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中国的历史读物很多,如《三国志》、《杨家将》、《水浒传》、《孙子兵法》等,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孙子兵法》了。

《孙子兵法》分为几章,有作战篇、谋攻篇、火攻篇、军形篇、地形篇······。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谋攻篇,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南宋有名的名将韩世忠大战金兵的事,当时韩世忠只有八千人,而金兵却有十万人,韩世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使强大的金兵全军覆没。

我很敬佩韩世忠的聪明才华,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面对强敌时,要认真分析敌我两方的具体情况,比较两军的优劣悬殊,弥补自己的不足,准备充分后,主动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百战百胜。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看到了整个战场的全过程;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古代将军的英勇,聪明才智;读完这本书,使我变得更聪明了,学会遇到困难要使用策略来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把聪明用到学习上,生活上,一步一步的向着人生目标前进!孙子兵法读后感2春节前的那几天,我被爸爸书柜里的6本《孙子兵法》系列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套丛书图文并茂,有原文、译文和古代引用兵法的典型战例,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在生动活泼的图文之间了解历史,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着,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

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1《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

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

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

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

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

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

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

但是种种不幸并没有打到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场景令人感动。

这样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

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

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

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

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何为将?将乃明将。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精选3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精选3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精选3篇)《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精选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1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

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

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

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

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

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

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

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

“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

孙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初次读《孙子兵法》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着少年独有的“虚荣心”,为了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硬生生看了不少文学名著。

现在再读《孙子兵法》,感受到了许多幼时不曾感受到的触动。

《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长河冲毁了许多“昙花一现的经典”,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许多“坚如磐石的经典”,它们经受住了千百年的磨难,依然顽强地存留在那里,饱受磨砺的它们更是沉博绝丽。

《孙子兵法》存世两千余年,从千年来的代代相传,可以窥见其内容的精妙之处,否则也不足以支撑它的赓续。

在我个人看来,每个人对于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

把原著翻译成白话文或许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读原著。

虽然原著使用的文言文相较于白话文更难理解,但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不同的翻译方式得出的不同结果。

我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孙子的思想,但是在探索中无限接近,也可以视作一种乐趣吧。

《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策略,是我国最早的兵书。

但是,通过学习与解读,它不仅仅可以适用于战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可以运用到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是一本兵书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孙子兵法》共十三章,分别从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五个大的方面讲述孙子的军事思想。

在第一篇《始计篇》中,孙子提出,作战在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君王重道,百姓信服,天时地利皆在,将领忠心智慧有谋略,兵马充足,制度完善,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第二篇《作战篇》中,孙子讲究速战速决,忌讳作战时间过长,过度消耗人力物力。

第三篇《谋攻篇》讲到不费兵力使敌国投降是上上策,是最高明的。

此外,还要有高明的将领,能做到知己知彼,用多于敌人军队的数量打败敌方。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

《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环环相扣以制敌,蕴含了多条行军打战的黄金准则。

战国时韩非就说过,“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皆有之。

”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并赞叹不已。

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更应该研读先贤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一)练将,治卒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

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

《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

“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

“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

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

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

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

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

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

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

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

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我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

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我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我前行。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2《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数十种翻译本,流传至世界各地。

国外人士亦是视之为奇书。

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极度膜拜:“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如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自称“《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中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并且,阿特伍德“每两天就会读一次”,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我的藐小”。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公认的军事圣经,在商界、政界、军界一直被奉为必读的经典。

作为中国人,没人不知道《孙子兵法》,但真正读过,读懂的却不多,因为我们大多时间都是听人转述,传来传去,以为三十六计,守正出奇,以少胜多等等战术的奇技淫巧都来自《孙子兵法》,这可能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孙子兵法》其实是一本很无趣的兵书,它阐述的都是非常简单的道理,简单到我们会去忽视。

作为兵书它并不强调胜利,而是如何不败,如何不战。

能不打仗,尽量不要打仗。

就算打仗也要计算各种成本,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敌人最好。

用兵的最高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中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先分享自己觉得重要的两点。

1.没有目的的手段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战略的战术终将失败。

目的相当于战略,而手段相当于战术,战略不清,战术再高明也会输的一塌糊涂。

日军侵华就是非常生动的例子。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手段,而不是需要达到的目的。

如果把战争的胜利作为目的,那么就是本末倒置。

楚汉相争时,韩信伐齐,但刘邦先派去的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

韩信嫉妒郦食其以三寸不烂之舌收复齐七十二城,强行攻齐,最终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刘邦的战略是得天下,劝降、收买、攻城都是战术,哪种战术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就是好战术。

而韩信为一己私利破坏刘邦的战略,为以后的死也埋下了伏笔。

所以韩信最终死的冤吗,一点都不冤。

现在正是中美贸易大战之时,美国奉行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都已经达到国策的地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

而发展经济的核心是调动国民积极性,鼓励创新,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国民生产力。

孙子兵法读后感1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1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一):利用工作之余把《孙子兵法》读了两遍,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他诞生起到此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辩证的真理,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武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孙子兵法》能够说是中华民族5000年礼貌的结晶之一。

时间掩不去《孙子兵法》的魅力,读他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兵法》能够涉及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刻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读《孙子兵法》后的体会和感想。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说的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够不认真研究的。

再联想到我们的企业,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建五局作为国字号中央直属企业,1965年成立到2002年之间,经历了初创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94年到95年五局规模到达这一阶段最高值30个亿左右,但随后出现下滑,一向到2002年,经营规模徘徊在20亿上下,企业得不到发展,就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生活、福利,在当时的状况下,几个月拿不到工资,职工无事可做是常见现象,2003年鲁局长出任执掌五局后,迅速调整管理思路,完善企业体制,对企业进行重组,并紧盯市场发展方向,实现了三到五年时间解困脱贫、进而做强做大五局的规划目标,并高瞻远瞩透过转型发展,再加上五局信和文化的落地生根,使得五局能有这天的成就,这离不开五局各级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孙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说的是: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运输三回,军需自国内取用,粮秣就敌国征集,所以军队的粮秣就能够保证足食了。

该策略能够引申到工程项目管理上:一个工程项目做得好不好,首要一条是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务队伍的选取,我个人觉得选取好劳务队,工程目标的实现就成功了一半,同时管理上也相对要简单些,所以劳务队尽量要选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社会信誉好、管理力量强、人员综合素质高、人源充沛、业绩较好的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
《孙子兵法》中的“全”的重要程度,就如同孔子的“仁”,老子的“道”。

如果读了《孙子》以后只记得一些关于地形之类的判断方法,而没有注意到“全”的重要,那么就算是白读了。

“全”是战略,是大战略,全字是“人”和“王”的组合,清楚的表明全道才是王道。

它是“破”的相对词,所谓求全就是力求保持自己不被破坏(至少也应把破坏减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能克敌,达到斗争的目的。

“全”字在“谋攻”篇里出现七次,为“全”而“谋”,“谋”要以“全”为原则。

“故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最后孙子得出令天下人拍手叫好的结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选择,是最高理想,其结果为“兵不钝而利可全”。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

“全”才是最完美的天平,衡量着胜利的程度。

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提出“全”的思想,即显现出他宽广博大的心胸和高瞻远瞩的目光。

为什么呢?历来的将军们都认为要表现出自己军队的力量,就必须“打”,而孙子却在“全”中提出了尽量不要打,要靠总体的战略获胜,要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甚么才是孙子理解的“善”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位为国为民的将军,
怎么能轻易用兵,把国家安全和士兵的生死置之度外呢?“善”,就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战只是手段,获利才是目的,如果自己损失惨重,就谈不上获利了。

我不禁要问: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全”呢?
一,首先是尽量不战,而又能达到军事目的,即慎战原则。

慎战,是尽量避免损失的方法,避免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又能达到“胜可为”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总是战乱不断,但是瑞士作为一个小国家,却几百年没有经历战争了。

就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准备着防御敌人的袭击,就使得敌人不敢来袭击他们。

中国古代有很多“联姻”的故事,昭君出塞就是一列,其实本质就是通过联姻来避免战争的出现。

下面我举“围魏救赵”的例子说明:公元前345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10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使者去齐国请求支援。

当时大将田忌提出愿意率10万大军去与庞涓决一死战。

这时孙膑提出了不战的方法:魏国国度空虚,只需齐国向其国都进军即可令庞涓回师。

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是不战达到战的目的的典型例子。

二,然而,虽然孙子最提倡不战,但是他也感到这有时候很难做到,所以他用了大量篇幅写如何战的问题,为了取得“全胜”,几乎就写成了整部《孙子兵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全”其实是整部《孙子》的纲领和核心。

下面我就提一提战前、战中和战后:
1,首当其冲的是:不管讲甚么奇妙的战法,都需要一位合格的将领,“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于是就有了对将领的高度要求。

作为“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除了要具备“智、信、仁、勇、严”外,还要注意“五危”,即不要只知道死拼,不要贪生怕死,不要急躁易怒,不要爱慕虚荣,不要被感情蒙蔽而不能理智分析。

能做到这些的将领才是统帅,而不仅仅是一个小部将。

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中司马懿的本领可以说是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葛亮曾经数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都坚壁不出,等待蜀军粮尽。

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但是司马懿只是笑笑。

不久诸葛亮又派人去求战,他也不谈军事,还问使者说:“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有了合格的将领,君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全权交给将领处理,而君主不再干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放手让将领根据战地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2,战争前大量调查自己和敌人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要用好各种间谍,不惜花重金收买对己方有利的人。

“不知敌情者,不仁之至也。

”提前谋划好,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作出多种准备,拿出多套方案,以防备突发事件,即“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战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我方应该采取哪种方法取胜,敌人可以如何对付我,可能在哪些地形作战,我方的行军路线、食物和武器装备如何处置,如果敌人偷袭应如何处理等等,都是需要事先做好研究的。

这就是所谓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3,打仗时不能与敌人硬拼,更不能轻易采取攻城战术。

“上
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a,根据敌我
方的军事实力作出相应的处理策略,“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不能不顾实力的硬拼,“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b,可以使用“诡道”和“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方法,使敌人有力用不上,从而可以轻易歼灭敌人。

诡道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同时,自己用诡道时,也要想到敌人也可能用诡诈的手法。

c,“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奇正变化,通过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使敌人“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有力用不上,而我却可以以众击寡,达到轻易取胜的目的。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足以迷惑敌人,使敌人心惊胆战,草木皆兵,失去战斗力;“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让敌人疲于奔命,而我方可以以逸待劳,取得胜利。

d,注意行军有形有势,节奏有力而明快,做到速战
速决,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新出现的问题。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这就是“势”的作用。

关于战中取得全胜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赤壁之战了。

另外,我举长勺之战的例子说明一点理论的实际运用: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恐怕会有伏兵。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一句话,要注重心理战术的应用,以便更容易地打击敌人,而又能使自己的损失达到最小。

4,最后,我提一下战后的处理。

既然已经获胜,就不应该得意忘形、张牙舞爪。

要使胜利长久,才能算是“全胜”。

怎么才能使胜利长久呢?《老子》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

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所以要“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这大概符合《孙子》的精神吧!
总之,战争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并不是取胜了就可以的。

全胜就是尽量不战而胜,即使要战也应尽量减小伤亡的同时取得彻底的全局性的胜利。

最根本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

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努力找出能取胜的最完美的方案——“必以全争于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