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纵线形之组合设计资料讲解
浅谈公路平纵线形的设计

浅谈公路平纵线形的设计摘要:作为公路桥梁的骨架,公路路线线形设计的好坏对整个公路路基、交叉、桥涵以及沿线等构造物的投资与规模造成直接影响。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还对车辆行驶的舒适性、通行能力以及经济产生制约,路线设计的良好性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保障被工程项目人员所广泛关注。
关键词:公路桥梁;路线设计1 公路桥梁路线设计的重要性在公路桥梁总体设计中,公路路线设计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于公路路线特别是高速公路路线的选择作为公路项目的骨架,合理的路线设置对公路桥梁、隧道、路基、路面以及人工构造物等的设计造成直接影响。
公路设计的合理及优质能够对行车方向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引,对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进行提供,促使驾驶人员所期望的设计要求得到满足。
在设计路线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几何线形、安全设施、路面设计以及构造物位置等,都会对交通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公路安全性造成影响最为关键的则是公路几何设计,通过选线一旦公路路线确定后,即可对几何线形进行确定,此时其他项目都随之得以确定,例如:隧道的设置、乔安鼓噪唔的位置以及安全设施等。
现阶段,我国公路路线设计仍处于陈旧状态,运用传统的方式对平、纵、横断面进行设计。
而对于高等级公路路线设计中,应结合交通量的状况以及车速,通过交通工程学的新理论概念进行确定,避免运用外国的方法及参数对各种几何路线上进行使用。
随着公路交通运输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公路行车速度也在快速提升,加剧了道路车辆的通行量,造成安全事故频发。
要求我们应根据公路设计实践中的经验相结合,与我国相关政策与基础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新的技术理论,促使我国的公路标准及规范得到完善,进一步将公路工程的设计质量得到保障,并实现工程造价降低的效果。
目前,公路路线设计不仅只在几何尺寸方面,还会对人机工程学及路线设计等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公路路线设计不仅能够与汽车行驶力学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还应对车辆行驶人员的心理及生理条件的需要得到适应,考虑地形地物的适应、乘客的舒适、环境的保护、自然条件的平衡以及营运的经济性等方面。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i i 2 圜
。
道路 平 纵 线形 组 合 设 计 原 则
建筑科学
秦 绪忠 ’ 张旭 (. 1 长春市 公路规 划勘测设计 院有 限公司 吉林长春 1 0 2 ; 2 吉林交通职 业技术学 院 吉林长 春 1 0 1 ) 01 3 . 0 3 2
轻不利的组合 。
1道路视觉分析
() 觉 分 析 的 概 念 : 1视 汽车 在 道 路 上 快 速行 驶 时 , 驾驶 员是 通过 视 觉 、 动 感觉 和 运 时 间变 化 感 觉来 判断 线 形 的 。 路 的 线形 、 道 周 围的 景 观 、 志 以 及 其 他有 关 信 息 , 标 几乎 都是 通 过 驾驶 员 的视 觉 感 受到 的 。 因此 , 视 觉 是 连 接 道 路 与汽 车 的 重 要 媒 介 。 视 觉 从 心 理 出 发 , 道 路 的 空 间 线形 及 其 与 周 围 对 自然 景 观 和 沿 线 建筑 的协 调 等 进行 研究 分 析, 以保 持视 觉 的连 续 性 , 使行 车 具 有足 够 的舒 适 感 和 安 全 感 的 综合 设 计 称 为 视觉 分 析 。 驶 员的 视 觉 判 断 能 力 与 车 速 密 切 相 驾 关 , 速 越 高 , 注 视 前 方 越 远 , 视 角 逐 车 其 而 渐 变小 , 于 快速 道 路 来 说 , 对 驾驶 员的 主要 集中力是观察视点较远 路幅的线形状况 , 必 须使 驾 驶 员 明 白无 误地 了解 前 方 线形 变 化 , 量 避 免 由于 判 断错 误 而 导 致 驾 驶 失 尽
简述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简述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是指设计公路平面布置时,根据道路的特定需求和周边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公路的纵坡、水平线形及曲线形等要素的组合方式。
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公路的舒适性、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在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道路的纵向变化、交通安全、通行能力、视距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保障行车的舒适性。
同时,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还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因素,使公路与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
在实际设计中,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根据不同道路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比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乡村公路等。
不同道路类型的设计要求和要点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在公路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舒适性、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为建设更优质、更便捷、更安全的公路网络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框架,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首先,本篇长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内容。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的整体安排。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的相关要点。
结论部分则对正文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会概述本篇长文的主题——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以及与该主题相关的背景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会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明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以便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有条理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正文部分是本篇长文的重点,会详细介绍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的要点。
高速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高速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作者:赵文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 线形设计是高速公路设计的关键,线形设计是从道路选线、定线开始, 从平面线形设计着手,进行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并对平、纵面线形和横断面进行统一协调,反复修改调整,从而达到行车安全、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舒适、景观协调的目的。
关键词:高速公路平面纵断面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 引言高速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总要求:应注意平、纵的合理组合,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
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运用线形要素指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的组合。
1 道路视觉分析(1)视觉分析的概念:汽车在公路上快速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变化感觉来判断线形的。
道路的线形、周围的景观、标志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几乎都是通过驾驶员的视觉感受到的。
驾驶员观察外界事物,都是在动态下进行的,驾驶员所观察的物体是按一定的速度运动的,而且驾驶员本身也在车辆行驶状态下观察物体。
因此,动视觉是连接道路与汽车的重要媒介。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公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密切相关,车速越高,其注视前方越远,而视角逐渐变小,对于高速公路来说,驾驶员的主要集中力是观察视点较远路幅的线形状况,必须使驾驶员明白无误地了解前方线形变化,尽量避免由于判断错误而导致驾驶失误。
(2)视觉分析:所谓线形状况是指汽车快速行驶中,道路的立体形状给驾驶员提供的连续不断的视觉印象。
该视觉印象的优劣,除依靠设计者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判断之外,比较好的方法是利用视觉印象随时间变化的道路透视图来评价。
透视图不仅可以判断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以及公路和风景是否协调,而且小自超高过渡段的连接,大至构造物的设计,几乎在公路几何设计的所有领域中都可以利用。
道路平纵组合线形

道路平纵组合线形纵断面设计——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公路平面与纵断面的线形组合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性、舒适感,研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以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与经济。
一、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的意义公路设计除应考虑自然条件、汽车行驶力学的要求外,还要把驾驶员在心理和视觉上的反应作为重要因素考虑。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的变化来判断线形。
公路的线形、周围景观、标志及其他有关信息,驾驶员几乎都是通过的视觉感受到的。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公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二)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密切相关,车速越高,其注意前方越远,而视角逐渐变小。
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里紧张程度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注意力集中点和视野距离随车速提高而增大,当汽车高速行驶时,驾驶员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变的模糊不清,而视角随车速逐渐变窄,已不能顾及两侧景象了。
由此可见,对于快速公路来说,必须使驾驶员明白无误地了解线形,尽量避免由于判断错误而导致驾驶失误。
(三)视觉评价方法所谓线形状况是指公路平面和纵断面线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在汽车快速行驶中给驾驶员提供的连续不断的视觉印象。
设计者通过公路透视图评价线形组合是否顺势流畅,对易产生判断失误和茫然的地方,必须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改。
二、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组合原则平面与纵断面组合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太大,使线形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保持协调;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二)组合方式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a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应相互重合,如图所示,宜将竖曲线的起、终点,放在平曲线的缓和段内;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和流畅的效果。
路线设计PPT课件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的作用 设置缓和曲线的作用是缓和人体感到的离心加速度的急剧变化,且使驾驶员容易做到匀顺地操纵方向盘,提高视觉的平顺度,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缓和曲线
一、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和条件 (一)设置缓和曲线的条件 《标准》规定: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回旋线);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缓和曲线(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
S3′为对向车行驶的距离,按 t 2 的三分之二时间确定。
式中: V′— 对向汽车行驶速度(Km /h)。
行车视距
●《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标准如下表。
三、各级公路对视距要求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m)
缓和曲线
(二)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 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 消除离心力的突变,提高舒适性 完成超高和加宽的过渡 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缓和曲线
二、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满足: 使汽车平顺地由直线段过渡到到圆曲线段,并对离心力的增长有一定的限制; 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的必要时间以利驾驶员顺适地操纵放向盘; 满足道路设置超高与加宽过渡的要求。
第一节 平面线形
一、 直线
二、 圆曲线
三、 缓和曲线
四、 行车视距
五、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1.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 2.弯道部分的特别设计,如弯道加宽、弯道超高等。 3.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的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以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 4.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
浅谈公路设计中的平、纵线形组合

浅谈公路设计中的平、纵线形组合摘要:本文对在实际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线形结合时应该遵循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线型组合,设计原则前言在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平、纵断面线形配合不好,不但有碍于行车舒适等优点的发挥,而且会加剧视觉不良,造成行车上的危险。
平、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很好的配合,通常无须增加造价就能提高公路的品质,安全和完美线形,并有助于保持连续、匀速行驶。
1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1) 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必须尽力避免。
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
( 2) 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
对纵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 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 4) 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 平纵线形组合方式及注意问题2. 1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线形单调、枯燥,在行车过程中视景无变化,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和超车频繁,在组合时一般应避免这种情况。
但在交通比较错综复杂的路段( 如交叉口) ,采用这种线形要素是有利的。
为调节单调的视觉,增进视线诱导,设计时可用划行车道线、标志、绿化、注意与路旁建筑设施配合等方法来弥补。
2. 2 平面直线与纵段面凹形竖曲线组合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由于纵断面上插入了凹形竖曲线,因此线形不再生硬、呆板,而且给予司机以动的视觉印象,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
但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避免采用较短的凹形竖曲线( 一般以大于最小竖曲线半径的3 - 4 倍为宜) ,以避免产生折点。
( 2) 在两个凹形竖曲线间注意不要插入短直线。
若能将两凹形竖曲线合二为一,则会具有更佳的视觉和行车效果。
线形设计

A为回旋线参数,R2 为小圆半径(m)
R2 0. 2 0 .8 R1
D / R2 0.003 ~ 0.03
4、凸型
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径相衔接的组合,如图5-4
回旋线参数及连结点的曲率半径应满足最小回旋线参数、圆曲 线最小半径的规定
(五)复合型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形式,如图5-5。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 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3、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 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实际应用中,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 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 在圆弧段之内。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臵可不受 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 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纵断面设计要点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纵断面设计要求为:保证行车的平顺、安全及汽车运输的经济, 使道路建筑费最低,路基和构造物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纵断面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 (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坡长限制、 坡段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等)。 (2)纵坡应均匀平顺。纵坡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 变坡点处尽量设臵大半径竖曲线,尽量避免极限纵坡值;缓和 段配合地形布设,垭口处纵坡尽量放缓;越岭线应尽量避免设 臵反坡段(升坡段中的下坡损失)。 (3)平面上直线路段不宜在短距离内出现凸凹起伏频繁的纵断 面线形。 (4)纵断面的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的景观相协调,即应考 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的均衡, 来确定纵断面的设计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教学目的:掌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一般要求和组合方式等重点难点:1、平曲线和竖曲线结合的一般要求2、平面直线和纵断面结合的一般要求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播放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Ⅰ复习提问:1、什么是爬坡车道?2、爬坡车道设置的条件3、竖曲线的两种形式?纵断面设计线是由什么组成的?Ⅱ导入新课公路的空间线形是指由公路的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及横断面所组成的空间带状结构物;公路设计是从路线规划开始的,然后经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最终以平、纵、横组合的立体线形展现出来。
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所选择的实际行车速度是他对立体线形的判断作出的,这样,立体线形组合的优劣最后集中反映在汽车的车速上。
因此,设计中不仅仅满足平面、纵断面线形标准,还必须满足公路空间线形视觉的连续性,并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Ⅲ讲解新课一、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的意义公路设计除应考虑自然条件、汽车行驶力学的要求外,还要把驾驶员在心理和视觉上的反应作为重要因素考虑。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的变化来判断线形。
公路的线形、周围景观、标志及其他有关信息,驾驶员几乎都是通过的视觉感受到的。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公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二)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
当车速增加97km/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以外的某一点。
(3)当车速超过97km/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
(4)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当车速达到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40°的范围,而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视角减至20°以下。
当车速再增加,驾驶者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
(三)视觉评价方法所谓线形状况是指公路平面和纵断面线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在汽车快速行驶中给驾驶员提供的连续不断的视觉印象。
设计者通过公路透视图评价线形组合是否顺势流畅,对易产生判断失误和茫然的地方,必须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改。
二、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组合原则平面与纵断面的线形组合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性、舒适感,研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
公路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原则是: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者判断失误的线形,必须尽力避免。
在视觉上能否自然的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
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太大,使线形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保持协调;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
对纵断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
反之亦然。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
(≥0.5%)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这样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设计速度≥60Km/h 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平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
设计速度愈高,线形设计所考虑的因素愈周全。
设计速度≤40Km/h 的公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运用线形要素最小值,在条件许可,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的组合,以期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二)组合方式1.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一般要求:(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平包竖”。
若平竖错位,只要错开位置不大于平曲线上,则认为是可以的,半径大时可不受此限制。
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而流畅的效果。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且使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根据德国研究结果,若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米时,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平曲线半径(m)竖曲线半径(m)平曲线半径(m)竖曲线半径(m)500 10000 1100 30000700 12000 1200 40000800 16000 1500 60000900 20000 2000 1000001000 25000平曲线和竖曲线中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
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
(3)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悦目的。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人留下舍坦坡、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
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要坡差不大,矛盾也不很突出。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平、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但由于地形等条件的限制,这种组合往往不是总能争取到的。
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
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避免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后者会使路面排水困难,产生积水。
2)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
对凸形竖曲线诱导性差,事故率高;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
3)计算行车速度≥40km/h 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前者是去引导视线的作用,驾驶员必须接近坡顶才能发现平曲线,导致不必要的减速或交通事故;后者会出现汽车高速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为了便于实际应用,把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形象的表示为下图所示。
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回平曲线位置直线竖曲线位置组合得当组合不当旋线直线4)避免在长直线或一个平曲内设置多个竖曲线。
浪形5)避免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与坡度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的组合。
6)从总体安全角度出发,尽量避免纵断面暗凹情况。
7)交叉口不应隐藏在凸曲线之后。
8)小的平曲线和小的竖曲线避免组合9)在完全通视的条件下,应极力避免长上(下)坡路段的平面线形多次转向形成蛇形的组合线形。
蛇形2.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平面的长直线与纵断面直坡段相配合,对双车道公路能提供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与地形相适应,行车单调,驾驶员易疲劳。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的观点上,平面的直线与一个大半径的凸形竖曲线配合为好,与一个凹形竖曲线相配和次之;在直线中较短距离内两次以上的变坡会形成反复凹凸的“驼峰”和“凹陷”,使线形视觉效果既不美观也不连续,使驾驶员的视线中断。
因此,只要路线有起有伏,就不要采用长直线,最好使平面路线随纵坡的变化而略加转折,并把平、竖曲线很好的组合。
但要避免教师元一眼就能看到路线方向转折两次以上或起伏三次以上。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组合时应注意1)平面长直线配纵面长坡时,线形单调、枯燥,容易使司机疲劳和超速行驶。
2)平面直线上短距离内纵面多次变坡,有隐蔽路段,同时影响夜间行车前灯照射。
3)在平面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
4)在平面长直线上不能设置陡坡及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
5)在平面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凹暗、跳跃等使驾驶员视觉中断的线形。
长坡配长直线长直线内多次边坡锯齿形路段暗凹路段3.平、纵线形与景观的协调(1) 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
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
(2) 在选定路线时,应充分地利用自然风景,尽量作到路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产生生硬感和隔断大自然。
特别是在长直线路段上,应使驾驶者能看到前方显著的景物。
(3)对道路本身不能仅把它当作技术对象,还应把它作为景观来看待,修建时要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尽量避免高填深挖。
(4)横面设计要使边坡造型和绿化与现有景观相适应,弥补填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5)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应将绿化作为诱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措施而进行专门设计。
(6)应根据技术和景观要求合理选定构造物的造型、色彩,使道路构造物成为对自然景观的补充。
三、平、纵线形组合形式、特征和注意问题(1)-(3)是垂直平面内的线形类。
(1 )平面上为直线,总面上也是直线------构成具有恒等坡度的直线A、线形单调、枯燥,在行车过程景观无变化,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B、驾驶易超速行驶,超车频繁;C、但在交通比较错综复杂的路段(如交叉口),采用这种线形要素是有利的。
(2 )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构成凹下去的直线A、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B、线形不再生硬、呆板;C、给予驾驶员以动的视觉印象,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
(3 )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构成凸起的直线A、线形视距条件差,B、线形单调,应尽量避免。
无法避免时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若与(2)型组合时,应注意克服“驼峰”“暗凹”和“浪形”等不良现象出现。
94)-(6)是立体曲线。
(4)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构成具有恒等坡度的平曲线A只要平曲线半径选择适当、平面的圆曲线与纵面直坡段组合其视觉效果是良好的。
B 若平面的直线与圆曲线组合不当(如断背曲线)、或平曲线半径较小时与纵面直坡段组合将在视觉上产生折曲现象。
(5)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构成凹下去的平曲线(6)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凸形竖曲线------构成凸起的平曲线(5)(6)A平包竖。
B注意平、纵曲线几何要素指标均衡、匀称、协调。
C注意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D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E、应避免出现“暗凹”、“跳跃”等不良现象。
Ⅳ课堂小结1、组合原则2、组合方式以及一般要求Ⅴ作业布置1、平、纵线形组合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