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出版社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材分析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材分析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书主要由中国的位置、中国的疆域、中国的邻国和中国的行政区划共四个部分。

“中国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疆域的空间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中国的疆域”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从中国疆域本身(领土组成、面积、海陆疆界、四至点等方面)的特点建立中国疆域这一空间位置特征。

“中国的邻国’’这部分内容则是从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国家说明中国疆域相对的空间位置特征。

“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则阐明我国内部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位置,奠定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揭示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他们形成牢固而正确的关于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

本节的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

本节的难点: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和简称、行政中心及其空间的分布。

1/ 1。

中国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东经73°40’到135°05’,北纬18°03’到53°45’之间,南北跨度大约为3,900公里,东西跨度大约为5,500公里。

它地跨东经170度,西接阿尔泰山,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北毗邻蒙古、俄罗斯和朝鲜。

中国的疆域很大,是亚洲甚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总面积为9,596,961平方千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四个层次: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23个省(包括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及1个省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又被分为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市、地区或州)和2,851个县级行政单位(县、市辖区、区、旗)。

最高层次是省级行政单位,它们是由各自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成。

每个省都由省主席领导,也被称为省长。

当地的自治区和直辖市由自治区主席或市长领导。

有些省份,如山东省、湖南省等是由多个地级行政单位组成的。

而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则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下分辖若干的县级行政单位。

地理位置和疆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占据了亚洲的东部和中部,这也是中华民族广袤的疆土所在。

中国南部的湿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纬度上相当于北部的沙漠地区,因此中国拥有的气候类型也十分复杂。

由于中国的地理疆域十分广阔,各个地区的自然地形和天气条件各不相同。

这种多样性的地域分布导致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的地形和地貌大致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盆地和海岸等七种。

高原和山地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其余三种地形类型包括基本农田面积和人口的居住比重最高,其中平原地区的粮食产量最高。

由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并且人口众多,一直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灾害,例如洪水、地震、滑坡和污染等。

为了适应中国独特的地理特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了许多抵御灾害的经验和方法。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特征和景观。


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
地理区域。

1.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地理区域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

这个地区以其壮丽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和多样
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青海、陕西和新疆。

这里的地貌以高原、沙漠和戈壁为主,还有壮
丽的自然景观如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3. 北方平原:北方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新疆伊犁河谷。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拥
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4.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包
括湖北、湖南和河南,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著
名。

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

5.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是中国
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与港澳地区有密
切的经济联系。

6. 西南诸岛:中国的西南诸岛包括台湾、海南和南海诸岛。


些岛屿拥有优美的海滩、珊瑚礁和热带气候,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这只是中国地理划分的一个简单概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
特点和资源。

通过了解中国地理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注意:以上内容为创作,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是小学三年级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吧!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达960万多平方千米。

它的东部、南部、东南部与辽阔的海洋相连,西部、北部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位置不仅给它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使得它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

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1. 省级行政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3个省,每个省都有一个省会城市。

例如,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直辖市,其下辖16个区。

上海、天津和重庆也是直辖市,分别下辖16、13和38个区县。

2. 自治区中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拥有更高的自治权力,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权益。

3.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它们拥有独特的行政体制和高度自治权力。

这两个地区在行政、经济、教育等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有一些不同。

4. 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下一级,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和自治县。

它们是各省级行政区下属的行政区域,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管理机构。

总结:通过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政治组织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悠久的历史,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使得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

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中国地理分区

地理分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分区对资源 分配的影响:地 理分区有助于合 理分配资源,促 进区域经济的均
衡发展。
地理分区对产业 结构的影响:地 理分区可以优化 产业布局,形成 合理的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经济的
竞争力。
地理分区对交通 物流的影响:地 理分区可以有效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交通效率, 促进区域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
旅游资源:中部内陆地区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
西部边疆地区
人口分布:西部边疆地区人口稀疏,主要 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交通沿线。
民族构成:该地区民族众多,包括汉族、 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具有丰富的 民族文化多样性。

经济特点: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 滞后,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但近 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植被覆盖:以草原、 荒漠为主,植被稀 少,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高寒区
地理位置:位于中 国西南部,包括青 藏高原和川西、滇 西北地区
气候特点:高寒、 干旱、大风、冰雹 等恶劣气候条件
自然景观:以高原、 雪山、冰川、湖泊为 主要特征,是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
资源优势:拥有丰 富的太阳能、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资源
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绿色发展:推动绿 色产业和清洁能源 的发展,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区域合作:加强地区 间的合作与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深化地理研究与教育普及
地理研究:加强地理科学研究,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教育普及:开展地理教育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地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跨界合作: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区,简称大区(图7、图8、表2)。

华北由中央直辖,东北设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
会。

大区设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是一级地方政府,分别管辖若干省级行政单位。

1952年,六大行政
区改设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监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

为了加强集中统一
领导,1954年,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地区改由中央直辖。

图7:1949年中国行政区划
表2 :1949年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
6大行政区、30省、12直辖市、5个行署区、1个自治区、1个地方
华北行政区辽西省华东行政区河南省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市湖北省天津市黑龙江省南京市湖南省河北省松江省山东省江西省山西省热河省苏北行署区广东省平原省旅大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广西省察哈尔省西北行政区皖北行署区西南行政绥远省西安市皖南行署区重庆市东北行政区陕西省浙江省四川省沈阳市甘肃省福建省贵州省抚顺市宁夏省台湾省云南省鞍山市青海省中南行政区西康省本溪市新疆省武汉市内蒙古自辽东省广州市西藏地方
* 台湾省的行政区划资料暂缺。

三、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经济区划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分,包括综合经济区、部门经济区和经济类型区。

它根据国家或地区生产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参照业已形成的地区经济类型,全面规划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体系:如科学地划定各级部门或综合的经济区的区域范围;确定各经济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对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合理结构、发展规模和地区布局等提出建议。

经济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专门化部门和产业结构。

对全国进行战略性的经济区划分,需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制定原则。

(二)经济区划的演变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地理学者与经济学者也对中国经济区划提出过许多方案。

我们主要介绍由政府公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以下三种中国经济区划。

1.1958年的经济协作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95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为了逐步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平衡和不合理状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在全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同时,试图在地方上也建立不同水平、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于是在六大行政区(1954年撤消)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

七大经济协作区包括:东北经济协作区(黑、吉、辽)、华北经济协作区(京、津、冀、晋、内蒙古)、西北经济协作区(陕、甘、宁、青、新)、华东经济协作区(鲁、苏、皖、沪、浙、赣、闽、台)、华中经济协作区(豫、鄂、湘)、华南经济协作区(粤、桂)和西南经济协作区(川、贵、滇、藏)。

1961年,国家将华中和华南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于是全国调整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各大经济协作区均设有中央局和大区计委,负责协调大区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组织各种经济协作。

因此,这是一个按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经济区。

中国的经济协作区方案,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起到了一定作用,也为后来的经济区划积累了经验。

2.“七五”计划提出的三大经济地带
中国在“七五”计划(1986-1990)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图10)。

东部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暂不包括港、澳、台),是全国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最大、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