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复习题

合集下载

地震知识试题及答案

地震知识试题及答案

地震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地震发生时,震源与震中的距离称为:A. 震级B. 震中距C. 震源深度D. 震波速度答案:B2. 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A. 纵波B. 横波C. 面波D. 体波答案:A3. 地震的震级通常用来表示:A.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B. 地震释放的能量C. 地震波的振幅D. 地震波的周期答案:B4. 地震发生时,地面的震动是由什么波引起的?A. 光波B. 声波C. 地震波D. 电磁波答案:C5. 地震发生时,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迅速乘坐电梯下楼B. 躲在桌子下面C. 立刻跳窗逃生D. 站在阳台上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地震发生时,以下哪些措施是正确的?A. 保持冷静B. 关闭煤气C. 迅速跑向室外D. 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答案:ABD2. 地震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震感?A. 震级B. 震源深度C. 震中距D. 建筑物结构答案:ABCD3. 地震波可以分为哪几类?A. 纵波B. 横波C. 面波D. 体波答案:ABC4. 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包括:A. 提前通知地震发生B. 提供逃生时间C. 减少经济损失D. 减少人员伤亡答案:ABCD5. 地震发生后,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次生灾害?A. 迅速关闭电源B. 检查建筑物结构C. 清理道路障碍D. 准备急救包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造成的。

(对)2. 地震只发生在板块边界。

(错)3. 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

(对)4. 地震发生时,站在开阔地带比在建筑物内更安全。

(对)5.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错)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答案:地震发生时,应立刻采取以下措施:保持冷静,迅速寻找坚固的桌子或床下躲避,远离玻璃窗、悬挂物和易倒物体;如在室外,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远离建筑物和电线杆等。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第二章1. 选择题(1)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转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A .抛物线B .高次曲线C .双曲线D .直线(2)在)1()(0z V z V β+=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 ,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max z 应为:A .max z <HB .max z =0sin 1αβ B .max z =⎪⎪⎭⎫ ⎝⎛-0sin 11α C .max z ≥H(3)当地面和地下反射介质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A .界面速度B .波传播的真速度C .无穷大D .零(4)相同激发点,同一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沿界面倾向方向观测)的极小点与反射波时距曲面极小点:A .在界面下倾方向重合B .在激发点处重合C .在界面上倾方向不重合D .在界面上倾方向重合(5)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A .仅在激发点处相同B .处处相同C .没有一处相同D .在远观测点处相同(6)如果地震波以临界角i 入射到倾角为ϕ的折射界面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A .i +ϕ >90B .i +ϕ <90C .i +ϕ =90D .任何情况2.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换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方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3.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从波动方程过渡到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的适用条件为何?(2)反射波时距曲线有哪些特点?(3)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的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波前面的传播特点。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复习题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复习题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

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

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

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4)相位对比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踪,为强相位对比。

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地质勘探地震勘探数据解释考核试卷

地质勘探地震勘探数据解释考核试卷
1.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类型包括()
A.炸药震源
B.空气枪震源
C.地震活动
D.车辆震动
2.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介质的密度
B.介质的弹性模量
C.温度
D.地球自转
3.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A.叠加
B.去噪处理
C.提高采样率
D.使用低频震源
4.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类型包括()
A.纵波
B.横波
C.表面波
D.折射波
5.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哪些类型?()
A.时间偏移
B.深度偏移
C.共反射点偏移
D.以上都不对
6.地震勘探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A.震源类型
B.地震波频率
C.地质构造复杂度
D.采集设备的精度
7.以下哪些是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纵波的速度通常比横波的速度______。
2.地震勘探中,反射波是由地震波遇到地下界面的______产生的。
3.地震资料的叠加处理可以提高资料的______和______。
4.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类型包括______和______。
A.检查震源能量
B.监测环境噪音
C.确保数据传输无误
D.分析地震波相位
12.地震勘探中,折射波法的应用前提是()
A.地下存在明显的波速差异
B.地下构造简单
C.地震波频率低
D.以上都对
13.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利用地震相分析岩性时,主要依据是()

地震地质学考试试题

地震地质学考试试题

地震地质学考试试题1. 请简要描述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地下突然释放的能量,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

当板块在地球内部发生相对运动时,地质应变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就会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2. 什么是地震波?它们会如何传播?地震波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产生的波动。

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地震波分为P波、S波和地震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而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表面波是震中附近从地表面开始传播的波。

3. 什么是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它们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地震的震级是一个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芮氏震级等来表示,数值越大代表震级越大。

震源深度是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震级和震源深度会影响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和传播范围。

4. 地震预警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对减少地震灾害有何作用?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提前监测地震的系统。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震监测站时,系统可以根据波的速度和传播路径来估计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从而提前发出预警信息,让人们有更多时间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5. 请简要介绍地震的影响和灾害应对措施。

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火灾、洪水等多种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应采取防护措施如加固建筑物、建造抗震设施、提高应对能力等,同时加强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以应对突发地震事件。

通过以上试题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地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问题,加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和应对减灾工作的进步。

希望考生们认真准备,做好地震地质学考试的准备,加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预防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地震概论复习题

地震概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地震:是复杂的地质现象,根据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离、3、地震波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所需的时间4、地震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成果综合地震前兆监测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现代减灾科学。

故称其为地震综合预测。

5、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7、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8、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构造应力作用使地壳地质构造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地下岩石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震。

9、断层:地壳岩石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控或拉剪程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或强线性流变带称为断层。

10、弹性回跳理论:由里德提出,此学说认为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发生的,来源于断层面。

11、零级地震: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

论述题1、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

地震学基础复习习题.doc

地震学基础复习习题.doc

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时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屮;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一一叠加原理。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 (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乂可称为时距曲线。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J 射小原理和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2)地震区划:按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及地质条件划分地震带或地震区并评价它们的地震危险程度。

地震区划指出可能的地震危险区,为国家建设和地震监视网的布局提供依据。

(3)地震预防:研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研宄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与抗震性能的关系,以及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

(4)地震预报:有关地震成因、地震本身活动规律、地震前兆、触发因素的研究工作,都给准确预报地震提供着参考依据.我国正在进行着这种地震预报的实践上作.2、地震应用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答:(1)地震信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包含有关震源和传播介质的信息,反演可求得地壳、地球内部结构。

地理地震知识复习题

地理地震知识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回忆1.地震的概念:2.地壳的概念及平均厚度:3.地幔的概念:4.地核的概念:5.大气圈的概念:6.水圈的概念:二、选择题下图为北美部分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k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北美地壳厚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厚度是指软流层上界至地表之间的厚度B.在陆地上地壳的厚度是一样的C.北美地壳厚度与陆地地形关系密切D.地壳厚度约占地球半径的1/32.图示地区()A.西部地区等值线密集与陆地地形无关B.北部地区等值线稀疏说明地壳厚度相差不大C.地壳厚度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D.地壳最厚处位于西部沿海地区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莫霍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减慢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6.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D.经度180°,纬度0°7.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都正确的是( )A.横波传播速度较慢B.纵波传播速度较慢C.纵波传播速度较快D.横波传播速度较快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C.③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9.当地时间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

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

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

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

(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

)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

4)相位对比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

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222042164h L O C h h h λλλλ⎛⎫'==+-=+== ⎪⎝⎭踪,为强相位对比。

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反射层无明显的强相位,可以对比全部或多个相位,为多相位对比。

也可用整个波组的所有相位对比,提高解释的正确度。

5)波组和波系对比波组是指由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反射波组合,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称为波系。

利用这些组合关系进行波的对比,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反射层之间的关系。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沿测线闭合圈追踪对比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在相交测线的交点处,相同界面的反射波时间应该相等,称之为剖面的闭合。

当闭合圈中有断层时,应把断距考虑在内。

一般闭合差不能超过半个相位。

如果超过,对比追踪的不是反射波的同一相位,需要修改,重新对比。

剖面的闭合是检查或验证地震资料解释是否准确的有效手段。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时,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同相轴形态通常比较复杂,这时可利用偏移剖面对比。

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

应使用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8)研究特殊波在叠加剖面上常见: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回转波。

在研究断层、尖灭及挠曲等地质现象时,这些特殊波十分有用。

9)剖面间的对比在对剖面进行初步对比后,把沿地层倾向或走向的各个剖面按次序排列起来,纵观各反射波的特征及变化特征,以了解构造、断裂在纵横向上的变化,有利于对比解释和构造成图。

5.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标志。

①同相轴错断。

断层大小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波的波组与波系的错断。

若在断层两侧波组关系相对稳定、特征清楚,一般是中、小型断层的反映。

②标准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

③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以及由于断层的屏蔽作用引起断面下反射波射线畸变等原因造成的。

④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绕射波等。

⑤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大断层的反映。

6.构造图层位的选择准则。

①紧紧围绕找油的地质任务,最好选择能严格控制含油气地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层位; ②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层位标定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赋予地震同相轴特定的地质含义,建立地震同相轴与地层、地层组合、岩性、岩性组合之间对应关系。

方法:测井曲线包含着地质层位的多种信息,如果将测井曲线正确地“插入”到地震剖面中,即实现时间域和深度域的转换,就可以建立起地震层位、波组关系与测井层位、测井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对地震同相轴地质含义的解译。

利用地震子波波形w(t)和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计算合成地震记录。

(反射系数表()()()()()0*T M x t w t R t w R t d τττ==-⎰示成双程垂直反射旅行时t 的函数——R(t)地震记录x(t) 形成的物理过程在数学上用褶积来表示各种参数的获取:(1)速度和密度资料的获得。

为了得到R(t),需要速度和密度资料。

速度资料可以通过连续速度测井获得,密度资料可以从密度测井获得。

(2)地震子波的选取:确定子波的步骤1)利用雷克子波对齐最显著的标志层2)利用统计性子波重新进行标定,进行调整,使主要的标志层对齐3)在主要标志层对齐情况下,利用确定性子波进行层间反射的标定如果合成记录与井旁道一致,说明测井曲线插入正确,可以利用测井曲线对地震同相轴进行标定和解释,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层位解释。

8.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地层反射表现为同相轴,反射波的追踪实际上就是同相轴的对比。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1)振幅较强。

振幅的强弱与反射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

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波的振幅沿测线也应当是渐变的。

2)波形相似性。

由于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传播路径相近,所受介质的影响类似。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度的同相轴。

它是一条圆滑的曲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应该是相同(平界面)或规律变化的。

9.为何剖面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

应使用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也可用二维叠加剖面。

因为二维偏移剖面沿构造走向的联络测线偏移前后同相轴不变,但主测线向下偏移了,导致交点处出现了闭合差,剖面不能闭合。

10.地震波速度信息能应用于岩性解释的哪些方面?1)地震波速度用于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2)地震波速度用于地层岩性划分3)利用纵横波速度比划分岩性和检测油气4)利用地震速度预测地层压力5)利用速度资料估计砂泥岩百分比11.为什么应用纵横波速度比能确定亮点的真实性?孔隙性岩石的纵波速度与岩石骨架孔隙度、孔隙流体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纵波速度明显降低;但是横波的速度只与岩石骨架有关、而与孔隙流体无关,当孔隙中含气时,横波速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所以纵波亮、横波不亮为真亮点,可能是油气;纵波亮、横波也亮为假亮点,可能是煤层。

12.岩石孔隙中充填流体后,泊松比如何变化?含水高,含气低13.在用地震波速度确定砂泥岩百分比中,为什么要制作砂泥岩压实曲线(或称岩性指数图版)?实际的砂泥岩地层中,传播速度不仅与砂泥岩含量有关,还与埋深有关,所以在利用层速度信息作砂泥岩的岩性解释时,必须进行埋深(或压实)的校正。

砂泥岩压实曲线(或称岩性指数图板)就是用于这种校正的。

14.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有哪些?15.产生亮点的原理是什么?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界面间产生强阻抗差,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因为在剖面图底片上这组强反射透明得发白(在剖面图上是黑的)而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相比,更显明亮,因此叫亮点。

16.除振幅异常能指示油气藏的存在外,还有哪些标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反射波振幅异常是指示油气藏存在的主要标志,但并非唯一标志。

事实上,圈闭中聚集油气时,在地震剖面上不仅会引起振幅异常,而且会出现速度、极性、水平反射同相轴及吸收系数等一系列的异常。

形成原因:振幅:气和围岩之间、气和油之间阻抗差很大,可见明显的强振幅异常。

速度:在含气、油、水层以下均见明显的同相轴下拉现象。

原因是地震波通过含油、气、水砂岩时传播速度明显降低,造成通过流体砂岩时所需的时间增大,使其下各反射层同相轴均产生下拉现象。

极性:含气(油、水)砂岩与顶界围岩(页岩)之间的界面反射系数可能出现负值,因而使其顶界的反射波极性反转,其范围指示了含气砂岩的边界。

水平反射同相轴:在砂岩储集层中,由于油气水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水之间的流体接触面保持水平,反射系数较大,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呈水平“产状”的反射波同相轴。

吸收系数:岩石中含油,特别是含气,高频成分受到吸收衰减,因而在油气聚集部位地震波的主频急剧下降。

地震波通过含气砂岩时,其振幅由于强烈的吸收作用而发生显著衰减,从而使含气砂岩之下的反射波振幅比其两侧明显降低。

技术有哪些特点?其理论基础是什么?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概念:利用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即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地层泊松比等岩性参数,进一步推断地层岩性和含油气情况。

特点:(1)AVO技术直接利用CM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即充分利用多次覆盖得到的丰富原始信息。

(2)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这是由AVO技术的方法所决定的。

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反射系数的结论,AVO技术是利用R(α)整条曲线的特点。

这是亮点技术与AVO技术的本质区别,所以其效果必然更佳,甚至亮点剖面中某些假象也可以用AVO技术加以鉴别。

(3) AVO技术虽然还不能算是利用波动方程进行岩性反演的方法,但它的思路、理论基础已经能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精确的直接利用。

AVO技术的出现和取得的成功在反演参数、预测岩性方面有很大意义。

(4)AVO技术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研究岩性的方法,需要有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配合,在油田开发阶段使用比较适合。

在地质构造形态比较清楚的基础上,用AVO技术再进一步研究地层的含油气情况。

AVO技术的地质基础就是岩石的泊松比影响了地层速度,也即影响了界面的反射系数,进而影响反射波的振幅。

地震波振幅受六类因素的影响,完全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很难的,目前还无法解决,但可按性质及其影响的大小,在做AVO处理之前尽可能消除,才能保证AVO分析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