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科学
古诗里的科学

古诗里的科学
古诗里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不少的科学知识。
比如: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说明月亮的光线是
反射而来的,这是光学的基本原理。
《登高》中“临水面而观潮,沧海之水,鲸鱼之骨”,描写了潮
汐的概念和海洋生物的特征。
《将进酒》中“肝胆填词,气扬如簧”,描述了人体内分泌素的
作用,以及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长恨歌》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自
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繁衍方式。
古诗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不仅丰富多彩,还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人体和社会。
- 1 -。
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奇妙科学

一、概述我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既有艺术价值,又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从300首经典古诗词中选取部分作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奇妙科学。
二、太阳和月亮1.《将进酒》-唐代:辛弃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中描述了黄河的奔流和水的循环,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水循环规律的认识。
2.《春晓》-唐代:孟浩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首诗中,表现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以及风的变化,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
三、星辰与日月1.《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明月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
2.《望岳》-唐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以雄伟的泰山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赞美,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和赞美。
四、自然界的奇妙1.《草》-唐代:白居易”采风披绣,去逐东风舞。
“这首诗通过对草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首诗描写了大地的草木在四季更迭中的生长和衰败,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
五、人类与自然1.《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感悟。
2.《送灵槐少府》-唐代:杜甫”落日在波,渔舟唱晚。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生活的赞美之情。
六、结语通过对300首经典古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展现了古人对奇妙自然的感悟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科学遗产。
七、天文知识的表现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对天文现象的描写,诸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了古人对太阳的轨迹和四季更替的观察。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也留下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对江河水循环规律的认知。
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蕴含着科学现象的佳作。
以下是一些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1. 《登高》(唐代:杜甫)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这首诗描绘了巍峨的青山和陡峭的山路,在诗中出现的“蚕丛”与“鱼凫”实际上是云雾和雨雾的形象描写,这是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现象。
2. 《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的人在夜晚望月思乡的情景。
诗中提到的“地上霜”实际上是月光照射在地面上形成的反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
3. 《观沧海》(宋代:文天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碣石山上观赏海景的情景,通过描绘海浪、山岛、树木、百草等自然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壮阔和神奇。
诗中提到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际上是天文学上的景象,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
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这些古诗词蕴含的科学现象,不仅揭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科学启示和文化遗产。
语文实践活动——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气象气温规律
“不知近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为何靠近边那株花 先开?因为水的比热容可能使边的温度会比陆地高(这也 是海边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所以靠近水边的花要开得 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随海拔 高度 的 增 加 而 递 减 的 山区物候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 100米,气温就下降0.6℃,桃花开放的时间要 落 后 20 ~30 天 , 所 以 山上的候比山下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古人己经意识 到“愈嵩愈冷"这个现象,故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名句。
哲学思想观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 说 的 是 : 事 物 的现象不等同于本质,只看现象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它的 本质。“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同样的诗句还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说 事 物 的 偶 然 性--------- 一 客 观 事 物 都 是 不 依 赖 于 人 的 意 识 而 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青山遮 不住”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独树众乃奇”是客观事 物的差异性。“山外青山楼外楼”是认识的无止境。
光学知识
9、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0、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反射红光。 1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 “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 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 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1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说:到了深秋季节, 天气变冷,叶子白天制造的淀粉由于输送作用的 减弱,葡萄糖滞留在叶子里,浓度越来越高。葡 萄糖的增多和秋天低温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 青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物,本身没有颜色,当 它遇到酸性物质时变成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时会 变成蓝色。这样,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中就 变 成 了 红 色 , 所 以 树 叶 就 变 成 了 鲜 红色。
古诗中的科学小知识

古诗中的科学小知识一、古诗中自然现象的描写1. 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古人对天空中的星辰运动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出现了对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规律的描述。
2. 古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古人用诗歌来描绘季节的变化,如春天的河水回千曲、夏天的炎热和秋天的丰收等。
•一些古诗中也描写了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寒冷、燥热等。
二、古诗中的植物与生物1. 植物的描写•古代的一些诗人用诗歌表达了对植物的热爱和赞美。
•古人对一些植物的品种、特点以及功效有所了解。
2. 动物的描写•古人用诗歌描绘了一些动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古代对鸟类、昆虫等动物的观察也体现在一些古诗中。
三、古诗中的地理与地质1. 地理景观的描写•古人通过古诗对山水景色进行了描绘,如山峦叠翠、江河流水等。
•一些古诗还以地貌特征为背景,描写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地质现象的描写•古人对一些地质现象有所了解,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古代的一些诗词中描绘了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山岳、河川等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四、古诗中的科学智慧1. 对自然规律的感知•古代的一些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反映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一些古诗中体现了对日月运行、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的理解。
2. 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古人通过古诗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古代的一些诗词中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五、结语通过对古诗中的科学小知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自然世界有着独特的感知和理解。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些对天文、气候、植物、动物、地理和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传承和表达。
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对自然万物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与科学有关的诗句

与科学有关的诗句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手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也有许多与科学相关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对科学的追求和崇敬,下面将就此展开阐述。
1、“红粉佳人似曲非曲,动人心魄多科学。
”(白居易《赠妓者》)这句诗意味深长,引申出科学如同曲调般悠扬动人,能够引领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于新生事物的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拓展视野与思维。
2、“天山路转几重山,远芳侵古铜华暖。
”(王昌龄《塞下曲》)这句诗描述的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段,它承载了古代商贸与文化传播的重任。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构架世界的方式,更好地连接世界,促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是描述春天的花香和美景,科学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便在此呈现。
科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在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但对待自然仍应心存敬畏。
4、“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惜。
”(李白《将进酒》)这句诗表达了短暂的“享受当下”的哲学思想。
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但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因此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断呼吁保护地球环境,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品味。
其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十分广泛,如大漠与漠化、山与气候变化、月相以及天文知识等,表达的大自然神奇无限,也让现代化的科技空前得以应用。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这句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畏惧,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交织。
从古至今,诗歌一直是人类抒发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智慧的光辉。
7、“深致识心者,由来独兴奇。
”(崔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句表达的是对于科学家作为“通晓大千世界,了解人类本质”的高尚形象的赞叹。
对于科学家而言,他们的职业选择与普通人不同,他们拥有开拓未知领域,发挥个人智慧能力的优越条件。
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

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
1. 晨朝的晨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枕黄梅花,觉来却梦惆怅。
”
此句描绘的是春天晨曦下,罗衾寒冷,散发出柔和的晨色。
晨曦高出地平线,照亮了大地,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令人感到温暖舒适。
2. 炎夏的暴雨
《七律·夏思》:
“湘竹芦苇愁立中,更有谁家烟雨容。
夕阳无力登云梯,卷笠萧萧上玉阶。
”
此诗勾画的是一幅凄美的夏季雨季之景,暴雨突然倾盆而下,把炎热的夏天变得凉爽令人振奋。
竹芦满地覆盖,烟雾弥漫,给夜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夕阳也无力登蒙蒙的乌云,只有萧萧下的雨划伤玉阶的景象。
3. 树叶晃动
《山谷》:
“看取山中一声啸,闻见树叶忽摇动。
睡觉桂叶低低响,风吹毫力入寒空。
”
诗中描写了一个清晨,树木受风吹动,树叶
冲击着风,摇晃着。
微风吹拂,树叶随之颤动,
树梢低垂,发出声响,令空气里更为清新。
4. 夏夜凉风
《望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在这首诗中,作者感受到了里夏夜凉风的清新,空气里布满天籁般的凉风,如同撩人的凉爽,让人心旷神怡、舒服无比。
5. 枯叶更衣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秋天宁静夜晚,清澈明月将床前映出一片晶莹的景象,原来是枯黄的叶子受寒冷的夜风,在秋月背后。
摇曳的枯叶散布着一地的秋意,带着一股淡淡的凄凉。
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

古诗词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科学现象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星辰运行:古诗中常描绘夜空中的星辰运行,如"满天星斗映银河"、"银汉飞沉月遁光"
等,反映了对星空运行规律的观察。
●春雷响:诗人常用"春雷"来形容春季的雷雨声,如"春雷一声震天地"、"春雷震起万物生
",反映了雷电现象的季节性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风雨交加:古诗中常用"风雨交加"来形容风暴天气,如"风雨交加鸟不栖"、"风雨潇潇夜
未央",表达了狂风暴雨带来的狼狈和不安。
●虹霓绮彩:古诗中常描绘雨后出现的彩虹,如"霁色千重虹影现"、"千丈碧纱拂岩开",
展示了虹霓的美丽多彩和神秘。
●月明星稀:诗人常用"月明星稀"来形容夜空中月亮和星星的少量和分散,如"明月松间
照"、"星稀若有穷",反映了星空的明亮和宁静。
●流水潺潺:古诗中经常描绘流水的声音和流动的景象,如"流水潺潺映楼台"、"水流花
落晓风轻",展示了水流的流动性和清澈。
这些科学现象的描写在古诗词中赋予了自然界以美丽的形象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观察。
它们既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欣赏自然和思考科学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科学
古诗中的科学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极其慎重,为了避免废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于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
《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 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的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用作柴禾. 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张荣华
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具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 开花传粉
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
了根,茎, 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植物器官. 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
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 采集豆荚,剥去果
皮以后,得到豆, 作为食物.而植物体上的其他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
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古人上.因此
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
子,花的整个植物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在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 "豆"呢?表面上作者是指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逼迫得如此紧急.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
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
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 "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
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 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大豆(Giycine
,L.Merril1)的种子和除去种子, 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 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他各色豆.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 (GlycinesojaSied.etZucc),
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的
记载.l9世纪后期传人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
遍及世界各国.
豆科植物的根非常特殊,上面长满了米粒至黄豆大小,圆球形或长枣形,各种
形状的小瘤状突起, 统称根瘤.当种子萌发以后,土壤中与该种豆科植物相适应的
根瘤菌就会在幼苗的根系附近大量繁殖,并且侵入到根内,形成根瘤.根瘤在两周内发育成熟,里面的根瘤菌开始固氮,这种固氮称为生物固氮.根瘤菌将大气中游离的氮还原成氨,供给豆科植物使用,而豆科植物则光合作用制造的一部分有机物供给根瘤菌.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生物学上称为共生.在开花之前,根瘤菌的固氮能力最强. 据科学家分析,豆科植物从根瘤中获得的氮素,占其一生中所需氮素的30%~80%,而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占整个生物固氮总量的55%. 可见,一个根瘤就是一座"小氮肥厂",而一株豆科植物的全部根瘤就是一座庞大的氮肥厂.难怪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地区,将兴建一
个以"豆科植物"为主题的无围墙,开放式的特色公园.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学院
(041004)
2007年4月上半月(小学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