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b)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用毛细管法)

合集下载

方法二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方法二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11-3 ^^入水中的毛缁管规赛【预习要求】1. 掌握毛细管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原理。

2. 熟悉读数显微镜的结构和正确使用方法。

3. 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目的】学习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的方法 【实验仪器】开管压力计、毛细管、读数显微镜、温度计 【实验原理】任何液面均存在表面张力,与水平液面表面张力不同的是,弯曲液面的表面 张力沿着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对液体内部施以附加压力。

如是凸面,附加压强为 正;反之如为凹面,附加压强为负。

液面为凹面情况在毛细管现象中明显表现出 来。

将一个毛细管插入液体中,如果该液体不能湿润毛细管壁(如水银) ,液面 将呈现凸球面形,附加压力为正,毛细管中的液面将低于水银容器中的液面; 如 果液体能够湿润毛细管壁(如水、酒精等),则毛细管内液面将呈现凹面形,附 加的压力为负,管中的液面将高于容器中的液面。

实验中将以水作为研究对象。

如图11-3所示,表面张力F 方向沿着凹球面的切线方向。

设毛细管的半径 为r ,则表面张力F 的大小与周长2"成正比,即式中,比例系数a 为表面张力 系数。

如图中所示,表面张力F 与毛细管壁的夹角日称作接 触角。

日的大小与液体种类及 毛细管壁的材料有关。

设凹球方法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Tin面的曲率半径为R ,则有r =Rcos0,故有表面张力的垂直分量为_ 2a 2兀rF y = F cos 9 = ------- y R液面静止后,力F y 应与高度为h 的液柱的重力相平衡,即(11—6)写成r Pgh a =—2式(11-7)中,h 为毛细管内液体凹球面下端至容器内液面的高度。

显然上公式 推导过程中忽略了液柱高度h 以上管内半球面周围环形液体的重力。

这部分的体3积约为轧,这部分液体的重力为33【实验仪器】 1. 开管压力计如图11-4所示,图中A 、B 为玻璃管,用胶皮到要求后,使毛细管端面刚好与水面接触,在 证毛细管内的水柱内部不存在气泡情况下使毛细管那壁 毛细管内孔读数显微境務动方向 图11-5毛细管直径测量示宜圏沿着毛细管上升到一定高度,将橡皮管 D 与玻璃管口 B 连接,A 管内水慢慢升2R —伽2h(11一5)所以如果玻璃毛细管和水都非常干净,则6=0, R=r ,式(11-6)可以(11 — 7)Pg ,修正后(11-7)式为1r_2吧叶3)(11一8)实验中只要精确测出毛细管的半径r 和液面的高度 h ,就可算出表面张力系成开管压力计。

毛细管升高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毛细管升高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还发现,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与其温度和压力有一定的关
03
系,温度越高、压力越低,表面张力系数越小。
结果讨论与解释
01
对于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解释。首先,我们分析了实验误差来 源,包括测量误差、环境因素等。通过误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结果较为可靠 。
02
其次,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我们认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与分子间 相互作用力有关,这是由于表面分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 响。因此,表面张力系数可以反映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最后,我们建议在实验中引入自动化测量系统,以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最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 一致,证明了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改进与建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更加严 格地控制实验条件,例如温度、压力等,以减小误差。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毛细管材料和尺寸,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实验设备
01 实验台
用于放置和固定毛细管、测量尺和温度计等实验 器材。
02 光源
用于照明毛细管,便于观察液柱升降情况。
03 显微镜
用于放大毛细管内液柱,以便更精确地测量液柱 高度。
设备校准与检查
校准
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 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来说,需要检查毛细管内径是否均 匀、测量尺刻度是否准确、温度计是否归零等。
实验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 03 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02
实验材料与设备
实验材料
待测液体
选择不同种类的液体,如 水、酒精、油等,以便测 量其表面张力系数。

毛细管升高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张志林)

毛细管升高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张志林)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物理实验报告实验题目:毛细管升高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名:***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用毛细管升高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二、实验目的:1.了解用毛细管升高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用读数显微镜测微小长度。

三、实验仪器:JCD3型读数显微镜、容器台、支架(插毛细管用)、温度计、烧杯、玻璃毛细管等。

图1 读数显微镜四、实验原理(原理图、公式推导和文字说明):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液体的表面张力实质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由于液面上方的气相层内的分子数很少,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受到向上的引力比向下的引力小,产生一个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力,即表面分子有从液面挤入液体内部的倾向,使液面具有尽量收缩的趋势。

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液面内和液面外有一压强差,称为附加压强。

理论上可以证明,半径为R的球形液面下的附加压强为:p=2α/R,α为表面张力系数。

由此可见,表面张力系数越大,附加压强p也就越大。

如果凸液面,附加压强是正的,液面内部的压强大于液面外部的压强;如果是凹液面,则液体内部压强小于液体外部压强,附加压强是负的,即p=-2α/R。

2.液面与固体接触处的表面现象润湿现象:液滴沿固体表面向外扩展,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薄层;不润湿现象:液滴在固体表面总是近似呈球形的,能在固体表面滚动而不附着在上面;润湿和不润湿现象就是液体和固体接触处的表面现象,润湿和不润湿决定于液体和固体的性质。

在液体与固体接触处,作液体表面的切线与固体表面的切线,这两切线通过液体内部所成的角度θ称为接触角。

θ为锐角时,液体润湿固体;θ=0时,液体将展延在全部固体表面上,这时液体完全润湿固体;θ为钝角时,液体不润湿固体;θ=π时,液体完全不润湿固体。

图2 液面与固体接触处的表面现象3.毛细现象将极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管子里的水面会升高,而且管的内径越小,水面升得越高。

实验9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9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9溶液中的吸附作⽤和表⾯张⼒的测定实验九溶液中的吸附作⽤和表⾯张⼒的测定──最⼤⽓泡压⼒法【摘要】在溶液的表⾯层中的物质的浓度与溶液内部物质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本实验利⽤最⼤⽓泡法,根据Gibbs 公式和Langmuir 等温⽅程式研究吸附量与溶液浓度及表⾯张⼒的关系。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a substance in the surface of the solu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side is called absorption . In this experiment, according Gibbs formula and Langmuir equal- temperature equation , we apply the biggest bladder pressure method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 among the amount of absorption and the consistency of a substance in the solution besides the surface tension. 【关键词】吸附作⽤表⾯张⼒最⼤⽓泡压⼒法【Keywords 】Absorption effect Surface tension The biggest bladder pressure method【实验部分】⼀、实验⽬的与要求:1、通过测定不同浓度(c )正丁醇⽔溶液的表⾯张⼒(),由-c 曲线求溶液界⾯上的吸附量和单个正丁醇分⼦的横截⾯积(S 0)。

2、了解表⾯张⼒的性质、表⾯能的意义以及表⾯张⼒和吸附的关系。

3、掌握⼀种测定表⾯张⼒的⽅法—最⼤⽓泡法。

⼆、预习要求:1、掌握最⼤⽓泡压⼒法测定表⾯张⼒的原理。

毛细管探针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毛细管探针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图 1为毛细管探针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 实验装置示意图, 它主要由铁架台 I、液面探测器 A、 螺旋测微计 B、金属探针 C、毛细管 D、烧杯 E、固定 电极 F 及载物平台 G等组成. 其中, 螺旋测微计截掉 半个尺架后, 经连接件 H 固定于铁架台上, J、K 均为 金属导线. 载物平台上加装绝缘垫片, 通过绝缘垫片 及玻璃烧杯实现探针与固定电极之间的绝缘. 在螺 旋测微计测微螺杆的轴线上钻一小孔, 将金属探针
40
大学物 理
第 29卷
倾角很大, 可接近 90%, 这样用较少量的液体, 就可形 成一个接近平面的水平液面.
参考文献:
[ 1] 程传煊. 表面化 学 [ M ] . 北京: 科学 技术 出版社, 1994: 21 30.
[ 2] 相德有. 医用物 理实验 [M ]. 大连: 大连理 工大学 出版 社, 1997: 29 31.
/
/kg∃ m- 3
10. 0 998. 4
12. 0 998. 2
14. 0 997. 9
16. 0 997. 6
18. 0 997. 3
20. 0 996. 9
h /mm 10. 096 10. 070 10. 017 9. 979 9. 963 9. 917
测量值 /N ∃ m - 1
74. 16 73. 96 73. 56 73. 27 73. 14 72. 79
下两个液面对齐来测量高度差, 所采用的定位方法
均为光学方法. 毛细管探针法利用某些液体 (如水、
乙醇、丙酮、水银等 )导电的性质, 在螺旋测微计的测
微螺杆上沿轴线方向加装一根金属探针, 通过电学
方法探测管内液面及容器内液面的位置, 实现液体
在毛细管中上升高度的测量, 完成液体表面张力系

实验九-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实验九-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实验九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是表征液体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有多种方法,拉脱法是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特点是,用秤量仪器直接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测量方法直观,概念清楚.用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对测量力的仪器要求较高,由于用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的张力约在1×10-3~1×10-2 N之间,因此需要有一种量程范围较小,灵敏度高,且稳定性好的测量力的仪器.近年来,新发展的硅压阻式力敏传感器张力测定仪正好能满足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需要,它比传统的焦利秤、扭秤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可数字信号显示,利于计算机实时测量,为了能对各类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的不同有深刻的理解,在对水进行测量以后,再对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进行测量,这样可以明显观察到表面张力系数随液体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从而对这个概念加深理解。

实验目的1.用拉脱法测量室温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2.学习力敏传感器的定标方法实验仪器DH607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仪,吊环,砝码盘,砝码,镊子,玻璃器皿实验原理测量一个已知周长的金属片从待测液体表面脱离时需要的力,求得该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方法称为拉脱法.若金属片为环状吊片时,考虑一级近似,可以认为脱离力为表面张力系数乘上脱离表面的周长,即(1)式中,为脱离力,D1,D2分别为圆环的外径和内径,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测量金属片从待测液体表面脱离时需要的力,对金属环进行受力分析,液膜拉断之前金属环的受力表达式为:式中:F为向上的拉力, mg为金属环的重力,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液膜拉断瞬间,,。

液膜拉断后有, 则(2)F可由硅压阻式力敏传感器测出,是此实验的关键。

硅压阻式力敏传感器由弹性梁和贴在梁上的传感器芯片组成,其中芯片由四个硅扩散电阻集成一个非平衡电桥,当外界压力作用于金属梁时,在压力作用下,电桥失去平衡,此时将有电压信号输出,所加外力与输出电压大小成正此,即U= K F (3)式中,F为外力的大小,K为硅压阻式力敏传感器的灵敏度,U为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大小。

毛细管探针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毛细管探针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图 1为毛细管探针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 实验装置示意图, 它主要由铁架台 I、液面探测器 A、 螺旋测微计 B、金属探针 C、毛细管 D、烧杯 E、固定 电极 F 及载物平台 G等组成. 其中, 螺旋测微计截掉 半个尺架后, 经连接件 H 固定于铁架台上, J、K 均为 金属导线. 载物平台上加装绝缘垫片, 通过绝缘垫片 及玻璃烧杯实现探针与固定电极之间的绝缘. 在螺 旋测微计测微螺杆的轴线上钻一小孔, 将金属探针
图 3 液面探测电路
1. 3 毛细管探针法的主要测量步骤 将毛细管与螺旋测微计测微螺杆、金属探针调
节在同一铅直线上, 打开液面探测电路的电源开关 S; 调节载物平台下面的旋钮使液面在毛细管中上升 到接近上管口处, 然后再缓慢下降几毫米; 待液面在 毛细管中稳定后, 缓慢转动螺旋测微计微分筒, 使探 针下移, 慢慢接近管内凹面, 当液面探测电路中的蜂
[ 3] 张兆奎, 缪连元, 张立. 大学 物理实 验 [ M ]. 2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1: 113 115; 333 335.
[ 4] 吴锋, 王若田.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M ].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2003: 86 89.
/
/kg∃ m- 3
10. 0 998. 4
12. 0 998. 2
14. 0 997. 9
16. 0 997. 6
18. 0 997. 3
20. 0 996. 9
h /mm 10. 096 10. 070 10. 017 9. 979 9. 963 9. 917
测量值 /N ∃ m - 1
74. 16 73. 96 73. 56 73. 27 73. 14 72. 79
12. 0 10. 061 10. 075 10. 071 10. 088 10. 055 10. 070 0. 010

【爆款】毛细管升高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ppt

【爆款】毛细管升高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ppt

既 2r cos 2r 2 r 2 gh
R
所以
rgh Rgh 2 cos 2
演示课件
5 实验原理
对于纯水和清洁的玻璃 =0o。当 =0o时,R=r,而上式变为
rgh
2
在推导上式时,忽略了凹球面上 端以上的液体的质量。考虑了这 一修正项后,得到比上式更精确 的计算公式
1 rg(h r ) 1 dg(h d )
演示课件
测微鼓轮 上下移动旋钮
读数盘
读数标尺
实验原理
毛细现象:
润湿管壁的液体在细 管里升高,而不润湿管 壁的液体在细管里降低 的现象。
演示课件
实验原理
沿凹球面切线方向的表面张力
的大小跟周界长成正比,即
,
f 2r
2r
由表面张力产生垂直向上力为
f cos 2r 2 / R
这个力与高为h的液体重量平衡,
2
34
6
d-----毛细管内径
h-----液柱高度
ρ----密度
g----重力加速度
演示课件
h h
测液面高度差示意图
演示课件
d
测毛细管内径示意图
演示课件
读数显微镜测量步骤:1来自旋转测微鼓轮使显微镜上下移动,瞄准
被测物上一点,记下位置读数 a1
2.继续移动,瞄准另一点,记下 a2
3.被测物两点间距离为 a1 a2
演示课件
读数显微镜
注意事项:
1.调焦前,应先将物镜接近被测物,然后由近至远 缓慢移动镜筒
2.十字叉丝中的一条应与被测物相切,另一条与镜 筒的移动方向平行
3.测量时,测微鼓轮只许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能中 途往返移动,以避免空程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b )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用毛细管法) 实验目的用毛细管法测液体表面的张力系数。

实验仪器毛细管,烧杯,温度计,显微镜,测高仪,纯净水银等。

实验原理 将毛细管插入无限广阔的水中,由于水对玻璃是浸润的,在管内的水面将成凹面。

已知液体的表面在其性质方面类似于一张紧的弹性薄膜。

当液体为曲面时,由于它有变平的趋势,所以弯曲的液面对于下层的液体施以压力,液面成凸面时,这压力是正的,液面成凹面时,这压力是负的,如图3-9b -1所示。

在图3-9b -2 中,毛细管中的水面是凹面,它对下层的水施加以负压,使管内水面B点的压强比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小,如图3-9b -2中(a )所示,而在管外的平液面处,与B 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C 点仍于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相等。

当液体静止时,在同一水平面上两点的压强应相等,而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B 、C 两点压强不相等。

因此,液体不能平衡,水将从管外流向管中使管中水面升高,直至B 点和C 点的压强相等为止,如图3-9b -2中(b )所示。

设毛细管的截面为圆形,则毛细管内的凹水面可近似地看成为半径r 的半环球面,若管内水面下A 点与大气压的压强差为Δp ,则水面平衡的条件应当是θγππcos 22r r p =∆ (3-9b -1) 式中r 为毛细管半径,θ为接触角,γ为表面张力系数。

如水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为h ,则gh p ρ=∆式中ρ为水的密度。

将此公式代入式(3-9b -1),可得θγππρcos 22r r gh = θργcos 2ghr =(3-9b -2) 对于清洁的玻璃和水,接触角θ近似为零,则ghr ργ21= (3-9b -3) 测量时是以管中凹面最低点到管外水平液面的高度为h ,而在此高度以上,在凹面周围还有少量的水,因为可以将毛细管中的凹面看成为半球形,所以凹面周围水的体积应等于(πr 2)r -)34(213r π=331r π=)(32r r π, 即等于管中高为3r 的水柱的体积。

因此,上述讨论中的h 值,应增加3r 的修正值。

于是公式(3-9b -3)成为)3(21r h gr +=ργ (3-9b -4) 测量时毛细管是插入内半径为r '的圆柱形杯子的中心,如以r ''表示毛细管的外半径,则毛细管中水上升的高度h 要比在无限广阔的液体中大些,因此要加一修正项,则公式(4)为)1)(3(21r r r r h gr ''-'-+=ργ (3-9b -5) 实验内容1.将一弯钩形状并附有针尖的玻璃棒和毛细管夹在一起如图3-9b -3所示,并插入在盛水的烧杯使毛细管壁充分浸润,放好烧杯使针尖在水面稍微下一点的地方。

如图3-9b -3所示,在烧杯中插一个U 形虹吸管其下端的胶管上有一夹子,可使烧杯中的水一滴滴地流出。

从水面下方观察针尖及水面所成的针尖的像,在针尖及其像刚刚相接时,表示针尖正在水面处,拧紧虹吸管的夹子使水面稳定在这个位置。

设置针尖的目的,是因为测量h 时,直接测量外液面的位置不易测准,如图中安置针尖之后,测量出针尖到毛细管中凹面的高度差,即为所求的h 值。

2.在毛细管前方0.5—1m 远处安置测高仪,使其望远镜中十字丝横线在水平方向。

通过望远镜观察毛细管及针尖,使二者都能在望远镜的视野中。

上下移动望远镜使其十字线的横线刚好和毛细管中凹面的最低点相切,由测高仪上的游标读出望远镜的位置a 。

然后轻轻移开烧杯(不要碰毛细管),向下平移望远镜,使十字丝横线和针尖刚好相接,此时望远镜的位置为b ,则h =|a -b |。

这一步骤要反复测4次。

3.测量水的温度t (单位用℃)。

4.用显微镜测毛细管半径r 。

将显微镜镜筒转到水平方向,毛细管也转到水平方向并使二者轴线一致。

用显微镜对准毛细管管口,在聚焦之后,测其孔的直径。

然后将毛细管转90ο再测量毛细管的直径。

并在毛细管另一端管口也进行同样的测量。

5.实验中要注意:首先,实验时要特别注意清洁,不能用手接触水、毛细管的下半部和烧杯的里侧。

每次实验后要将毛细管浸在洗涤液中,实验前用蒸馏水充分冲洗,烧杯也要用酒精擦洗后再用纯净水冲洗好。

其次,在步骤2中,在测量完毛细管中凹面位置之后移开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碰上毛细管及针尖。

数据处理 1.根据步骤4可以求出平均半径r 。

2.计算在温度t (单位用℃)时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及其标准不确定度。

在计算不确定度的时候,可以略去修正项的不确定度。

附录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公认值γ=(75.6-0.14t )×10-3(N/m )。

此式来源于赵家风主编《大学物理实验》第85页。

思考题1.能否用毛细管法测量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2.为什么本实验特别强调清洁?(1) 滴重法 使液体受重力作用从垂直安放的毛细管向下滴落,当液滴最大时,其半径即为毛细管半径R 。

此时,重力与表面张力相平衡,即2mg R πσ=由于液滴形状的变化及不完全滴落,故重力项还需乘以校正系数F 。

F 是毛细管半径R 与液滴体积的函数,可在有关手册中查得。

整理上式则得mg F R σ= (5-20)式中每滴液体的质量m 可由称量而得。

若将液滴下落于另一液体之中,滴重法测得的即为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二) 环 法【实验原理】1. 溶液中的表面吸附原理见最大气泡法2. 环法测表面张力拉环法是应用相当广泛的方法,它可以测定纯液体溶液的表面张力;也可测定液体的界面张力。

将一个金属环(如铂丝环)放在液面(或界面)上与润湿该金属环的液体相接触,则把金属环从该液体拉出所需的拉力P 是由液体表面张力、环的内径及环的外径所决定。

设环被拉起时带起一个液体圆柱(如图2-26-4),则将环拉离液面所需总拉力P 等于液柱的重量:图2-26-4 环法测表面张力的理想情况 P =mg =2πσR ′+2πσ(R ′+2r )=4πσ(R ′+r ) =4πRσ (10) 式中,m 为液柱重量;R ′为环的内半径;r 为环丝半径;R 为环的平均半径,即R =R ′+r ;σ为液体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10)式是理想的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被环拉起的液体并非是圆柱形,而是如图2-26-5所示。

实验证明,环所拉起的液体形态是R 3/V (V 是圆环带起来的液体体积,可用P=mg =Vρg 的关系求出,ρ为液体的密度)和R /r 的函数,同时也是表面张力的函数。

因此(10)式必须乘上校正因子F 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对于(10)式的校正方程为:图2-26-5 环法测表面张力的实际情况 PF =4πRσ(11) σ=RPF π4 (12) 拉力P 可通过扭力丝天平测出 W 扭力=Ld r 2θπα (13)式中,r 为铂丝半径;L 为铂丝长度;α为铂丝切变弹性系数;d 为力臂长度;θ为扭转的角度。

当r ,L ,d 和α不变时,则:W 扭力=Kθ=4πσR (14)式中,K 为常数;W 扭力仅与θ有关,所以σ与θ有关,测出θ即可求得σ值,该值为σ表观。

所以,实际的表面张力为:σ实际=σ表观F (15)校正因子F 可由下式计算: Rr L F 679.104534.001452.07250.02-++=ρσ表观(16) 式中,L 为铂环周长;ρ为溶液密度;R 为铂环半径;r 为铂丝半径。

拉环法的优点是可以快速测定表面张力。

缺点是因为拉环过程环经过移动,很难避免液面的振动,这就降低了准确度。

另外环要放在液面上,如果偏差1°,将引起误差0.5%;如果偏差2.1°,误差达1.6%,因此环必须保持水平。

拉环法要求接触角为零,即环必须完全被液体所润湿,否则结果偏低。

【仪器试剂】扭力天平1台;容量瓶(100mL,2只、容量瓶50mL,6只);移液管(10mL,2支、5mL,2支)。

正丁醇(A.R.)。

【操作步骤】1. 取两个100mL容量瓶,分别配制0.80 mol·dm-3、0.50 mol·dm-3正丁醇水溶液。

然后取6个50mL容量瓶,用已配制的溶液,按逐次稀释方法配制0.40 mol·dm-3、0.30 mol·dm-3、0.20 mol·dm-3、0.10 mol·dm-3、0.05 mol·dm-3、0.02 mol·dm-3的正丁醇水溶液。

2. 将仪器放在不受振动和平稳的地方,用横梁上的水准泡,调节螺旋7把仪器调到水平状态。

3. 用热洗液浸泡铂丝环和玻璃杯(或用结晶皿),然后用蒸馏水洗净,烘干。

铂丝环应十分平整,洗净后不许用手触摸。

4. 将铂丝环悬挂在吊杆臂的下末端,旋转蜗轮把手12使刻度盘指“0”。

然后,图2-26-6 扭力天平结构图1-样品座;2-调样品座螺丝;3-刻度盘;4-游标;5、6-臂;7-调水平螺丝;8、9-制止器;10-游码;11-微调;12-蜗轮把手;13-放大镜;14-水准仪把臂的制止器8和9打开,使目镜中三线重合。

如果不重合,则旋转微调蜗轮把手11进行调整。

5. 用少量待测正丁醇水溶液洗玻璃杯,然后注入该溶液(从最稀的溶液开始测量),将玻璃杯置于平台1上。

6. 旋转2使样品台1升高,直到玻璃杯上液体刚好同铂丝环接触为止(注意:环与液面必须呈水平)。

同时旋转旋转蜗轮把手12来增加钢丝的扭力,同时用样品台下旋钮2降低样品台位置。

此操作应协调并小心缓慢地进行,确保目镜中三线始终重合,直到铂丝环离开液面为止,此时刻度盘上的读数即为待测液的表面张力值。

连续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注意:每次测定完后,反时针旋转12使指针反时针返回到零,否则扭力变化很大)。

7. 更换另一浓度的溶液,按上述方法测其表面张力。

8. 记录测定时的温度。

【数据处理】1. 将实验数据列表。

2. 根据(16)式求出校正因子F,并求出各浓度正丁醇水溶液的σ实际。

3. 绘出σ-C图。

在曲线上选取6~8点作切线求出Z值。

4. 由Γ=ZRT计算不同浓度溶液的Γ值,并作Γ-C图,求Г∞并计算S o和δ。

【注意事项】铂环易损坏变形,使用时要小心,切勿使其受力或碰撞。

游标旋转至零时,应沿逆时针方向回转,切勿旋转360°,使扭力丝受力,而损坏仪器。

实验完毕,关闭仪器制止器,仔细清洗铂丝环和样品杯。

思考题1. 影响本实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使用扭力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 扭力天平的铂环清洁与否对测表面张力有何影响?【讨论】1. 测定液体表面张力有多种方法,例如:拉脱法、滴体积法、毛细管法和最大气泡压力法等。

拉脱法表面张力仪主要分为吊环法和吊片法两种,仪器有sigma703数字表面张力仪、JYW-200全自动界面张力仪等多种仪器。

2. 各种测定表面张力方法的比较环法精确度在1%以内,它的优点是测量快,用量少,计算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