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与意境
01
02
03
总结词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要求,虚实表现对于保持作品气韵的流畅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气韵是指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律动。虚实表现通过强调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动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举例说明
例如,在中国书法中,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虚实变化,都是书法家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虚实结合,书法作品的气韵得以充分展现,观者可以感受到笔墨间的节奏和动态。
虚实与新媒体艺术
1
2
3
在环境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应用可以使空间更加有层次感和深度感,增强环境的艺术氛围和美感。
环境艺术中的虚实关系
景观设计中的虚实结合可以使景观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感受。
虚实与景观设计
室内设计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创造出更加舒适和温馨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实的概念
01
02
03
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度。
通过虚实的对比和呼应,可以突出作品的重点和主题,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感。
虚实结合能够让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的意义
02
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表现形式
绘画中的虚和实
虚实与留白
05
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现代意义
现代设计中的虚实关系
在现代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应用可以创造出层次感、空间感和动态感,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虚实与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设计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突出品牌的特点和个性,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虚实与信息传达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精品)

虚由实生 虚实结合
登颧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实景,如在眼前 由实入虚,景物 与心胸打成一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四句皆实。但从 中可见哲学意蕴, 又由实见虚。
诗歌中哪些为“实”,哪些为“虚” 呢?
①“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 象、实事、实境。
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 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 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 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 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小结: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经常删略了 背景的刻画,而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 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
洪昉思:只有把龙头、龙尾、龙爪、龙角、 龙鳞、龙须全部呈现出来才像一条龙。
王渔洋:神龙往往见首不见尾,只能描摹出 龙显露出的一只爪或一片鳞,而不能把整条龙 描摹出来,如果把整条龙描摹出来,那就是雕 塑或者绘画了 。 赵执信:虽然是一鳞半爪,但必须能够使人 感受到龙“首尾完好”。
小结:赵执信所强调的就是既“粹”且 “全”的表现方式,即描绘具有象征力量的 一鳞一爪来使整条龙“宛然存在”,从而达 到既去粗取精又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的目 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虚实相生”。
②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 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来自 欧阳修《踏莎行》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6

三、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 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虚、实的定义
作家在反映现实时,对对象采取 正面描写,传神写出事物特征,这 称为“实写”。 作家在反映现实时,对对象采取侧 面烘托或暗示的方法,描绘出那些 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事物 的特征,这称为“虚写”。
虚实之间的关系
虚实结合、虚实涣 的《登鹳雀楼》,试分析 其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浑白家烽恨感城国 欲头书火别时春破 不搔抵连鸟花草山 春 胜更万三惊溅木河 望 杜 簪短金月心泪深在 甫 。,。,。,。,
—
新笔趣阁中文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笔趣阁中文二十四功臣” 而闻名于世,可惜毁于战乱。 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 jfh51mdg 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新笔趣阁中文内 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后又有四位皇帝在笔趣阁中文图像功臣。现在能看到的总共132副画像, 除去重复画像,总共100人左右。画像全部面向北方,阁中有中隔,隔内北面写“功高宰辅”,南面写“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伴随着唐 王朝的灭亡,笔趣阁中文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女,还像以前在湖广总督府里那样嗔笑拌嘴,年夫人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只是刚刚还沉浸在相逢的喜悦之中,眨眼间却是被这迫在眉睫的两桩婚 事搅得愁眉不展。凝儿,天仙般的闺女,娘亲的心尖尖,怎么样才能不被宫里选中?怎么样才能如愿做了宗室嫡妻?还有这玉盈,今年都要十六 了,再不嫁人,既要被人说三道四,又难觅如意夫君。耽误了玉盈的终生,怎么对得起她亲生爹娘的在天之灵?可是现在年府这个样子,又怎么 离得开她?二公子还没有再娶续妻,谁来做这个大当家?总不能拱手交由那个妾室张氏趁机掌权?第壹卷 第十七章 难题 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 让年夫人愁上加愁,可是还有第三桩愁事,不但年夫人愁,年总督更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这次京城之行,年老夫妇的壹个重要任务,就是拜 访雍亲王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作为刚刚划入门人的第壹个新年,他们务必登门拜访,这不仅仅是礼节问题,更主要的是表明立场的问题。 这也是这个新年,年老夫妇来到京城,而不是三个儿女回湖广的最最重要的原因。拜访的帖子递进雍亲王府已经有八天了,还没有消息传过来, 弄得年家上上下下都坐立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凭谁都猜不出来,这王爷打的是什么主意?是帖子没有送到他的手中,还是他有其它的重要事情, 安排不开时间?就在壹家人惴惴不安、胡乱猜测,以为王爷会驳了拜见的帖子时,终于,腊月二十九,王府小太监过来传话儿,拜访时间定在了 大年初六。壹听是这么壹个回话儿,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壹家人全都惊呆了!按理,拜访壹定是要在年前完成,年后登门拜访,想都不敢想的 事情,那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但是,这个时间又是王爷亲自定下的日子,爷没有时间接见,总不能擅闯吧?可这个时间,真真就是壹个烫手的山 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明摆着是王爷对年家非常不满,所以故意选了这个么壹个尴尬的时间来给年家人出难题。按王爷定的时间去吧?不 合礼数;不去吧?那就更加失礼。而且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九,明天就是大年三十,王爷壹家还要参加皇上的宫宴,因为年总督也要出席宫宴, 所以他非常清楚,明天王府是不会见客的。而王爷选在今天这个时间来传话,这不是明摆着要他在全城的官员中间留下天大的笑柄吗?自接了回 话下来,大半天的时间里,年家老老少少,上上下下,全都心急如焚,茶饭不思,时间壹点壹点地流逝,竟是谁也没有想出壹个万全之策来。见 玉盈心事重重的样子进了自己的房间,冰凝奇怪姐姐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聪明、能干的玉盈姐姐也遇见难事儿了?”“别闹了,爹娘还有 大哥、二哥都愁坏了。”“啊?什么事儿愁成这个样子?”“还不是拜访雍亲王府的事情,王府回话儿了,让大年初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 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 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 ”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中国古代诗歌
之
虚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 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 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 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 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 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 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 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 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 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 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 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中国艺术表现里
的
虚和实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人。1916年入同 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 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 成为《少年中国》月刊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 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 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 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 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 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 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 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 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 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 《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于1986年 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邓浩教学目的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
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
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
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阅读准备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①哂:dhěn,讥笑。
②第:只,仅。
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
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
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钱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按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
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给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尘滓(zǐ) 鬃鬣(liè 住宅(zhá ) i)
shěn
B.哂笑(xī) 凤夔(kuí 昉明(fǎng ) )
C.箴言(zhēn)笪(dá 赘疣(yó ) u)
D.摇曳(yè 翚飞(huī) 跂翼(qí ) )
阅读步骤: 1、浏览:整体把握,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 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 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 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 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 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 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 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 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又如柳永《雨
书法 诗歌 建筑 戏剧 舞蹈 绘画 印章 音乐
虚(粹):去粗存精
要 求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实(全):丰富全面
拓展:
(4)作者选取哪些艺术阐述虚实 相生、虚实结合的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与戏曲 的虚实结合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 的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 景的刻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传统戏曲音乐中旋律也是虚实相间的,通过旋律的变化来表现出角色的 情感和内心世界,如用高亢的旋律表现激昂的情绪,用低沉的旋律表现 悲伤的情绪等。
传统戏曲中虚与实的艺术效果
增强想象空间
传统戏曲中虚与实的表现手法可 以增强观众的想象空间,让观众 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内 心世界,以及更加深入地理解剧
虚与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
01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强调在艺术表现中 追求虚实相生、虚实互换的美学效果。
02
虚与实表现了中国艺术中对空间、时间、意境的独特理解,通 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出深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03
虚与实表现了中国艺术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 中生有”、“有无相生”的观念,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与
笔墨与气韵
中国画的笔墨还具有表现画面的气韵和生命力的功能,通过笔墨的挥洒来营造出画面的动感和生命力 。
中国画中虚与实的审美价值
意境之美
中国画中的虚实表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使得画面更加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文化内涵
中国画中的虚实表现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 观和精神追求。
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渗透到中国 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家追求的 至高境界。
02
中国画中的虚与实
中国画的构图与虚实表现
构图
中国画构图注重留白,通过空白与实景的对比,营造出虚实 相生的意境。
透视法
中国画不采用焦点透视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画面 构图更加灵活自由,虚实关系更加丰富。
中国画的色彩与虚实表现
03
传统戏曲中的虚与实
传统戏曲表演中的虚拟动作
虚拟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初读
•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 阐述什么问题?(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 括?(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 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 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 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 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 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 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整体初读
•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 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防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 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 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 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 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 “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 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 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 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 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 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 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 龙在。
课文感悟
• 分析下列实例何者为虚,何者为实。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 系。
•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 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 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 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 (3)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
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日: “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 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 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 雕塑绘画者耳尸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 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 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整体初读
•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 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 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 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 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 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 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 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 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整体初读
•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 是洪防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 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 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爪,只 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 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 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 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 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防思强 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 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 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 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 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 人。曾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 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回国后在南京、 北京等地大学任教。宗白华曾 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 学学会理事,是我国现代美学 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 “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 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 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 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 京逝世,享年90岁。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词。 • 2.了解并掌握引用文献材料佐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 (二)能力目标 • 能从某一种艺术形成或现象入手,展开联想,由此及彼,
找出共性的特征加以分析、归纳。也即是说,掌握一种 融会贯通的能力。 • (三)德育目标 • 通过对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运用唯物辩 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 • (四)美育目标 • 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力争培养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 从生活中及身边的事物中,去发现、挖掘美,去感受美 的魅力。
•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 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 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整体初读
•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 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 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 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 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 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 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 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 点方面的作用。
•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
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 “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整体初读
•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
学习重难点
• 学习重点 •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 学习难点 •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知识迁移能
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 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 动是虚和实的统一,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 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中国 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他将会给我们以极 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