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我国农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合集下载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王雪【摘要】1994年9月,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十几年来,各方围绕这个问题不断进行争论和反思。

文章主要对这些争议进行研究和梳理,并以此为视角,研究布朗的生态思想,对“养活中国”问题进行思考和重塑。

%In September 1994,Lester brown wrote a article,titled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 the report from an asteroid” and attract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China.The latest dec-ades saw all sorts of debates and reflections upon this issue.Opinions and ideas are summarized here,where Brown’ s ecological idea is explored to rethink of the issue of “feeding China”.【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莱斯特· 布朗;养活中国;生态农业;生态经济【作者】王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81994年,莱斯特·R·布朗在《世界观察》上连载了题为《Who will feed China》的文章。

1995年2月,布朗在奥斯陆环境部长会议上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出中国的粮食问题,并在同年出版《Who will feed China》中,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在布朗的著述中,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体现为供需关系不平衡。

学科导论结课报告

学科导论结课报告

学科导论结课报告班级:机化133学号:2013012645姓名:王国鹏时间:2013.11.10 课程回顾;1.机电学院的介绍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是在1946年创办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基础上,于1999年由由原西北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与原西北林学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合并组建而成。

2.机电学院的专业开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木材科学与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农业械化及其自动化3.本专业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过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艺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制造、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运用等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4.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A通识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B学科类课程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C主要掌握的学科知识;机械+电子+液压+信息5.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a学思维方法的重要b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别○1观察方法○2试验方法○3模拟方法C怎样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①不同学科的互相渗透,应用一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不同的科学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原有学科的邻近领域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这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②对机遇的敏感是科学家的一种可贵的素质③捕捉和利用机遇是科学探索中一个重要的问题④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理论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客观事物及过程的方法D如何提高创造能力科学研究离不开仪器,敢于提出问题不盲目崇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同时勤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前中国小农问题——兼评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之争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前中国小农问题——兼评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之争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前中国小农问题———兼评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之争张慧鹏【摘要】小农户的大量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围绕小农户的前途命运,学界存在激烈争论。

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派,主张用市场机制消灭小农户,发展规模化农业。

以社会学家为代表的小农经济派,则强调维持小农家庭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的争论进行回应,论证在生产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必然走向消亡,但小农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着眼长远,我们要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改造传统小农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历史必然性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6-0051-09作者简介:张慧鹏,河北石家庄人,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20YJC7100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研究”(18wkpy47)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前途命运,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话题,也是我国当前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基于对小农户的政策主张,学界形成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两大派别①。

在理论脉络上,自由市场派继承亚当·斯密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的传统,小农经济派则延续了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民粹主义传统。

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的争论进行回应。

一、当前中国关于小农问题的两种对立观点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学者围绕小农问题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

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在价值层面,是否应该继续维持小农家庭经营?自由市场派学者以经济学家为主,他们把农业当成单纯的产业,从经济效率方面来评价小农经济的优劣。

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满足人们食物需求的重要产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条件下,农业发展存在着各种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展望。

一、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浪费和滥用的问题。

未来,农业发展应强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制度,保护好耕地资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农业生产正逐渐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发展将迈向更高的水平,农业机械化将更加智能化,农业生产将更加高效、准确。

三、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前,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需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未来,农业发展需要注重推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提高,加强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推行有机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保障人民健康。

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农村贫困问题。

未来,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有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

当前,农村人才匮乏,农民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的指导。

未来,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业事业,推动农业创新发展。

六、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着小农户规模化难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未来,需要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企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我国人工智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我国人工智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我国人工智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引言: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行业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农业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价值链进行了深刻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我国人工智能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的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1.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启了物联网时代。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物联网网络的覆盖区域显著增加,为实时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 农业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

机器人能够完成传统农业工作的自动化操作,如灌溉、除草、收割等,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投入。

3. 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业管理更加科学化。

通过对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数据进行分析,农业专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4. 智能化农业设备的普及和推广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自动化农业设备的广泛使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现阶段问题:1. 技术研发不均衡。

虽然我国人工智能农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技术应用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资金缺乏,无法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农业的发展中。

2. 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

随着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涉及到的数据量和敏感信息也在不断增加。

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不当使用。

3. 农民接受程度不高。

尽管人工智能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在推广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新技术和设备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技术普及和培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趋势展望:1. 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

鼓励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人工智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2. 建立完善的农业数据标准和管理机制。

加强农业数据管理和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30=60)“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回答下题:1.“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2009江苏政治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强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受灾地区各行业的生产活动遭受沉重打击。

受此影响,刚刚出现复苏势头的日本经济短期内可能遭受重创。

这说明()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部分居于主导地位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巨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的“地球村”。

这说明()A.人可以随意创造联系 B.联系是主观的C.人可以依据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D.事物间的联系都是间接的5.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A.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 D.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6.“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举措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举措

(3)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 相关政策的落实和监管。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 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与未来举措
目录
01 一、我国农业循环经 济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农业循环经
03 济的优秀案例及未来 发展方向
02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 济的未来举措
04 参考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农业循环经济 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农 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状,提出未来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3、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结合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条件较好的地 区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示 范区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和经 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实 现跨越式发展。
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存在问题
尽管中部地区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公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 其次,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困难等问题。此外,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 需求。最后,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政 策引导。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摘要:过去30 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在2009 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

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

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必须把困难估计足,在规划之前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可能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超前谋划,预备对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障碍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援作用迅速突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坚实等,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准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的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

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贸、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

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的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集狩猎
• 采集是女子和小孩都可胜任的,狩猎则必 须成年的男子追捕猎物。开始时,男子们从 固定的栖息地出发,狩猎结束后,又返回原 栖息地,女子和小孩留在栖息地从事采集。
• 狩猎和采集的最大不同是,采集是各采各 的,不需要几个人合采一个果实。但狩猎要 求合伙,只有合力围猎,才能捕杀动物特别 是捕杀大型的动物。也只有合作才能把猎物 带回栖息地,进行分割、分食。男子要把猎 物的肉食分给女子吃,女子要把采集的蔬食 分给男子吃,这就出现了男女的分工合作。
• 即使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源头。在 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 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 逐步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 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民族集团形成 的基础。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相互 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称之为"多元交汇"。
我国农业发展的
过去、现在、未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 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 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 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的不利影响,确保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 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游牧民为了保护干旱区的植被,不论冬夏,最多两周 就要搬家,以免过分践踏蒙古包附近的草皮。他们适 应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有着保护植被和水源的习 惯法和成文法。这种游牧方式和草原生态存在着和谐 的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的源头

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各
有不同的起源;华南地区的农业则可能是从种植薯芋 类块根块茎作物开始的。
(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 期
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耕、 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 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 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 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 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 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②采用各种方法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 力、平衡食品产出结构。目前,在我国海南、 云南、广西等偏僻地区还有少量刀耕火种残留。
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 种植业和原始农具 ➢ 畜养业 ➢ 采集狩猎 ➢ 养蚕缫丝 ➢ 游牧
种植业和原始农具
•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
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 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 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 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 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 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 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 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 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 产的主要方式。
•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 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 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 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成就。
游牧与养蚕缫丝
• 人能够在一个地方生活下去,丰衣足食也 就成了应有的条件,足食自然仰赖农耕,丰 衣却是从远古时期就着眼于种桑养蚕。传说 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方法,为后 世所遵从。
• 战国时期,孟子推行王政,曾说:“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作 为王政的始基,要求每个人家都要种桑养蚕, 虽然孟子所设想的王政只是一个遥而又远的 梦想,但是种桑养蚕和耕田锄乐同样成为农 家的大事。
我国农业发展的过去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方式,该方法是 用火烧的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植物,经过 1~3年后撂荒闲置多年,用于恢复植被和地力, 作物生产则转向新的地段进行。
刀耕火种能够延续的关键是:
①有足够的周转的土地,能够让撂荒后获得 良好的恢复;
畜养业
•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
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 (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 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 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 心之一。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是从 采集渔猎经济中直接发生的,种植业处于 核心地位,家畜饲养业作为副业存在。
(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
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 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 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 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 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 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 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 的大发展。
游牧
游牧是存在了七千年的,人类适应干旱区和半干 旱区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游牧不是一种漫 无边际、没有目的的流动,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社会 边界,这种边界是依赖于社会的规范-它非常明确的规 范着人们的行动。
比如中国北方干旱草原区几千年来存在着游牧族群, 他们并非“逐水草而居”,大半年完全靠雪解决人、 畜的饮水,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则集体到各个固定的湖、河边生活。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六个发展阶段
➢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 ➢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 ➢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 ➢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 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 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 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