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怎样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知识内容与教学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体会到协调好教与学、过程与方法的关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学的契机,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呢?

一、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

知识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对于反映基本概念、基本算理、基本方法的内容,应引导学生自学掌握。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自学新知时,观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思维易受兴趣的影响而出现随意性。为此学生的自学需要教师架设阶梯,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在学习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标。例如苏教版义务教材小数乘法例题:花布每米1.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例题展示了乘法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在要求学生自学1.5×0.5时,可设计如下有梯度的思考题:

(1)要求1.5×0.5的积,可以变成求什么的积?

(2)1.5是怎样变成15的?0.5是怎样变成5的?

(3)15×5的积与原题的积比有什么变化?要得原题的积应该怎么办?(4)积是几位小数?

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大都能自学理解题中的算理。教师针对重点,设计思考线路,引导学生自学、讲座使学生过自学阅读课本、边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精心设计感知材料,指导学生探索。

知识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难于理解的根源,一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知识的感性经验,二是知识内涵的综合性较强,抽象程度高。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遵循獐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感知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让学生充分参与过程,获取知识。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倍数应用题。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倍的概念较抽象,“求一倍数是多少”的反叙应用题思路较难建立,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孕伏思路。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是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摆多少个○?

指导分析操作:

(1)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把第一行摆的看作一份,第二行摆的是这样的()份。

(2)第二行4份一共是12个,平均一份是多少?用小棒把每一份分开。(3)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什么?第一行摆几个○?动手摆出第一行的个数。

2.动口去说,建立思路的表象。

钢笔:

铅笔://////////是钢笔的5倍。

组织学生看图讨论:

(1)把钢笔的支数看作()份,铅笔的支数是这样的()份。(2)铅笔5份一共是()支,平均一份是()支,列式是----,求出的也就是----。

3.抽象概括,提炼思路。

例题:学校里栽了75棵柳树,栽的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栽杨树多少棵?

(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指导学生分析思路:柳树的棵数与杨树比,杨树为1份,柳树为5份。求杨树多少棵,就是把柳树的棵数平均分成()份,求出其中一份。

(2)进行巩固练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答方法,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总结出: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教师在处理知识难点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感知材料,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化难为易,化新为旧的学习方法。

三、创设新旧知识的相似点,诱导学生迁移。

知识关键一般是指导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学生如果理解了,就能较容易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着力抓新旧知识的主要联系,创设新旧知识的相似点,诱导学生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例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中的例题是21.45÷15,解题的关键是除到个位仍有余数,就要转化成十分位上表示的数再除。

在教学中首先出示准备题2145÷15让学生计算,然后提问:21÷15商几余几?余数6表示多少?不够15除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把6个百化成低一级单位60个十再和十位上的4个十合起来是64个十,然后再除,

进而启发学生总结出:把余数化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再和下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在教学例题时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余6以后提问:这个6表示多少?不够15除怎么办?诱导学生对照前面整数除法中余数6是怎么处理的,想一想这里的6怎么办?通过诱导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弄清了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有余数,就要化成十分位上的数再除,所得的商就要和被除数的十分位对齐的道理。

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创设知识的相似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迁移。这样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关键,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

四、巧设陷阱,有意让学生暴露解题障碍,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易出现片面性和笼统性,因此对刚学习的新知识容易与形似实异的旧知产生混淆。为此教师要在知识的易混、易错处,巧设陷阱,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错觉诱发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触及知识本质,及时地纠正错误。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之后,出示了如下一题:某工程队要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5天完成,已队独修10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让学生独立练习,结果列出如下几种式子:

1.1500÷(1500÷15+1500÷10)

2.1500÷(1/15+1/10)

3.1÷(1/15+1/10)

教师板书出这三种列式后,学生疑虑顿生,纷纷议论。我及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结果有的学生提出了:(1)这三种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2)哪种是错误的,为什么?(3)哪一种列式计算简便?围绕疑问,同学们争着发言,谈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争论尤为激烈。通过争辩,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总量与工效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考习惯。

以上种种做法,教师在精心设计教法中渗透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会学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