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探析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赞同或否定,去做无谓的论争,而应该直面事实,接受事实,研究问题。
在深入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弊后,取其精华,处理好其与其他社会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审美日常生活文化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即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审美艺术的审美性相交融,具体表现为: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像的消费与生产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生活化,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得见得、“审美的”日常生活,一种视像与身体快感的精致统一。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因何而起的呢?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造成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首先是社会形态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带动了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大众消费文化,客观上打破了精英文化的一元格局,拉近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其次,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的具体结果和直接对象,视像的生产根本上源自于我们时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涨欲求和热情追逐——生产是作为消费的同一物而出现的,同时高新技术与大众传媒迅速扩张了视像生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当代文化现象,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行为以及环境进行审美化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趋势,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运而生。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民众审美观念的变迁。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生活是艰苦的,人们的生活主要目的是生存,对于美的追求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渐变高。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门倡导生活方式和体验的学科,它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思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生活美学的理念下,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各个细节都可以被赋予审美的价值,从而提升人们在日常中的幸福感和品质感。
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将平凡的日常生活变得美丽和有趣。
不再像往日般匆匆忙忙地应付生活,而是将每一天生活当作一次精美的艺术品,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幸福感和品质感。
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的关键。
它可以表现为简单的行动,例如重新摆放家具,重新搭配衣服或在工作间隔时欣赏自然的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审美生活日常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审美生活日常化意味着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
这种习惯可能表现为收集和欣赏美术、建筑、音乐或文学作品,或者学习自然界中蕴含的美学原则等。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逐渐形成美好的生活方式,充满幸福与自信。
这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挑战、更愉快地生活,并大大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在生活美学的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细节的美也十分重要。
这可能包括喝咖啡时杯子的颜色,床单的选择,窗户上花的选取,甚至是日常任务的执行方式。
以细节为出发点,通过审美生活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总之,生活美学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的深刻见解,赋予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价值。
通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日常化,人们可以体验日常细节与美妙之间的联系,进而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
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
“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
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标签:日常生活;審美化;非审美化;困局;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在1988年提出的美学命题。
在中国,它也同样引起极大的关注。
只是,一开始学术界仅仅把这个问题称作“当代审美文化”,或者“大众文化”,而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例如,1995年,笔者曾出版《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①,2002年,笔者还出版了《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②。
这个问题引起国内学界普遍的关注,却是在2002年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大讨论之后。
这无疑与提倡者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全盘肯定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倡者的内在动机固然是期望借助对于该问题的讨论推动美学与文艺学的“转型”以及美学与文艺学学科边界的重新界定。
但是,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在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肯定与期望背后,也就隐含着一个美学与文艺学何谓、美学与文艺学何为的根本问题。
兹事体大,因此,认真的辨析无疑势在必行。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与国内“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倡者的看法不同,在笔者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真实存在着的,恰恰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
之所以会在提倡者那里出现完全相反的价值取向,则是因为他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定语境缺乏深刻的把握。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摘要】生活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日常化的探讨,通过对生活的审美化,我们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美感;而通过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我们可以将美感融入到日常处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关注细节、打造美好环境等方式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则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美感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
审美化与日常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促进提升生活质量。
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也体现了生活美学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加深,生活美学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生活美学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美感的启发和分享。
【关键词】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化,互动关系,实现,重要性,发展趋势,价值。
1. 引言1.1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美学是一门探讨生活中美好与美感的学科,旨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享受。
生活美学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琐事到精神追求,都可以被赋予审美意义。
通过生活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价值。
生活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正是为了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化的重要性。
审美化并非只是追求表面的美感,更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对环境的改善和对生活的品质提升。
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在当今社会,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真正实现心灵的愉悦与生活的井然有序。
1.2 审美化与日常化的关系审美化与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审美化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普通事物赋予艺术感和美学价值,使之成为我们感官享受和心灵愉悦的对象;而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生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探析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系(院)指导老师2013年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在西方最先出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观点层出不穷。
然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中随之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它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艺术不再是纯艺术,文学不在是纯文学,生活也不在是纯生活,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三者的融合,它们间的界限已逐渐消失。
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一股洪流,席卷了每个角落。
艺术与文学慢慢地发生转向。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融合,转向目录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1.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1.2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定义2.1费瑟斯通的理论2.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相关因素的区别3.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3.1艺术与生活3.2文学与生活3.3生活的引言自西方出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呼之欲出,1988年费瑟斯通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一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的学者跟着也引入了这一理论,这不仅引来大批专家学者的热议,更重要的是已转变为一种思潮。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究竟“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真的使文学、艺术走向生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文学与艺术是否真的发生转向,走出高堂,走向大众化?在当下,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结果,而并非偶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发生了变化。
在消费过程中不只是物质消费,更多的是注重审美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的生活化。
生活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文学与艺术也发生转变,拓宽了美学发展和研究的空间,有重要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最先是由于西方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中虽然没有提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个名词,但是很明确地谈到了艺术、文学、生活间的界限的消失。
界限的消失说明这三者走向了融合,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艺术与文学的生活化,艺术与文学中的审美也渗透到生活中去,走向大众化。
1.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西方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更多的是对基础的、权威的迷恋。
以卡迪尔、黑格尔等为代表,他们都坚持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把主体性作为基础和中心。
现代主义的文化也堪称为一种精英文化,保存着自身可贵的价值,具有权威性。
自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出现后,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进行反抗,对现代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学界一时争论不休。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践。
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1]366-368随后很多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一争论,但无论他们的观点是怎样的,都不能阻止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这是一股推动社会前进的激流。
怀有现代主义世界观的人认为现代主义强调的就是个体的能力和作用,培根说过:“人是自然的解释者。
”伽利略说:“人是宇宙的观察者。
”这些观点都强调的是人本身的力量,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改造来证明自己和肯定自己。
而对这种看法有怀疑的思想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他们不主张被真理和哲学所束缚,追求的是简易的,大众化的事物。
自从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生产力大大提高后,不仅导致了社会的剧变,也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转变。
在生活领域中,人们早已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厌倦,并且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反对、讽刺、控诉,使权威的、统一的事物被完全的否定。
在西方,生活方式、宗教、艺术、文化、哲学等都在传统精神领域遭受破坏。
创作家更加重视的是形式与风格,对于内容与题材的要求越来越低,这最先得以体现的就是达达主义者杜尚的艺术作品中。
他说过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雕塑,因为世界和生活就是艺术。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呈现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度的超越,显得更为自由和通俗,同时也强调了创新,摆脱传统的、权威的、精英的束缚,走向大众。
1.2“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最先是由英国的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
他在向荷兰提尔伯格大学的“日常生活,闲暇与文化”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就运用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理论研究了消费文化中的日常生活方式变化。
1988年4月他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做了一个“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为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为生活。
在中国在线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理论的是周宪和陶东风等人。
2001年周宪的《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一文在《哲学研究》第十期上发表。
他说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是由于在当下这个以消费为主流的时代受到视觉艺术的冲击导致的。
接着在2002年陶东风也在《浙江社会科学》第一期上发表一篇名为《日常社会的审美化与文艺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科学反思》的文章。
其中他说到“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人们的审美活动不只是停留在纯艺术和纯文学的范围了,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比如影视作品、歌曲、广告以及服装首饰、房屋装修甚至生活中各种活动都已经不存在高雅与通俗只分,也就是说生活与审美之间不存在界限了。
自从陶东风的这一观点提出后,国内一时就掀起一股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热风,不仅波及理论界也波及了美学界,最后还渗透到文艺学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涵义“日常生活审美化”既然是费瑟斯通提出的,那么他对这一理论的涵义肯定有自己的分析。
在他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它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不断积累而成的。
为此他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第一,由于一战以后达达主义、先锋派等的出现,神圣的艺术遭受了大肆的冲击,对真正的高雅的艺术不屑一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毫无艺术气息的行为都变成艺术了,艺术几乎成了所有事物的代名词。
第二,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品的谋划。
即是把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用艺术的气息来感染生活和改变自己。
现代人在福柯的眼里就是花花公子,他们“把自己的身躯、行为、举止、感情、激情以及生存变成艺术品。
”[2]536这种审美的要求在后现代的生活中得到了实现,人们都喜欢用艺术的审美标准来塑照自己,即使不懂艺术也会用对艺术品的消费来填充自己空虚的审美感。
第三,充斥当代日常生活的经纬符号和影像之流。
影像的产生是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具艺术性。
此外,影像自身的艺术美会增强人们的物质欲,引诱人们对高雅生活的追求,日常生活与审美化逐渐融为一体,这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表象。
在中国,部分人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是一个“舶来品”,它是从西方拿过来了,对它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持怀疑态度。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对这一理论概念是不确定的,但是学者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刘悦迪说:“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多关注美向生活播散、关注美学问题在日常现实领域的延伸”。
[3]107-108这一种说法看上去似乎有点抽象化,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它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充满了对艺术品的审美,审美的现象在生活的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周建萍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的模糊乃至消失,它不是单单说美是生活,或生活是美,而是说人的审美活动是发生在日常生活空间,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4]7这一观点使我们会想到生活的改变,现在的人对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新奇”,通过自主创新的能力拉近了审美与生活的距离最后消除二者之间的界限。
不管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有怎样的定义,那都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存在,并且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受到特定时代的环境影响,从而新的事物就会被赋予其独特的时代性。
所以我们也只能用变化发展的视觉去看待这一理论。
日常生活与审美的融合1.1艺术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一开始本是与生活融合的,只是后来有了研究的出现,艺术就独立出来,而现在随着社会的改变和人们的需求,艺术有重新回到了生活。
而且还不断向前延伸,这不得不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独立的艺术发生了转向呢?原始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包括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
“原始艺术,不仅是早期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为文明时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159所以,一开始艺术就与人们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变革之后艺术才成为一个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独立体。
直到一战之后出现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超现实主义,使独立的艺术受到了巨大的攻击,那些高雅的艺术被漠视,艺术走下了大雅之堂,重新走向生活。
二战以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更一步地推动了艺术的生活化。
正如费瑟斯通所说:“艺术不再是孤单的、独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6]99绘画变成商品包装、广告制作的一个基础;手工业和雕刻进入了工业美术的行业。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先出现的领域就是艺术,法国艺术家杜尚就是现代主义艺术家的鼻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破坏了人们对“艺术品”定义,模糊了人们对“艺术”与“非艺术”的认识。
在他的观念里,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已模糊,生活中无出没有艺术。
他的这种创新的反叛对后来的艺术家以及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消费时代,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需求不仅仅是对实用价值的需求,对商品符号价值的需求也占据了消费的一半。
也就是说人们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大多表现在商品的包装上。
究其原因,几本是由于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大众传媒所致的,比如:广告的出现、宣传片的出现、影视作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消费那更是不能相比的,他们对艺术元素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商品的包装上,而且还扩展到对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审美的视觉来塑造自己,进一步拉近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各种艺术的参与使商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相结合。
陶东风认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被打破,纯文学走向大众文艺,实用价值与审美结合。
”[7]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没有了界限,艺术走向生活,二者都以审美化的形式呈现。
纯文学也走向大众化,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纯文学都走向大众化。
实用价值与审美结合正是当下生活形式的一种体现。
1.2文学审美的生活化就文学而言,它本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高雅的文学样式,文学的审美也本是单纯的内在的审美,但是社会的改变,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