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
栽培组合 不同作物之间的理想栽培搭配

栽培组合不同作物之间的理想栽培搭配栽培组合:不同作物之间的理想栽培搭配栽培组合,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将不同的作物进行合理的搭配种植,以达到互利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
不同作物之间的理想栽培搭配,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等。
本文将从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作物产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论述不同作物之间的理想栽培搭配。
一、土壤肥力方面1. 一些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例如豆类作物对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固定氮素有较高的需求,而谷物作物则对土壤富含矿质元素和养分有较高的需求。
因此,在栽培组合中,可以将豆类作物与谷物作物搭配,豆类作物通过根瘤菌固定氮素,提供养分给谷物作物,而谷物作物则为豆类作物提供矿质元素和养分,实现了互利共生,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 栽培组合中还可以通过绿肥的方式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如将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交替种植,并在禾本科作物收获后,将其秸秆还田,然后再种植豆科作物,豆科作物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素,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禾本科作物的秸秆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豆科作物提供养分。
二、病虫害防治方面1. 栽培组合可以通过轮作的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例如,在小麦田中种植油菜,在油菜田中种植小麦,可以有效降低油菜蚜虫和小麦蚜虫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 合理的作物搭配可以利用植物间的生物学特性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在瓜果田中种植草本植物,可以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降低植物病害的危害。
三、作物产量方面1. 在栽培组合中,可以将具有相似生长特性的作物进行搭配种植,以提高作物的空间利用率。
例如,在果树园中种植草本植物,可以充分利用果树下方的空间,提高果树园的产量。
2. 不同作物之间的理想栽培搭配还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减轻连作障碍。
比如将玉米与豆类搭配种植,可以通过玉米的高大作用遮阴,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给豆类,减轻连作障碍,增加作物产量。
四、生态环境方面1. 栽培组合可以通过耕作方式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立体种植模式的应用及栽培技术要领

立体种植模式的应用及栽培技术要领
【立体种植模式的应用及栽培技术要领】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立体种植模式受到种植户的追捧,不同种植类型所适用的立体种植模式也不同。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几种立体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1蔬菜、瓜果、粮食立体种植模式1.1立体种植模式
平均每200cm划分为一个种植带,实行高低垄种植,垄高15cm、宽100cm。
每年10月上旬在低垄内种植小麦,保持行距在20cm,高垄的地方种植越冬菜。
在来年3月中旬,培育西瓜苗;4月下旬收获越冬菜后种植1行西瓜,每株间隔40cm;6月上旬小麦收割后,种植2行玉米,株距控制在35~40cm;8月上旬西瓜拔秧后,种植2行大白菜。
1.2栽培技术要领
秋种时要对土地进行耕翻,注意每平方米施肥的种类、数量以及肥料的综合性;小麦要采用常规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做好相应的管理;菠菜要注意在浇返青水时追施少量尿素;西瓜每次施肥的类型、数量都不同,注意区别;玉米要做好喇叭口期的管理,以及白菜幼苗期、莲座期和结球期的肥水管理。
2洋葱、菠菜、生菜、玉米立体种植模式2.1立体种植模式
平均每160cm划分为一个种植带,低垄宽100cm,高垄宽60cm,垄高15~18cm。
洋葱每年9月下旬育苗,50~60d后将真叶种植到低垄内,行距25cm,株距15cm;9月下旬,高垄上播种菠菜,春节后即可收获;2月中上旬培育生菜苗,3月移植到高垄上,株距30cm,5月下旬收获;玉米此时按行距40cm、株距30cm的模式在高垄上播种2行。
2.2栽培技术要领。
第一章 立体农业(复)2012.2.14

• 2、生态效益: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主要是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改良了农田小气候,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强了生物的抗逆性。
• 3、社会效益:立体农业不仅吸收了社会过 剩的劳力,而且又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 副产品,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
第四节 立体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1、旱地立体农业 粮粮型 粮经型 粮菜型 菜菜型
第四节立体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1旱地立体农业菜菜型2稻田立体农业稻鱼立体种养模式稻蟹立体种养模式稻鸭立体种养模式稻萍鱼蛙立体种养模式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3庭院立体农业庭院立体种植庭院立体养殖庭院立体种养庭院立体种养加4保护地立体种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四在1300余亩蔬菜大棚中推行蔬菜高矮疏密立体化种植取得新成效棚均纯收入达24万余元
二、立体农业的特点 • • • • • 综合集约性 多样性 内循环与外开发的统一 整体协调 技术密集
(一)综合集约性 即集约经营土地,表现为各种类型种植业与各种类 型的畜牧业、渔业、林业的综合经营,是一种巧妙 地利用生物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关系取得的一种 综合集约的经营方式,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 资金整体综合效益;
5、丘陵山区立体农业综合开发 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6、农林间作、林胶茶立体种植
2008年,湖南湘阴县石塘乡新农村村民在该县中南桐木发展 股份有限公司承包的农林间作地里除草。该基地是湖南全省 最大泡桐树基地,栽有泡桐树三千五百亩,农林间作了红薯、 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让山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一、土地当量比(LER) 是指立体种植中不同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P1 、P2 、P3…)与相应单作的单位面积产 量(M1 、M2、 M3…)的相对比值之和, 即: IER=P1/M1+P2/M2+ P3/M3 这公顷土地能获60 吨的林木产量和150公斤的油菜产量,而在单 作条件下,每公顷土地的林木产量为80吨, 每公顷的油菜产量为300公斤,请评价其立体 种植的效果。 P1=60吨/公顷, P2= 150公斤/公顷, M1 = 80吨/公顷,M2= 300公斤/公顷 土地当量比= P1/M1+P2/M2 =60/80+150/300=0.75+0.5=1.25 LER﹥1,立体种植优于单作
立体栽培技术

立体栽培技术立体栽培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合理设计和利用空间,将农作物立体生长,实现高效利用土地和资源的目标。
本文将对立体栽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对农业产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立体栽培技术的原理立体栽培技术是基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而提出的,其主要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稳定支撑结构:立体栽培需要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长空间,以确保作物能够稳定地生长和发育。
为此,需要搭建稳固的支撑结构,如架子和柱子,以支持作物的生长。
2. 垂直种植方式:立体栽培将农作物种植在垂直方向上,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通过合理设计种植盒和容器,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内种植更多的作物。
3. 滴灌系统:立体栽培中常使用滴灌系统,通过管道和喷头将水和营养物质准确地送达到植物根部,以实现对作物的有效供水和施肥。
4. 光照控制:立体栽培通常在室内或半室内环境中进行,因此需要控制光照条件。
通过使用人工光源和遮阳网等装置,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光照,促进其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二、立体栽培技术的应用立体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蔬菜生产:立体栽培技术可以在城市中的屋顶、阳台等空间中进行,不受土地限制。
通过合理布局和管理,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生产大量的蔬菜,满足城市居民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
2. 果树种植:对于一些需要支撑结构的果树,立体栽培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促进果树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立体栽培还可以减少果实与土壤接触,降低果实受到病虫害的风险。
3. 草坪绿化:在城市园林和公共空间中,立体栽培可以为草坪的绿化提供新的选择。
通过利用垂直种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大面积的绿化效果,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美观度。
三、立体栽培技术对农业产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立体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 提高农作物产量:立体栽培技术通过合理利用空间和资源,以及科学管理作物生长环境,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生态立体农业的技术与组合模式研究

生态立体农业的技术与组合模式研究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两个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模式,其中最具潜力的就是生态立体农业。
本文将探讨生态立体农业的技术和组合模式。
一、什么是生态立体农业生态立体农业又称垂直农业或空中农业,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立体化种植技术和设备,利用环保材料和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全年无土栽培,以提高耕地利用率、降低应用化肥农药的成本、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持气候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力等多种目的。
生态立体农业通常采用垂直层叠的种植系统,包括垂直壁绿化、垂直管柱种植、垂直蔬菜墙、垂直种植货架等多种类型,每一层农作物的灯光、温度、水分、肥料和风力等条件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来实现。
二、生态立体农业的核心技术1.自动化控制技术生态立体农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无需人工劳动,实现了全天候自动监测、预警和调控,确保了种植过程的高效性、一致性和绿色环保。
2.栽培技术生态立体农业主要采用全年无土无农药的环保栽培技术,一般采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实现循环利用。
3.灯光技术生态立体农业利用人工光源来模拟日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以实现全年无季节限制的农作物生产。
4.气候调控技术生态立体农业通过灯光、通风、温度、湿度和CO2的调控,制造合适的生长环境,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增加产量。
5.水肥一体化技术生态立体农业采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精准地给植物提供恰到好处的水分和营养成分。
三、生态立体农业的组合模式生态立体农业既可以单独建造,也可以组合成集成式系统,因此有以下几种组合模式:1.经典垂直层叠种植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根据生长特性和生长速度进行匹配,尽可能满足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多品种多层次的种植,达到利润最大化。
2.生态公园模式将生态立体农业与公园、休闲娱乐等功能相结合,实现多种功能的共存,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景观。
高效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

高效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前沿。
高效的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针对当前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构建,本文将探讨“高效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以实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结构优化。
首先,种植模式的组合应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农业生产与农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的产出比。
社会效益是指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外部效应,包括农业结构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农业土壤 m肥力的缺失等。
种植模式的组合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推进多种农业模式在地域和时间上的优化组合。
其次,种植模式的组合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环境。
当地农业发展环境指的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农田作物的适宜性、农村物质文化等因素综合构成的当地农业发展环境。
当地农业发展环境不同,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以及农业的商品化、农村的现代化等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组合农业种植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农业发展环境,结合当地农民实际经营能力,针对地域特点来确定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实施种植结构组合。
再次,种植模式的组合应建立在科学技术支撑之上。
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农业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技术支撑。
种植模式的组合,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经营技术,提高耕作和管理的质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种植。
最后,种植模式的组合应遵循绿色发展原则。
当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普遍存在,水土流失和化学肥料残留给粮食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因此,在组合农业种植模式时,必须遵循绿色发展原则,落实农业总体规划,减少污染、保护土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行节水、节能,以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组合农业种植模式时,应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支撑,遵循绿色发展原则,实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结构优化。
立体种植的要求

立体种植的要求
立体种植是一种常见的种植方法,它不仅能提高植物的产量,还
能有效增加土壤的利用率和降低农业环境对生态的破坏。
为了保证立
体种植的效果,我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选好合适的作物。
立体种植适用于大部分作物,但对于大
型作物如南瓜、西瓜等来说,由于体积较大,容易影响植物间的光照
和空气流通,因此并不适合立体种植。
对于小型、贫瘠和容易滋生病
虫害的作物,则可以通过立体种植提高产量和病虫害抗性。
第二,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立体种植的根本出发点
是充分利用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在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上做些创新。
比如可以采用盆栽、垂直种植等方式,利用悬挂装置、支架、排架等
工具,使植物在空间上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三,合理施肥和防病虫害。
与传统种植不同的是,立体种植的
土壤体积小,营养质量低,因此需要经常施肥补充养分。
同时,在立
体种植中,病虫害易滋生,必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法来提
高植物的病虫害抗性。
第四,合理控制景观效果。
立体种植常常被运用于城市绿化、园
林景观等场所,因此在种植物种、颜色、形态等方面的选择与搭配上,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使种植的场所更美观、更整洁。
总之,立体种植的成功在于创新思维、实践方法和科学管理,不断摸索并不断尝试,才能取得更优秀的种植效果。
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强实践和总结,立体种植必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与技术要点

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与技术要点作者:丁丽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7期秦皇岛市现有耕地面积280万亩左右,人均耕地不足1亩,低于全国水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占用耕地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会愈来愈少,人多地少矛盾会愈来愈突出。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其它经济作物争地矛盾也会愈来愈突出。
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矛盾,稳粮增效,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最有效途径之一。
1、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概念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是按照不同作物及品种的不同特性,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按照农田生态规律,科学、合理地实行间作、混种、套种等,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高效立体种植可充分挖掘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能大大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还能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因此,发展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主要类型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无霜期167~180天,为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一年两熟不足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农业技术部门的探索,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也日趋丰富和成熟。
在大田生产中,主要是以一年两茬的两种两收模式为主,三种三收模式为辐。
多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粮食作物为主体作物,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参与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及蔬菜作物,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
一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两种两收模式主要有:上茬小麦下茬玉米(谷子、花生、大豆)、一年两茬甜玉米、上茬豌豆下茬玉米等种植模式。
二是以蔬菜作物为主的两种两收模式有:上茬土豆下茬玉米、上茬土豆下茬大白菜等种植模式。
三是以幼龄果树为主,间套粮食、瓜类、蔬菜等作物的粮果、菜果、瓜果等种植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农艺措施互补原则 高效立体种植,农艺措施上要规范化,并且要
相对稳定。立体种植模式繁多,用工多,变化映,机 具作业很难适应,机械设计也无所适从,往往造成 机械闲置或报废。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形成几种 立体种植模式,使其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达到高 产、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的,又能对稳定,适应 机械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摘要:根据近年来对立体农业种植的试验研
究.总结出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组合的主要
原则是:应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应互补,充分
利用时间、空问、地下,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减
轻和消除竞争.增加收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立体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组舍
原则
中图分类号:s—Ol
文献标识码:A
高效立体种植.应取长补短。在组合时应将喜 光与耐荫、喜温与喜凉、喜氮与喜磷钾、耐瘠与耐 肥、耐旱与耐涝等搭配,以利达到取长补短,减少 竞争。高效立体种植,因充分利用了时间、空间、地 力等.生物产量会成倍增加,因此,必须相应地增 加投入,以满足各阶段各类作物的生育需要。否 则,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将会失调,经济产量下 降。因此应增施有机肥料,根据不同作物对N、P、 K的需要,合理搭配化肥。高效立体种植.应将不 同作物组台,以保持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使作物 处于良好的理化状态。如消耗氮肥较多的中菜类 可以和需要磷较多的果菜类或需钾较多的根菜类 轮流栽培。 2.4生态位互补原则
1.高效型农业.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形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生产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如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葡萄 -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多种作物间作套种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优质高效.
2.会议论文 成玉富.燕超元.张旭东.毛传生 瓜菜棉大棚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 2004
万方数据
第4期
宋玉玲等:高鼓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台原则
套种.大蒜的分泌物能驱逐棉蚜,还可抑制棉花枯 萎病的发生;大蒜与大白菜、卷心菜等问作或轮作 时.大蒜的挥发物质能抑制大白菜的软腐病菌;韭 菜与大白菜同作时,可使太白菜免发根腐病;洋葱 与胡萝h问作,两种菜的气昧可互相驱逐害虫;桃 树根系分泌有毒物质,能抑制菜豆、豌豆种子的发 芽;在黄豆地边种植蓖麻.可驱赶危害黄豆的金龟 子;甜菜、洋葱、大蒜等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抑制马 铃薯的晚疫病;番茄、向日葵等,容易使马铃薯发 生晚疫病。因此,在组合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 容相克关系,以期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 2 3营养互补原则
引证文献(1条) 1.刘家庆 天津大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战略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zjsyxb200104023.aspx 授权使用:黄冈师范学院(hgsfxy),授权号:3ce91eb3-be5d-4593-93ae-9dfc01124ec6
3.期刊论文 唐伟.王勇.宓开申.郝善荣.王吉奎.陈为胜 丘陵地板栗园间作模式及效益研究 -江西园艺2001,""(4)
五莲县年产板栗275.6万kg,居山东省第一位,现有板栗园1080hm2,400多万株,近几年来,我县在实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富民工程中,新建园280多 hm2,为提高前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对栗园的间作进行了立体种植模式试验.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稳定棉花生产,增加棉田的综合经济效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近几年来,扬州大学与沛县科技局 、沛县朱王庄乡农技站合作,积极探索,开展高产高效种植试验,大力推广粮棉瓜菜间套立体种植,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有利于粮、棉、瓜、菜共同增产、 良性循环的路子.立体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开辟了用武之地.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加,人 均耕地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致力于提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充分 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利发展农业生产,进 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使农业持续稳 定地增长。立体农业的开发与推广,不仅能有效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能够把 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农 业的高产高效优质开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立 体种植农业技术新体系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农业 生产的方向。
文章编号:1003—482X(2001)04 0066 02
1 立体种植是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 途径
农作物立体种植是作物在轮种耕作制的基础 上,不断提高耕作水平及效率,开辟水源,发展灌 溉.多熟种植,在时问和空间上的集约化,通过施 用肥料、农药等手段,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较多经 济产量为特征的,同时又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 态平衡,农、林、牧全面发展的一种高产高效耕作 制度。
3 结论
作物组台是高效立体种植的关键,其主要减轻和消除竞争,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孙好勤,吴艳元生态农业与庭院经营(北方本j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7
[2] 卢良恕.中国立体农业模式[M]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3.61.
2 立体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
2.1株型组合原则 高效立体组合.必须充分利厢自然光、热资
源,提高光能利用率,把一年·熟制改为二熟、三 熟制或四熟五熟制,在~年内通过轮、间、套、混立 体种植.巧妙地搭配各种作物。在作物中面积分布 上必须做到上、中、下叶片分布均匀,使接受光、热 资源的绿色面积最大。在株型组合E应掌握高杆 与低杆作物组合,株型松散的作物与株型紧凑的 作物组合。在叶型组合上应掌握圆叶与尖叶、竖叶 型与平展叶型组合。在根系组合E应掌握直根系 与须根系作物组合,使地上部通风透光,分层用 光,地下部分层用水用肥,以减少作物在吸收养料 上的矛盾。从时间L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热 资源.缩短田间空闲时间,减少漏光率。
高效立体种植.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充分利 用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形成完 整的资源合理利用与生产管理体系,达到利用与 保护自然资源,培肥地力与高产优质高效益协调 发展的目的。高教立体种植.应选择适宜的品种进 行组合,如选择不当就会顾此失彼,多种不多收。 甚至减产。在选择品种时应掌握的原则是:生育期 要适宜.高抗倒伏,产量高,株型紧凑.耐荫性较 强。 2.5时间互补原则
奴州劬。:萋叭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h一~砒一二蓥咖
~一薹|~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 一加
万方数据
高效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宋玉玲, 宋世宗, 梁红霞, 李胜利, 刘长青, 原永进 宋玉玲,宋世宗(修武县周庄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梁红霞(焦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李 胜利,原永进(修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刘长青(焦作市丰惠种子公司,)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5日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2001,29(4) 1次
参考文献(2条) 1.孙好勤.吴艳元 生态农业与庭院经营(北方本) 1999 2.卢良恕 中国立体农业模式 1993
相似文献(3条)
1.期刊论文 王国芳 大有发展前途的7类农业 -农村新技术2005,""(10)
高效立体种植,在组合时应有利于防除病虫 害,应注意一种作物的分嬲对另一种作物是有益 还是有害。有些蔬菜能分泌杀菌素、生长素或有机 酸、生物碱等化学物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它 作物的生长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如:棉花与大蒜
收稿日期:20。1 08一15 作者简介:宋玉玲“968-).女,河南修武人.农艺师
高效立体种植,在组合时,必须创造一个适宜 的通风透光条件.如麦、瓜、棉立体种植,麦瓜间距 应保持o.43m,棉麦间距应保持在o.23m左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光合 产物的正常积累。如预留的问距过小,会造成叶片 拥挤,田间荫蔽,湿度过大,将会导致病虫害的发 生及根系发育不良。如预留的间距过大.增大了漏 光率,不能充分利用空间。 2.2相生相克原则
第29卷 第4期 Vol-29 No.4
南=垂 如 m 河“ 0
a 职V 蛆 技m T 师∞ h n 院“
学” 盯 报CO 昭
2001年 l 2月
Dcc.20()】
高效立体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的组合原则
宋玉玲1,宋世宗1,梁红霞2,李胜利3,刘长青4,原永进3
(1.修武县周庄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修武45t35l;2.焦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焦作 4ji003;3.修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修武454350;4.焦作市丰惠种子公司,河南焦作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