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终结

合集下载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新自由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主导思想,而这三十年来,从最初的繁荣、盛行,经历了中期的备受质疑,和现今的摇摇欲坠、走向衰亡,一直伴随它的是批判和被批判的声音,这也似乎是每种经济理论发展的共性:伴随着一场经济危机诞生,扮演了救世主的形象,得到如潮的拥护;然后经历风风雨雨走向另一场经济危机,在一片批判声中销声匿迹。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究竟是怎样的,它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评价?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背景1.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败和理论缺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即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而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

一直站在凯恩斯主义对立面的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提出解决经济“滞胀”的对策,影响不断扩大。

2.全球化的机遇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大公司和大银行所而对的竞争压力,因为竞争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关系。

它们所而临的竞争压力使它们急功近利,这促使它们支持任何减轻税负、放松管制、使其能够自由地与全球对手进行有效竞争的措施。

虽然管制主义国家看起来符合大企业的利益,即它从长远来看更能有效地促进资本积累,但高度竞争的环境使大企业不能支持管制主义国家。

1所以,全球化进程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的扩张拓展到了全球范围,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能使它迫切需要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消除全球扩张中的国家主权、国家体制、民族等的障碍。

新自由主义在国际问题上主张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特别在1990年“华盛顿共识”出笼后,新自由主义更加成为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进行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

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勃兴正是因为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二、新自由主义的特征1.2.3.4.5.6.7.8.国内外市场上对商业和金融解除管制,资本自由流动;以前由政府机构从事的服务业开始私有化;政府不再积极管制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证低通胀而非低失业率;社会性支付锐减;下调商业税、削减富人税;工商业和政府攻击工会,结果是资本完全统治劳动;劳动市场上,短期契约和兼职工作合同逐渐取代长期契约;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化原则,以前从老员工内部选择CEO现在从外部CEO市场选择2三、前期的辉煌12大卫·科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3,(9):9徐鹏庆.从本次金融危机看新自由资本主义危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3(2):49-5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新自由主义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舞台,从而引发西方世界二十年历久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

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否正走向终结

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否正走向终结

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否正走向终结作者:徐明棋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06期【摘要】虽然特朗普在具体经济政策措施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但从其竞选期间的言论以及上台后不久采取的措施看,其基本经济政策的走向应该是明朗的。

特朗普的政策核心是所谓“美国优先”“美国第一”,即不管现行的国际体系规则和国内的现有条件,力推他认为对美国有利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重振美国所谓的“伟大”。

特朗普的国内经济政策转向并非全盘否定基本的自由市场理念。

他试图实施的是一种“新干预主义”,其内涵是遵循实用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原则有选择地干预经济生活,同时又有选择地推进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把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的干预结合起来。

特朗普的“新干预主义”是有选择的干预。

【关键词】特朗普经济政策自由主义国际体系规则“新干预主义”【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6.002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媒体纷纷根据他在竞选期间的口号及上台后采取的一些政策,对美国经济政策走向进行了很多猜测。

有人认为特朗普的政策意味着全球化的逆转,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终结①,也有人认为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终结②,有些悲观者甚至将特朗普当选看作是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的终结③。

不过也有人从反面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将削弱美国,将是美国世纪的终结④。

总之,特朗普上台将带来美国经济政策的大转向,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如何看待其将采取的政策以及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目前也众说纷纭。

本文试图分析特朗普经济政策转型的内涵与本质,探讨它对未来美国、世界以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图客观地勾画出特朗普经济政策转型所隐含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走向以及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特朗普经济政策在哪些方面转了向?虽然特朗普在具体经济政策措施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但从其竞选期间的言论以及上台后不久采取的措施看,其基本经济政策的走向应该是明朗的。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弗里德曼新自由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

这一思想体现在拉美地区的改革方案中,就是倡导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化,企业私有化。

以此思想制定的经济政策,给拉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要从拉美国家的改革中吸取教训,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

关键词: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拉美经济危机2006年11月26日,94岁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辞世。

一时间,怀念弗里德曼的文章见诸报端。

一代自由市场经济宗师的辞世,引起学者们对其学问、思想的梳理和对其人格的怀念,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在怀念弗里德曼的潮流中,暗中涌动着另外一种潮流,这就是歌颂和吹捧新自由主义的潮流。

有些人借缅怀弗里德曼的名义,对新自由主义思想极尽溢美之词,甚至将其作用夸张到了不应该有的程度。

其实,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思想武器,其目的是把发展中国家拉人自己控制的世界经济体系。

在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作为正处于改革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要吸取拉美国家的惨痛教训,坚决摒弃新自由主义的侵袭,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和民族独立的价值观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滞胀”局面的出现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政策上也提不出有效的对策,由此陷入了两难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东山再起。

参加这场新自由主义大合唱的,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学派。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认为国家的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滞胀”的发生就是推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

在这场新自由主义思潮中,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是最主要的代表。

最新-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精品

最新-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精品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2019年11月26日,94岁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辞世。

一时间,怀念弗里德曼的文章见诸报端。

一代自由市场经济宗师的辞世,引起学者们对其学问、思想的梳理和对其人格的怀念,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在怀念弗里德曼的潮流中,暗中涌动着另外一种潮流,这就是歌颂和吹捧新自由主义的潮流。

有些人借缅怀弗里德曼的名义,对新自由主义思想极尽溢美之词,甚至将其作用夸张到了不应该有的程度。

其实,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思想武器,其目的是把发展中国家拉人自己控制的世界经济体系。

在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作为正处于改革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要吸取拉美国家的惨痛教训,坚决摒弃新自由主义的侵袭,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和民族独立的价值观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滞胀局面的出现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政策上也提不出有效的对策,由此陷入了两难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东山再起。

参加这场新自由主义大合唱的,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学派。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认为国家的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滞胀的发生就是推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

在这场新自由主义思潮中,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是最主要的代表。

对新自由主义作过系统研究的法国学者亨利·勒帕日在评价弗里德曼时指出,弗里德曼不仅是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本着作中。

一本是出版于1962年的《资本主义与自由》。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里根主义”变成了美国咄咄逼人,强硬干涉的霸权代名词——新自由主义并未给美国与世界带来承诺中的秩序、安定与繁荣,而是让其前途变得更加含混与不安。

从某种程度上说,“里根经济学”曾在新自由主义者总结中制造过奇迹:一扫80年代初笼罩在美国公民心头的阴霾,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3.2%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至4%,就业人口从1982年的1.02亿增长到1987年的1.142亿——“里根经济”于是被看作“新自由主义经济奇迹”的同义词。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这个口号会令人迷惑,因为自由主义通常意味着支持政府的福利计划,从罗斯福的新政到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以及凯恩斯所提倡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

而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提倡把市场从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然后控制供求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将会使穷人和富人都从中受益。

”北卡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H.韩德在《美利坚独步天下》中这样论断,这是美国战后最大的一场社会变革与波动,重塑了垄断跨国公司的统治地位与上层精英对于经济与财富的掌控,在全球经济流动过程中重新启动资本积累的尝试,进而将尊重个人自由、消费主义与市场开放、自由贸易等抽象原则作为某种放之海内而皆准的主导意识形态投放到全球。

1981年9月7日,美国职业航空交通管制工会(PATCO)主席波里(左)与诺瓦克机场工会负责人沃勒特一同参加罢工游行。

恐慌时代的对策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新自由主义观念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于1947年,风光旖旎的瑞士朝圣山,包括哈耶克和奥地利学派的掌门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此年成立了朝圣山学社。

协会成立宣言的一开始便忧心忡忡地指出:“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地球广袤的表面,维系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必要条件正在消失殆尽,这种严重趋势的根源来自于道德基础的衰落……来自于对私有财产与市场竞争理念信仰的衰落……国家干预与计划之所以无法有效地保障紧急增长,在于它无法及时收集足够的市场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与应对。

美国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破灭

美国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破灭

美国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破灭作者:张新平王展来源:《开放导报》2009年第03期[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演化成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而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消费拉动方式、金融自由化、资本的金融化,以及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生存方式。

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新自由主义都是不可持续的,这次金融危机有力地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灭。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社会透视新自由主义破灭[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3-0021-03[作者简介]张新平(1964-),甘肃武山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政治学、国际政治研究;王展(1977-),山东金乡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金融危机研究室主任,讲师,兰州大学在职博士生。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理论、党政民主与政府体制改革。

从经济角度来看,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指导下的消费拉动方式、金融自由化、资本的金融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历来重视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亚当·斯密认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

C.哈伯勒提出来的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认为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消费拉动经济是城市享乐生活的高度世俗化,即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缺乏动力,于是,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加大投资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以求经济增长,后果却是恶性循环。

格林斯潘主导下的美联储,将银行利息降至1%,无限量向金融机构放贷。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社会的储蓄率不断下降。

上世纪70年代国民储蓄率的平均水平为10.3%,80年代就降至7.6%,1990年再降为5.5%。

2005、2006年居然为负数,2007年为0.5%。

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穷途末路

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穷途末路
新 白由主义在英国、美国越发加强了统治地位 , L 乎成 了当时世界上唯一 “ 止确 ”的意识形态,诱使 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 2o o 2年 8月 l 2日美 国 《 闻周刊 》报道 :作 新 为接受新 白由主义 的条件,美国许诺对拉美国家出 口产品和开放市场 ,井扩火拉美国家与贷款机构的
由放任;在意识形态上,抨击集体主义和公共产权.实践证明,实施新 自由主义政策给拉美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 的经济负担、 政治灾难和信仰危机.文章揭开新 自由主义的神秘面纱,指出迷信新自由主义的危害。
关键词 :新 自由主义; 发展 中国家; 危机 中图分类号 :D 9 0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o .3 1(0 6 1 0 1 4 o 83 9 2 0 )O . 0 . 0 0
当代两方新 自由主义思潮问世于二战之后 ,2 0 世纪 8 代, 0年 随着 撒 切尔夫 人 和里根 上 台而 成为 英 美的官方经济学,并逐渐上升为西方国家的主流经
车道,而是使其跌入新殖 民地化的深渊。这不能不 引起我们 的思考 。

济政策。19 90年前后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西欧福利国家陷入 困境和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盛行,
理性人的主观假设出发,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
都是 为 了追求个 人 利 晟 人 化 :( ) 白由选择 是 经 2
济 I 政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崇拜市场的 白发 3 调: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新 自由主义认为,私有 制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政府干预导致 市场机 制 不能 白由运行 ,冈 而产 生 “ 市场 火 灵 ”现 象;他们还提出 “ 政府火灵 ”概念,认为政府 作 I
Fb O6 e .2 O
目新主发国穷路 由在中的末 自义周家途 展 秀 红

主流经济学第三次危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主流经济学第三次危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受实践检验更为直接。

面对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的“滞胀”,经济学分别经历了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两次大危机。

而2008 年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又导致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彻底破产,主流经济学陷入第三次大危机。

二战以来主流经济学及其经济政策的演变轨迹正如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山口二郎所讲的:“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政治以30 年为一个大的循环周期:战后至上世纪70 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随后世界进入新自由主义和小政府时代;最近爆发的金融海啸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文献梳理发现,在本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和蔓延过程中,就有学者提出“经济学的第三次危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等命题,并就此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新自由主义全球蔓延带来的恶果、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

但总体而论,学界对主流经济学第三次大危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因此,笔者在拙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理论的第三次危机》的基础上,对主流经济学第三次危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本次危机的根源与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和危机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就是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的历史。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指出资本主义存在内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入手,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及根源,指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种种尖锐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当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时,经济危机便由潜在的可能性发展为现实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下的生产规模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从而破坏商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条件,引发并日益加剧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同时,以市场自发竞争机制为基础的资本逐利本性导致的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破坏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依赖的条件,加剧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和失衡,最终必然引发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实质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终结
(作者福井县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服部茂幸)
日本《世界》月刊10月号文章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破产所带来的恶果。

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段历史的终结。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退潮,以弗里德曼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兴起。

世界政治舞台上诞生了美国的里根政府和英国的撒切尔政府。

他们遵循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将大政府、福利国家等这些支撑二战后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

当然,里根政府的赤字财政又被称为美国在二战后奉行的最大的凯恩斯政策。

美国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渗透到了全世界。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被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双重赤字”所困扰,经济形势并不好。

不过,时至90年代后半期,被冠以“新经济”的美国经济表面上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也是事实,当时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的确很高。

然而,罗伯特·波林在《衰落的迹象:美国经济衰退和弥漫全球的经济萎缩》一书中指出,9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IT泡沫。

在IT泡沫的推动下,企业进行了设备投资。

在资产效应的带动下,家庭消费也扩大了。

在IT泡沫催生的股价上涨情况下,以股票作为担保而借款也变得更加容易。

按照波林的计算,在IT 泡沫的全盛时期,由于资产效应带来的消费扩大,消费支出增加2%至3%。

设备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IT泡沫的刺激。

如果扣除经济中的泡沫因素,那么经济增长率并不算高。

IT泡沫在2000年破灭。

不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迅速放宽了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经济起死回生。

但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复活,是因为有了房地产泡沫。

波林在书中指出:“如此重的家庭负债必定会制约今后的经济增长。

”泡沫破灭后,波林所担心的情况真的发生了。

“赌场资本主义”惹祸
在此次危机中,凯恩斯的做法再次受到重视。

不过,凯恩斯政策=赤字财政政策,这种通俗的理解即使不算错,也存在着偏颇。

我们不应忘记凯恩斯是反对“金钱游戏”和“赌场资本主义”的。

凯恩斯在其著作中曾经这样说过,投机者如果仅仅是企业发展潮流中漂浮的一个个泡沫,那倒无妨。

一旦企业也成为了投资漩涡中的一个个泡沫,那么问题就大了。

如果一国的资本成为赌博活动的工具,那么绝没有好的结果。

我们不应忘记曾经发生的大萧条。

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没有限制的金融市场引起了大萧条。

随着对大萧条的反省,人们开始认为金融市场是应该受到限制的。

由此而诞生的二战后金融体制,实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稳定。

然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却认为政府的干预会降低市场效率。

弗里德曼一向认为投机能够稳定价格。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一直采取了放宽金融的做法。

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格林斯潘也极力推进市场的自由化。

依据新自由主义理论放宽金融而产生的并非生产性的财富,而是赌场资本主义。

其最终结果就是此次的金融危机。

无视凯恩斯的警告和大萧条的教训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金融立国”走向失败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未解决上世纪80年代美国面临的任何问题。

尽管如此,90年代之后,唱衰美国经济的论调却越来越没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经济复苏论。

这是因为“金融立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和英国表面上看似成功地实现了金融立国。

然而,金融立国的内容更加重要。

美国版的金融立国,本质上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的房贷公司向没有能力还贷的人提供了次级贷款。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将这种次级贷款变成了证券进行销售,赚取了手续费。

投资银行本身和相关的公司购买了部分证券,赚取了利益。

然而,泡沫破灭之后,次级贷款化为泡影,投资银行也破产了。

美国的金融立国实际上是在泡沫中,将资金贷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赚取利益。

即使这种经济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赚取巨大的收益,但一旦泡沫破灭,就会走向崩溃,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美国的金融立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一直被认为是成功的。

但所谓的成功应该是带引号的,美国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贫困人群在日益增多。

不能使大多数国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增长,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

少数政治精英鼓吹的成功只是泡沫吹出的海市蜃楼。

泡沫破灭后,海市蜃楼即刻覆灭。

/theory/eco/2011-10-26/566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