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文学形式。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反传统、反自然主义和反现实主义。
这些作品更加注重形式和语言,尝试在文字中表现出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感觉。
代表作品有提奥·杜雷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以及艾略特的长篇诗《荒原》。
第二个阶段是1920年代的实验性文学,其特点是追求抽象和独特性,采用了一些流派和技巧,如自由诗、流派诗、超现实主义和写作套路。
代表作品有安德烈·布勒东和乔治·安普索尔的散文、菲利普·拉金的自由诗和詹姆斯·芬尼莫尔的小说《烟》。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战争文学,它反映了世界战争和社会变革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些作品有时采用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挣扎。
代表作品有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托马斯·曼的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对语言和意义的怀疑和批判,这些作品采用意象、符号、流派和叙述方式来表达混乱和对现实的怀疑。
代表作品有辛西娅·奈特和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威廉·S·伯勒斯的小说《裸体午餐》。
总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繁荣多彩,为后来的文学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启发,这对我们理解文学发展历程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

保尔·瓦雷里
〔1871—1945〕 瓦雷里是一位学者型诗人.瓦雷 里的诗学强调"清醒意识"的作用,把创 作看作一种主动自觉的艺术追求,其 实质在于运用理智支配下的形式与结 构,对感觉经验进行整理综合.他借鉴 通感论,致力于捕捉复杂多样的感官 印象,着意表现其内在联系,暗示情感 体验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主客观秩序 的共鸣呼应,进而赋予象征意象以非 同凡响的个性.代表作《海滨墓园》.
未来主义
20世纪最先出现于意大利、继而波及全欧的一种 文艺思潮.未来主义无论是对文学艺术创作,还是对现 代审美观念的形成,甚至对社会人生的审视,都具有极 大的影响.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 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 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 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作.意大利的菲 利浦·马里内蒂〔1876——1944〕是未来主义的创始 人和理论家.法国的阿波利奈尔〔1880——1918〕是 一位从浪漫主义转向未来主义的诗人.他的代表作《烧 酒集》.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 一些早期创作也属于未来主义的作品.如:《穿裤子的 云》〔1912〕等.
超现实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的风云人物还有苏波、艾吕 雅等一批激进文学青年.其团体在运动发展 过程中历经改组分化.就总体而言,他们接受 马克思"改造社会"的观点,热心投身现实斗 争;同时强调思想革命,坚持独立自主;不 过更加向往绝对自由,倾向无政府主义.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 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 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 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文化背景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
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
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
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现代派文学的整体特征: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导致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重于创造、工于形式;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
(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最早于19世纪70—90年代流行于法国。20世纪20—40年代象征主义走出法国波及全欧,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又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英国的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代表作《荒原》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20—4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有声势、最为重要的先锋派文艺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此外还有美国的尤金·奥尼尔 ,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代表作《琼斯皇》、《毛猿》。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待戈多》)等人。
(3)魔幻现实主义(im )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风行于拉丁美洲的一种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等人。萨特代表作是写于1944年的《禁闭》。
(2)荒诞派戏剧(im)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所有文学流派的统称;1、以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从个体心灵出发,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2、在哲学思想上受尼采的影响,反对传统对个体、物质对心灵、理性对感性的压制,注重在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中剖析个体的生存状态(异化),具有虚无主义和文化批判倾向;3、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发展轨迹:肇始期(1890-1910)鼎盛期(1910-1930)衰退期(1930-1950)2、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等。
三、未来主义1、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放任的文字中显示其刺激性和冲击力,致力于清除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2、未来主义发展概况1909年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 )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的诞生。
未来主义的“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陆续产生,形成热潮。
20年代初,未来主义出现分化,趋于沉寂。
3、未来主义的美学原则及意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未来主义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提出了文学艺术应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命题,使艺术的创造空间得到延展,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代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
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
《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
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
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袁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
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
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
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
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
《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
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时期,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成为主流文学运动。
代表作品包括弗兰克·诺里斯的《铁路巨头》,艾米莉亚·皮莱的《中上层社会》等。
2. 现代主义: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开始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
代表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3. 战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约瑟夫·海勒的《1984》等。
4. 社会批判和政治抗议:20世纪是社会运动和政治抗议的时期,文学也反映了这些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赫尔曼·黑塞的《荆棘鸟》等。
5. 后现代主义: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成为主导文学思潮,注重对语言、身份和历史的探索。
代表作品包括艾伦·加里的《赛博朋克三部曲》,多尼·戈夫的《奥兰多》等。
6.女性文学:20世纪看到女性作家的崛起,她们关注女性的权利和经验。
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作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挑战性,代表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冲突。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约翰· 福尔斯 John Robert Fowles(1926-2005)
曾短期就读于爱丁堡大学。1945 年至1947年,他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 队服役两年。在牛津大学专修法文, 对法国文学艺术兴趣浓厚。大学毕业 后先后在希腊等地教英文。 第一部小说《收藏家》(1963)取得 成功后,福尔斯专门从事写作。 是一个多产作家,写作生涯长达40 多年,创作的多部畅销小说,从不重 复同一个内容。但最值得称道的是 1969年《法国中尉的女人》。
威廉· 戈尔丁 (William Golding, 1911~1994)
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 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 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 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 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 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 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 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 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华伦夫人的职业》 Mrs. Warren's Profession
代表剧作。1894年首演的4幕剧。属“不愉快的戏 剧”一类,批判不讲道德、贪婪、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 揭发披华贵外衣者的堕落,但对华伦夫人这类卖淫从业者 给予了深切同情,因为逼良为娼是社会的罪恶。 华伦夫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在姐姐引导下由卖淫而开 妓院,成了有钱人。她有一群相好,并生下可爱的女儿薇 薇,使她受到良好教育。薇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对母亲 的职业产生了怀疑,追问之下知道了实情。她本要责备母 亲干的肮脏勾当,但了解母亲悲惨的身世后觉得母亲的做 法并不羞耻。薇薇才貌出众,周围有一批求婚者,她逐渐 了解到,其中有些是她母亲的老相好,有一个是她的同父 异母弟弟。薇薇受刺激,离开母亲,回到律师事务所,决 心永不结婚,埋头工作养活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代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
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
《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
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
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袁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
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
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
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
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
《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
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
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
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
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
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
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
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
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
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
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文艺思潮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首先是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
在“五四”时期,西方的很多文学思潮被引进中国,但“五四”文学却独尊现实主义。
然而,“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又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它显现出宽泛化的趋势。
只要是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所需的,统通作为现实主义。
反映了“五四”文学主体心态的开放性。
却也牺牲了其它美学观念、思潮的独立性。
其次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因为觉得它不够趋时。
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有意无意地趋近于浪漫主义了。
比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
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它带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倾向于现实主义。
再次,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却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利用。
在其影响下,中国现代主义出现了三次浪潮:2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但因多种原因很快消退了;80年代所形成的,误解与误读表现得更为明显;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书写的语言文字之前已先有明确的道或意义存在,书写的语言文字只是装扮道或意义的外衣,因此,西方文学从古希腊起步直至19世纪,“写什么”的问题一直被置于至关紧要的本体地位,而“怎样写”的问题就属于无足轻重的附庸地位,致使文学形式的发展节律一直处于缓慢、滞后的状态中。
文学艺术家们也从来没有在理论上把文学的艺术形式向题置于革新变化的首要地位,文学艺术形式上的有限创新主要由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情感内涵的变化所决定。
步入20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结束了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分派给语言的仆从地位。
这场西方语言学乃至西方文化的革命是由索绪尔所发动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CII(P.101’同时,索绪尔进一步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
在此基础上,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fl](P.,az,索绪尔阐明了任何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都是约定俗成。
由此,口头语言并不比书面文字更直接、更优越。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语言与事物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语言符号自身中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又是任意的,那么先于语言之前的现成的、决定语言意义的事物观念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语言的意义又来自哪儿呢?索绪尔认为:“语言中只有差别”,“就拿能指与所指来说,语言不可能有先于语言系统而存在的观念或声音,而只有由这系统发出的概念差别和声音差别”。
“语言系统是一系列声音差别和一系列观念差别的结合。
n[1]SP.ls7)索绪尔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中“只有无肯定项的差异”,符号的意义并非本身自足,而是在与别的符号形成对立和差异时才显出来,一个符号可以和无数别的符号形成差异,所以符号的意义也就在无数差异的对立关系中变动游移。
这样,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设想的那种等级秩序终于被彻底颠覆了。
我们并非先有明确固定的意义,而后用口说出来,然后再写成文字。
相反,语言符号是一种先于人的存在,它的意义是由其自身系统中的差异所决定。
由此,人不是语言的主宰,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便被抛入于相应的语言符号网络中,并被其既定的符号规则划定了思维的界限,甚至划定了生活的界限。
因为,从心理方面看,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
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常一致承认,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没法清楚地坚定地区分两个观念。
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
预先确定的观念是没有的。
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C2]iP.15A语言的功能有助于观念的界定与阐释,终于语言具有生成意义的创造性功能。
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其艺术主张上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精神探索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
就所谓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而言,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全面突破,应该说起于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认为表现作为直觉并不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被动识记,而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创造。
犹如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所说:“在直觉中,我们不把自己认成经验的主体,拿来和外面的实在界相对立,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外射我们的印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f1[3JfP.]0)所谓把印象化为对象,指的是认识主体通过心灵的想象性创造,赋予心灵的感受以形式,从而最终建构起关于世界人生的认识对象。
此后,许多现代主义文学家不仅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形式,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结构方式、叙述模式等怀着强烈的反叛精神,极力寻觅和创造新的文学表现形式,而且从理论上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其形式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对其表现内容的主动性、创造性。
他们都意识到,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来说,形式绝非只有表现内容的意义。
文学形式自身就具有文学之为文学的实体意味。
也就是说,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中,文学形式决不是一件装扮现成“内容’的外衣。
前面所述的现代语言学对语言“能指”功能的研究,无疑已经向人们表明:语言始终处于人类精神活动的焦点地位,它本身就是通向人类所有领域的精神实体。
对于以语言作为其煤介的文学来说.它不但秉承了语言的一般‘能指”特征,而且更尽力地发挥和强化了语言的情感和想象功能。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曾经对语言作过这样的区分,他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乐的和逻辑的……思辩和诗尽管都使用语言,但两者的倾向是对立的;前者企图使语言靠近数学定理,后者却靠近形象。
n[5](P,t6E1应该说,语言的情感和形象功能比它的逻辑概念功能更有其深厚的人类历史文化根源。
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与具体事物紧密相联的。
人类语言对具体事物的命朽过程,才使人类思维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因而也才终于使意义有了储存、扩张、生成的出发点,从而也才有了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
形象与语言对于原始人而言是二而一的东西。
所以,在人类文明化的语言世界中仍然深藏潜隐着情感和形象的不灭精魂,它仍然悄悄地继续发挥着为世界上千变万化事物命名的社会功能,默默地承担着为人心中幽深暗昧情感定形、成象的历史任务。
就如同莫瑞斯·琼斯所说的通过这种语言,艺术家对变幻不定的情感进行探索和发现,并赋予它们名称和栖身之所,这也就是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文学艺术形式的真正内在价值。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始终具有非常强烈、自觉的形式创新精神,且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
正如钱念孙先生所说:“考察20世纪外国文学可以发现,大凡杰出的名著,其成功的关键往往不在于反映和表现了某种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而在于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令人惊异地表现了某种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
n[7}也就是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功之作大都在于对文学表现世界方式(形式)作了独特的工艺学建构。
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象征主义文学首先在其诗作中以怪僻生疏的语言言语、突兀奇异的意象构筑、隐晦曲折的语义隐喻开辟了一块新颖、鲜活的艺术审美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