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减法的性质:a-b-c=a-(b+c)4.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5.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例题:简便运算:1.102×992.175×56+25×563.4600÷25÷44.1530+(592-530)-1925.101×101-1016.125×32×5×57.546+(339-46)8.173-(55+73)9.99×22+33×3410.小明把10×(⊙十8)错算成10×⊙十8,他算出的得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答案:1.102×99=(100+2)×99=100×99+2×99=9900+198=100982.175×56+25×56=56×(175+25)=56×200=11203.4600÷25÷4=4600÷(25×4)=4600÷100=464.1530+(592-530)-192 =1530+592-530-192=(1530-530)+(592-192) =1000+400=14005.101×101-101=101×(101-1)=101×100=101006.125×32×5×5=125×4×8×25=(125×8)×(25×4)=1000×100=1000007.546+(339-46)=546-46+339=500+339=8398.173-(55+73)=173-73-55=100-55=469.99×22+33×34=33×3×22+33×34=33×(3×22+34)=33×(66+34)=33×100=330010.小明把10×(⊙十8)错算成10×⊙十8,他算出的得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正确:10×(⊙+8)=10×⊙十10X8=10×⊙十80错误:10×⊙十8相差:10×⊙+80-(10×⊙+8)二10×⊙+80-10×⊙-8=80-8=72即相差72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1、主动预习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通过对新知识的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线段、直线、射线1、2、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图一)。
经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图二)。
3、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4、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二、角1、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通常用符号“∠”表示,如图:记作:∠1;读作:角1。
3、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两条边张开的越开,角越大;张开名称图形命名相同点不同点线段线段AB;线段BA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延伸可以测量其长度射线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直的有一个端点只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其长度直线直线AB;直线BA;直线l直的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其长度得越小,角就越小。
(放大镜不能把角放大。
)4、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表示;如1度记做1°5、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
三、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1)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量角时,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0°刻度线重合,读内圈的度数;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读外圈的度数。
)四、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如画65°的角)(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3)在量角器(与0刻度线同圈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4)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5)画小弧线,标注五、角的分类:(1)平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知识点

中心对顶点 0o 线对一 边刻度看另边,内外 要分辨
(1)分类:
角的分类 画角
①小于 90°的角是锐角。 ②等于 90°的角是直角。 ③大于 90°而小于 180°的角是钝角。 ④等于 180°的角是平角。 ⑤等于 360°的角是周角。 (2)关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角可以看作由条射线
绕它的湍点﹐从一个
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
置所形成的图形。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1)量角器的中心要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
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
刻度(0 刻度在右读内圈,0 刻度在左读外圈) 就是角的度数。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
知识点
知识清单
名师点拨认识线段、直线 和来自线认识角角的度量
(1)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端 延伸; (2 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且都无限长;射线只 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 (3)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线段 直线 射线 相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端点、延伸性、 方向、度量比较
(1)定线: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与射线 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与所画的一条射线重 合。 (2)定点:在量角器上找到所画角的度数的地 方点一个点。 (3)连线: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 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区分:射线和周角,直 线和平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 旋转半周,形成的角 叫平角;一条射线绕它 的端点旋转一周,形 成的角叫周角
画角要领: 1 画射线, 2 重合, 3 找点, 4 连线, 5 标度数, 6 检查
用一副三角尺 可以画:30°、60°、45° 75°、150o.的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线段、直线、射线1、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端延伸,可以测量其长度。
2、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其长度。
3、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其长度。
4、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
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直线和射线。
5、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6、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角的度量1、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不影响角的大小的两种情况:①延长角的两条边。
②用放大镜看角。
3、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表示;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把半圆平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做1°。
4、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5、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小于 90°钝角:大于 90°小于 180°平角=180°周角=360°直角=90°1 周角=2 平角=4 直角=360°1 平角=2 直角=180°锐角<直角<钝角 <平角<周角平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6、3 时整或 9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直角;6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平角;12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周角。
7、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量角时,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0°刻度线重合,读内圈的度数;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读外圈的度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3)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30,再6×3=18,最后算30+18=48,所以16×3=48。
2、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0×3)把末尾0的部分先不看,看成16×3,口算出得48,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所有去掉的0,160末尾有1个0,所以添上1个0得480,所以160×3=480。
3、笔算乘法的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如145×12。
4、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如160×30=(1)先将末尾的0的部分和“非0”部分分别对齐(2)用虚线隔开,虚线要往下延长到得数的地方(3)把“非0”部分按照原来的方法算出得数(4)把末尾的0的部分的0添在得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5、速度关系及“复合单位表示法”:P54每小时行60千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60千米/时每分钟行225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225米/分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所以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P56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问的是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
120 ÷2 =60 (千米/时)求的是速度,单位也要是速度!6、验算的方法:7、乘法验算用交换因数,但要注意步骤可能会变多,步骤数量取决于下面的因数有几个“非0”的数字8、“买N送一”问题的解决:例: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
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P48解决方法1:先算实际付的钱数:16×3=48(元)再算实际得到的棵数:3+1=4(棵)接着算平均每棵实际付的钱数:48÷4=12(元)最后算每棵便宜的钱数:16-12=4(元)解决方法2:先算总共便宜的钱数:16×1=16(元)再算总共得到的棵数:3+1=4(棵)最后算每棵平均便宜多少钱:16÷4=4(元)9、“够不够”问题的解决:例1: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乘法1、卫星运行时间知识点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将两个乘数分别按四舍五入法求出两个整百或整十的近似数,再将近似数相乘,所得的积作为估算的结果。
例如114×21≈100×21=2100,因为把114看成100,100×21=2100,所以114×21≈2100.知识点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相同数位对齐,然后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接着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结果相加。
注意:用竖式计算别忘了写乘号和进位。
知识点三: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乘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例如,260×50=13000,可以先计算26×5=130,最后在130后面加上2个0.知识点四:估计的方法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时,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几部分,先估计出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出总数。
注意: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估计,估算的结果用约等号(≈),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要具体情况分析。
知识点五:计算器的功能键ON键是开机键,OFF键是关机键,CE或C是清除键。
注意:CE或C键只能清除当前的错误功能,并不能把输入的数据全部清除。
知识点六: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奇妙的宝塔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23454321111111×111111=12345654321奇怪的142857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神奇的999×99= 9801999×999=9980019999×9999=9998000199999×99999= 9999800001999999×999999=999998000001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1寻找神秘的数重复出现的6174就是神秘的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数的基本概念1. 分数的定义:分数是表示整体被等分后取其中一部分的数。
2. 分数的组成: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分子表示取的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几部分。
3. 真分数与假分数:真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
4. 带分数: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如1又2/3。
二、分数的比较1. 同分母分数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2. 同分子分数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3. 异分母分数比较:首先找到公共分母,再将各个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然后比较分子大小。
三、分数的加减法1. 同分母分数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例如:1/4 + 3/4 = 4/4 = 12. 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例如:3/5 - 2/5 = 1/53. 异分母分数加法:先找到公共分母,将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后再相加。
例如:1/2 + 3/4 = 2/4 + 9/4 = 11/44. 异分母分数减法:先找到公共分母,将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后再相减。
例如:4/7 - 2/7 = 8/14 - 4/14 = 4/14四、分数的乘法1. 分数乘以整数: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
例如:2/3 × 4 = 8/32.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例如:1/2 × 2/3 = 1 × 2 / 2 × 3 = 2/6 = 1/3五、分数的除法1. 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
例如:3/4 ÷ 2 = 3/4 × 1/2 = 3/82. 分数除以分数:将除数倒数,然后进行乘法运算。
例如:2/5 ÷ 3/4 = 2/5 × 4/3 = 8/15六、分数的混合运算1. 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的运算优先。
2. 带括号的分数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如:(1/2 + 1/3) × 2/5 = 5/6 × 2/5 = 5/15 = 1/3七、分数的化简与约分1.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知识树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知识树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数学的第三个单元内容。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四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的知识树。
一、加减法在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求和的运算方法;减法是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个数值,求差的运算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竖式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如进位和借位的处理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乘法与除法在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乘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求积的运算方法;除法是将一个数分为若干个相等的部分,求商的运算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竖式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如进位和借位的处理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如乘法的交换律和分配律,除法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整数与小数在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整数和小数的概念和运算。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学生需要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如正整数与正整数相加、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正整数与零相加等。
小数是数的一种表示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学生还需要学习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转换,如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将整数转化为小数。
四、数的应用在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数的应用。
数的应用是将数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面积和周长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数据统计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制作表格和图表等。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
理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下面为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
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
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
即200÷2=100,
所以A×B=(1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
如果m
6、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