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讲义国际金融部分
第二章 国际收支 《国际金融》PPT课件

2.4.1 弹性分析法
(1)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2)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3)对弹性分析法的评价 (4)贬值效应的时滞问题——J曲线效应
弹性分析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 家琼·罗宾逊最先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的 发展形成的。
该理论建立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的基 础上,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 基本手段,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探讨货币贬 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
(3)直接管制 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当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须针对形成的原 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财政和货币政策:往往同国内经济目标发生 冲突
直接管制: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又会引 起他国的报复
2.4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2.4.1 弹性分析法 2.4.2 吸收分析法 2.4.3 货币分析法 2.4.4 几种主要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比较
3) 对货币分析法的评价
主要贡献:
◆突破了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的局限,因
此对国际收支的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符合经济 运行的实际情况
1)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假定其它一切条件(利率、国民收入等)不变, 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假定存在非充分就业,贸易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 弹性
◆假定没有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完全 等同于贸易收支
(2)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假定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M, 当 DX DM >1时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3)对弹性分析法的评价
弹性分析法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 支作用的片面看法。但是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
◆弹性分析法将国际收支局限于贸易收支 ◆弹性分析法以小于“充分就业” 为条件 ◆它是一种局部的均衡分析说 ◆弹性分析法是一种静态分析说 ◆技术上的困难
考研《国际金融》名师王倩讲义和习题详解析

考研《国际金融》名师王倩讲义和习题详解析王倩《国际金融》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国际货币体系1.1复习笔记考点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国际货币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阶段、中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以及现行的牙买加体系阶段。
1国际金本位制度(1819~1914年)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即以货币的含金量来衡量货币价值的一种货币制度。
(1)国际金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金币本位制(古典金本位制或纯粹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主要内容如下:①金币可以无限法偿、自由兑换。
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③黄金可以在本国自由输出入。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运行机制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自动调节恢复均衡而无需政府的干预,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调节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汇率会以金平价为中心,根据外汇供求的变化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金平价是指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含金量之比所形成的货币兑换比率。
(3)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①直接原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军费,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
②根本原因: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增长发展的需要。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年)(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①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实行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③取消对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并促进国际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过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及汇率均衡目标的实现只能以政策调节为主。
当一国面临国际收支逆差及逆差引起的本币汇率下跌(升值)至1%下限(上限)时,逆差国中央银行有义务通过卖出(买入)外币买入(卖出)本币的方式拉升(拉低)本币汇率。
余劲松《国际经济法》(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国际金融监管【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国际金融监管19.1本章要点■国际银行监管■国际证券市场监管■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外汇监管■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19.2重点难点导学一、国际银行监管1.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原则(1)巴塞尔委员会为了控制国际银行业的风险过大,国际清算银行提议,1974年9月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俗称“十国集团”,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研究国际银行风险监管问题。
1975年2月,十国集团加上瑞士和卢森堡等国参加,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机构,但是,它制定的文件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参考意义。
(2)巴塞尔文件集①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
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该协议比以前版本更加具体化。
②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监管文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建议》和《巴塞尔核心原则》。
巴塞尔文件还包括《银行外国机构的监管原则》、《银行国际业务并表监管》、《国际银行集团及跨国机构监管的最低标准》等一系列文件。
上述这些文件统称为《巴塞尔文件集》。
③2005年新巴塞尔协议实施,历经三十年风险监管的观念得到普及。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只适用于大银行,不适用中小银行。
对亚洲大部分国家的银行来说,都不适用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中国金融业亦有其特殊性。
2.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1)统一资本充足率标准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7月发表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
根据这个文件,国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有所调整,银行资产风险最低限额平均能达到资本的20%,所以原来8%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不够。
风险权数将参考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依据严格标准所做的评级而定。
(2)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①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文件规定,国际银行的资本构成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部分。
华明《国际经济学》课件讲义(复旦大学版)

国际经济学
导论
华民 著
主要内容
§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导论
2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 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 经济恢复迅速
• 国际金融稳定
• 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6
绝对利益论
•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下图:
T I1
M
开放经济条
件下的均衡
A
C
I0 封闭经济条
Z
件下的均衡
E QM
O
QX
J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P
图1-3-1
X
7
绝对利益论
§ 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 U国的生产均衡点在E点,在该点Px/Pm=Lx/Lm, 即边际生产率
与边际替代率正好相等,因此作为社会福利象征的无差异曲 线I0也就必然在此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整个经济处在其 资源条件所许可的帕雷托最优状态。
• 放松U为小国的假设,我们得到由两个济规模相当
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其中U生产X有优势,W 生产M有优势。
• 大国经济模型的假设,使得我们可以把两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相加而得到下图: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13
大国经济模型
• 大国经济贸易模型
H: 两国全部生产M
M
时M的最大产量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9
比较利益原理
§ 李嘉图假定和机会成本
国际金融讲义

第一讲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一、国民收入账户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账户:Yd=C+I+G(需求);Ys=C+Sp+T(供给)Yd=Ys,则:C+I+G=C+Sp+TI=Sp+T-G(因为T-G=政府储蓄)I=S (S=Sp+(T-G)Sp私人储蓄)开放经济条件下:Yd=C+I+G+XYd=C+Sp+T+MC++G+X= C+Sp+T+MX-M=Sp-I+T-G S=Sp+(T-G)X-M=S-I X-M=TBY=I+C+G+TB,TB=S-I S=TB+I国内生产总值GDP领土为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居民为标准,GNP=GDP+NFP(净要素收入)净要素收入=工薪+利润+利息+债息+利润(各种投资收益)+单方转移CA=TB+NFP二、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分析1、经常账户与进出口贸易如果不考虑净要素收入,则:CA=TB=X-M,即NFP=02、经常账户与国内吸收Y=I+C+G+X-M(NFP=0)A=I+C+G,即国内吸收Y=A+X-M CA+Y-A含义: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供求即收入与支出并不一定要相等,差额可通过进出口来调节,经常收支的顺差说明国内的收入大于国内的支出,逆差说明国内的支出大于国内收入。
3、经常账户与国际投资头寸国际间商品与服务流动对应着国际间资本流动,不同时期的经常账户余额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一国在外的各种资产与负债,反映一国某一时点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资产与负债的概念就国际投资头寸(IIP)而一国对外资产与负债相抵后的净值就是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一国某一时期内的经常账户余额,会形成新的净国外资产(或负债),国际投资头寸综合反映了一国在海外的资产负债状况,它可以通过影响一国财产总量等多种途径作用于一国经济。
一国的对外资产是有限的,而对外债务终归需要偿还,因此,国际头寸问题意味着经常账户可以在某一个或几个时期内出现逆差,但不能永远维持逆差,而是多个时期内受到约束时,这就要求宏观经济进行相应调整。
国际经济学的讲义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
• 有三种类型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 由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等人在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 由布兰德(A.Brander)和斯潘瑟(B.J.Spencer)在寡头垄断模型基础上提
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该模型不仅阐述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 而且还指出了在同质产品条件下,因厂商的非合作行为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相互倾销”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围绕着垄断利润,不 仅厂商之间,而且政府之间也可能发生争夺垄断利润的博弈行为。因此,该理 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发众多争论的战略性贸易 政策便是基于这一思想提出的。 • 由埃塞尔(W.Ethiar)最早提出的外部经济模型。该理论模型不仅指出外部规 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模型还指出了国际分工格局对 贸易利益不平衡性的影响,即不同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参与贸易的各方的经济发 展有不同的影响。 •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解释对象上 看,两种理论分别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产生在发达国家 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而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则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从理论基础上看,新贸易理 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性差异;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国家之间在要 素禀赋上的差异性。两派的观点不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相反实际上表现出 一种互补性,两者共同丰富和完善了贸易理论。
• 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部分通常包括国际贸易理论(Trade Theory)和贸易政 策(Trade Policy)两个部分,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它以单个国家为基本 分析单位,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其决定,这与微观经济学非常相似。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的模式(The Patterns of Trade)以及贸易的利益(The Gains from Trade)。国际贸易政策 考察贸易限制的措施及其影响,贸易保护的原因和效果面
《国际金融学》讲义(姜波克)

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金融视角--《国际金融学》前言一、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国际金融学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
它研究的主要领域有:1、开放经济的基本概念、衡量指标和运行背景。
2、开放经济的运行规律。
3、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选择。
4、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国际协调。
这四部分内容以“内外均衡”为主线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
国际金融的形成以宏观经济的一定开放程度为前提。
随着商品及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发展,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增加,外部均衡问题就会出现。
而在一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刺激经济增长时,防范本币贬值的措施可能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需要从全球视角进行考察,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成为经济学面临的崭新任务,而这其中的货币金融问题研究的专门化导致了国际金融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国际金融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因为它研究的重点是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
国际金融学也不同于货币银行学,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的研究对象有交叉的地方,但它们的区别却是十分明显的:货币银行学关注的焦点是货币供求及国内价格问题,而国际金融学关注的焦点则是内外均衡的相互关系和外汇供求及相对价格——汇率问题;在产出、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银行学研究的是货币市场均衡问题,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外汇市场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
国际金融学也不是专门以某一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货币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它的研究视角在于宏观问题。
国际金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国际金融曾长期依附于国际贸易学。
在早期,研究者一般在国际贸易教材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讨论一些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各国间的联系以商品贸易为主,国际间的货币流动是以商品流动的对应物出现并在量上相等,因而外部均衡问题体现为贸易收支问题。
复旦大学本科讲义-国际金融学杨长江老师

特别地,我们开设有一套全面系统的专业课培训课程(只做高端培训,特别专长于复旦, 含 431、801、856 和 436 资产评估硕士 )。授课老师由业内最强的一届师资班底平移而来,包 括目前公认货币银行学讲得最好的 Hua Xiao 老师、国际金融讲得最好的 Huang Feiyun 老师, 投资学讲得最好的 Chung Huangwei 老师、公司金融讲得最好的 Woo Yun 老师,以及擅长行为 金融(刘红忠《投资学》2-6 章内容)的新派投资学老师张飞鹏,801 & 856 宏观经济学老师 赵达,436 会计学老师吴桐,注册会计师、436 新增科目“资产评估学”老师范吉亮,431 实 战模拟课老师周子璇等。除 Chung 老师外,其他老师均为复旦金融硕士或博士,曾经的考研高 分得主。这几位老师在近年来考进复旦的同学中极富口碑和影响力,深谙复旦老师的经济学思 想和命题偏好,辅导学员涵盖近两年复旦金融专硕总分第一名和专业课成绩第一名。鉴于一些 原因,我们不便在公开资料上列示部分老师的中文姓名,您只需通过本文最后一页公布的联系 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告诉你老师的详细信息。当然您也可以向近年来考上复旦的学长学姐咨 询,他们当中有 80%都听过以上老师的课。
其次是课时安排方面。一般校外教育机构,1 课时 = 40 分钟,也有个别按照 1 课时 = 20 分钟计算的,至于课时数造假(如对外宣称 176 课时,实际不到 100 课时)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课时安排严重不足,暑假班每科只安排两天时间,而即使对于最简单的货币银行学,要讲 深讲透,也至少需要 3 天时间来完成,否则只能勉强覆盖课本内容,很多知识点都无法做延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