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一、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古代的岩画和壁画,这些绘画形式已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从石壁转移到了纸张和绢帛上。
在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四大流派,即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和宫廷画,这些流派各自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
二、特点和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表现手法,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一般来说,传统绘画追求“写意”,强调通过简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主题,并追求画面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抽象而富有表现力。
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线描、水墨、泼墨、设色和颜色应用等。
线描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通过清晰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形象;水墨则强调墨的运用,既可以表现出细腻的纹理,也可以营造出墨色的丰富变化;泼墨则是在宣纸或绢上泼洒墨汁,通过水墨的自由流动来表达主题的神韵;而设色则是运用不同的颜料和调色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以纯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的精神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对东亚国家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日本的日本画和韩国的水墨画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传统绘画仍然保持着活力,并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艺术家通过传统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结合了现代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使传统绘画与时俱进。
同时,中国传统绘画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和观众。
总结起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其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持续影响和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绘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流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本文将从技法、题材、意境、风格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一、技法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主要包括笔墨、构图、色彩和留白等方面。
其中,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核心技法,它包括笔画的粗细、轻重、潇洒、秀逸等方面。
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不仅注重笔画的外形和线条,更注重笔画的内涵和气韵。
构图是绘画中的重要技法,它是指画面的布局、比例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常常采用“虚实相间、曲折有致”的手法,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色彩是绘画的另一个重要技法,它是指用色的选择、配合和运用,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通常以淡雅为主,以黑、白、灰、墨、绿、红等颜色为主调,少用鲜艳的色彩。
留白是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之一,它是指画面上未画的部分,留白的运用可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使画面更具韵味。
二、题材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主要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动物、器物等方面。
其中,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山水为主题,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中国古代山水画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常采用“虚实相间、曲折有致”的构图手法,以表现出山水的意境和气韵。
人物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另一个重要题材,它以人物为主题,表现人物的形态、神态和情感。
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常采用“写意”的笔墨手法,以表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气度。
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它以花鸟为主题,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丽。
中国古代花鸟画注重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特征,常采用“工笔”的绘画手法,以表现出花鸟的真实性和细腻性。
三、意境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是指画面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常常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山水画的意境通常表现出一种旷远、深邃和高远的精神境界,人物画的意境通常表现出一种凝重、深邃和内敛的精神境界,花鸟画的意境通常表现出一种优美、清新和自然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并举例说明其中几种典型的绘画形式。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古代的岩画和装饰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法。
最早的中国绘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通过在陶器上进行刻画和绘制,展示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和信仰。
而真正有系统的绘画则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铜器纹饰和墓室壁画,如以龙纹为主题的商代铜器,以及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西周墓室壁画。
随着先秦时代的到来,绘画逐渐独立出来,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吕览》中就有对古代绘画的记载,表明这一时期绘画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
而到了汉代,绘画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如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壁画和册页绘画等,展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传统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佛教的传入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绘画的题材和意象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五代十国时期的山水画、宋代的人物画、元代的花鸟画、明清时期的工笔画等,都是不同朝代的绘画形式和特点。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主要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 线条的表现力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不同的线条粗细、激情和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神韵。
其中以“以意为笔,以识为墨”的方式为主要特点,通过勾勒出细腻的线条,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2. 色彩的运用中国传统绘画重视色彩的和谐与舞动。
通过妙用水墨、颜料和色彩的明暗对比,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和人物的神态。
而传统绘画更加注重色彩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常常运用红色来象征吉祥,绿色来象征自然和生机等。
3. 虚实结合的构图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和“意境”,通过凝练和留白的手法,以及物象和背景的虚实结合,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想象空间。
中国国画的五大特点

中国国画的特点的介绍,一共分五步进行讲解,其中部分观点来自中国专业字画交易平台-易从字画商城,查看更多好的字画作品也可以直接登录易从字画商城网站。
中国国画的特点一: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国画的特点二: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中国国画的特点三: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国画的特点四: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中国国画的特点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与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受到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
一、色彩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以黑、白、红、黄、绿、蓝六种为主,这些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黄色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和荣耀,绿色代表着生命和自然,蓝色则代表着清新和高远的精神状态。
二、线条的造型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在绘画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具有勾勒、渲染和点染等不同的形式,这些线条经常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在传统绘画中,线条的装饰意义、情感表现和结构功能都非常重要,它们与色彩一样,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含义。
三、工笔画与写意画工笔画与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两种艺术形式。
工笔画是指绘画时用细笔描绘线条,重点突出形态、细节、肌理和色彩运用;写意画则是指用墨笔或毛笔随便挥洒,在自由、随意、游心的创作状态中来表现神韵与美感的一种绘画风格。
工笔画和写意画因其风格和表现方法的不同,有着非常显著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文化符号的作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使用各种文化符号来表达创作者的文化观念和情感认识。
例如,一幅能体现中国文化禅意的水墨画常常会出现竹子、莲花、岩石、云雾等元素;一幅寓意高尚的人物画中,常常被点缀着桃花、牡丹、菊花等富有美感和内涵的花卉。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强调了绘画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
五、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它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国传统绘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延续了中国绘画的悠久历史和艺术发展。
从王羲之到张大千,从吴道子到仇英,名家名作无数,给后人留下深刻的精神启迪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绘画的种类和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的种类和特点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具有悠久历史。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绘画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绘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一种传递价值观的手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01. 绘画的种类中国古代绘画有着多种不同的种类,其中最为主要的几种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宗教画等。
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以描绘山水为主题,意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山水画以“造境”为重心,主张意境高度,情趣兼备。
早期山水画以骆驼卷和风景画为主,清朝以后则逐渐出现了“四大家”——“四王”文徵明、谷應泰、唐寅、石涛。
人物画:人物画是描绘人物形象的一类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中的主要类型之一。
人物画以人物和物象的结合,表现情感和价值观念为主,从而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性情感。
人物画兴起于唐代,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
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类自然主题绘画,主要描绘花卉、山水、鸟兽等自然元素。
花鸟画有美好的寓意,闪耀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往往被赋予了文化象征和美好思想情感。
花鸟画兴起于宋代,发扬于明清,人物画和山水画一样,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张名片。
宗教画:中国的宗教画多为寺院的壁画和经幡,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类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
宗教画的表现形式具有大量的象征意义,更多地是为了表达宗教信仰和智慧思想的某些方面而存在。
在中国的宗教画中,以佛教壁画最为普遍。
02. 绘画的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在技法、形式、意境的表达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其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写意”。
“写意”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写意强调画家在“笔墨意趣”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审美和想象去表达意境和情感。
写意画的笔法讲求用笔灵活,有自由抒写、不刻意追求细节的特点。
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粗放,但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的传统美术风格和艺术创作有何特色

中国的传统美术风格和艺术创作有何特色中国的传统美术风格和艺术创作历史悠久,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这种传统美术风格和艺术创作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特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独特的审美理念。
传统美术风格的特色之一是强调意境与隐晦。
传统中国绘画追求意境和意蕴的表现,注重画面中的隐晦和含蓄。
作品往往通过简约的线条和空间来表达深邃的意境,给观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比如山水画中常见的“孤松寒轧”的构图方式,通过少数几笔勾勒,表现出山水的辽阔和气势。
这种强调意境和隐晦的审美特色,给人以余韵和思考的空间,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中国的传统美术风格也非常注重形象和符号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常常运用形象象征和符号象征来传达信息。
比如,鲤鱼代表着好运、幸福和长寿,在中国绘画中常常被运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中国画中常常运用蝙蝠作为祥瑞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幸福美满。
这种形象和符号的象征意义,使作品中蕴含了更多的文化与情感内涵,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受。
除了以上两个特点,中国的传统美术风格还强调写意与线条的表现。
相比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风格,中国的传统美术更注重表现画家对于对象的情感与理解。
写意画家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出物象和意境,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变化的方向来表现对象的特点和情感,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表现创作主观情感与意境。
这种写意风格非常具有个性,鲜明地展现了中国画家的独特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在中国艺术创作中,对传统美术风格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的艺术创作历史悠久,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成果。
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如唐代的魏晋风华、宋代的继承和创新、元代的写意与创作等都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同时,中国的艺术创作也受到了现代思潮和西方艺术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
中国传统绘的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绘的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
传统绘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例如表现手法、线条运用、色彩运用等。
本文将从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两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一、题材特点1.1 自然景观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意境和意蕴而闻名,能够通过画面传达出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独特感悟。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艺术家们往往能够表现出自然界的辽阔与壮丽,同时又不失内敛和韵味。
而描绘花鸟常常能够将生命力与美感融合在画面中,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1.2 历史人物中国传统绘画也常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绘制,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使观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物的伟大。
历史人物的描绘在绘画中也常常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英雄豪杰的崇尚与尊敬,通过他们的形象,艺术家们传达出了对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崇高赞美。
1.3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绘画还常常以传统文化为题材。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描绘,能够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
例如绘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与民间传统等内容的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常常具有一种神秘与庄严的感觉,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艺术表现形式2.1 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独具特色。
其中,工笔绘画是一种精细细腻的绘画方式,以勾线、填色、衬色为主要手法,追求绘画的精确和细致。
而写意绘画则更加强调以意传形,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出形象的轮廓与气韵。
这些表现手法的差异赋予了中国传统绘画不同的风格与气息。
2.2 线条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运用非常重要。
艺术家们通过线条的运用,能够表现出不同景物的特征和形态。
例如,山水画中的山石常常通过勾线的手法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形态,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西方绘画的特点对比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
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
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用笔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方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这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律和用笔方法。黄宾虹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法”,但此法在着色过程中仍然很注重笔法。要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量的积聚,积力而成的线也有内在之骨。 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
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平涂的重色,还是晕染的轻色,都“尚化而戒驳”。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
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对于前人的绘画,应该“师其意不迹象间”;或者说,要“学一半,撇一半”。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四、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
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
构图是因得势而称尽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势不同而变化的。构图、布势有两种,一张一敛。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呈辐射状,能给人一种画外有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集结,能给人一种画中有画的感觉。一张一敛以求其变、求其势。宋王微《叙画》载:“夫言绘画者,意求容势而已。”而西方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规律,不太讲究对画家情感的抒发。
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传统
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成的。而这种传统反过来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之所以被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也正基于这一点。
若用以上的传统精神来审视我国绘画史上的各种流派,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优秀流派的画家都在艺术上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有独特的画风,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而守旧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当做传统来继承,以此代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使艺术失去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只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传统就像大树的主干,一切创新的流派是它无数的分枝。这些创新的分枝一方面从主干获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又从外界获得阳光和空气,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丰富、更充足的养分提供给主干,使其成为葱郁茂盛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而古典西方绘画,它注重科学性和现实性。例如:透视、明暗、立体以及比例、结构、解剖等概念的方向。而东方的艺术则注重神韵、线条等象征性的概念方向。所以,西方和东方是两个方向的审美方向,但对美是共同追求的。
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艺术特点: 1.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是以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謇挑战神学教育为开端的。他们大力兴办世俗学校,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倡导人性教育,反对神性教育,从而将教育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这种解放是有限的,囿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得不将圣经和神学教义作为必要的教育内容,使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神学烙印,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矛盾性,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过渡性的时代特征。
2.透视法 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当构思一幅画的时候,在安排景物的层次、角度、取光等课题上,往往倚靠着过去对事物的观察与绘画经验,常常会造成空间的扭曲,直到身兼建筑师、雕塑家与绘画家的布鲁内勒斯奇采取「透视法」,绘画的空间技术才得以突破。
3.古希腊罗马的手法 主要是镶嵌画和壁画,多记载历史事件。 4.油画取代蛋彩画 约自13世纪起,欧洲许多地方的画家都着手在中世纪流行的湿壁画和蛋彩画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比较方便又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逐渐形成了油画。蛋彩画多用于拼版画,其颜料中加蛋黄、蜂蜜、无花果汁及胶水和溶剂溶合而成。15世纪以后,蛋彩画逐渐为油画所取代。油画从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绘画中主要的画种,现在普遍到世界各国。
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特点
1.主要载体: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 (1)历史画: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广义上包括以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画家在表现上,一般都呈现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14世纪,历史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广泛流行。至19世纪初期,历史画被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奉为最正统、最高贵的绘画题材。在印象主义兴起后,历史画的正统地位迅速崩溃。 (2)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欧洲的肖像画的全盛期是在15世纪以后,著名的肖像画家有:意大利的L.达•芬奇。《蒙娜丽莎》以卓越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成为肖像画中的巨作。 (3)风俗画:以社会生活风貌为题材的风俗画。16世纪,风俗画在欧洲发展为独立的绘画体裁。 2.水彩画与粉彩画 与油画近似的绘画形式有水彩画,其颜料以胶水调制,使用时以水溶解,画于水彩纸上,18世纪在英国发展为独立的画种;18世纪在欧洲,还流行色彩笔画,又称粉彩画。 三、十九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特点 1.派别
(1)浪漫派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代表作有《美杜莎之笩》。
(2)现实派 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中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线型的界面,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有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
(3)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代表作有凡高的《向日葵》。
(4)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2.发展到19世纪印象派之后,在强调主观精神、表现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传统写实的束缚。到了20世纪,各种流派纷呈,从强调形式到否定形式,从具象到抽象,出现了各持己见的诸种极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