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然而,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地震波的解释需要丰富的地质背景知识和专业技术,对勘探人员的要求较高。

其次,成像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震仪器的参数设置、地面与储层之间的介质性质等,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采样点和参数。

此外,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在某些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如在山区和盆地等地形复杂的地区。

尽管存在一些限制,地震波反射成像技术作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仍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反演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反演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石油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可以通过数字模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和反射规律,以获取地下岩层的地质特征信息,对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反演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几个类别进行介绍。

一、声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是采用声波来探测地下物质、获得地质信息的一种勘探技术。

它通过发送一组脉冲性质的声波信号,利用地下介质中不同岩性的反射作用,捕捉石油藏的地质构造和性质等信息。

声波反射法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处理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抽取检波器记录、应用地震勘探处理软件进行反演等。

地震勘探处理软件通常包括反褶积、叠前处理等。

二、地震波散射法地震波散射法是指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物质的散射作用,从而获取地下物质的结构、性质和构造等信息的一种勘探技术。

地震波散射法的数据处理流程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其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滤波、相关分析等,分析则可以通过特征参数分析、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

三、地震波反演法地震波反演法可以对地下储层进行高精度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等。

数据处理不仅涉及到对数据的预处理、滤波、矫正等环节,还需要通过反演算法对地下储层进行高清晰度成像,以获取地下储层的地质特征。

地震波反演法中的反演模型通常包括简单的叠加模型、反射系数模型、离散模型等。

目前,反演算法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单参数反演向多参数反演、由确定性反演向非确定性反演转化。

四、地震波速度反演法地震波速度反演法是利用地下物质对不同频率的地震波的反射或折射不同而获得其岩性及构造的一种勘探技术。

地震波速度反演法需要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并且需要设定多个渐变策略、模型等参数才能得到准确的成像结果。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全波形反演、反射波走时反演等。

总之,地震反演技术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反演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摘要】通过储层特征分析、精细标定技术、产能统计分析,对边、曹台潜山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探索研究,认为该区高产油气层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反射、错段、变形等反射特征。

参考此特征对潜山油藏整体评价部署,其中曹623H,曹625H,曹626H井获工业油流,为该区潜山上报2600万吨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太古宇潜山裂缝性储层地震信息辽河坳陷继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勘探实现突破以来,陈家古潜山、曙光低潜山、大民屯潜山、茨榆坨潜山勘探开发相继取得突破。

现今潜山油藏已成为辽河油田进行勘探、评价和开发的重点研究对象,是寻找新的储量接替的主要战场。

钻井、录井、取芯和分析化验资料逐渐丰富,测试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经过多次采集处理,品质得到大的改善,使得潜山储层的特征研究更加深入[1,2]。

1 区域地质概况边、曹台潜山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东北部的法哈牛潜山带。

潜山地层由太古宇鞍山群变质岩组成,后期受郯庐断裂影响使基底向西逆冲,分别形成边台潜山带和曹台潜山带[3]。

深大断裂将潜山横向上分割成多个山头,并进一步碎裂形成多个复杂断块。

广泛发育的下第三系暗色泥岩提供优良的油源条件。

早期断层对油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晚期断层对油气造成封闭作用并控制潜山含油边界。

外动力地质作用使潜山形成多种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和孔隙两大类,以裂缝性储层为主。

2 储层特征2.1 储层岩石类型变质岩原生孔隙不发育,但经过改造能形成裂缝等次生孔隙而成为储集岩。

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发育与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含量的多少有关。

随着暗色矿物含量减少及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含量的增加,岩石裂缝密度增大,孔隙度增大,形成储层的潜力更大[4]。

因此,边、曹台潜山变质岩中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浅色矿物含量较高的浅粒岩类、混合岩类以及片麻岩类。

2.2 储集空间潜山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型和裂隙型两大类。

油气储层特征识别的地震反演技术

油气储层特征识别的地震反演技术

油气储层特征识别的地震反演技术油气储层特征识别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勘探人员在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减少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

在油气储层特征识别中,地震反演技术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貌似正演问题的求解来实现地下介质特征参数的反演,是区域地震学、勘探地震学、工程地震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油气储层的特征识别中,其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内传播的特性,推断出地下结构的特征参数,如地质构造、岩石地层类型、地层厚度、流体特性等等。

下面将从地震成像方法、地震学特征参数的反演、地震解释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地震反演技术在油气储层特征识别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地震成像方法盲区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难题。

在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中,数据准确度较低、信息内容较少,导致对于“盲区”的识别难度较大。

而地震反演技术可以在高质量的地震观测数据下,进行高精度地震成像,进一步减少勘探中“盲区”对勘探结果的影响,提高勘探成功率。

地震学特征参数的反演地震反演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介质内传播的特性,推断出地下结构的特征参数。

而在油气储层的特征识别中,地震学特征参数的反演则十分重要,如地质构造、岩石地层类型、地层厚度、流体特性等等。

在进行这些特征参数反演时,需要基于大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和一定的地质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综合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迭代求解反演问题,最终达到识别油气储层的目的。

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勘探地震学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利用勘探地震图像进行地下地质介质结构的识别和油气藏的划分和评价。

而在地震解释中,地震反演技术则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对深部构造的识别能力更强、对沉积速度高比值区域的解释能力更强等等。

通过使用地震反演技术进行地震解释,可以有效提高勘探地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油气储层的特征识别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及规律

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及规律

121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南部斜坡区[1],自提出“串珠状”反射理论以来[2],大型溶洞及其复合体在地震剖面上形成的“串珠状”地震反射,成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

2015年,鲁新便等[3]学者提出断溶体圈闭的概念,认为在加里东期、海西期等多期岩溶叠加作用下,沿断裂溶蚀形成板状、柱状等不同三维空间结构的缝洞体,在上覆岩层或侧向致密灰岩遮挡下,油气沿垂向断裂充注聚集而形成特殊的断溶体油气藏。

断溶体油藏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塔河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认识的跨越式发展。

在断溶体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对应的储集体规模及油井产能差异较大,制约了开发效果。

本文从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入手,分析断溶体油藏不同反射特征与缝洞规模、累产的关系,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1 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地震反射特征分类主要考虑地震波形差异和构造差异。

在塔河油田高精度三维资料的基础上,以断裂背景和波形特征相结合作为分类标准。

为更全面反映断溶体油藏地震反射特征,本次研究除考虑实钻反射特征,将中深部(实钻井筒以下)反射特征也一并考虑。

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实钻反射特征可分为三大类:杂乱状、连续状、串珠状。

在三大类中可细分为杂乱强、杂乱弱、连续、弱连续、整体串珠等五亚类。

将实钻反射特征与中深部反射特征匹配组合,进一步将断溶体油藏划分为“整体杂乱强”、“杂乱强+深部杂乱弱”、“整体杂乱弱”、“杂乱弱+深部杂乱强”、“连续+深部杂乱弱”、“(构造高)连续+深部杂乱强”、“(构造高)连续+深部杂乱弱”、“弱连续+深部杂乱强”、“弱连续+深部杂乱弱”、“整体串珠+深部杂乱强”等十小类反射特征组合。

从不同反射特征类型占比来看,断溶体油藏以“整体杂乱强、表层整体串珠、杂乱弱+深部杂乱强”为主,这三类反射特征占总数的70.5%。

其中整体杂乱强特征占总井数的35.3%;表层整体串珠、杂乱弱+深部杂乱强均占总数的17.6%;其余类型反射特征所占比例2%~6%(图1)。

油气勘探中地震反射技术的应用

油气勘探中地震反射技术的应用

油气勘探中地震反射技术的应用地震反射技术是油气勘探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地下岩石层反射波的解释,可以帮助勘探者确定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

地震反射技术凭借其高分辨率和灵敏度,成为了油气勘探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首先,地震反射技术是通过地震仪器产生人工震源,使震波在地下岩石层中传播,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

通过分析这些反射信号的特点,可以对地下岩石层的结构进行解释,包括厚度、速度和密度等信息。

在勘探阶段,勘探者将地震仪器布置在待测区域,记录震源激发的震波信号和地下反射信号,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揭示油气资源的位置和分布。

其次,地震反射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通过地震反射技术,勘探者可以绘制出地下岩石层的横向和纵向剖面图,帮助他们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以确定油气藏的类型和规模。

其次,地震反射技术还可以提供油气藏的砂岩厚度、砂岩中的流体饱和度和岩石孔隙度等重要参数,帮助勘探者评估油气储量和生产潜力。

此外,地震反射技术还可以用于发现暗藏的油气藏和识别砂岩与非砂岩岩性界面等关键岩相界面。

然而,地震反射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勘探成本的问题。

在进行地震反射勘探时,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人力投入,同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与解释。

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投资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增加了油气勘探的成本。

其次,地震反射技术对地下岩石层特性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反射波特征上各不相同,需要勘探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准确解释地下反射信号,并得出可靠的结论。

此外,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勘探区域的复杂程度和岩石的异质性也会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地震反射技术的难度。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油气勘探者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地震反射技术。

一方面,他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野外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另一方面,他们还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对地震数据的解释和地下结构的解析能力。

地震储层及含油气预测解释技术简介

地震储层及含油气预测解释技术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的概念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作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成果图件,对工作区域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探井位置等。

做地震资料解释,很重要的一点还要懂得地震资料处理。

如果想做好地震资料解释工作,地质和资料处理方面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任务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任务:确定解释分层与地质分层的对应关系;确定构造形态及其基本特征;了解地层厚度变化和相互接触关系;分析断层的性质、断距和断面的产状;预测特殊岩性的存在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储层分析;进行构造分带;优选有利圈闭;提供各种井位;进行油藏描述与评价。

地震解释流程及注意事项地震解释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目,涵括钻井、录井、测井、物探、地质、油藏描述的方面的知识。

属于综合学科,多学科交叉:1.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孙家振,2002,中国地质大学出版)2.地球物理反演和地震层析成象(杨文采,1989,地质出版社)3.复杂油气藏地震波场特征方法理论及应用(贺振华,1999,四川科学出版社)4.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何樵登,1986,地质出版社)5.地震勘探原理(上、下)(陆基孟,1993,石油大学出版社)6.陆相断陷盆地区域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张万选,1988,石油大学出版社)以上这些书是必须要看的,而从解释方面的流程来说,给个小流程演示如下:地震解释中的亮点和暗点所谓“亮点”指的是地震相对保持振幅剖面上,振幅相对很强的一些“点”,即很强的反射,也称“热点”。

亮点可能是油气藏引起的,也可能源于其他因素。

根据剖面上有无亮点及亮点的分布,分析亮点附近反射波的特征。

结合各种地层参数信息,可以直接判断地下是否有油气存在。

亮点一般在含油气目的层,侵入岩,膏盐层的地震剖面上显示突出,应用亮点技术来识别油气层具多解性。

亮点勘探技术对处理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做好地震数据的保真处理是利用亮点勘探技术来寻找气藏的先决条件,但是,做好地震数据的保真处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层的地震反射特征
储集层物理性质的横向变化、储集层中聚集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储集层的物理性质的影响,改变了地震波在这些条件下的传播参数,使其顶、底界面上、下的波阻抗差异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理所当然地使相应界面的反射系数也发生了变化。

一般情况下,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是:
(1)地震波速度发生变化。

在品质较好的储集层中、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下降的。

(2)物性界面的反射系数发生了变化。

在品质较好的储集层中、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中,其顶界面的反射系数要下降,底界面的反射系数要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当顶界面的反射系数下降到“负”以后,其反射能量是增加的,只是方向差180度。

(3)反射波频率发生了变化。

品质较好的储集层和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地震波频率,在横向上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4)在同一储集层中,同时存在的不同性质的流体破坏了所在储层的内部波阻抗相对均一状态,在储集层内部产生了新的波阻抗界面和这类界面上、下波阻抗的差异,形成了相应的地震反射波。

流体存在的静态特征使这种反射波同相轴永远保持在水平状态。

储集条件变好的储集层、聚集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集层造成的地震波的这种变化,在地震剖面上出现了相应的地震信息。

在理论推力方面,这些地震信息的存在是无庸置疑的。

然而实际情况,不尽如此,原因是:它们的出现或出现的程度,要受到探区的地震条件、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参数、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在地震技术发展的现阶段,地震剖面较多见的油气显示地震信息有了很多发展。

现把主要的一些特征及其应用实例叙述如下。

一.亮点剖面特征
地震波在物性变好的储集层重或者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中传播时的“低
速”特征,揭示了这些部位的波阻抗值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些部位相应界面上、下波阻抗值差异的变化,还揭示了相应界面地震反射系数的增大或减小,在地震
反射系数增大的波阻抗界面上出现了强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这类波的强同相轴就是“亮点”。

相比两侧同一反射波的同相轴,它的强振幅特征相当突出,形成了“粗黑”的强振幅剖面特征,这也是“亮点”最直观、最表面的特征。

见图1。

在理论上,亮点出现在油气储集层段的低界面上,原因时,储集了油气的储集层的地震波速度下降,使底界面的反射系数增强。

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顶界面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亮点”的强反射,这种强反射与亮点的根本差别是:只有当储集层与盖层的波阻抗差值的绝对值大于正常状态下的界面波阻抗差值时,才出现这类反射特征,但方向相差180度,因此,在这类强反射的两端出现了相位转换(极性反转)。

相比之下,在聚集了天然气的储集层顶界面多出现这种反射特征。

在煤层的底界面。

火成岩的顶界面都具有亮点反射,原因是煤层的地震反射波速度特别低、火成岩层的地震波速度特别高。

二.暗点剖面特征
储集层中聚集的油气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储层参数变好造成的储集层物性
的横向变化和地震波在这些“影像”和“变化”了的储集层中传播特征的改变等,决定了地震剖面上的“暗点”和“亮点”必然会常常同时出现(图2)。

“暗点”出现在储集层的顶界面反射中。

相比“暗点”反射波两侧的同相轴,它的弱反射特征相当突出,有时,在两侧的强反射同相轴间,由渐变到见不到同相轴(图3)。

与亮点特征同样的道理,“暗点”出现在含油气储集层的顶界面,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含油气储集层底界都不可能出现“暗点”反射特征。

这个特征可以用来区别含油气层和火山岩层等高速层。

三.平点剖面特征
在同一储集层中,当出现油、气、水等流体时,在各自的底界面,由于物
性的差异、流体性质差异,相邻两种流体间形成了一个反射界面,产生了地震反射(图4),这种反射波的同相轴就是地震剖面上的“平点”。

流体的存在状态决定了平点具有水平产状。

在一些情况下也出现“倾斜”平点,这种状态下的“平点”上倾方向必然是油气泄出点的所在之处,揭示了这种状态下的油气藏“浮”在流动的地层水之上的保存特征。

在“平点”的中心部位应该出现“下凹”的同相轴下弯现象(图5)。

原因是这
里的油气充满度大。

四.油气储集层的低频反射波特征
储集层的孔隙性和储集层中的石油、天然气等流体成分都具有吸收高频成
分的能力,当地震波在这类地层中传播时,其高频成分被吸收的数量与储集层的孔隙性、石油、天然气等流体及其充满程度成正比关系,使地震剖面上的油气藏部位出现低频反射特征。

但是,这种特征在一般的地震剖面上并不多见。

原因时,在多种因素制约的地震剖面上,正常聚集条件和油气的一般运聚程度造成的地震频率下降幅度,还达不到在正常剖面上显示出来的程度。

只有当储集层的储集条件相当好、流体充满程度相当高、吸收地震波高频成分的能力相当强的条件下,地震反射波的低频特征才有可能显示出来,见图6、图7、图8
五.极性转换特征
“极性转换”是油气藏顶界面反射强度由“暗点”变为“负亮点”的条件
下,在油气藏的外边界部位出现的一种地震反射波特征。

当储层中聚集的流体对它的波阻抗影响到一定程度时(油气藏顶界面反射系数小于零的状态下),在相应得油气藏顶界面“负亮点”消失处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地震波反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油气藏顶界面的“负亮点”波的方向与储集层不含油气部位地震方向相反;它的出现部位明确地指示了储集层中某种性质的流体的分布界限位置,见图9。

六.聚集油气的储集层部位地震同相轴变形特征
1.倾角变化特征
油气层的底界面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倾角变化从某点开始相上顷方向变
小,甚至变成“水平”产状。

反射波同相轴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储集层的倾角不大或油气的充满程度不高或油气层的厚度不大等条件下,是聚集的油气对储集层速度影响而形成的各项应地震信息相互叠合的表现,见图10。

2.负背斜特征
它是聚集的油气使储层倾角变化达到极点之后,进一步发生变化的表现形
式,是一种特例。

多见于储层厚度较大、聚集的油气厚度也较大、储层参数也较好的油气藏。

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是:在背斜构造储集层的底界发生同相轴
的大幅度下凹现象,甚至为杂乱反射。

见图11。

3.同相轴的“喇叭口”组合剖面特征
这是含油气储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变化后,与上覆(或下俯)不含油气地层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剖面的组合特征,在储层的上覆部位,喇叭口的开口方向指向油气藏的主题部位。

七.特征地震剖面上的地震油气显示
在地震剖面上,不是在所有油气藏范围内不都能见到相应的信息,能见到
的部分也因油气藏不同而出现油气显示信息数量、性质的差异。

其原因时,除了这些有用的信息外,多方面的地震地质因素的干扰是主要的。

为了获得这种状态下的地震油气显示信息,对地震资料应进行干扰消除、突出地震油气显示的特殊信息的特殊处理,从而获得反映油气特征的信息,如:速度、振幅、频率、亮点、暗点、平点等。

在这些特殊的地震剖面上,相应的地震信息可以被明显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了研究成果。

以上七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储层说的。

而实际上,火成岩体、煤层、高速
沉积岩体等都能形成“亮点”、“暗点”以及多次波造成的“假平点”等信息,在宏观上,不同原因的这类地震信息都是相同的。

这就给在油气方面这些信息的解释带来了多解性、给这些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麻烦。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新墨西哥湾有一个标准的大构造,剖面上还有很多好的“平点”。

很多公司标价,结果埃科森公司以500万美元标去,花了几千万美元打了12口井全部是干井!原来“平点”是浅层多次波形成的假象!
对付这些干扰的办法主要有:用正演模拟来验证解释结果,用AVO识别真假亮点,用横波综合解释。

同时油气藏的还具有一些其它岩体(层)不具有的特征,如:储集层底界反射波同相轴(亮点)产状比顶界同相州“变缓”甚至产状相反,“平点”中部下凹以及在层状油气藏种“平点”向油气层上倾方向倾斜等等。

总值为了更好的利用油气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而不被其误导造成损失,我们就需要找到其更多的特征综合研究,不能从某一个或个某几个现象就仓促的下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