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1)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表现等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提高审美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对生活中的美有所感知。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美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他们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此外,学生们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来源,提高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美的踪迹,提高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美的定义和来源2.发现生活中的美3.通过绘画表现美的踪迹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等方式,将美的踪迹表现出来。
4.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材料。
3.相关的美学理论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美的定义和来源,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概念。
然后,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美的表现,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展示如何将美的踪迹表现在画纸上。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绘画,尝试将生活中的美表现在作品中。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评价、分析,从中总结表现美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教案:寻找美的踪迹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及特点2. 美的存在形式3. 寻找生活中的美4. 美的创造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美融入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
2. 新课导入:讲解美的概念、特点及存在形式,让学生对美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寻找生活中的美,要求学生用手机、相机等工具记录下来,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的存在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五、作业布置1. 课后收集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图片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如绘画、手工、摄影等,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美融入生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美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发现能力。
3. 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及成果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导入和生活实例展示。
2. 美术用品,如画纸、彩笔、剪刀等,用于实践环节。
3. 教学课件,用于讲解美的概念、特点及存在形式。
九、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1课时2. 新课导入:1课时3. 实践环节:2课时4. 课堂小结:1课时5. 作业布置与教学评价:1课时十、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针对性的指导。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题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展开的。
学生将在六年级美术下册已经学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画,并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画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画,并能够从中体会到画家的情感和艺术追求。
四、教学准备:1.教师:中国画作品若干幅,多媒体课件。
2.学生:美术本,搜集有关中国画的知识和其他艺术形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展示几幅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这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画。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中国画的魅力,寻找美的踪迹。
”2.新课探究:(1)认识中国画的元素和特点:教师介绍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和特点,如笔墨纸砚、构图、色彩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欣赏中国画作品:教师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内容、形式和意义。
学生分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
(3)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比较:教师介绍西方画的特点和与中国画的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中西方绘画的异同点。
3.教学延伸:(1)教师介绍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与书法、诗歌等的关系。
(2)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与中国画相关的艺术形式进行简单了解和介绍。
六、板书设计:(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中国画的基本元素、特点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并分享自己的板书。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作品的风格和主题;2.发现身边的美,提高美感及美学意识;3.了解线条的种类和特点,掌握涂抹和颜色的基本技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表达和感受;2.教学难点:如何寻找身边的美,如何掌握基本技法。
三、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展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题材、风格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2. 学习任务1.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可以是自然风景、生活场景、抽象艺术等;2.利用铅笔和卡纸设计出简单的构图,画出主题的轮廓和线条;3.用不同的涂抹方法和颜色来填充主题,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3. 教学方法和技巧1.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的美;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如何感受艺术;3.引导学生掌握涂抹和颜色的基本技法,丰富画面表现。
4. 教学活动1.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有初步了解;2.讨论课题:怎样寻找身边的美及引导学生感知周围的美;3.班内学生自命题并完成简单构图设计;4.组织全班评比,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5.让学生归纳总结艺术作品的构图方法,以及利用不同涂抹和颜色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活动,观察学生的美术造诣和表现力,并在课后给出相应的鼓励和指导;2.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倡导家校合作。
五、教学反思1.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导致自己作品的风格不够独特,需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感觉和思考;2.有些学生对于颜色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在下一次课程中需要再次引导和训练。
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教学设计

5.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6.评价与反思: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寻找美的踪迹》的学习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4.审美情感的激发: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美的魅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寻找美的主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美的概念和寻找美的方法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美的内涵。
6.结合所学,为下一节课的美术创作做好准备,思考如何将寻找美的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为课堂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热情。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在下一节课看到大家精彩的作品展示。同时,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美的踪迹,让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合理构图,认识色彩,明暗,肌理,疏密,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美的形式法则。
教学难点
小中见大,从平常的生活中的事物局部发现美感,表现美。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数码相机,有拍照功能的手机
学具准备:数码相机或手机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佳作。
1、欣赏图片。浏览老师拍摄的照片
《小可爱多黄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4:再次欣赏《碎石路》《小可爱多黄瓜》《苔藓》《树皮纹理》
不必是名山大川,不必是天涯海角,就在我们的身边,美无处不在,行色匆匆的你注意到了吗?放慢脚步,留心身边的平凡事物,哪怕是一花一草,一虫一石,也有它动人的一面,关注一下它吧,一定会给你惊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3:请学生欣赏《元阳梯田》、《长河落日》的照片。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色彩,韵律,肌理,线条,疏密……
请学生欣赏唐槐、汉柏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事物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观世界,无论巨细,都有美的法则存在,只要我们用心体会,都能感受到其强烈的美感。
5:请学生欣赏课本P2图片。
说说它们各自美在哪里?
构图?疏密?肌理?色彩?线条?各抒己见。
二: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或手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事物的局部的照片。
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
三、作品展示:
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美的多样性,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美的定义、美的特征、美的范畴。
2. 美的多样性: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技美等。
3. 美的表现形式: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
4. 美的审美标准:优美、崇高、和谐、创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及美的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及美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美的内涵。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美的观察、发现、欣赏和表现,提高审美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美的审美标准,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美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内容: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美的表现形式、美的审美标准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用绘画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2. 选择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创作一幅作品,展示美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
3.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品味。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美的踪迹,让他们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及美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小学美术人教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寻找美的踪迹一一微景观》教学设计红原县刷经寺镇小学向晓龙一、教材分析《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横向分析教材,本课与本册第三课《记录色彩》的内在联系最为紧密,本课为《记录色彩》一课,做出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层面的重要知识铺垫,可以利用本课的摄影作业成品为抓手,课堂进行创作。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来发现美的踪迹,引导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总结美术元素及形式美原理。
2.尝试用身边的青苔、瓦片等常见物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和探索对未知领域的欲望,运用形式美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和探究不同摄影表现形式的特征,鼓励学生用特殊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
2.教学难点:发现自然与生活中关于形式美的事物或景色,并根据形式美的规律,对景物进行寻觅、感知、发现、观察、取舍……从而创作出一件新颖的微景观作品。
四、教学过程(一)实践活动导入1.出示图片教师语言:同学们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来自我们生活当中的美景(出示图片)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和双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出示课题)课题:《寻找美的踪迹》(二)讲授新课1.了解微景观教师语言:说到寻找美的“踪迹”,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的去观察和发现,你会发现随处都是美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事微景观,微景观是将、多肉等,加上各种篱笆、砂石、可爱的卡通人物、动物装进一个瓶子里,构成妙趣横生的场景。
2.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师语言: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桌子上有很多的青苔和一些小物件,这些都是今天这堂课我们会用到的东西,它们很不起眼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变得非常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
教案
教案设计频道推荐: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
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
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教学反思: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 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 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评价
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
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
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
八)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四:
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活动六: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
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
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