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保护机制地研究发展
针灸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第1 3卷第 9期
V 11 N . o. 3 o9
中
医
药
导
报
20 0 7年 9月
Se tmbe . 0 7 pe r2 0
G iigJ u n lo C u dn o r a fT M
针 灸对 胃黏 膜 损 伤 保 护 作用 的 实验 研 究 进 展
Su yP o rs r tcino u u c r rG sr c s nuy td r gesi P oe t f n o Ac p n t ef a t cMu oaIj r u o i
田莉
( 株洲 市人 民 医院 , 南 湖
株洲
420 ) 10 0
[ 摘要] 介 绍 了针 灸对 胃黏膜保 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 究, 点是在 细胞和 分子水 平上 的实验研 究进展 。大量 实验研 究 重
内皮素含量显2只大鼠平
均分为空 白对照组 、 应激组 , 电针后应 激组和应激后 电针组 , 比较中发 现后 两组 E T水 平下 降 , 17± 3 n/ - ( 3 (7 2 ) g L- 14± - -  ̄ 8 n/ , 10±2 ) gL, P<0 0 ) )g L ( 4 0 n/ ( . 5 。赵 保 民等 针 刺大
2 对脑肠 肽的调 节
调节肽和肽能神 经对 机体 的调节 作用具 有缓慢 、 持久 、
质 的调节。就其 现状综述如下 。
1 诱导前列腺素 ( G ) P s 和一氧化氮 ( 0 的释放 N)
广泛 、 多变等特 点 , 与针灸 的调 节作 用特点 十分相似 。参 与 调节 胃 肠运 动及 分泌的肽类 物质既分 布于脑内 , 也存在于 消
l p re e p o r s tc l a d moe ua e e .A o x ei n a t de h we h tte e e t c p n t r n p o e t g y r o td t r g e sa el n l c l rl v 1 e h lt e p r f o me t su is s o d t a h f cs o a u u c u e o rt c n l f i g sr c s r n u e y ma y k n so co s h s a t r n ec mmu i ae n n e a td,fr d c mp e e y — a t c mu o a wee i d c d b n i d f tr ,t e e fc o wee itr o i f a s r n c td a d i tr ce ome o lx n t s s
胃黏膜保护剂工作原理

胃黏膜保护剂工作原理
胃黏膜保护剂是一种常见的抗酸药,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等途径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胃黏膜保护剂的工作原理。
一、抑制胃酸分泌
胃黏膜保护剂中的主要成分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H2RA)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
PPI通过抑制胃酸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H2RA则通过拮抗胃黏膜上的H2受体,降低胃酸分泌。
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胃黏膜保护剂中的胶体成分,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能与胃黏膜紧密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这层保护膜可以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减轻胃黏膜损伤。
三、促进胃黏膜修复
胃黏膜保护剂中的黏膜修复剂成分,如前列腺素类药物,能够促进胃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
此外,前列腺素类药物还能刺激胃黏膜血液循环,提高胃黏膜的抵抗力,进一步保护胃黏膜。
四、其他作用
部分胃黏膜保护剂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病变部位的环境,促进病情康复。
总之,胃黏膜保护剂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遵医嘱,切勿长期过量使用,以免引发其他副作用。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胃黏膜保护剂作用机制及在临床的应用

挥其 对 胃黏膜 的保 护作用 。在 根除 H. yo i p lr 治疗
时 , 糖 铝 能 延 迟 胃 肠 道 对 抗 生 素 的 清 除 并 抑 制 抗 硫
生素 的吸 收及 降 解 , 得抗 生 素 浓 度 增加 , 与抗 使 并 生素 形成 复合 物 直 接 聚集 在 H. yoi 面 , 而 p lr 表 从
高 胃黏膜 中前列 腺 素的生 物合 成能力 , 善 胃黏膜 改
血 流 。
弥散, 降低 胃液 中胃蛋 白酶浓度 并抑 制其 活性 。此
外, 铝剂 能促进 糖 蛋 白和 磷脂 的合 成 , 善 黏 膜 屏 改 障 的保护 作用 , 激 新 生 血管 形 成 , 加 胃黏 膜 血 刺 增 流量 , 刺激 P GE分 泌而加 快 胃黏膜上 皮 的修 复 , 发
胶 铋 、 椽酸 铋雷 尼替 丁等 。 构
富 。外 源性 P 对 胃黏 膜 上 皮 细 胞 有 直 接 保 护 作 G 用 , 主 要 机 制 有 : 促 进 黏 液 和 HC ~ 分 泌 ; 其 ① O3的 ②增加 胃黏 膜血流 量 ; ③刺激 胃基 底细 胞 向表 面迁 移 , 快 胃黏膜修 复 ; 提高 黏膜磷 脂 含量 , 止水 加 ④ 防 容性攻 击 因子 对 黏 膜 的 损 害 ; 促 进 Na C 一的 ⑤ 、 1 转运 , 稳定 细胞膜 和溶 酶体 膜 l 。外 源性 前 列 腺素 1 ]
疡表 面或 溃疡 基 底 肉芽组 织 形 成 一种 坚 固的 氧化
铋胶 体沉 淀 , 成 保 护 性 薄 膜 , 形 隔绝 胃酸 、 蛋 白 胃
酶、 胆侵 袭 作 用; ②能促 进 胃黏膜 P GE合成 及碳 酸氢 盐分 泌 , 改
善 胃黏 膜 血 液 循 环 , 强 胃黏 膜 的 防 御 功 能 ; 延 增 ③
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马志琳;崔梅花【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Stomach as a digestive organ , is stimulated inevitably by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harmful factors , so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how gastric mucosa resist harmful factors .At present , researches on the gastric mucosa protection have been from the system , organ and tissue levels to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In this artic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the gastric mucosa was review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related gastric mucosal protection .%胃作为一个消化器官,不可避免受到外源性及内源性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因此,对胃黏膜如何抵御损伤因子的探索尤为重要。
目前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已经从整体、器官和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与分子水平,本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开展胃黏膜保护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373-377)【作者】马志琳;崔梅花【作者单位】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消化科,北京100049;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消化科,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相关文献】1.参灵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J], 赵存方;张竟;于荣屏2.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罗哲;崔立红;3.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罗哲;崔立红4.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罗双慧; 刘巍; 曾志琴; 胡楚鹏; 许宁银; 黄安; 奚涛; 邢莹莹5.铁皮石斛水溶性总蛋白对大鼠胃黏膜损伤及炎症反应的保护机制研究 [J], 张婉迎; 白雪媛; 杨俊杰; 韩冰; 张巍; 王思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2 胃黏 膜 上 皮 细 胞 层 防御 机 制
合成 来降低应 激性 胃溃疡 的黏 膜损伤 ; 古 丁( 尼 吸烟 ) 可 以通过抑制 胃黏膜 中的谷胱 苷肽 与黏 液 的水平 来介 导 胃溃
疡的发生 [ 。
由此 可见 , 胃黏 膜 黏 液 层 是 众 多侵 袭 因子 和 保 护 因子 共
同调控 的靶 点 , 它在 胃黏 膜上 皮 细胞表 层 防御 中起 重要 作
易定 居 于黏 液 凝 胶 层 , 产 生 小 茵 落 , L S成 分 可 以 明 显 并 其 P 地 降低 黏 蛋 白 的 合 成 反 应 , 导 细 胞 凋 亡 , 低 凝 胶 层 厚 诱 降 度 ;G P s可 抑 制 基 础 胃 酸 及 刺 激 性 胃酸 的 分 泌 , 进 胃 黏 促
膜 细 胞 黏增 加 N 的 精 O
是糖蛋 白, 由两种 不 同的黏 液重 叠而成 , 其 一种 来源 于黏 膜
表层细胞的分泌 , 另外一种 则由泌酸腺 、 门腺 、 贲 幽门腺 的液
腺 细 胞 分 泌 所 形 成 。作 为黏 膜保 护 的 第 一 道 防 线 , 液 凝 黏 胶 构 成 胃十 二 指 肠 黏 膜 的 物 理 保 护 屏 障 , 的 润 滑 作 用 可 以 它 减 少粗 糙 食 物 对 胃黏 膜 的 机 械 损 伤 。此 外 , 液 凝 胶 层 和 上 黏 皮 细 胞 分 泌 的 碳 酸 氢 盐 还 可 以 有 效 的 阻挡 H’的 逆 向 弥散 。 当H 从 胃腔 向黏 膜 扩 散 时 , 黏 液 凝 胶 层 中 不 断 与 从 上 皮 在
维普资讯
・
3 4・ 3
广东医学 20 年 2 第 2 卷第 2期 G a g o gMei l o r a F b 2 0 , o 2 , o 2 08 月 9 u nd n dc un l e . 0 8 V 1 9 N . aJ .
胃黏膜保护剂临床应用进展

英文名别名产品名称分子结构分子式C9H7Cl2N5分子量256.09CAS 登录号57381-26-7物理化学性质密度 1.572熔点268-269°C胃黏膜保护剂临床应用进展生理状况下,胃黏膜不断受到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损伤,由于胃黏膜自身有一系列保护机制,包括黏膜前、黏膜和黏膜后保护,使得胃黏膜在形态和功能上能保持完整。
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害时,即使各种损害因子无增强,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也可出现明显损害。
胃黏膜保护剂能明显增强胃黏膜保护能力,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黏膜保护机制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胃黏膜保护剂应用于临床,使胃肠道疾病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
传统胃黏膜保护剂◆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PG)是由必须脂肪酸合成的二十碳的氧合脂肪酸。
PG不能在细胞中贮存,当需要时由细胞内一系列酶促反应迅速使花生四烯酸转化成PG。
外源性PG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有:促进黏液和HCO3-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刺激胃基底细胞向表面迁移,加快胃黏膜修复;提高黏膜磷脂含量防止水容性攻击因子对黏膜的损害;促进Na+、Cl的转运,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
外源性前列腺素口服后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迅速消化分解,不能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而人工合成的PG衍生物可以耐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口服后可以发挥其抗酸和细胞保护作用。
目前上市的PG衍生物有米索前列醇(MP S)、沙前列醇(rosaprostol)、恩前列腺醇(enprostil)。
动物实验表明,预先或同时给予MPS可以防止大剂量阿司匹林、无水乙醇、强酸和强碱诱导的胃黏膜出血和溃疡形成,且这种作用和胃酸分泌抑制无关。
临床使用MPS800微克/天,十二指肠溃疡4周愈合率达60%,胃溃疡4周愈合率达64%,和H2受体拮抗剂无显著差异。
在使用NSAID时同时加用MPS,4周胃溃疡发生率为0,而未加用MPS组胃溃疡发生率为4%。
临床常用胃溃疡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胃溃疡的治疗 将更加精准、有效、安全,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内容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 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胃溃疡的药物 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总的来说,胃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主要体现在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促 进胃黏膜修复药物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发展。这些药物不仅提高了胃溃疡的 治疗效果,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独特的,因 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多新型的、更有效的药物 出现,为胃溃疡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预后。也希望医学界能更深入 地理解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胃溃疡药物研究现状 及进展
01 研究现状
03 结论
目录
02 进展与趋势 04 参考内容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 多、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临床上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 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治疗胃溃疡。本次演示将介绍这些常用胃溃疡药物 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熔融沉积建模是一种以熔融态塑料为原料的3D打印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设备 成本低、无毒环保、操作简单。然而,FDM技术的打印速度较慢,且对丝材的 要求较高,不适合大型FRCs的制造。
1、性能评价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产品的性能评价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热性能、耐腐蚀 性能等方面。其中,力学性能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包括拉伸强度、压缩强 度、弯曲强度等。常用的性能评价方法包括试样拉伸测试、三点弯曲测试、四 点弯曲测试等。
胃内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的机制

胃内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的机制胃是我们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储存和分解食物的作用。
然而,胃黏膜受到各种因素的侵害,容易受到伤害和损害。
幸运的是,我们的身体拥有一系列的机制来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从而维护胃的健康功能。
胃内的黏液层是保护胃黏膜的第一道防线。
黏液层由黏液细胞产生,主要由黏液蛋白和盐酸组成。
黏液蛋白具有黏附和润滑作用,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防止胃酸和消化酶对胃黏膜的直接侵害。
盐酸则能够提高胃内的酸度,有助于杀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
胃黏膜细胞的快速更新也是保护机制之一。
胃黏膜细胞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能够迅速代替受损细胞。
当胃黏膜受到损伤时,干细胞会迅速分裂并分化为新的细胞,填补受损区域。
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使胃黏膜能够及时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
胃黏膜表面还存在一层细菌群落,称为胃黏膜菌群。
这些菌群能够与胃黏膜细胞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共生关系。
胃黏膜菌群通过产生抗菌物质和竞争营养物质等方式,阻止有害细菌的侵入和繁殖,从而保护胃黏膜不受细菌感染引起的损伤。
饮食习惯也对胃黏膜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结构,多样化的食物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同时,一些食物如蜂蜜、芦荟等具有抗炎和修复作用,可以帮助胃黏膜更好地恢复。
生活方式也对胃黏膜的保护起到一定的影响。
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胃黏膜的自愈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减少对胃黏膜的伤害。
总结起来,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包括黏液层的形成、胃黏膜细胞的快速更新、胃黏膜菌群的稳定和合理的饮食结构等。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维护胃的健康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对胃黏膜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保护胃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研究发展胃粘膜保护(或防御)的概念是指各种损伤因素所引起的胃粘膜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胃粘膜保护是一种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屏障作用。
当外来的或内在的刺激物作用增强时,粘膜保护能力也随之增大,即便粘膜发生损伤,也能快速修复,从而维护粘膜的完整性。
粘膜保护涉及神经、体液、血液、生长因子和免疫等调节机制。
多种调节机制形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网络体系。
美国Wallace[1]将此网络体系分成5级。
第一级包括分泌到胃腔内的各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物质,如碳酸氢钠、粘液、免疫球蛋白及有关抗菌物质(乳铁蛋白)和表面活性磷脂等;第二级是指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形成的紧密连接能显著抵抗H+的逆向扩散,上皮一旦受损还能进行快速重建与修复;第三级为粘膜的微循环,包括体液、血液、神经介质及其调节等;第四级是指粘膜的免疫系统,包括“警戒”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最后一级则是粘膜损伤时,上皮和腺体的修复和生长。
各级防御制相互调节,共同维护胃粘膜的完整性。
本文将近年胃粘膜的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粘膜一碳酸氢盐屏障(粘液一HC0 3—屏障)粘液一HC03—屏障是胃粘膜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且是胃粘膜防御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理条件下,HC03—主要由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组织学研究表明胃粘膜毛细血管壁上有多个微孔,能使HC03—容易透过壁细胞基底膜转运到上皮表面,使上皮细胞形成一个PH梯度,能够有效防止食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害。
刺激HC03−生成可通过:1)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产生的保护性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和一氧化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释放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0),两者都可刺激HC03-分泌。
2) 神经介质的释放,如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atinal peptide,VIP)、垂体腺苷酸环化活性多肽、乙酰胆碱和褪黑素,也能刺激HC03—分泌[2]。
胃粘膜急性损伤后,大量组织液和HC03—渗透到胃腔内,中和腔内胃酸,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快速修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中性环境,有利于胃粘膜损伤后的修复。
基础状态的HC03-分泌量极小,最大分泌量也仅为H+最大分泌量的2%一20%。
如果分泌的HC03—直接进入胃液中,分泌的HC03-对胃内PH值显然不会有太大影响,近年发现在胃粘膜表面有一层厚度约400um的紧贴上皮细胞的连续的粘液凝胶,粘液是由胃表面黏液细胞分泌。
粘液细胞有强大的修复和更新能力,平均3—5天更新一次[3]。
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糖蛋白分子是聚合体,互相重叠形成粘稠的不溶于水的凝胶,贴附于胃粘膜表面并形成黏液层,此层将胃腔与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面(胃腔内)搁开,与来自血流的或来自细胞内代谢产生的HC03一道,构成屏障作用。
粘液凝胶作为保护屏障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结构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粘液层不是流动层,H+在其中扩散极慢,有利于与HC03—向胃腔内渗漏,使HC03-中和腔内胃酸在胃黏液内进行,故在粘液层胃腔面(PH接近于2)和上皮逆乡弥散,从而保护胃粘膜免疫酸的侵蚀。
此外,由于胃粘液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使粘液凝胶层能牢固粘着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胃机械消化过程中,粘膜屏障损伤和固体食物推进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磨损能有效的被粘滞性润滑剂一粘膜层所消除[5],以保护胃粘膜屏障的完整,因而粘液层对胃粘膜屏障有机械保护作用。
Fiemstrom和Garner等测定近黏膜表面的PH梯度证实,粘液凝胶对分子和离子可以自由通透,但蛋白酶和分子量大于34KD者则不能通透,形成了快速分泌H+和胃蛋白酶的胃腺与腔面的静水压力,使分泌物能穿过薄层粘液而进入腔内,而粘液的流体性质也使它在分泌停止后能封闭粘膜表面,有效抵御胃蛋白酶。
2.胃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屏障是胃粘膜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损伤后的快速迁移、增生修复和基底膜为上皮修复提供结构支撑。
胃腔内H+进入胃粘膜上皮组织,只有跨细胞通道和细胞旁通道。
胃粘膜上皮细胞胃腔面的细胞膜由脂蛋白构成。
胃腔内H+不能通过细胞膜顺浓度梯度逆行扩散进入细胞内,避免了细胞内PH的降低。
实验证明胃粘膜上皮细胞膜,其腔面膜的通透性比底膜的通透性小。
也就是说跨细胞通道对H+的进入,已经变得狭窄或阻塞。
至于细胞旁通道则由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而封闭。
紧密连接是由粗细不等和结构复杂的膜蛋白条索组成,通透性较大[4]。
3.胃粘膜上皮的更新胃粘膜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是机体中细胞更新较快的组织之一,衰老的细胞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被清除,并通过位于胃颈部的干细胞增殖分化进行补充,胃粘膜结构保持完整和粘膜损伤后的及时修复是胃粘膜保护机制的重要方面,许多胃粘膜病变的发生、发展都和细胞更新过程发生异常有关。
胃粘膜上皮的更新包括快速上皮整复和上皮的增殖。
胃粘膜表层上皮受损脱落后,如果粘膜深层的微血管保持完整,胃小凹及粘液颈区的健康细胞即伸出扁平伪足,沿裸露的基底膜表面移行,将裸露区域完全覆盖,形成细胞间紧密连接,使上皮层恢复完整,这一过程称为“快速上皮整复”。
“快速上皮整复”由于不需细胞繁殖分裂,因此比再生或愈合迅速得多,大大加快了粘膜上皮缺损的修复,随后再由增殖区细胞的再生产生新细胞加以代偿。
“快速上皮整复”需基底膜必须完整,它是细胞移行的基础;暴露的基底膜上方,首先要有粘液样罩膜遮盖,罩膜下微环境的PH 须保持在5—6范围。
细胞只有在这种酸碱条件下,才得以移行。
粘液样罩膜由粘液、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和血液成分(主要为纤维蛋白)混合形成。
罩膜下适度PH的维持,则全赖粘膜血供的充足和及时[4]。
胃肠粘膜其完整性的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有赖于上皮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动态消长平衡。
细胞凋亡是由内在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方式。
与细胞坏死不同,它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在正常胃粘膜上皮更新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胃肠粘膜存在着细胞凋亡,从胃腺底部到粘膜表面都可见到凋亡小体[8]。
但如细胞凋亡过度而细胞增殖受抑必将破坏粘膜的完整性,最终造成粘膜损伤,如应激性粘膜损伤的发生即与此有关。
近年来研究显示N0对细胞凋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9],即生理条件下的低水平N0通过不同的机制及在不同的水平阻断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有助于维持这种平衡,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而病理状态下产生的高水平N0压制了细胞内的保护通路,使促凋亡因素处于优势,导致某些类型细胞凋亡。
4.表面活性磷脂wasscf等人提出,胃粘膜表面和胃粘液中活性物质甘油糖脂和磷脂是胃粘膜保护机制组成成分之一。
胃粘液磷脂组成一道疏水性屏障。
磷脂分子中铵离子和磷酸分子间形成氢键,使磷脂单分子层与胃粘膜表面之间形成很强的粘着力。
实验发现大鼠损伤后,其胃粘膜表面粘液凝胶层中总磷脂明显减少。
外源性双饱和卵磷脂混悬使0.6mol∕L盐酸所致的胃粘膜溃疡指数和溃疡面积与溃疡总面积之比值变小。
电镜细胞化学研究发现,正常大鼠胃表面上皮粘液层中邻脂结构破坏,缺失。
此外,还发观粘液层缺失部位在损伤后1h时已由磷脂形成的结构覆盖,故认为磷脂在胃粘液中与粘蛋白等其他成分一起或单独阻碍胃腔内H+逆弥散,发挥胃粘膜屏障作用。
5.胃粘膜血流量(gastric mucosal blood fiow,GMBF)胃粘膜血流不仅可以向粘膜上皮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同时还带走组织中多余的H+,和送来临时不足的HC03—,对细胞内的代谢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在对粘膜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中发现:毛细血管先紧靠泌酸细胞的基底膜,随后又紧贴表面上皮细胞的基底膜,而且血管壁上较大的孔,胃的壁细胞每分泌一个H+进入胃腔,同时从细胞的基底膜释出一个HC03—进入血流。
这种碱的输出称为“碱潮”。
壁细胞的碱潮很容易通过血流直接运送到表面上皮细胞的底面。
HC03—除来自碱潮外,还可来自循环血液,机体血液中含有大量的HC03—。
正常情况下,由此可见,胃粘膜血流和全身酸碱平衡状态对胃粘膜屏障的防御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
6.前列腺素PG是胃粘膜合成的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防御因子,PG的细胞保护作用包括:促进胃粘膜和碳酸氢盐分泌,促进表面活性磷脂的释放,改善胃粘膜血流量,促进粘膜上皮的更新和修复,抑制胃肠运动过强,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白细胞黏附,刺激大分子合成,稳定溶酶体,维持胃粘膜中疏基物质的含量,清除氧自由基等[11]。
PG合成的关键酶是COX,最近研究发现COX至少存在两种异构形式。
一种是结构型环氧化酶(constitutive,COX),即COX一1,在胃肠道持续表达,合成PG保护胃肠粘膜,因而认为NSAID所致胃肠道损害主要抑制COX 一1活性产生。
另一种是诱导型环氧化酶(induced,COX),即COX一2是诱生型的,在炎症介质、内霉素或各种丝裂源等的刺激下,在炎症部位表达迅速增加。
故认为由COX一2合成的PG与胃粘膜损伤后修复及抗炎作用有关。
7.一氧化碳N0即血管内皮舒张因子,是胃肠道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所释放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在胃肠活动和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N0由NOS催化生成。
根据的NOS免疫克隆,细胞定位和对钙刺激的敏感性,NOS可分为两类3型同工酶,即结构型NOS(constitutiveNOS,cNOS)和诱导型NOS(induced NOS,iNOS),cNOS需要依靠钙离子或调钙蛋白激活还原性辅酶II(NADPH)等参与反应,根据产生部位不同又可分为神经型NOS(nervousNOS,nNOS)和内皮型NOS(endothelial NOS,eNOS),后者也存在于上皮及结肠简质中。
CNOS在正常情况下持续表达,由它催化生成的N0主要起神经递质和第二信使的作用。
而iNOS只有在某些细胞因子,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TNF—a)等诱导下才表达其活性。
INOS 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受催化iNOS生成的N0较多,持续时间长,不需要钙离子或调钙蛋白参与反应,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989年,MacNaughton首次证实研究,表明[12]:1.N0可降低黏膜对损伤的易感性,促进上皮修复,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胃粘膜上皮的完整性[9]。
2.生理状态下,胃粘膜的血管系统可合成并释放N0,调节血管壁平滑肌的基础张力,从而实现其队粘膜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作用,使GMBF维持在一定的基础水平上;损伤因素作用于胃粘膜后,N0参与调节了损伤因子和保护因子的“藕连”,使GMBF 明显增加,可有效阻止粘膜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某些弱刺激作用于胃粘膜可产生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以防止或减轻随后给予的强刺激所致的胃粘膜损伤的发生,N0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GMBF介导这一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0可迅速弥散至黏附于血管内壁上的血小板内,抑制其黏附,聚集阻止血栓形成,保持血管通畅;内源性N0可明显抑制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