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合集下载

地震概论第一章1

地震概论第一章1
作者:赵克常
四、古代中国的地震工程
• 在抵御地震灾害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许 多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表现在工程选 址、地基、结构以及材料等许多方面,在应 急避震、易损性,以及震后重建等方面也有 不少详细的记载,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 寺观音阁等等
作者:赵克常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预防与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等) • 资源、能源探测
(水资源、矿藏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 考古 • 工程建设 • 国防安全 • 反恐
作者:赵克常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的调查
作者:赵克常
地下核爆破的侦测与监测
作者:赵克常
第二节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作者:赵克常
地球科学
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空间物理学
气象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海洋学
地震学
学科划分简明图
火山学
地磁学
地电学
地壳构造物理学
重力测量学
地热学
作者:赵克常
地球宇宙学 地质年代学
地质学 水文学
Sections of AGU
(America Geophysical Union)
• Atmospheric Sciences • Biogeosciences • Geodesy • Geo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 Hydrology • Ocean Sciences • Planetary Sciences • Seismology • Space Physics and Aeronomy • Tectonophysics • Volcano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1 第一章 引言wan

1 第一章  引言wan

第一章引言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全球每天发生50次左右的局部有感地震,几天有一次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的地震。

全世界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预计21世纪将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跃区的居民一般都有切身体验,甚至是出生入死的亲历险境。

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强烈的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震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因为地球的不可入性,我们不可能在地球内部进行直接的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靠地震激发的地震波来研究,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它使我们发现了我们所居住的行星的许多性质。

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一门科学,其英语单词seismology是由希腊语seimos(地震)和logos(科学)两个词组成的。

地震学在地球物理和地球科学的更广阔领域里占有显著的位置。

它涉及了许多有趣的理论问题,包括分析弹性波在复杂介质里传播的问题,但它又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被简单地用于对所感兴趣的不同区域进行探查。

应用范围从地下几千公里的地核的研究,到为寻找石油所进行的浅层地壳结构的勘测。

许多基本的物理过程没有超出牛顿定律(F=ma),但实际的震源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必须做很复杂的数学处理和广泛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

观测及仪器的改进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已经使我们在地震学理论及对地球结构的认识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地震学所提供的信息正广泛地改变不确定性的程度。

有些参数如经过地幔的压缩波的平均走时,可能百分百地得知。

而另一些参数如在地核里能量的耗损,我们的了解则是相当粗略的。

在过去50年里,对地球的平均的径向速度结构已有了相当好的了解。

现在,地震定位和地震辐射图像已经作为日常的测定工作,但对地震物理过程本身的许多重要方面,仍然没有搞清楚。

第一章地震概述

第一章地震概述

5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1 地震基本知识
地幔
1) 地幔界定: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 部分为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
2) 地幔组成: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高温(1000度以上) 高压(9000大气压)岩石组成。 3) 地幔物质根据推算形态应为粘弹性体(能传播横波)。
6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40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2 地震基本术语
地震烈度表
烈度 1~2度 3度 4~5度 地震现象 人们一般没感觉,只有地震仪才能记录到 室内少数人感觉到轻微震动 人们有不同程度的感觉
地震烈度的定量 描述极其复杂
6度
7~8度 9~10度
人行不稳,器血倾斜,房屋出现裂缝,少数受到坡坏 人立不住,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以断裂,有时有 喷砂冒水现象 房屋严重破坏,地表烈缝很多,湖泊水库中有大浪,部分铁轨 弯曲、变形
1.1 地震基本知识
1、按成因划分: 构造地震:由岩层构造运动产生,占总数的90%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
地震类型
陷落地震:如大面积矿山开采引起岩层坍塌 水库诱发地震:由水库贮水诱发产生 人工地震:如核爆炸等(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8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1 地震基本知识
地球的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 概念是:岩石圈 由几个大而相当 稳定的板块,即 相对刚性的固体 岩石块体组成,
11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来自以色列的精彩实例—— 原来水平的刚性岩石层在长时期作用的构造力挤压下褶皱
12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造成的新鲜断崖
13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源地 震比较少,而深源地震为数更少。 一般来说,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当震源 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而破坏程度较大; 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则较大,而 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地震波记录是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 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工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实 际反应的重要资料。


1.2.3 地震波的主要特性 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这 种地面运动可以用地面上质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 时间函数来表示,用地震仪记录到的这些物理量的时程 曲线习惯上又称为地震加速度波形、速度波形和位移波 形。


2. 地幔

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部分为地 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 地幔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石组成,其中 上地幔物质结构不均匀,中、下地幔部分是比较均匀的。 由于地幔能传播横波(剪切波),所以根据推算,地幔应 为固体。


3.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的部分为地核,地核半径约为 3500km,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镍和铁。由于至今还没 有发现有地震横波通过外核,故推断外核处于液态,而 内核可能是固态。 地球各部分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地球内部的温度 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地震解释1

地震解释1

1.1.3 地震波的性质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地震波可分为入射波、反射波、直达波、 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等几种。
与勘探有关的几种地震波
1)地震波的特性:入射波的振幅和分界面两 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如下关系:
R= ρ 2V2 – ρ 1V1
ρ 2 V2 + ρ 1 V1 ρ 1V1 表示反射界面上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ρ 2V2 表示反射界面下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分界面两边各介质密度和速度乘积ρ 2V2 、ρ 2V2叫波阻抗; 比值R叫做波从介质入射到分界面时界面的反射系数 R。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引言 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
(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2)地震地质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
(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
(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1.1.2 地震波的特征
非周期振动与地震记录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图1-4),振幅大小与能量有关,波动理论 证明振动能量的大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 视周期:两个相邻极大点或极小点之间 的时间间隔,记为T*,T*表示质点从极大点 经过极小点再回到极大点完成一次振动所 需的时间。 视频率:表示质点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记为f*,以―Hz‖或周/秒为单位。T*与f* 互为倒数。视频率越高、波的视波长越短
1.3.4 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
1.3.1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
当界面水平时,对水平界面的原始记录经过动校正
后,把波形画在爆炸点与接受点之间的一半位置,即共
中心点位置的正下方,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段位置 与真实界面的空间位置是基本相符的。 当界面倾斜时,实际上反射点并不在接收点的正下 方。如图,仍然按水平界面时的情况进行动校正和共中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 样的薄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 度的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 于 这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 中的层系界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 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一样。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④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 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 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 <V测井 ,合成记录 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 ,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 >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 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 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 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 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 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 的 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 正确性。

02-1-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1弹性波

02-1-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1弹性波

杨氏模量( E )
E
应力 应变
F/S L / L
(2) 泊松比(σ) 在拉伸形变中,直杆的横切面会减小。反之,在轴向挤压时,横截面将增大。
也就是说,在拉伸或压缩形变中,纵向增量 L和横向增量 d的符号总是相
反的。
泊松比: 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σ =- d / d
L / L
(3) 体变模量 一个体积为V的立方体,在流体静压力P的挤压下所发生体积形变。即每个正 截面的压体变模量(压缩模量): 压力P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 K= - P
参考书《弹性波动力学 》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
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 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36个cij变为21个cij
各向同性
21个cij变为2个弹性参数
三、弹性模量
1.弹性模量的定义
弹性模量也叫弹性参数或弹性系数,它表示了弹性体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弹性体的弹性性质。
(1) 杨氏模量
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拉伸模量)。
E = F/S T
L / L e
地震波是机械波的一种
机械波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形成机械波的两个必要条件:波源和介质。
•1)什么是波?
声波
绳子传播的波
水波
什么是地震波?
•弹性波: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
•地震波是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 弹性波的产生
2、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变密度显示: 辉光管代替检流计 代替检流计, 变密度显示 : 用 辉光管 代替检流计 , 随模拟地震信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 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 大,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 密度” 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 学特征。 学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 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数据采集 →计算机处理 ( 动 、 静校叠加等 ) →显示成水平叠加 计算机处理( 静校叠加等) 显示成水平叠加 计算机处理 时间剖面→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 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 如下图)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如下图)。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系


一、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和作用
1、地震勘探工作分三个阶段: 地震勘探工作分三个阶段: 地震信息的野外采集: 地质任务、 测线布置、 地震信息的野外采集 : ( 地质任务 、 测线布置 、 人工地震等) 人工地震等) 室内资料处理: 经计算机处理, 室内资料处理 : ( 经计算机处理 , 得到时间剖 参数剖面) 面、参数剖面) 资料解释: 构造解释、 地层学解释、 资料解释 : ( 构造解释 、 地层学解释 、 烃类检 测及岩性解释) 测及岩性解释)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波形加变面积
彩显
测井曲线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图1-4)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一、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
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 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 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 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 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 ②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 及有关技术要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 及有关技术要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 选择。 选择。

1.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特点
初步整理自动化;计算机自动把采集参数、 ① 初步整理自动化 ; 计算机自动把采集参数 、 处理参 数标注在各项资料上。 数标注在各项资料上。 速度分析、整理和作图的自动化; ② 速度分析、整理和作图的自动化; 通过数字处理完成界面的空间归位,再经时深转换, ③ 通过数字处理完成界面的空间归位 , 再经时深转换 , 得到偏移归位后的深度剖面和构造图等。 得到偏移归位后的深度剖面和构造图等。 自动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 正反演模型分析、 ④ 自动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 ; ( 正反演模型分析 、 合 成地震记录等方法, 已成为核实解释成果的最可信赖 成地震记录等方法 , 的手段,并取得各种地震参数) 的手段,并取得各种地震参数)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大小和陡度 形状和能量而变化, 变面积”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亮点”。


2、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和作用 、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 。 得到的 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 但还存在许多假象, 征 , 但还存在许多假象 , 需运用地震波理论进 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 同时, 去伪存真; 行对比分析 去伪存真; 同时 ,还要将时间剖面 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根据地震参数及地质、 钻井、其它物探资料综 根据地震参数及地质、 钻井、 参数及地质 合分析, 绘制关于地层、 合分析 , 绘制关于地层 、 岩性和烃类检测的成 果图。 果图。 对测区作油气评价并提出钻井位置。 对测区作油气评价并提出钻井位置。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变面积显示; a.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波形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加变面积;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波形加变密度。
时间剖面的形成图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 形等) 形等)。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 模转换变为 经过数/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 模拟信号, 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 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 模拟信号 , 再通过 检流计 变成 光带的振动 , 用光栅把下半 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 部光带遮住 , 上半部光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 , 记录下 梯形变面积记录。 梯形变面积记录。

之提高。 之提高。

5.解释工作技术性增强,对解释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随 .解释工作技术性增强,
解释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增大,使用设备先进, 解释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增大,使用设备先进,技术 性增强; 性增强; 要求解释人员具有丰富的解释经验, 要求解释人员具有丰富的解释经验,具备各方面的知 识。不但能作构造解释,也能进行地层及岩性解释。 不但能作构造解释,也能进行地层及岩性解释。 要了解数据采集、处理功能。 要了解数据采集、处理功能。 解释中能运用地震模拟技术和烃类检测方法; 解释中能运用地震模拟技术和烃类检测方法; 了解地震专业知识及其它物探方法知识、 了解地震专业知识及其它物探方法知识、石油地质知 识。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三、空间(平面)解释 空间(平面)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 组合,尖灭线分布、 组合,尖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意义的沉积现 象的平面展布。 象的平面展布。 各反射层t 等值线图(时间) 各反射层 0等值线图(时间);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各层构造情况,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 井井位。 井井位。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带和构造带。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带和构造带。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二、剖面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2 检查资料: 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 ①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 这些资料包括:水平叠加 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度资料, 剖面 、 偏移剖面 、 速度谱 , 表层速度资料, 测量 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班报内容等; 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班报内容等;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 ②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 ; 分析采集因素和处理流 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靠等。 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靠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发展情况: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发展情况: 简单构造解释→ 简单构造解释→复杂构造解释 沉积特征描述→ 沉积特征描述→地层岩性解释 间接找油→ 间接找油→直接烃类检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内容( 个方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内容(4个方面) 构造解释 地层解释 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综合解释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具体为: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具体为: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 : 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 及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位,及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 : 可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 层速度。 层速度。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记录对比,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 与井旁地震记录对比 , 可判别井旁反 射的真伪。 射的真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