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ppt课件

PRF PIF MRF MIF
PRL增加 PRL下降 MSH增加 MSH下降
(二). 下丘脑分泌肽分泌的调节 1. 上控: 调节:(1)肽类:脑非肽、P物质、VIP (2)单氨物质:DA、NE、5-HT
规律:1)都增加GHRH分泌 2)DA除增加GHRH外,抑制其余四种 3)NE与5-HT除增加GHRH外,均相反
可以明显地看到蝌蚪变态成蛙,蛙的体积只 有苍蝇一般大小。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可促进中枢神经的发育,提高中枢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
四 、甲状腺的功能障碍
〈一〉缺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要原料,缺 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从而使甲状腺增 生、肿大,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患者 脖子肿大,呼吸困难。
(二)神经垂体(Eeurohypophysis)的结构
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核中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 , 轴 突末梢和特化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 ,它没有分泌 功能, 只起到把下丘脑的激素储存在这里的作用
(三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激素
下丘脑基底部的一些细胞 ,除具有神经细胞的特征 外 , 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位置 : 位于颅腔底部的蝶骨鞍内 , 倒悬于间 脑的下面。
形态 : 体积小, 呈横椭圆形 ,大小:成人的 0.5---0.6克。
一、垂体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腺垂体和 神经垂体
垂体的结构
垂体
腺垂体
前部 <远侧部>
结节部 <腺垂 体的漏斗部>
中间部 <中叶>
神经垂体
后部 <神经部> 漏斗部 正中隆起
除以上的cAMP、Ca2+、IP3 、DG 可作为第二信使外,还有cGMP及PG
病理学中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

病理学中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内分泌系统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多个器官的功能调节。
当内分泌系统发生问题时,会引起不同的疾病和病理改变。
本文将从概念、病理改变和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角度探讨内分泌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
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细胞和内分泌腺组成的一个机能统一的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激素来调控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维持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平衡。
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甲状腺轴、生殖系统轴、肾上腺轴等。
病理改变内分泌系统的一些病理改变可能会导致激素分泌不足或分泌过多。
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病理改变如下:1.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是指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体内代谢率加快,病人体重减轻,心率增快等;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体内代谢率下降,病人体重增加,注意力下降等。
2. 垂体疾病垂体疾病是指垂体功能异常的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包括垂体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等。
垂体功能减退会导致性腺功能减退、体重增加、疲劳等;垂体功能亢进会导致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产生巨人症。
3. 胰岛素疾病胰岛素疾病包括了胰岛素分泌过多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情况。
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汗、颤抖等;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高血糖,如饥渴、多尿等症状。
4. 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疾病是指肾上腺分泌激素发生异常,常见的病理改变包括肾上腺素瘤、库欣综合症等。
肾上腺素瘤会导致血压升高、心悸等症状;库欣综合症会导致心悸、易怒等症状。
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上述病理改变引起了一些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升高,常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疲乏等。
糖尿病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肝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病理学实验指导

6、遵守教研室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
四、绘图和实习报告描绘病理切片病变简图及书写实习报告是病理学基本技能(或基本功),可以提高观察病变、分析和描述病变的能力。
对培养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手术记录、分析临床症状及科学研究均有帮助。
描绘病变要求选择有代表性部分,真实简明的绘出病变特点。
应根据自己观察的病变特点,联系理论课内容,客观的分析,精练地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如下:(举例)第十四章传染病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要求:(抄写本章“实习目的要求”的内容)二、实习内容:(抄写本章实习的“内容’,大标本、切片的具体名称可不写)三、绘图(或其它内容):淋巴结结核绘图组织切片观察与描述:1、低倍镜:可见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在淋巴细胞中可见散在结节状病灶及灶性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即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罕巨细胞、干酪样坏死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即结核结节(对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可详细描述)。
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实习报告人:×××报告日期:2000年7月15日(程瑞雪)3、心肌肥大(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1)高血压患者心脏体积大于正常,重量增加;(2)切面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为什么?);乳头肌增粗;(3)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4、肝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苍白浑浊。
请推测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肾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肾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色苍白浑浊,皮髓质分界不清。
6、脾被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en capsule)脾脏淤血、肿大,包膜(或部分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故俗称“糖衣脾”)。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表现内分泌系统是指由各种内分泌器官和组织以及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组成的全身性功能系统。
它主要通过激素的合成、储存和释放来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理功能的平衡性。
内分泌系统疾病具有病变范围广、分类繁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等特点,其中病理学表现是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
本文将就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理学表现进行阐述。
一、甲状腺疾病的病理学表现甲状腺疾病是指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症、结节性甲状腺肿、炎症性甲状腺疾病等一系列病变。
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肿,其病理学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肿瘤性甲状腺结节: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实性、半囊性、囊性或混合性肿块,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病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质地坚实或软硬适中,切面常为淡黄、灰色或橙黄色。
2.弥漫性甲状腺增生:表现为甲状腺体积增大,质地坚实,表面光滑,切面呈淡黄色,有时因局部出血呈深紫色或较暗的颜色。
3.甲状腺炎症: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
急性甲状腺炎症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疼痛、压痛和红、硬、热、痛等炎性变化;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包括桥本甲状腺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表现为甲状腺体积增大、质地坚实、表面凹凸不平,有时可见明显炎症灶。
二、垂体疾病的病理学表现垂体是内分泌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主要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来调节机体代谢、性征、生长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垂体疾病包括垂体功能亢进/减退症、肿瘤等,其中最常见的病理学表现如下:1.垂体腺瘤:其常见的类型有垂体前叶腺瘤、后叶腺瘤和中间叶腺瘤,其大小范围从微小至数厘米或数十厘米,表现为一个或数个囊肿状或实性肿瘤,瘤面可光滑或不规则。
2.垂体功能亢进/减退症:垂体功能亢进症包括垂体增生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表现为垂体肥大、分泌的激素过多,可引起机体不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障碍。
垂体功能减退症包括垂体低下症、垂体功能低下症等,表现为垂体萎缩或机能减退,分泌的激素过少,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病理学目录——精选推荐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2.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第三节凋亡第四节细胞老化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4.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第二节纤维性修复1.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2.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创伤愈合1.皮肤创伤愈合2.骨折愈合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瘀血1.充血2.瘀血第二节出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3.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3.血栓的结局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1.栓子运行的途径2.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水肿1.水肿的发病机制2.水肿的病理变化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5.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6.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2.慢性肉芽肿炎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述第二节肿瘤的形态1.肿瘤的大体形态2.肿瘤的组织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命名原则2.分类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2.肿瘤扩散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1.上皮组织肿瘤2.间叶组织肿瘤3.神经外胚叶肿瘤第十节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癌前疾病(或病变)2.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2.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第十四节肿瘤免疫第六章心血管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高血压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类型和病理变化第四节风湿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变化3.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心瓣膜病1.二尖瓣狭窄2.二尖瓣关闭不全3.主动脉狭窄4.主动脉关闭不全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1.心肌病2.心肌炎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1.心包炎2.心脏肿瘤第九节周围血管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1.鼻炎、鼻窦炎2.咽炎、喉炎3.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4.肺炎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扩张症4.肺气肿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1.肺硅沉着症2.肺石棉沉着症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呼吸窘迫综合征1.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鼻咽癌2.喉癌3.肺癌第七节胸膜疾病1.胸膜炎2.胸腔积液3.胸膜间皮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1.食管的炎症2.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第二节胃炎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第四节阑尾炎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1.局限性肠炎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第七节酒精性肝病第八节肝硬化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1.肝代谢性疾病2.肝血循环障碍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1.胆囊炎2.胆石症第十一节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食管癌、2.胃癌3.大肠癌4.原发性肝癌5.胰腺癌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淋巴结良性增生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1.概述2.霍奇金淋巴瘤3.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髓系肿瘤1.急性随性白血病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第四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一节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免疫缺陷病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器官和骨髓移植1.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2.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3.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改变化3.临床变现4.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肾盂肾炎2.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1.肾细胞癌2.肾母细胞瘤3.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第二节子宫体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增生症3.子宫肿瘤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1.葡萄胎2.侵蚀性葡萄胎3.绒毛膜癌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第四节卵巢肿瘤1.卵巢上皮性肿瘤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第五节前列腺疾病1.前列腺增生症2.前列腺癌第六节睾丸和阴茎肿瘤1.睾丸肿瘤2.阴茎肿瘤第七节乳腺疾病1.乳腺增生性病变2.乳腺纤维腺瘤3.乳腺癌4.男性乳腺发育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垂体疾病1.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3.垂体肿瘤第二节甲状腺疾病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3.甲状腺功能低下4.甲状腺炎5.甲状腺肿瘤第三节肾上腺疾病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3.肾上腺肿瘤第四节胰岛疾病1.糖尿病2.胰岛细胞瘤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1.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2.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1.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2.脑水肿3.脑积水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感染疾病2.病毒性感染疾病3.海绵状脑病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Alzheimer病2.Parkinson病第五节缺氧与脑血管病1.缺血性脑病2.阻塞性脑血管病3.脑出血第六节神经系统肿瘤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外周神经肿瘤3.转移性肿瘤第十五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1.概述2.肺结核病3.肺外结核病第二节伤寒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麻风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六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1.淋病2.尖锐湿疣3.梅毒第九节深部真菌病第十九章寄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1.肠阿米巴病2.肠外阿米巴病第二节血吸虫病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第四节肺型并殖吸虫病第五节丝虫病第六节棘球蚴病1.细粒棘球蚴病2.泡状棘球蚴病。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
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掌握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其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内分泌系统病理学教案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0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内分泌系统基础知识 • 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病理变化 •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内分泌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探讨内分泌疾病的预防措施,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健康等,以及内分泌疾 病的保健方法,如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等。
内分泌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注内分泌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了解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情 况。
下一步学习建议
深入学习内分泌系统相关课程
建议学生继续学习内分泌系统相关的高级课程,如《高级 内分泌学》、《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等,以加深对内分 泌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指导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采取相应的 预防措施和及时处理。
康复指导
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面 的建议,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定期体检
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高危人群筛查
对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实 现早期干预。
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内分 泌系统疾病。
长期治疗与管理
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应积极 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病理学-2019中医分阶段-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考试大纲---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1.分类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病因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遗传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炎症、肿瘤、手术、甲亢等
3.病理变化
①胰岛病变——非特异性胰岛炎,胰岛β细胞变性、坏死、消失。
②血管病变——累及各级动脉,可出现细动脉玻璃样变及动脉粥样硬化。
③肾脏病变——弥漫性/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④视网膜病变
微小动脉瘤、视网膜小静脉扩张、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易引起失明或合并白内障。
⑤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损伤,可引起缺血性损伤或症状。
脑细胞广泛变性。
第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激素概念的发展
激素 hormone(经典概念)指内分泌器官产生,释放 入血循环,转运到靶器官或组织发挥一定的效应的微 量化学物质。
内分泌 endocrine 它是与外分泌相对而言的,用来表 示激素的作用方式为释放入血,运送至全身发挥效应, 而不象外分泌释放至体外或体腔中。
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所组成的神经—内 分泌—免疫网络是机体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内环境 稳定、协调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使生命活动有序进 行的重要保证。
部分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G:界清,很少有包膜。质硬,灰白、黄褐。有 出血、坏死。
M:肥胖的梭形细胞,排列成片状、团状、小梁 状、假乳头状、岛状、花环状。核圆、卵圆,染 色质细,核仁明显,胞浆细颗粒状,嗜酸性,间 质有淀粉样变。
TG(-)、降钙素(+)
如图
髓样癌的的预后因素
有淋巴道转移者的预后差。 年龄大于40-50岁的预后差。 女性的预后好。 肿瘤小的预后好。 核分裂多(>1/25HP)、小细胞、有坏死
临床表现
1、颅内占位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头痛、喷射性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 压迫视束症状:颞侧偏盲
2、内分泌功能紊乱:闭经—溢乳综合症
二 颅咽管瘤
是胚胎期颅咽囊残留上皮发生的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 2--6% 在碟鞍内或碟鞍外沿颅咽管各部位 G:肿瘤大小不一,呈实性或囊性。 M:与造釉细胞瘤相似。 见图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先天性异常 1、甲状腺不发育----克汀病 2、甲状舌管囊肿 3、异位甲状腺 二、甲状腺炎 1、急性甲状腺炎 2、亚急性甲状腺炎(假结核性甲状腺炎) 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 4、纤维性甲状腺炎 5、放射性甲状腺炎
三、甲状腺肿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不正常 分泌而产生的甲状腺肿大。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三、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 肾上腺髓质肿瘤(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瘤)
第四节 胰岛疾病(自学) The end
第一节垂体疾病
Thank you !
G:与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相似。 M:产生大量甲状腺素的结节,滤泡上
皮高柱状,可见有乳头,滤泡内胶质少 而淡,外周滤泡呈萎缩状。
四、甲状腺肿瘤
一、甲状腺腺瘤 二、甲状腺癌
甲状腺腺瘤
是甲状腺滤泡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 女性多见。 G:多为单发,圆或类圆形, 直径3-5㎝,切面多实性,灰白
或棕黄色,可并发出血、囊性变、钙化 和纤维化。有完整的包膜,
广义的激素概念相当于化学信使的总称,而 经典的激素只是其中的一类。
激素的共同特性:
1、都作为细胞—细胞间的通讯的化学信使。 2、共同参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完成其 使命。
3、都具有相同的作用模式:即均需要与靶细 胞特定的受体结合方可发挥效应。都可以共 同相同的信号传递途径。
4、在作用上可相互交叉,以胰岛素、生长素 属于经典的激素,但也可作为生长因子。
淋巴滤泡形成。
上述典型病变在实际工作中少见,因病人术前 均接受碘剂和硫脲嘧啶类药物治疗,甲状腺图 象发生改变,似非毒性甲状腺肿的中期样表现。
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多数由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演变而来, 因部分结节滤泡上皮增生,合成和释放 大量甲状腺素造成甲亢。
临床情况:年龄较大,症状轻微,进展 缓慢,一般无突眼症状,碘剂治疗无效, ECT扫描见“热结节”, 易癌变。
M:滤泡大小不一。大滤泡内充满胶质, 上皮扁平,小滤泡不含胶质,似胎儿性 腺瘤,纤维间隔中见淋巴细胞浸润,胆 固醇裂隙及钙化。巨大滤泡上皮可呈假 乳头样增生。
鉴别诊断
1、甲状腺腺瘤 2、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毒性甲状腺肿
患者伴有甲亢症状的甲状腺肿称毒性甲状 腺肿。多见于女性。20-40岁多见。
分类: 1、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三、垂体肿瘤
一 垂体腺瘤 是来源于垂体前叶上细胞的良性肿瘤,是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 (第二位)。 分类: (一)按大小分类:直径<1㎝----小腺瘤
直径>1㎝----大腺瘤 直径<0.5㎝----微腺瘤
(二)按功能及免疫表型分类: 1、催乳素细胞腺瘤 2、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3、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4、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 5、促性腺素细胞腺瘤 6、多种激素细胞腺瘤 7、无功能性细胞腺瘤
电镜:
致密颗粒(嗜 酸性腺瘤 )催乳素细胞腺瘤、
疏松颗粒(嫌色性腺瘤)催乳素细胞腺瘤
最常见。
免疫组化:
催乳素(PRL)抗体强阳性,弥漫性。 嗜铬素-A (—) 嗜铬素-B (+) 触突素 (+) 细胞角蛋白(CK)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以上免疫组化有利于鉴别其他垂体腺瘤。
2、性别:男性较差。
3、肿瘤大小:大者死亡危险大,直径<1㎝
称隐灶癌,预后好,少见转移。
4、转移:远处转移者预后差,近处不影响。
滤泡性癌
较少见,占甲状腺癌20%左右,女性多 见,多见于40岁以上,血道转移多见。
G;大小1~10㎝,包膜厚、可不完整 。 切面实性,鱼肉状,灰红、淡褐色,有 光泽。可见有出血、囊性变。
镜下观察: 见图
组织学分型: 1、胚胎型腺瘤 2、胎儿型腺瘤 3、单纯型腺瘤 4、胶样腺瘤 5、许特莱细胞腺瘤 6、非典型型腺瘤
结节性甲肿与甲状腺腺瘤的鉴别:
结节性甲肿 多发结节,无包膜
甲状腺腺瘤 多单发,包膜完整
近甲状腺与结节内相似 周围与远处甲状腺正常
G:浸润性生长,质硬,灰白,颗粒感,可见 砂粒体和钙化,少见有包膜。可见有囊性变。
M:浸润性生长,典型的乳头和滤泡结构,特 征性的核的改变如毛玻璃样,核大、苍白而且 轮廓不规则,核沟,核内假包涵体 。间质中 89%有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几乎一半有砂粒 体
如图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因素:
1、年龄:<40岁者死亡罕见。
2、胶质储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 G: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表面光滑, 重量:200—300g---500g以上, 切面胶质多而呈棕黄色光泽。 M:滤泡大小不一,内含大量胶质。 上皮呈矮立方或扁平状(复旧), 可伴小滤泡和小假乳头形成。
3、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 见图
G:甲状腺肿大,表面或切面见大小不 等的结节,结节外周一般无完整的纤维 包膜。大结节者常伴发出血、坏死或囊 性变,有时伴有钙化。
2、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患者除一般甲亢症状外,常伴有突眼和皮 皮肤局限性水肿。
G:弥漫性对称性甲状腺肿大,包膜光滑, 较软,切面灰红呈分叶状,胶质少。
M: 1、滤泡上皮增生呈高柱状,或乳头状增生,
并有小滤泡形成。
2、滤泡内胶质稀薄,周边见吸收空泡。 3、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组织增生,
50%催乳素细胞腺瘤在手术时已有侵袭性,可 破坏碟鞍骨质并向鞍上生长。
镜下观察: 见图
瘤细胞大,核不规则,核仁明显,胞浆大多为 嫌色性,少数由嗜酸性细胞组成。瘤细胞可呈 窦隙型、乳头型、弥漫型或混和型等方式排列。 钙化常见,15-20%见砂粒体,5-10%见淀粉样 变。间质多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可见囊性 变。
非毒性甲状腺肿
毒性甲状腺肿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又名单纯性甲状腺肿,
病因:
(1) 缺碘 ;高碘
(2)致甲状腺肿因子
(3)缺乏合成或释放甲状腺激素
过程中的某些酶
非毒性甲状腺肿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三个时期
1、增生期(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 G:对称性肿大,(正常20-40g)--150g以上,表面光滑。 M:滤泡上皮轻—高度增生,伴小滤 泡和小假乳头形成。易误诊为癌。
无压迫现象
有压迫现象
甲状腺癌
1、乳头状癌 2、滤泡性癌 3、髓样癌 4、未分化癌
papillary carcinoma follicular carcinoma medullary carcinoma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乳头状癌
最常见,占甲状腺癌的60%, 女性多见,平均40岁,50-80%在40岁以下, 低度恶性,多见淋巴道转移,预后较好。可达35年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Disease of endocrine system
一、内分泌概念的发展规律与更新
经典的内分泌系统是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内分泌腺(垂 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胰岛)组成, 所分泌的激素也只有10余种。
目前的内分泌系统已不限于传统的几个内分泌腺,它 也包括心血管、肺、肝、肾、胃肠道、皮肤、脂肪组 织及免疫细胞等,几乎全身无处没有内分泌细胞、组 织。目前发现激素样物质100余种。
M:细胞丰富,核异型,肿瘤性滤泡与 包膜垂直浸润,包膜和/或血管浸润。
如图
滤泡型癌的预后因素:
1、浸润范围:少量好,广泛差。 2、转移:远处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均预后差。 3、年龄:小与30-40岁者生存率高。 4、性别:男性比女性差。 5、肿瘤大小:直径大与3.5~5㎝预后差.
髓样癌
是由滤泡旁细胞(C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APUD瘤, 分泌降钙素,也能产生其他多肽。占甲状腺癌5-10%。 40-60岁高发。
的的预后差。 含降钙素少者比多者的预后差。
未分化癌
占甲状腺癌的5-10%,肿瘤生长快,易早 浸润和转移。预后差。女性多见。
G广泛浸润性肿块,无包膜,灰红、灰白, 可见坏死、出血。
M:瘤细胞异型性大,分为小细胞型、 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和混合型。
如图
第三节 肾上腺疾病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库欣综合征和醛固酮增多症
三、激素分泌方式的多样化
邻分泌 自分泌 腔分泌 胞内分泌 神经分泌 神经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