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生活,是两种看似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的存在。
艺术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它承载着生活的情感和思想,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和美感。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艺术的本质、生活的品质、人类的共同情感和文化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走进艺术与生活的交汇处,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人类文明的发展,源自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艺术家们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
比如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山水间写下优美的诗句,画家在自然中创作出绚丽的山水画,表演者从生活中汲取情感,将其转化为舞台上的表演。
古今中外,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还是电影等艺术形式,都在表达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出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艺术又超越了生活。
艺术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和再构思,它能够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凡,展现出一种更高尚、更美好的存在。
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升华和提炼。
比如音乐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舞蹈能够展现出人体的优美和力量,绘画能够展示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戏剧能够让人们在舞台上见证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塑造了一个更加理想化、更加美好的世界,让人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和慰藉。
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比如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电影等流行文化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艺术还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共鸣。
比如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幅画作,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热点、引发讨论和争议。
艺术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呈现,成为了社会和个人情感的共同表达和宣泄渠道。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还体现在艺术的价值和功能。
艺术的审美本质

对艺术的审美本质的认识L4班赵胜男 3150200342 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所以人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
艺术反映现实却比现实更加典型,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艺术反映现实美、创造艺术美。
所以区别艺术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审美,于是便出现了艺术的审美本质。
简单谈人的本质,正是因为生命有长度所以生命有意义,出现了对物质或精神的追求从而获得愉悦,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审美是一个动词,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而充当审美主体的便是人。
所以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感,这就叫做美感。
艺术作品就是以审美为目的,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运用艺术的手段而创作的,它给欣赏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审美感。
所以说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的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
无论如何艺术都离不开审美,就算是一个雕像雕刻的是一位奇丑无比的老人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也是会具有美感的。
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可见审美的地位。
艺术反映现实美,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
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
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就叫做自然美,而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美是社会美。
班得瑞的《仙境》就是歌颂大自然,你可以听到湖呼啸的风声和排萧交错出现,感觉非常缥缈浪漫,这是艺术反应的自然美;社会美就比如屈原的《离骚》等等。
艺术离不开审美,但是一些现实中不美的事物也是同样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据,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就是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现实美是自然形成的,而艺术美是为了美而创造出来的,与创造个人的审美认知有关。
艺术美可以是不美好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段展现美的一面。
艺术美是比现实美更高一级的美,削弱其现实性、增强艺术性。
很多作品更是通过成功塑造丑的形象,深刻剖析丑,实则对丑加以否定,对审美主体产生影响,让观者感到丑的不美好,来表达美。
就像《红与黑》当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对现实的揭露。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案例谈谈对审美心理变化规律的理解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案例谈谈对审美心理变化规律的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丑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其变化并不是人们主观意识或经验意识的简单反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一般被称为审美心理变化规律。
美丑和形式美这两种美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审美心理关系。
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这两种形式和事物内部内在结构这两种状态之间矛盾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美感只是一种客观形式而已,与其内在的实质和性质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当这种形式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其形式美就成为一种外在形式而得到普遍应用后,就会形成审美心理关系了,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审美观念和时代文化不断发展而变化着。
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就是一件很好地体现这一规律发展变化的艺术品。
一、审美心理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首先,审美活动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必然受到审美心理的影响。
美丑也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次,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须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从事物的外部表现出来。
从这一点上说,审美活动和心理现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
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心理等方面以及审美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一定实际和规律等。
当人们经过审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心理等方面并不满足时,这种心理活动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就成了审美心理发展中不可逆转和不可逆的过程,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进行反映和表达。
所以说,审美心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不一定能一成不变地按照一定理论程序进行着,但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二、美丑是统一的在人们的审美心理过程中,“美丑”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审美心理活动中,美既有丑的一面,也有美的一面。
丑是美的一种形式;美是丑的一种变化。
美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需要,有了美就会产生美感;丑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观需要,也有了丑就会产生美。
_美是生活_与_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

第26卷第5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H ube iNor m a lU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Vo. l 26No . 5, 2006/美是生活0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0 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周建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1摘要2 /美是生活0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
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 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0的兴起, 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 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
二者虽有不同, 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 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1关键词2 美; 生活; 审美化; 现实; 日常生活1中图分类号2B512. 44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924733(2006 0520005203质可以作抽象的概括, 但美本身绝不是抽象的, 而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
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前的美学研究和生活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脱节的, 美学基本上是思辨的、抽象的, 尤其是体现在康德、黑格尔身上的思辨, 使人类关于美和艺术的思想, 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们虽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人0, 甚至在理论上具体研究了人的美, 肯定了人生, 在艺术中表现了人的美, 描绘了人生。
但是, 在美学中, 在理论上, 美和生活仍然没有联系。
在美学理论中, 亦仍然没有把美和生活连接起来。
直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肯定地认为:/美是生活。
0为什么美是生活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这样解释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而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0他是从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简单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美感入手来解释美的。
所谓美感是客观的美引起的主观的感受, 也即是一种/爱0的/愉悦0, 能引起人们感到可爱和愉悦的, 也就是美的。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是什么,被美学家们称为一个无法猜破的谜。
而人是什么同样是一个使人类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的课题。
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美的含义可以分成日常生活的美和美学理论中的美。
日常生活中美的含义就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等等。
美学理论的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指一种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也称之为优美。
广义的美指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相当于美的本质、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
最开始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其实就是关于狭义的美,即优美的探讨,直到18世纪崇高及丑等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之后,美才具有了广义的美的含义。
从马克思的理论来讲,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决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和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人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他人与类之间的媒介,是对他人的人的本质的补充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中都直接创造了他人的生命的表现。
同时也直接证实和实现了自己的真正的本质,即他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不可捉摸的。
从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和理解

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和理解艺术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思考和判断能力。
艺术的审美不仅仅是欣赏美的形式和色彩,更是深入探究作品的意境、情感和人文价值。
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更加丰富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艺术审美的本质就是对作品的审视、理解和欣赏。
它不仅仅是一种本能反应,更是一种深入思考。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细节和构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世界观。
而这种思考与欣赏的过程,也是提高我们审美水平的关键。
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而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它对生活的影响上。
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创作,表达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而观赏者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也能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也成为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审美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我们与世界和自己对话的方式。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所以说,艺术的审美是一种向内观察的方式,也是人类智慧和美的表达方式。
作为观赏者,我们需要通过对艺术的思考和理解,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接触和探究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艺术语言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想象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美和智慧,从而更好地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是一种认知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观察、欣赏,然后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向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和美感投入心灵深处。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接触和探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美和智慧。
看清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本质

大 众 文 艺183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对构建艺术审美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社会意识绥化学院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SJ10003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美的本质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
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什么?这是美的本质问题。
从本质论讲,我同意中国当代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呢?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这实际上就是说,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就在于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熟悉、反映、判定或评价。
在历史上,西方很早有人就已从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上提出美是主观的,比如,像朱狄所说,是十七世纪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
斯宾诺莎说:“假如神经从呈现于眼前的对象所接受的运动使我们舒适,我们就说引起这种运动的对象是美的;而那些引起相反的运动的对象,我们便说是丑的。
”后来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不仅提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而且他“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也就是说,不否认美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关系。
他说:“虽然美和丑还有甚于甜与苦,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完全属于感觉,但同时也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非凡感觉的。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在批判地继续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为武器,把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大刀阔斧地引进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
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到生活,回归自然,深切体验生命的美好与神圣并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这是每个人内心所热切追求的根本目的,这是两个过程:发现美和创造美。
尽管有些人并不知晓自己此生真正的追求,做着和这个目的相聚或者相离的事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芸芸众生,往往如迷失的羔羊······然而,正如每个人所经历的,这个目的,也就是审美给我们的幸福感往往会在与大自然的邂逅中微妙显现,也往往在一种创造行为完成后呈现。
回归自然,是因着人就是来自自然的,本是她的一部分,爱着自然的感觉,这就是审美!没有什么生命群体不依恋大自然,你可以想见在美丽的晨光中鸟儿的心情都无比的好,才有充满灵性的啁啾鸟鸣。
这样的感性是天赋的,而通过理性与感性的揉合——审美教育,这种感性才更为自觉,并化作创造的动力,当然也会携带着美。
于是生活更
加美好!因为不单在我们环境中处处增加了大自然美的印记,使我们感到大自然的无处不在,它平和着我们的内心,使安全感加分,幸福感也加分。
更重要的是,美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活力,美的创造带来成就感充实感,生命过程的体验由此来得更真切。
只有体验到生命美感的人生才是不枉此生的人生,只有体验过创造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当这种幸福感充实感化作进一步热爱生命的动力时,生活与艺术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此开启。
牵着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在醉人的大自然里嬉戏,回归自然。
美术鉴赏,第一步,就是让远离母亲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
爱与审美,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