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参赛教案修改后
培智学校数学教案 可修改 可修改 优质 参赛

起名: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板书贴)
出示幻灯片,指出身边几样长方形物体长和宽。
2、长方形的角
师:长方形又有问题问我们了。
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
出示幻灯片动画(长方形宝宝)
师:长方形宝宝现在有问题要考考大家。
第一个问题:我有几条边,几个角?(出示幻灯)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板书贴:边、角;书写:四条、四个)
长方形宝宝,同学们答得对吗?
出示幻灯片:大家答对了,真棒。
二、探究新知:
1、长方形的边:
第周第册第课时
课题:认识长方形
教
学
目
标
1、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
2、通过观察、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师指长方形说:长方形的四条边,上下两条边面对面、左右两条边面对面,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板书贴)。
现在长方形提出新问题了。
出示问题:对边一样长吗?
师:我们来比一比对边是否一样长。
(用课件演示对边相等。)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谁愿意试一试?
引导说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贴)
我们问一问长方形我们说的对吗?
现在你能用长方形的特征来判断哪些是长方形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看看哪些同学已经学会了?
参赛教案

Para2:Leading to the topic of the letter.
Para3:3 ways o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coming addicted.
Para4: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Para2:Leading to the topic of the letter.
Para3:3 ways of becoming addicted.
Para4: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Para5:the writer’s hope for his grandson.
Readingand finish the comprehension.
Finish the exercise.
Do homework
Makethe students master the skil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板书设计
Para1:The life the writer is leading now.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层层递进,让学生一步步掌握做题的技巧,学会分析自己在哪个环节出错,还需加强那部分的阅读训练。
教学反思
The students need more practice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We should strengthen reading skills of the students.
2. Students are able to master some new words and set phrases generally.
张雪霞百度语文教案参赛教案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 导入 师:我们乐 师:这首音乐使你想到了谁? 生:老师。 师: 一提到“教师”, 有谁不在心中涌起亲切的回忆?有谁不在脑海里激荡起情感的波涛?“教 师”意味着辛勤与奉献,体现着伟大与崇高。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感念老师,难忘师恩, 用诗词歌赋歌颂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梓坤教授的《师恩难忘》 (师板书题目) (二)简介作者王梓坤 师:我92&lm= 1&cl=2&t=192&lm=-1&cl=2&t=12&word=王梓 坤
师:展示幻灯片 王梓坤,1952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 年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 业,获副博士学位,1988 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南开大学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汕头大学数学所所长,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1984 年底, 王梓坤和北京师大的教授们建议设立“教师节”, 他第一次提出了“尊师重教” 四个字;1985 年 9 月 10 日,我国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 (三)检查预习 三 检查预习 1 字词。 师:出示重点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加点字 情谊( yì ) 爱抚( fǔ ) . . 铸造( zhù . 霎时( shà . ) ) 流涕( tì ) . 私塾( shú )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字词和课文 二、 教学课题 师恩难忘 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师生情怀”为主题选编课文,选编的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师生间的 质朴情谊。 《师恩难忘》是王梓坤的一篇散文,通过记叙作者成长过程中给他巨大影响的几 位老师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学习紧扣题旨及选取典型事例。 难点: 在叙述中融fc789ebc923.html 四、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点拨法 品读法
参赛教案

教学方法
• 教师讲解;做示范。
(1)口令:各就位—跑。 (2)重心前移;动作规范。
•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动作。
游戏:爬雪山过草地
• 通过游戏让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 能感受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
•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分组练习。 • 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从而培养学生的集 体感;荣誉感;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体育(水平三) 苏教版五年级体育(水平三)
站立式起跑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站立式起 快速起动)、 跑—快速起动)、学生的基本情 快速起动)、学生的基本情 况、在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站立 式起跑中的“快速反应” 式起跑中的“快速反应”这一目 标,通过多种练习方法和策略达 成目标; 成目标;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在 不同的练习中真正体会如何才能 快速起动。同时使学生的合作、 快速起动。同时使学生的合作、 互助和团队意识得到培养。 互助和团队意识得到培养。
重点
难点
重速度快。 难点:起跑的速度快。
教材内容分析
• 本教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必学教 材,本课以站立式起跑口令和重心的前 移为切入口,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练习 热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本课的教 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教学目标 的实现。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 明白和掌握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动作和基 本技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参赛教案

《搭石》教案设计泸州市叙永县两河镇中心校谢娴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
三、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及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感悟课文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参赛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Ⅰ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一年级2、学科:英语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⑴自读课文圈出本课的新单词。
⑵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农场图画。
Ⅱ教学课题:外研社(一起点)第二册Module5 Unit1 They’re cows.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5个新单词的准确读音,以及它们的复数读音。
并能准确运用句型“W hat are they? They’re…”2、能力目标学会用句型What are they ?来询问多个物体的名称,并会相应地用句型They’re … 来描述多个物品的名称。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5个新单词的读音,特别是复数单词的读音。
2、难点:单词和句型的正确运用。
教具准备单词卡片、点读笔、多媒体课件Ⅲ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的第二册。
在本课里学生要学习有关农场的单词:farm, cow, pig, chickens, egg 及复数形式,两个句型:What are they? They’re cows.本课的内容在全册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此前学生曾学习了有关对复数物品提问的句型、如:What are these?这些知识可以在本课中得到复习,而后学生可以将本课学到的知识为新知的学习起到拓展的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们因为才接触到英语学习,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良好。
但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在课堂上的自律能力较差,比较好动,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Ⅳ教学方法多媒体助学Ⅴ教学过程Step 1 Warming up教师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并跟唱歌曲: HEADS SHOULDERS! 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Step 2 Lead -in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农场的图片农场图片,问学生”What’s this?”。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第一章: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
强调杜甫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引入《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2 课程目标理解杜甫及其《登高》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登高》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二章:诗歌意象分析2.1 意象的概念解释解释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2.2 《登高》中的主要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山水、秋风、落木、长江等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第三章:诗歌情感解读3.1 情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强调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关键。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2 《登高》中的情感解读分析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悲秋之情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四章:诗歌哲理探讨4.1 诗歌哲理的意义解释诗歌哲理是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是诗人的思考和启示。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发现和思考哲理。
4.2 《登高》中的哲理探讨分析诗中的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等哲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其人生智慧和人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5.2 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授、意象分析、情感解读、哲理探讨、课堂小结。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创意写作等。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评估6.1 教学目标细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
强调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的诗歌鉴赏和人文素养水平。
6.2 教学评估设计设计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评估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参赛教案

M4U1 Maybe I’ll be a writer.【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单词:writer,future,policeman,footballer, film star;语句:What will you be?Maybe I’ll be a writer.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自己喜爱的工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六册 Module4 Unit1【教学重点】学习用What will you be? Maybe I’ll be…谈论梦想。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本课以谈论梦想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态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会用will谈论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启发学生,引发其思考,活动层层深入,紧密衔接,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准备】CAI,卡片,录音机,磁带【学生分析】学生以前接触过will,但只是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对其用法不是很清晰,还缺乏系统化、条理化。
I、Preparation1、Greeting:T: Class begins.Ss: Hello, teacher.T: Hello, boys & girls.2. Sing a song “the doctor on the bus”3. Look and say.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ays the words.teacher, doctor, nurse, taxi driver, pilot, bus driver, (每个单词读两遍)设计意图:在复习职业名称的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Ⅱ.PresentationT: Boys and girls , look at this picture, who’s he?What does he do?Ss: He’s Bai Qiuen. He’s a doctor.T: He helps people. Who is he?S: He is Lu Xun.T: As we know, He is a famous writer.(教授writer)A writer writes books.T: Do you know any other writer?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今天要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滚翻必须达到要求规格。
2、必须返回到出发线时另一名同学方可开始。
3、折返时不得触标志杆。
组织:(如图)
教法: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及要领。
2、辅助练习:
①、自主进行仰卧屈体前滚翻,当接近臀部着地时分腿撑臂,抬起臀部的练习。
②、各组组长帮助,进行手臂撑垫练习。
③、自主进行手撑垫练习。
要求:胯下用力撑垫
3、自主进行向前滚动的分腿立。
4、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前滚翻成分腿立与技巧前滚翻的异同点。
要求: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对比明确本次课教学的重、难点。
5、根据学生目标的不同,进行差异教学。
6、组内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交流。
要求:是否衔接连贯,滚动圆滑,方向正,两腿伸直。
7、结合问题,改进提高,进行练习。
授课人
吉林省临江市一中亓仲臣
人数
40人
课次
第二次课
年级
高一
教材内容
1、屈体前滚翻成分腿立2、游戏:组合接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屈体前滚翻成分腿立的完整动作,使7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动作。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和游戏发展学生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3、情感目标:在学练中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加强安全意识等。
8、组内检查学练效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9、各组选1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展示。
10、小结学习情况,提出思考问题。
组织:(如图)分四组,每组10人
教法:1、示范游戏方法,路线,讲解规则,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2、动作规范的队伍可放宽政策并适度表扬。
要求:动作质量高,快速,安全。
3、比赛结束后,激励先进,巧批落后。
课的结构
课的内容
组织与教学方法、要求
运动量
次数
时间
强度
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并汇报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内容、任务
4、安排见习生
组织:成四列横队
△
要求:精神饱满、做到快、静、齐,认真听老师讲。
2
分钟
准备部分
一、慢跑:教师领全体学生成一路纵队跑8字形过渡到圆形。
二、准备活动:学生沿圆圈做行进间动作(体转、振臂、腹背)及原地动作(头部、肩部、腹背、膝关节、踝关节)
课的评价
自评、互评、师评
练习密度
约40%、
组织:(如图)
教法:
1、教师先讲慢跑要求
2、组织学生练习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要求:动作幅度要大、到位
1次
1次
8
分钟
小趋中
中
基本部分
动作要领:半蹲两臂后举,两手撑地,立即低头屈臂,顺势经头、肩、背、腰依次着地向前滚动,当腰部着地时,两腿伸直向两侧分开,起肩跟上体,同时在胯下用力撑地,分腿成屈体站立。
要求:及时总结,遵守规则。
4、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1~2
次
2~3次
3~4次
1~2次
1~2次
分钟
10
分钟
中
中
中偏大
结束部分
1、体委整队集合
2、听音乐放松(一组放松操)
3、总结
4、收放器材及师生再见
组织:(如图)
△
要求:放松自然,总结本次课。
1~2次
3
分钟
趋小
场地器材
四块垫子,四个竹杆,灰槽,录音机
重点:低头含胸,向前滚时髋关节应保持一定角度。
难点:臀部经支点垂面向前移动时,起肩跟上体动作要快,分腿同时要配合两臂用力推撑。
保护帮助:保护者借练习者贯力,助其顺势完成动作。(一手托其臀或扶腰,一手帮其保持方向)
游戏:前滚翻接力
方法:分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排头在出发线前听到口令后跑5米至垫前做前滚翻动作,之后再跑5米跳过竹杆障碍(约与地0.5米),再往前跑5米绕过标志杆,跑回到各组排尾,以此类推,最先跑回的排尾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