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二 维 偏 移 剖 面 交 点 不 闭 合
a)表示有一个倾斜界面,沿走向布置 测线B,沿倾向布置A,任意方向 布置C;
b)是测线A的剖面图;二维偏移后由 D点偏移到D′〔真正的反射点〕
c)是测线B的剖面图,因测线是沿界 面走向,虽然界面是倾斜的,但 反射同相轴是水平的,偏移后D 的位置不变,所以,二维偏移后 这两条线在交点处的深度不闭合。
② 选择比照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
〔2〕反射层位的代号 对选出的标准层,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层位代号通常用“T“x , "T" 代 表 反 射 波 , 下标"X"代表具体层位编号; 如T1 ,T2 ,T3 , ,TA ,TB ,TC ,. 或用“TXy ”表示; y 1,2 ,3 ,这时,Tx代表某一层位, TX1 ,TX2 ,TX3 为Tx层中从上至下的 各反射界面的代号.
用相邻工区钻井和地震层位进展比照。但使用邻区的地震 层位比照时,野外采集处理都应一样。
5.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其他物探资料
也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中关于地层厚度的估算和沉积规律, 结合其他物探资料,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 但误差较大。
4、地震反射层位的地层学解释
时间剖面上的反射代表什么?
反射代表岩性分界面是不确切的。岩性纵、横向是渐变 化的。
波组与波系比照
3.剖面闭合比照
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t0一样〔在水 平叠加剖面和三维偏移剖面上〕。
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展。闭合差超过半个 相位时,就认为不闭合。
不闭合主要表现在t0存在闭合差、振幅、相位 不一致。不闭合的原因有:
① 采集因素造成的不闭合;如各测线完成的时 间不同、地形测量存在误差等等。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1. 你知道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是啥不?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用手电筒去寻找东西,地震波就是那束光,通过它的反射来了解地下的情况。
比如说,在探测石油的时候,就靠它来找到那些隐藏的宝藏呢!2. 嘿,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可神奇啦!就像我们玩捉迷藏,地震波去探寻地下的秘密,然后把信息带回来。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个原理,我们怎么能发现地下那么多有趣的东西呀,比如珍贵的矿产!3.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呀,简单来说就是给地下做个“CT”。
哎呀,就像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一样!比如探测地质结构,不就像了解人体的骨骼架构嘛,多重要啊!4. 哇塞,你可别小看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哦!这就好像是给地球内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看到里面的景象。
像探测地下的洞穴,没有它怎么行呢!5.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这可是个大宝贝呀!好比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
你说,要是没有它,我们怎么能搞清楚地下到底有啥,比如神秘的地质断层呢!6. 嘿呀,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真的太有意思啦!就如同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地震波就是那关键的线索呀。
像寻找地下的含水层,没有它可就难咯!7. 你想过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有多重要吗?那简直就是打开地下奥秘之门的魔法呀!就像我们能通过它找到隐藏的地下宝藏,比如古老的遗迹,多神奇呀!8.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呢!就好像是我们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照亮地下的路。
比如探测地下的岩浆活动,没有它可咋办呀!9. 哇哦,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真的好酷呀!如同一个超级英雄,为我们揭示地下的秘密。
像搞清楚地下的岩层分布,这可全靠它啦!10. 嘿,别小瞧了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呀!这可是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重要途径。
就像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不通过特别的方法怎么行呢!比如说要找到深埋地下的天然气,没有它们可就难了呀!我的观点结论: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真的非常神奇和重要,它们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内部,为各种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了关键的依据,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和发展它们呀!。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反射地层解释与岩石圈结构分析

地震反射地层解释与岩石圈结构分析地震反射地层解释是地震勘探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岩石圈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构造和性质。
岩石圈结构的分析则是基于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地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一、地震反射地层解释原理及方法地震反射地层解释主要基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以及散射等现象进行分析推断。
常见的地震反射地层解释方法包括层析成像、地震井旁记录、地震剖面解释等。
层析成像是一种以地震记录为输入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过程,获得地下岩石层分布、形态以及性质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采用反演算法,通过反复迭代计算,得出最优的地下模型。
层析成像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成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
地震井旁记录方法是在井筒周围放置地震接收器,记录地震波在井筒附近的传播情况。
通过分析井旁记录的地震数据,可以获取井周围地层的构造信息,辅助井位解释和油气储量评估。
地震剖面解释是指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数据,推断地下地层的性质和构造等信息。
地震剖面解释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相的解释、快速扫描解释、振幅解释等。
这些方法对于地震记录中的反射强度、相位和频率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地层的性质和变化。
二、地震反射地层解释在岩石圈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为研究岩石圈结构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方法。
通过分析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结果,可以揭示地球深部岩石圈结构的某些特性。
1. 岩石圈地壳结构研究地震反射地层解释可以提供地壳的分布、厚度、速度等信息,为地壳结构的研究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数据,可以揭示地壳分界面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化情况,进而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岩石圈地幔结构研究地震反射地层解释在研究岩石圈地幔结构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提供地幔的各向异性、速度横向变化等信息。
通过分析地震资料,可以研究地幔的物性参数、莫霍面以及地幔柱等岩石圈结构特征。
地震剖面解释要知道的内容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一、波的类型二、地震波的特征?第二节地震剖面特点与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一、地震剖面的一般概念?二、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简介?第三节偏移现象和偏移归位?一、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二、偏移叠加原理?三、偏移叠加、叠加偏移和叠前偏移四、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第四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一、子波的概念?二、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三、垂直分辨率?四、水平分辨率?第五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二、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三、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四、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二、实际对比方法?第三节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一、绕射波?二、断面波三、多次波?四、伴随波?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一、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二、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第三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第一节地震构造解释概论?一、构造解释流程?二、资料准备?三、构造解释内容简介?第二节断层解释?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三、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第三节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与组合?一、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二、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第四节典型构造解释一、披覆构造)?二、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三、底辟构造?四、流体底辟构造?五、花状构造第五节不整合面的解释?一、不整合的一般概念?二、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三、几种典型的不整合面剖面特征?第六节深度剖面绘制?一、平均速度法?二、曲射线法三、值的求法第七节地震构造图的绘制一、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三、等值线图的勾绘四、绘制构造图?五、构造图的解释?六、利用构造图绘制地层等厚图??第四章三维地震和垂直地震资料的解释第一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二、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三、等时切片的解释?第二节人机联作解释技术一、人机联作解释及其特点?二、人机联作解释系统配置?三、解释工作流程第三节垂直地震剖面解释一、垂直地震剖面基本原理与观测方法二、垂直地震剖面特点三、垂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应用??第五章地震波速度资料解释与应用第一节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二、地震波速度与多孔介质流体性质关系?三、几种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岩层速度特征?四、速度分布规律?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一、速度的概念?二、叠加速度谱的解释第三节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和储层参数一、利用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二、利用层速度估算储层参数?第四节利用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一、概述?二、图板法三、经验公式法?第六章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概述?一、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发展概况?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内容?第二节地震层序分析?一、沉积层序与地层层序二、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三、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四、地震层序的划分第三节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分析的概念?二、地震相参数?三、地震相图的编制第四节典型的地震相模式一、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二、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第四节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一、概述二、有关的基本概念?三、层序分析一般方法?第七章地震资料在储层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一、地震反演技术?二、属性分析技术?第二节地震属性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一、几种地震信息与岩石物性和油气的关系?二、地震属性的应用与实例分析?第三节地震资料在含油性检测中的应用一、地震剖面上直接检测油气?二、应用属性技术检测油气?第四节 AVO技术分析与应用一、AVO技术分析二、应用AVO技术检测含气层??第八章地震资料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一、随时间变化的油藏特征二、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岩石物理特征三、用于油藏监测地震特征?第二节地震监测技术?一、时移地震二、微地震技术第三节地震监测资料的解释应用一、时移三维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二、井中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三、微地震检测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论文提要地震反射层的地质解释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标准反射波,然后结合研究区底层层位关系确定反射波代表的地质层位。
这种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通常称为发射标准层,反射标准层选取的正确与否直觉影响到剖面对比工作和最终解释成果。
正文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
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地质意义。
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构造,反射层与底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区别。
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地质上可构成误差的界面是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
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又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如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另外,同一岩性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与油层的分界面、水层与气层的分界面、油层与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层面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明确的年代地层意义,因而相应地也赋予了地震反射面明确的地层年代含义。
确定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是地震解释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分析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由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而是一组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特别是在陆相盆地中,主要为砂泥互层结构,垂向和横向变化大,非均一性十分明显,地震反射趋向于以一种微妙的波形变化“追踪”岩性-地层界面,随着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地震反射的物性界面特征越来越明显,“地震反射同向轴实质上是追踪着反射系数而不是追踪砂岩”(李庆忠,1993):在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这种薄互层的地震反射界面往往是穿时的。
在有些地区,尽管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
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反射。
一个地震反射面,代表相邻的两个地址单元。
其中人一个单元岩性的变化均能引起反射波特征的变化。
如一个稳定的地层之上覆盖着岩性变化较大的地层,则地震反射是不稳定的;而一个凹凸不平的剥蚀面之上覆盖稳定的沉积,在侵蚀面上的反射也是不稳定的。
有上述分析可知,地震反射界面与地层界面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确定反射波所代表的地层层位和进行地震相分析和岩性预测时,常常不能直接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时间-地层单元划分,需结合地层、岩性、古生物和沉积旋回等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好地确定地震反射界面所代表的地层界面。
二、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时间剖面上存在大量的地震反射波,在能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质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一般只选择几个又特征的与地质界面基本一致的反射界面确定为地震反射标准层,并进行对比。
地震反射层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分辨、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能够长距离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以保证作图的准确性。
如图(1)所示,在900~1000ms之间一强反射为标准反射波,波形稳定,标志突出,可连续追踪。
(二)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
反射波的特征包括波形特征和波组特征。
所谓波形特征就是指反射波的相位、视频波、振幅及相互关系:波组特征是指标准反射波与相邻反射波之间的关系。
标准反射波必须具有波形特征明显、波组特征突出的标志,在对比追踪过程中容易识别。
如图(1)(三)发射标准层能反应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作为标准层,以便于全盆地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的统一解释。
在确定找出主要反射标准层后,再找出次要反射层,次要反射层是进一步开展构造、地层和沉积研究必不可少的。
图(1)标准反射波的反射特征三、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确定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依据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择良好的反射层;其二,是结合各项地质资料给已选的反射波同向轴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确定标准层时,因资料的品质好坏程度,钻井数量的多少,解释要求精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准确程度存在一定差。
,通常采用的方法又以下几种。
(一)据剖面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从地震剖面出发,依据标准层的基本条件,选择波组特征明显、标志突出、易于识别和对比、波形稳定、在大部分侧线上能连续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
在没又反射标准层的地区,或反射标准层变差的区,可用换算层或平行辅助线(假层)代替标准层,作换算层或假想层时,要根据盆地地层的基本格架和邻近反射层的产状关系进行换算。
(二)利用连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工区内如有钻井,可做连井剖面,然后根据钻井提供的地质分层数据和平均速度参数进行深-时转换,即把地质分层界面数据转换成时间并标定到剖面上,即可确定反射波同向轴所对应的地质层位。
利用钻井资料进行地震剖面层位标定时要主要以下几点:1、在地层倾角较大时,钻井的地层深度与地震反射层深度不符,在进行层位标定时,应做偏移校正。
在地层倾角较小时,地震法线方向反射时间与换算的地层深度时间是一致时,最好将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再与钻井剖面进行对比。
当地震测线不能过井时,可将井沿构造走向引到地震剖面上,但井位不可离测线太远,以免由于地层倾角或厚度的变化造成标定的层位差异较大。
2、在进行时-深或深-时转换时,可能由于所用地震速度参数不当,造成换算后的时间深度不符。
当采用的平均速度值过大时,则地震反射时间偏小,界面偏浅;反之,地震反射时间偏大,界面偏深。
对于陆相盆地由于地层厚度或岩性横向变化大,速度在平面上的变化也较大;因此,在一个盆地一般不能用同一平均速度参数进行时-深或深-时转换,需要研究平均速度在平面上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平均速度进行时-深或深-时转换。
这样可减少误差。
此外,在井较少和地层横向变化大的地区,钻井分层有时也可能有误差,对这种情况须结合地震剖面的对比和闭合关系修改钻井分层,以免导致反射标准层错相位影响解释精度;特别是在钻遇断层和地层缺失的地区更应该注意,反复验证。
3、时间剖面上的地震波是非零相位的,最大波峰并不代表波至时间,往往滞后一个相位左右,约30ms,相当50m左右。
在薄互层地区,由于相邻层的反射时间间隔小于子波的延续时间,地震反射层是若干薄层的子波组合叠加的结果,这时记录上的反射波不能与地质层吻合。
图(2)为一段岩性记录井剖面与声阻抗剖面对应关系,每个声阻抗差都用一个简单的反射波作标记。
反射波的极性正负方向和振幅强弱指示声阻抗差的性质。
模型显示单个反射波和所有单个反射波叠加的复合波组。
图(2)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4、反射界面的定名,一般来说,总是把放射界面定名为某地质界面的顶面,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地震反射时间与地层埋藏深度的一致性。
有时反射界面以上地层沉积稳定,其下伏地层不稳定,地震反射主要反映下伏层的特性,这时应以下伏层命名。
如果在稳定的地层之上覆盖的是不稳定的沉积,反射特征主要反映的是上覆层的不稳定的特性,应以上覆层的底界命名较为合理。
(三)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在无钻井资料的地区,通过邻区的地质露头,利用画地质剖面的方法,可将地层层位推测到地震剖面上;或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利用特殊岩性和地层接车关系,例如砂泥岩与灰岩突变面、角度不整合面、风化剥蚀面和超覆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殊响应,来推测地质层位。
此外,还可利用构造运动和构造-地层的概念推断地质层位,一般来说,受同一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区发育的构造-地层格架基本是相似的,表现为同一构造-地层单元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不同构造-地层单元之间在地层产状、波组特征和几何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其顶底界面可能是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利用这种差异性可推测出相应的地质层位。
(四)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波组在邻区已做地震工作,且地震层位已确定,则可将工区的测线延伸到邻区做一段重复测线,通过反射波特征及其与相邻波组、波系的对比,确定相应的地层层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域地质背景差异较大的地区一般不能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地层层位,原因是由于地质背景不同,其控制的内部构造-地层单元差异较大,机械的对比来确定层位往往造成较大的错层现象。
(五)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一般情况下,反射标准层是长期发育的沉积间断面、不整合面,或者是明显的岩性和岩相分界面等地质界面,由于岩性差异大,地层时代间隔较远,利用速度资料推断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也是有效的。
例如华北地区利用层速度资料确定上覆泥砂岩地层与下伏古老的灰岩地层的分界线,因为上覆第三系和中生界地层时代新,为泥砂岩地层,层速度小于4000~4500m/s,而下伏较古老的灰岩地层,层速度可达5500~6000m/s,上下地层层速度差异较大,确定层位较准确。
有时,即使是同一时代,由于沉积条件、岩性岩相变化和压实程度不同,各反射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速度差,也可作为判别标准层的标志。
(六)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在有钻井资料的地区,可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也可直接与井旁的时间剖面进行对比(图3);并可确定标准层的地层时代及其所反映的岩性。
合成地震记录是使地质模型和地震剖面联系起来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层位标定、确认波形与岩性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
图(3)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七)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在有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剖面的地区,可利用地震测井资料直接标定地层层位。
垂直地震剖面法从观测原理上讲是在地面一次激发井中各深度点上同时接收获得的一长多道的地震剖面的一种方法。
实际生产中由于技术和设备以及井中高压、高温等复杂条件,往往采用单道或几道检波器沿井逐点移动进行多次观测,将多次观测的记录拼成一张多道记录。
四、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记确定反射标准层,一般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反射界面的代号通常用“T x”表示,字母“T”代表反射波,下标“x”代表具体反射界面编号,用数字和字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