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
小学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店铺今天为您带来了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帮助。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a-b)×c=a×c-b×c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三章运算定律(一)加法运算定律: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注意:a和b表示任意加数,包括0。
例如:0+25=25+0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 +c=a+(b+c)判断:115+132+118+85=115+85+132+118=200+250=450()错在:没有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注意: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不改变加数的位置。
两者可以混合使用。
65+28+35+72=(65+35)+(28+72)=100+100=200(二)乘法运算定律: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判断:(25×5)×2=(25×2)×5运用了乘法结合律()注意:乘法交换律改变因数的位置;乘法结合律只改变运算顺序,不改变因数的位置。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混合使用时,注意找好朋友,25×4=100 2×5=10 125×8=1000,看到25就去找4,看到125就去找8.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最重要的。
)用字母公式:(1)分解式:(a+b)×c=a×c+b×c,(a-b)×c=a×c-b×c(2)合并式:a×(b+c) =a×b+a×c,a×(b-c) =a×b-a×c(7)特殊数的乘积:25 ×4=100 25 ×8=200125 ×8 =1000 125 ×4 = 500(三)减法简便运算:一本书共有500页,我昨天看到第54页,今天又看了46页,还剩多少页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2一. 教材分析《乘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混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难点: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练习题:准备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骰子等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乘法运算定律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计算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8×5=5×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人教版 (2)

B、125×100+125 D、100×125×1×125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67×2+167×3+167×5=167× 10 28×225-2×225-6×225= 20 ×225 39×8+6×39-39×4= 39 × 10
巩固练习
选择题
1、3×8×4×5=(3×4)×(8×5)运用了(D)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101×125= (B)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20×55 =20×(50+5) =20×50+20×5 =1000+100 =1100
24×205 =24×(200+5) =24×200+24×5 =4800+120 =4920
练习七
1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 ) (× ) (√ )
练习七
5. 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75+45)×60 =120×60 =7200(元)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练习七
6.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探究新知
从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 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 a×c + b×c 或a×(b + c)= a×b + a×c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4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
力求在通过“猜想__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⑴提出猜想(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师板书)“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们可以说25×4=4×25。
”(板书算式)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⑶得出结论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最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优质课件

35×5×20 =35×(5×20) =35×100 =3500
25×(4+8) =25×4+25×8 =100+200 =300
51
典型例题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9+22+78=29+100 35×16=35×2×8 123-68+32=123-(68+32) 102×56=100×56+2 12×97+3=12×100
35
小试牛刀
2.填一填。(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在 里填上适
当的运算符号)
25
×
42
50
1 00
1 050
观察左边的竖式: 先算25× 2 =50 , 再算25× 40 = 1000 , 最后算 50 + 1000 = 1050,
即25×42=25×( 40 + 2 )=25× 40 + 25× 2
探究点
乘法分配律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用到哪些条件?
根据题意,你能列式 解答吗?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8
探索新知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
1.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至少写出4组。
40
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41
目录
01 课前导入 03 学以致用
02 新课精讲 04 课堂小结
42
课前导入
43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的 运算定律,今天我们继续来 探究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44
新课精讲
45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b)+c = a+(b+c)(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 488+40+60 165+93+35 65+28+35+72=50+50+98 =488+(40+60)=93+165+35 =(65+35)+(28+72)=100+98 =488+100 =93+(165+35) = 100+100=198 =588 =293 = 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a – b – c = a – c –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b-c=a-c-b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 = 106-26-74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56×(19+28) =56×19+28 32×(7×3)=32×7+32×3
(× ) (× )
64×64+36×64=(64+36) (√ )
×64
根据乘法运算规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 = 16× 15 25×7×4 = 25 × 4×7 (60×25)× 8 = 60×( 25×8) 125×(8× 14)=(125× 8)×14 3×4×8×5=(3×4)×( ×8 )5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b×a
举出乘法交换律 的例子。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我先计算一共种 了多少棵树。
我先计算每组要浇 多少桶水,这样计 算简便些。
(25×5)×2 =125×2 =250(桶)
25×( 5×2 ) =25×10 =250 (桶)
= (25×5)×2
25×( 5×2 )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 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 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个叫做 乘法结合律。
= 25×(4 + 2)
25 ×4 + 25 ×2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 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个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
(a + b )× c = a × c + b × c
想一想:a ×(b + c )
a ×(b + c ) = a × b + a × c
举出乘法分配律 的例子。
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每瓶矿泉水2元,每箱矿泉水24瓶,要买 5箱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我先计算每组 我先分别计算种树的
有多少人。
人树和浇水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4+2)× 25 = 4 ×25 + 2 ×2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法运算定律
一 共 有 25 个 小 组,每组里4人 负责挖坑、种 树,2人负责抬 水、浇树。
每组要种5棵 树,每棵数要 浇2桶水。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4×25=25×4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 做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 × b )× c = b ×(a× c)
举出乘法结合律 的例子。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 c = b ×(a× c)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 (a + b ) + c = b + (a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