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合集下载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审美化日
常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把生活变成一场华丽的表演,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首先,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
作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比如,在家中,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环境,选择优雅的家具,摆放一些艺术品,使家里充满艺术气息;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工作场所,让工作环境更加美好,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其次,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注重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
隐藏在细节之中。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烹饪美食,选择精致的餐具,让用餐变得更加美好;在穿衣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搭配时尚的服饰,选择优雅的配饰,让自己更加自信,更加美丽。

最后,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培养艺术情趣。

艺术是审美化日常生活的重要
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旅行等方式,让自己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改
变对事物的看法,注重细节,培养艺术情趣,我们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当代文化现象,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行为以及环境进行审美化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趋势,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运而生。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民众审美观念的变迁。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生活是艰苦的,人们的生活主要目的是生存,对于美的追求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渐变高。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6
“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审美主体的大众化 审美对象的视觉化 审美方式的直观性
7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价
◆1、正面描述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 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 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 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 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 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 空间。
4
◆3、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 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 ◆符号和图像的迅猛发展,商品的抽象交换 价值与日俱增占据主导地位。图像通过广 告等等媒介的商业操纵,是在持续不断重 构当代都市的欲望。
5
“日常生活审化”现象的存在领域
◆ 购物中心、度假中心、街心公园、
主题公园、健身房、美容院、影视、 广告、流行歌曲、DJ音乐、时装秀、 酒吧靓舞、网络图文、电子游戏、漫 画、游戏、模特表演与选美等。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
◆1、它是指“一战”以来产生了达达主义、 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等的艺术类亚 文化
◆它们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 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进而 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 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
3
◆2、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 术作品逆向转化。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 追求新的趣味和新的情感体验,由此塑造 与众不同的生活风格,本身就是消费文化 的核心所在。
10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和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 济时代的一种描绘。在这样一个大审美 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 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审美是一种感觉,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舒适、高雅的一种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从家居环境出发,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整洁、舒适。

家居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家具的选购、布置、配色等方面入手。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明亮、造型简洁的家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还可以使人感觉更加舒适。

我们还可以从穿衣打扮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衣服、鞋子、配饰等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颜色的搭配和服饰的品质。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搭配得当、材质上乘的衣服和鞋子,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加舒适,还可以让我们在别人眼中更加亮眼。

我们还可以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口感美味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在制作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到美的感受。

我们还可以通过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摆放一些花草盆栽,让家居环境更加清新、自然;或者收藏一些艺术品,比如画作、雕塑等,让自己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高雅、舒适。

不管是从家居环境、穿衣打扮、食物选择、还是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面入手,只要我们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审美
化日常生活,将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丽和艺术的元素。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穿着打扮开始审美化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们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一件简单的衬衫搭配一条精致的项链,或者一双舒适的鞋子,都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焕发出自信和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
作场所,一个整洁、温馨的环境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选择家具和装饰品来打造一个令人愉悦的生活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美食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精致的餐具、精心制作的美食,都可以让我们在用餐的时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自己动手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还是到精致的餐厅品尝美食,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味。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和音乐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
我们可以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或者去音乐会聆听音乐,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只需要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多留心,多用心,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艺术的元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审美化日常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

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又一个新话题,同样它也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

对它的讨论最初是源起于西方。

博德里亚、杰姆逊等人对这一现象曾有过相应的描述。

真正给予其命名的是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他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

艺术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

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

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习。

考察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就是在围绕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

这三层含义其实隐含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自觉的冲破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人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生活;第三个时期是物质生活世界的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趋向。

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沟通与融合,拆解生活与艺术之间那堵传统高墙。

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当代社会中逐步的模糊和消失,审美因素向生活领域渗透和扩展,它反过来又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美学观念。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绝非简单孤立的美学事件,它的出现是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其一,审美化过程是与当代都市商业文化同生共长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

20世纪后半期,工业的急速发展使得物质产品极度充裕,人们消费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商品的实用性,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使得消费已转向了非物质化、非实用性的商品消费。

形式和包装所引起的审美愉悦更能刺激大众的消费,视觉图像和符号系统的文化生产成为经济潜力的巨大增长点;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人们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起码的衣食住行而拼命劳作,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审美的娱乐休闲因素被前所未有的凸现出来,对于符号、形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重视带来了娱乐工业、美容产业、身体工业、文化工业等的勃兴;再则,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导致图像和符号的极度泛滥,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充斥着各种符号和影像:不管是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还是热浪叠起的居室装修,不管是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还是电影《大话西游》,不管是流行歌曲MTV,还是电视报道美国轰炸阿富汗塔里班,不管是城市白领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打工仔喜欢的卡通读物,我们都离不开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

这些影像并不简单地依附或从属于现实,相反的是它反过来主动地去影响现实,甚至去建构着现实,从而形成一个如韦尔施所说的“现实的非现实化”的世界[Czl,从而造成了现实与影像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日常生活也就与电子传媒所造成的影像一样,成了虚拟的审美化的。

在这种“对现实的审美幻觉”中,艺术与实在的位置颠倒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正如费瑟斯通说的:“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环所笼罩”,“现实已经与它的影像混淆在一起’}U7。

其四,消费社会的出现,极大丰盛的物质及伴随而来的惊人消费构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nC37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

人们有意识把它与身份区隔联系起来:每一件商品都不只是物质产品本身,而且还是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

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汽车等等,都是相应社会地位的标志。

商品符号外观方面的重要性似乎远远压倒了实际功能性,符号的观赏性压倒乃至取代了实用性。

人们将商品(尤其是商品的外观)作为一种标签来划分社会关系。

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当中非常醒目,很多人买东西非名牌不买,对于“品牌”的执着其实就隐含了人们对于自身身份的一种标识,尤其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这样相对富裕的群体。

文学艺术与其他的消费实践一样,已成为实践社会区隔的符号策略和工具,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已经在这种消费和占有中沦落到了边缘。

韦尔施明确的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传统美学已经不能涵盖新的现象,因此美学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一种“超越美学的美学”(s},突破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范围,能够更为广泛的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

18世纪出现的经典美学,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已经确立了一种有影响的传统。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却以一种迥异于传统美学的特征构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它从外延和内涵上都改变了人们对于美学的基本看法。

从外延上而言,‘旧常生活审美化”已经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

从传统艺术种类,诸如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到当下的电影、电视、广告、流行歌曲、杂志、时装、行为艺术、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等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如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等),深人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审美从最初狭隘的纯粹艺术种类拓展到人类所有的精神领域和意识领域。

任何日常生活都可以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内涵上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审美的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古典主义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其一,‘旧常生活审美化”与图像文化的血肉联系导致了审美平面化、形式化的特征。

当代电子传媒在现实审美中改变了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人们摆脱了对于文字的艰难阅读和理解而越来越倾向于对图像的直观,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装代替了人们对商品使用功能的关心,在可视的现实中实体形式的审美“物化”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平面化、直观化、瞬息万变的图像、实物充斥于现代人的眼球,使得人们醉心于高科技打造的美仑美矣的审美幻觉之中。

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的第一章标题中这样直言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改变:“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s7“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学以前所固守的“内视”的心象性特性已经无法再让人们魂牵梦绕,视觉图象对感官的直接冲击致使仅仅只从审美对象的形式层面就能够获得了相当的现实满足感和愉悦感,内容反而被大众所遗忘,对象的形式、外观、纯粹的装饰成为了愉悦人们眼球的焦点。

“图像”的美学价值直接依赖于某种形式存在的视觉魅力。

‘旧常生活审美化”那种直接、强烈的感受性,超负荷感、无方向性、符号与影像的混乱融合以及能指的游戏直接的带来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无深度”。

其二‘旧常生活审美化”在商品消费欲望的驱使之下,体现出追求瞬时性的感官快感和愉悦的特点,而且这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身体快感。

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讲述都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基础之上,如康德的“无目的之合目的性”和黑格尔的“理念之感性显现”无不在强调美学作为一门感性学科不能完全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美决非纯感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存在,它必须在普遍共通性的理性之光的烛照之下,才能称其为美。

而眼下这场消费市场搭台大众狂欢的美学盛宴却仅仅停留于单纯的欲望,它由斑斓的色彩、迷人的外观、眩目的光影装扮得分外撩人,精致煽情,最大限度上解放了人的感性,放纵了人身体层面的欲望和渴求。

正如王德胜说的那样:“在洋溢着感性解放的身体里,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欲望已自动脱离了精神的信仰纬度,指向了对于身体(包括眼睛对于色彩、形体等)满足的关注和渴望’p[s)。

审美已然具体地从一种理性主义的超凡脱俗的精神理想,蜕变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生活享受,这种快感来自审美对象(以图像/符号为主)对于人的身体的直接贴近,它与生活相连,又诉诸人的感官,又无须主体高度优越的心灵想象与精神期待。

其三,‘旧常生活审美化”以贴近世俗生活的姿态,展示审美“功利性”的一面。

这场审美化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中心并进而吸引广大市民与中小知识分子的泛大众文化,审美主体的大众化把审美推向广泛平庸的日常生活,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追求自身内在需要和正当的享受生活及个人权利的意识的觉醒。

所以今天,我们的生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蔓延着审美化的倾向,如建筑的装修,环境的绿化,家居的布置,颜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的美化,乃至任何一个小的物件的包装等等都显示出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趋向。

韦尔施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过度审美化了。

……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

‘让生活更美好’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眠更美好’。

;[2〕而推动这场审美革命的真正动因是消费时代的市场、资本、文化工业等的控制和操纵,食利性的本质激化了文化生产以最大的潜能释放出商品的“眼球效应”,一切文化商品极大的凸现了视觉上的美感。

在市场消费的诱引下,大众文化的打造者为了追逐经济利润,消费大众为了追逐时尚和满足世俗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共同塑造了审美趋时性、媚俗化的走向。

审美因此缺乏了传统美学对于事物的超越性维度和批判性的精英立场,从理想的彼岸回到了庸常的、此岸的现实人生中。

以泛化“美”的消费文化取代了审美,艺术审美活动不再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工具,而是变成人类迈向精神家园的沉重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