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笔记整理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笔记视听语⾔笔记第⼀讲⼈的视听感知特性视觉暂留现象⼈眼观看物体时,感觉到物体的像.当物体移去时,是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即消失,⽽要延续⼀段时间,⼈眼的这种特性称为”是觉暂留现象”.1825年英国⼈帕⾥斯”幻影”转盘.1829年⽐利时物理学家普拉托的发现:视觉暂留现象的时间为0.1-0.4秒(具体值因⼈⽽定) ?电影的⼯作原电影中图像的基本单位为格,摄影机的拍摄频率和放映机的放映速率均为24格画⾯/秒电视的⼯作原理重要概念:1帖:视频影像中最⼩单位的单幅静态画⾯,相当于电影胶⽚上的⼀格画⾯2帧率:即画⾯更新率,是指视频格式每秒钟播放的静态画⾯数量(中国电视25帧/秒)3像素:任何⼀帧图像都可以划分成许多⼤⼩相等⽽明暗、⾊调不等的最⼩单位,这些构成视频画⾯的最⼩单位称为像素⼆.似动现象在⼀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们在静⽌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德国⼼理学家韦特海默三.⼼理补偿机制⼼理补偿是指银幕上没有完成的形象,观众根据⾃⼰⽣活的经验在他⼼⾥上把它完成了,这就是观众的“参与”⼼理补偿机制让观众看到了屏幕上没有的东西。
实现⽅式之⼀:情感认同库⾥肖夫实验实现⽅式之⼆:省略运动(1)常规运动(2)创造性运动实现⽅式之三:利⽤声⾳实现⽅式之四:镜头队列第⼆讲镜头镜头的三种含义1 物理学中的“镜头”2拍摄的谈到的镜头3摄影机每⼀次从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那⼀段连续画⾯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段画⾯分镜头剧本导演根据⽂学剧本和导演的构思,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分切为⼀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的⼯作剧本第三讲景别⼀、景别的概念被摄主体在画⾯框中所呈现出的⼤⼩和范围五分法: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阔空间、开阔场⾯(乡村⽥野)全景:⼈物全⾝或场景的全貌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特写:肩部以上或被摄对象细部注:1景别所划分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2中近景:腰部以上,俗称“半⾝像、半⾝镜头”⼆、各种景别的作⽤(⼀)远景的作⽤:1表现较开阔的场⾯,如群众集会、战争场⾯等2展⽰⼈物活动的环境空间3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4⽤在影视段落开头和结尾,形成舒缓的节奏。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①什么是视听语言:以视听为载体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视听元素:影像,声音,剪辑特征:(全媒体全渠道的融合性,重共享重反馈的交互性,纪实与虚拟的两极化发展,艺术创作的虚拟性)②视听语言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特征):一,逼真性(精确还原现实世界,重现幻听渴望。
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使人产生快感,造就质感质感即信息,使人产生快感,造就感染力)二,幻觉性(运动幻觉与立体幻觉)光波与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视觉暂留原理。
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机制。
视觉暂留(视觉后像):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电影胶片每秒24格的速度匀速转动,每秒24帧。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一事项。
心理补偿机制: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电影创作流程:前期筹备阶段(选择剧本,组建创作班子,分镜头剧本。
)实拍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视听作品: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实际拍摄: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上述各元素并非孤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形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分析影像的基本方法:文本分析(分镜头分析,截图截取片段分析,机位图分析)背景资料阅读(导演的个人背景作品,创作的背景,文本的时代背景)画框:又叫景框,封闭的四边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③画类空间,画外空间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影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④构图一,概念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被摄取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题型:1、单选 15题(15分)2、填空 10题(10分)3、名词解释 5题(15分)4、简答 5题(30分)5、论述题 2题(20分)6、案例分析 1题(10分)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第一节1、视听语言定义:(P2)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第三节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6、动画电影的发展:(P6)⑴1824年。
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著配乐提名。
方刚亮《视听语言》笔记

第一讲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电影:1、是造型和叙事2、是空间和时间一、单镜头时期1889 乔治.伊斯曼50英尺/ 1895 卢米埃尔技术主义——爱迪生基本特征: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事件;4、全部是单镜头。
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的参与降到最低——选择)二、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电影特技基本特征: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依靠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审美——“表现美学”——二十年代高潮《卡里加里博士》、《水手奎赖尔》;5、有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6、开始商业操作;7、电影的另一大特征出现:假定性和故事性(不是事件)三、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1904 鲍特《火车大劫案》分场景十四场戏出现了分镜头、特写特征: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2、平行蒙太奇;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四、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出现系统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诞生》制作10万美元、12本、1200多镜头(中国现今故事片9本600-800镜头)特征:1、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 “最后一分钟营救”——最电影化的一种手段/ 《党同伐异》;2、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广泛而交叉使用);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歧视电影的本体(文本)与泛文本/ 泛文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党同伐异》/ 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六、未来电影语言倾向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①电影的诞生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2、电脑在电影中的应用工具式三维电脑——三维电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写实(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业赏析:93级毛小睿《地下铁》95﹒04﹒20封闭狭小的空间,两个可能相互吸引的陌生人发生的事情(通俗模式——虚无结尾)结尾一组空灵的镜头93级王海啸《日子》对于风格的坚持/ 寻找视觉点“喷水” / 镜头的使用——“一顺” / 强大的镜头(女孩面对镜头,结束与观众的隔绝,试图沟通)艺术化的东西都是推向极至、绝对的。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笔记第一章画面(一)镜头元素一、景别分类:大远景、大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满景、远景、全景、中近景大远景:1、尽量通过景物与人物的布局、色彩、明暗关系、线条等有机构成,造成整体的画面情绪。
画面的重点是用景别形成一种画面情绪与气氛。
2、清楚地表达环境规模、空间范围、地域位置、人物位置关系、主体运动方向,使环境能独立地表达出视觉效果。
3、从根本上讲,要形成画面的透视效果。
4、多采取静止的画面形式。
远景(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与大远景相比,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大全景(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人物与环境同等重要。
1、大全景的使用要和整场戏的处理全部考虑,符合整场戏的节奏。
2、往往用再段落的开头,以表达全名的空间关系。
3、在构图时,主体的线条要与其他线条搭配。
4、这种景别的剪辑往往会影响到前后镜头,往往在其他镜头的处理中,要考虑视觉连贯。
全景1、是每场戏拍摄的总角度。
2、在构图中,人不能够顶天立地。
3、明确表达出场景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建立起人物与环境关系。
4、人物身上的环境光效变化要准确统一。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1、突出人物——从光线、色彩、明暗、虚实等方面。
2、尽量避免单人画面,采用双人或多人画面。
3、中景画面的目的是叙事,多用于表现对话的人物。
4、准确在中景画面中表现人物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必须与镜头调度,拍摄的方式方法一起考虑。
5、在构图上,防止产生视觉呆板,避免产生线性或并行排列,可以改变前后景关系与前后变化,也可考虑改变镜头焦距来改变画面背景的虚实。
近景(人物胸部以上)1、近景取其质——人物的神态表情。
(给人物的手势留有一定空间;人物的上身形体,特别是肩部,不能破坏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范围不能太大,否则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2、近景画面是肖像画面,要考虑人物最佳角度的选择。
3、构图中对平、仰、俯视三种角度的运动要谨慎。
既要考虑人物肖像的完美,又要考虑人物形象鲜明,同时还要注意画面之间的连接。
[转载]周传基老师的视听语言讲座笔记
![[转载]周传基老师的视听语言讲座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1f99d3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8.png)
[转载]周传基老师的视听语言讲座笔记课堂笔记(1)1.观众在第一个镜头上的关注点尽量和下一个镜头的关注点在构图上位置相同,甚至是颜色或是形状也是相似的,这样两个镜头衔接起来比较自然,虽然老师没明确提出来,但是我看到的就是这样,大概是因为观众的注意力不会在整个画面上游荡,不会很累。
2.那个似乎是动物保护协会的广告,兽夹在前景,小狗在后面走来走去,画面开始的时候观众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便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就做出了一个预测,就是小狗可能会有危险。
在广告进行语言说明的时候,随着小狗慢慢接近兽夹,观众也在边听边做心理准备,最后自己把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广告戛然而止,只有一个暗示结果的音效。
试想如果把夹子和小狗的位置换一下,或者没有小狗走来走去的那一段的话,效果是什么样子了?3.“什么叫看电影?看电影就是看到了银幕上没有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运动。
4.“似动现象”——电影的原理5.关于活空间和死空间的问题,个人认为电影和室内的综艺节目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6.利用人们的视觉习惯可以让人们看到画面上没有的东西。
7.“注意法国的电影,摄影机在不停的动。
”……摄像机的运动指的是什么?如果光是空间上的运动的话,摄像机不可能不停运动的。
8.电影的另外一个特性是谁都看得懂。
9.“电影最重要的是感觉,别往里分析,没那么多深刻的东西。
”呵呵,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的确就是那么回事。
我刚刚接触艺术电影的时候就总是使劲想电影里蕴含的哲学道理等等,看得都睡了还再使劲想这些问题,刚刚忽然似懂非懂的知道一件事情,电影里最重要的是运动。
10.关于汽车是否出画的问题,利用人们的心理补偿来进行镜头的剪接。
先给一个提示,或者行动可能带来的结果,然后让观众自己将镜头补上,不给结果马上接下一个镜头,这才是流畅的剪辑。
如果每一个镜头都给出完整的答案的话,镜头之间则是断开的。
11.电影的三个特点之三,“不可抗拒”。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ⅰ景的分类:①依照景的来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虚拟;②依照景代表的空间性质,内景、外景、合成景观;③依照景相对于拍摄主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前景、后景、背景、满景;④依照景在画面中所占的空间大小(比重),远、全、中、近、特。
ⅱ景的作用:①景可以体现一个特定的时空②景可以描写人物的心里③景可以寄托作者的感情或评价⒈景别⑴像景别及划分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⑵几种常用景别①远景划分:广阔的空军或广大的人群,人很小作用:环境描写、交代故事背景、营造氛围、揭示人物内心②全景:划分:人物的全身或完整的场景作用:表现一定范围的情景、人物活动、人物关系③中景划分:人物膝部以上作用:展现大半身动作、表情、关系;过渡镜头④近景划分: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作用:表情清楚,更容易使观众介入;人物的情感活动⑤特写划分:人物肩部以上或物体细部作用:强调、突出、抒情⑶物像景别大体以人的身高标准,模仿人的视野。
⑷景别的心理意义景别代表的就是人和他看到的物体的远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感受,例如景别越近就越有亲切感,而越远则感情越淡。
景别的选择也关于安全的感受,处于安全的本能。
模拟人的视觉习惯。
⒉角度①正面:最平常的角度,可以获得最全的信息,个体的外貌、立体的全貌,即最普通的角度。
②斜、侧面:关注于一种美感,侧面不利于拍面部表情,更适合拍动作。
如果拍表情又要拍动作则就用斜侧面。
③反侧:拍动作前提又增加神秘感。
④反面:制造神秘感,并不适合表现动作。
ⅱ垂直(高度)仰、平、俯①仰拍:(从低处向高处拍)给人以心理上的崇拜、英雄、伟大、恐惧。
②俯拍:(从高往低看)给人物心理上一种渺小,可怜、压迫、无力反抗(敌人),也可制造喜剧、讽刺效果。
⑵镜头所摹拟的视点——心里角度ⅰ客观镜头:剧中人物的视点(恐怖片、心理片)ⅱ主观镜头:模拟观众的角度,摄影师旁观的角度(不做判断、不言好恶)ⅲ反应镜头:表现人物的反应,可拍成主观镜头也可是客观镜头。
视听语言知识点归纳总结

视听语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视觉语言知识点1. 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图像处理的方式改变或者加强图像的特定属性,使得图像在特定的应用领域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 视觉匹配视觉匹配是指在处理图像时,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匹配。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图像的特征点、轮廓、颜色信息等来进行视觉匹配。
通过视觉匹配,我们可以实现图像的对齐、配准、跟踪等功能。
3. 视觉识别视觉识别是指根据图像的特征来识别图像中的物体。
常见的视觉识别技术包括目标检测、目标跟踪、人脸识别等。
通过视觉识别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车牌识别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应用。
4. 视觉跟踪视觉跟踪是指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目标进行跟踪的过程。
通过视觉跟踪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目标的实时定位、轨迹的追踪等功能。
视觉跟踪技术在自动驾驶、无人机航迹跟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 图像识别图像识别是指通过对图像的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图像内容的识别和分类。
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图像搜索、图像检索、图像分类等领域。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智能手机的人脸解锁、智能家居的动作识别等应用。
6.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特征的区域的过程。
图像分割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目标检测、图像检索等领域。
常用的图像分割方法包括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区域生长等。
二、听觉语言知识点1. 语音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是指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包括语音采集、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增强等。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在通信、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声音识别声音识别是指根据声音的特征对声音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础概念第一节景别与构图景别:画面的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景别是一种最重要的最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
景别的特性和影响因素:1.景别的强制性是指摄影者和剪辑者对客观世界和观众的双重强制,对景,对人取景范围的强制性。
叫人看什么就看什么的强制性。
2.距离与景别1)首先表现在直接影响画面间的景别及其内容含量2)其次通过改变距离和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获得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结构以至能改变画面内容含义。
景别的五分法。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作用:被摄主体只占用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位于远处或深处相比大远景,远景的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
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1.展现场景全貌2.场景段落的总角度,具有定位的作用3.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4.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5.场景段落的开始或结尾镜头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1.以描写为主,兼顾叙述和描写双重功能的构图景别2.在叙事作品中,中景多用于展开情节,能完美地显示人物手势动作和面部情绪,可以清楚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特定关系。
有利于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展开故事和矛盾冲突。
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1.一般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2.人物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居于画面的主导位置3.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成为表现的主要部分,通过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近景1.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的取景到腰部以上。
2.近景和中近景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表现相对的物体或人物表情。
暗示物体或人物表情的意义。
特写:局部以上被摄对象细节特写镜头是将演员细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强调出来,因而增加其重要性。
常具有象征意义。
大特写则更进一步,甚至只表现某人的局部,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直接影响暗示观众心理。
1.展现人物神情,揭示内心世界2.表现人体某一部位和突出物体的细部特征3.戏剧转场4.表现动作,突出视觉冲击力5.引起节奏上的变化6.特写镜头的残缺不完整,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空间7.具有强迫性的指向作用,有效约束了观众的注意力。
景深与焦距1.短焦镜头(广角镜头)焦距35mm的是短焦镜头短焦镜头使拍摄空间的范围变大,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特点,夸张了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优点:有利于在较近距离拍摄全景,远景,展示大范围景物全貌和大环境有利于展现主体环境氛围有利于画面内容信息含量有利于近距离抢拍2.中焦镜头35mm-50mm这种镜头能还原人对空间的视觉透视感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3.长焦镜头50mm-250mm的镜头这种焦距镜头把空间的纵深感压缩,前景后景的距离被填平,背景虚化,长焦镜头适合呈现远处的主体细微状态,也适合让人物从环境中突出出来,塑造人物形象。
4.大景深镜头又称为深焦距全景深由远及近被摄景物在画面中表现为全部清晰的影像,为扩大前后的纵深清晰度,常用短焦镜头结合其他条件产生大景深效果。
景别的意义:1.暗示描绘电影空间2.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3.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个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构图实际上是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和对空间的重构。
特点:1.系统性2.动态性3.视听同时性4.现场一次定型意义:1.准确传达形象特征,形式感,美感—造型性2.突出主体形象——叙事性3.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象征性内容: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处于中心地位陪体——是指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陪衬出现的人或物环境——指围绕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和后景两个部分。
环境中的前景、后景的作用前景:位于被摄主体之前,离摄像机最近的景物1.使构图赋予变化,增加视觉美感2.增加画面层次,表现空间深度3.具有表意作用,传达一定含义后景:与前景相对应,靠近主体后面的人或景物1.多层次景物造型效果,增加空间深度感2.表现人物、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3.表现人物的职业特征,兴趣爱好等。
(书房内采访)构图的形成单意构图和多意构图单意构图只表现单纯的一花一物,内容和形式单一而明确,也称单构图多意构图则是通过画面变化表现两种以上含义,传达较多的信息。
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静态构图以被摄主体不变,造型元素结构不变和摄影机位不变为特点。
动态构图是以被摄主体或镜头活动,使画面结构发生连续不断变化的构图形式,也属多意构图。
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
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封闭式构图称为传统构图,强调精心经营,巧妙布局框内的画面。
开放式构图称为不完整构图,不对称构图,不受传统构图观念约束,追求别具一格视觉冲击力。
构图的原则美学原则1)突出主体位置:寻找趣味中心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1.几何中心2.视觉中心、趣味中心、九宫格九宫格构图画面布局的四种位置:中央、两边、上方、下方面积角度2)合理运用线条及几何形状直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水平线:给人平稳、宁静、和平、明朗、开阔的感觉垂直线:给人耸立、刚直、紧张、权力和庄严、居高临下的感觉斜线:是一种富有活力的线条,动感十足,具有一种冲破阻力的力量。
曲线:象征着大海般流畅的运动,象征着优雅,色情和丰产蛇形线:流动感很强,可有力地表现其场面的深度感和空间感动力线:在影像中,有一种表达动势的线,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隐形的,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一种动势,这种线条把观众的目标中心引向趣味中心。
构图中的几何形状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稳定、死板、保守3)画面的均衡以画面中心为支点,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下,左右所表现的影调、明暗、色彩、深浅、冷暖、形状大小、位置高低、远近、疏密、影像虚实等在布局上求得视觉重量的平衡为均衡。
起幅与落幅的构图是运动画面的主要构图点。
起幅是运动镜头开始时的画面,落幅是运动镜头终止时的画面。
美学原则注意事项1.主体不要居中2.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3.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4.主体不要过分孤单,主体、陪体应该注意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5.人或物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导,应有疏有密。
6.画框内的构图,基本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地平线通常在画面中下部。
7.被摄对象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角度。
主题服务原则单个构图必须服从于整个作品,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表现好的主题,要努力设计最适合,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
为了主题服务原则,有时要有意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
动态变化原则在运动画面中,摄影师要抓住主要因素来变化构图,始终注意运动的方向,速度和节奏等导致的变化。
1.预留活动空间2.视觉空间角度定义:摄影角度是摄影机拍摄时的视角,即摄影师构图时运用摄影机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画面拍摄位置,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决定。
作用:1.是一种重要的画面造型手段2.体现人物的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3.角度的确立会导致影片中视觉风格的形成拍摄角度的发展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1.摄影角度伴随着电影的发展而变化。
2.角度对观众的观片心理影响3.摄影角度与画面的关系。
拍摄角度分类:垂着平面角度——平拍、俯拍、仰拍平视角度:摄影机与人眼相等的高度拍摄所获得的角度。
作用:1.获得画面平稳的效果,但过于平稳使画面不生动2.客观,电视新闻的视角。
3.平民视角,平等的交流。
俯拍角度:摄影机高于被拍主体的视平线。
俯拍画面中,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上部或上部画外。
1)俯拍高度强调环境的空间概念,人物在其中的位置关系,宏观表述。
2)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轨迹。
3)展示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对峙4)渲染情绪,孤单,渺小,茫然,压抑。
仰拍角度又称仰角度,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低于拍摄主体的视平线。
仰拍能够突出展示人物主体和运动,有特殊的造型效果。
低角度的仰拍有效地传达了某种夸张的意味。
1.净化背景,突出主体2.仰拍垂直线条的物体,可以强调其高度3.仰拍跳跃,腾空的动作,增强视觉冲击力4.产生变形效果,线条向上汇聚角度的分析路径:视觉变化—构图形式发生变化—画面意义变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水平平面角度(摄影方向)正面角度:面向观众,形成跟观众正面交流的关系,面对面作用:同主观镜头一样,是被摄主体的主观视点侧面:1.勾画出被摄主体侧面轮廓形象2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强烈动感3适于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能够兼顾双方的神态,动作。
4.表现双方之间的冲突,力量的对抗背面悬念,神秘气氛,给人联想的空间背面具有沉默含蓄的力量观众视线方向与被摄对象一致,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感心理角度客观性角度:是指人们日常观察景物习惯而进行拍摄的构图角度,是叙事作品普遍选用的拍摄角度。
摄影角度的隐喻功能摄影角度的隐喻功能除了具有表现纪录性的画面内容和再现现实之外,它还会体现画面的潜在内容,在揭示影片的内在价值,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起到极大的作用。
仰拍俯拍角度的隐喻功能更明显拍摄角度的造型功能1.摄影角度与光线2.摄影角度与画面影调关系3.~与构图4.~与镜头焦距5.~与运动镜头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连续镜头中通过改变摄像机机位和角度,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
镜头运动的种类:基本种类:推、拉、摇、移。
此外还有:升降跟,综合。
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综合运动推镜头是沿摄像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拍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是主观视点镜头中的常用手法。
推镜头的特征和作用1.形成视觉前移的镜头效果2.突出主体,表现细节,强调重要的情节因素。
3.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环境。
4.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影响运动主体的动感。
拉镜头是沿着摄像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远离式的拍摄,画面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拉镜头是一种镜头视点的远离。
推拉镜头时注意:1 目标明确2起幅落幅完整准确3主体中心位置速度和情绪节奏一致.摇镜头摄像机机位不作位移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拍摄方向可变动的功能,机身做上下左右的方向变化的镜头运动方式。
功能:1.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2、表现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3、表现运动的主体4、利用摇摄的方法拍摄主观性镜头。
(回忆、经历)移动镜头:指摄像机镜头沿一定的拍摄方向边移动边进行的拍摄所获得的镜头画面形式。
1.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
2.表现复杂的场景3.表现出真实感和现场感拍摄要求:1.注意保证画面的技术要求。
2.注意画面节奏的表现。
3.注意随时调整焦点。
跟镜头:跟摄是摄影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所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跟镜头。
作用:1.不间断的表现运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