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文摘要: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受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影响。“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空白加减法”很好的写照。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中“空”所蕴含的哲学观、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抽象运用等级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空间及其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绘画,空白,加减,运用

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空白”运用深层积淀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的,也就必然重视作品中“意象空白”的美学意义,因为中国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以这种“自知加减”的思维方式来决定的,其中进一步领悟到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审美意义。它总是会继承过去的优秀部分,而加入时代进步的部分,在创作的程式中强调笔墨意识的同时,也把“空白”的审美价值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

1.疏可走马

在绘画中疏密关系的表达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符合客观情理的疏密变化,根据现实中景物的不同而构造的疏密情况,通常我们在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中便能察觉,另一类是经过缜密的艺术构思,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将画面中的繁密或疏简布置于作品全局,使画面达到繁不嫌塞,疏不嫌空,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艺术高度。疏密与繁简互有异同,相辅相成。

传统水墨画特别强调用笔用墨的疏密关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便是对这一关系的总体概括,中国传统绘画的疏密关系是靠空白来完成的,“空白加减法”的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加法”不一定密,“减法”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但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加中有减,减中有加。这就是布局中所谓的繁简和疏密相间,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峦重叠,简疏的画中疏树横坡,就如王蒙与倪云林的画,一密一疏间,各有其趣,何其乐哉。

2.计白当黑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历代画家们正是在这一传统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空白的规律,有时候“减法”也可以当做“加法”来运用自如。画家们提出“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法则,使中国画的创作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清人汤贻汾深有感触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1]戴照似乎说得更为贴近国画创作实际。在他们看来,传统绘画中最突出的地方,不在实处,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笔墨不着的空白处,为何却成了一幅画最紧要之处?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道出了个中原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2]有黑才有白,有了黑色的“加法”在画中的绝妙运用,“减法”才能在画中因此而妙了起来。画面中的空白并不是虚无他物,只是偶然的表现,其中贯彻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正是居于上述认识,历代国画家都很重视构图布白的问题。”[3]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是一幅减笔水墨图,运用大片空白,渲染了寒江雪霁的气氛。

3.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

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而再的添加冗长,而是减笔也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情形。

唐宋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全面成熟的时期,而在空白理论处,也是及其不缺极为精辟的论断。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的《画诀》中说道:“凡经营下笔必全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心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据案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人哉?”[4]郭熙在这里说的显然就是绘画的构图问题。在空白的处理方面,独树一帜的,当首推南宋著名画家马远。他的《寒江独钓图》(图1),这也是一幅减笔水墨画,画中描绘的一叶扁舟,一老翁独坐船头,,几道水波,专心致志地钓鱼。马远画家在构图的处理上,运用绘画中的空白减法,表现水天一色的景色,拓展出了画面的空间,充分的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而在这样一个空旷无际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个垂钓的老翁,进而使这老翁显得格外孤独,进一步突出了老人生活状态中“独”的境界。很显然马远在这一作品的构图上,巧妙地利用了“空白减法”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他的绘画特色。

图1寒江独钓图

二、中国传统绘画中“空”所蕴含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思维模式观念,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源自于人们的心中之象,本文把水墨画中的空白称之为“自知加减法”,是因为水墨画中的空白不是真“空”,是意象的延伸,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

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画面中的减法才是空虚的真正去处,这空白的减法它是事物生存的根本。最高的空白,是对…天地境界?的把握,《易》云:…天地姻伦,万物化醇?,这生命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6]“空白”在这个层次上可以说获得了超脱出形式表现、笔墨浓淡、色彩深浅的表现意义,使有限的“加减法”笔墨和色彩在自由和偶然中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这就是意象的至高境界。

在传统绘画构图中留出天与地的空间,同时也就留出了画家和观赏者心灵流动的空间。

三、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抽象运用

现代中国画中注重笔墨的意象传达,画家通常把充满情感的心性体验,借助于笔墨用画的形式来传达意象之美。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充分理解自然规律,深刻领悟物象内在的气质。只有领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采,有了对自然山川的亲身感受,才会才会有表现自己最熟悉的大自然的欲望。通过画家的再组合取舍,在原有自然规律基础上,运用“加减法”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艺术上的切身追求。

作为现代水墨画的引航者林风眠,在其绘画作品中,启用了情景空间的表现方式,将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理念糅合于中国画之中,着眼于富有趣味的形式感,使用浓墨重彩的美学形式来构架画面。例如其系列绘画作品《仕女》(图2),林先生毅然选择了情景空间中的表现形式,舍弃了背景的空白,布局的起承转合这些传统的观念形式。画面中的书瓶帘席,在意味表达的面面俱到同时又和主体的仕女呼应融合,构成了一个饱满整合的情境。它不仅具有西方的观念表现,又具有东方的形式美感,以西方现代的构成语言,来传达东方的精神脉络,

朱光潜曾指出:“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一般意义上说,中国绘画作品中不同画种或者风格迥异,实际上是“意境”对“意象”的加减法本质特征。中国绘画中的核心之处在于意境,意境又源于意象,而意象则是以熟悉的大自然表现的审美观来建立的,这种在特殊意义上的“加减法”的审美形式也就是水墨画中“空白”之美的根本所在。当代笔墨空白的“知加减”表现形式代表了中国水墨画的一种精神,是中国绘画中的语言符号,中国艺术家创造出的“意象空白”

的画面使读者意发无穷。

图2仕女

参考文献

1 王昱,东庄论画,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2 王朝瑞,简言“空白”[J],美术观察,1997年,第10期,第27页

4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1页

5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类[C],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1042页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页

国内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

试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试论中 国传统 绪论: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书画美学审美思想先秦魏晋南北朝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审美文化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宣扬了中华民族的艺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8和9加减法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8和9加减法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茅箭区实验学校陈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喜欢)大森林什么样子呀? 学生:有很多大树,有……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大森林里转一转,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什么?(梅花鹿﹑天鹅﹑大树﹑小河﹑蘑菇)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需要大家解答,你们能行吗?(板书课题:8和9加减法的应用) 学生: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梅花鹿的问题 出示草坪课件 教师:在这块大草坪上会有什么小动物呢?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它是谁?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窜山又越岭,全身都是宝。(梅花鹿) 教师:好了,大家看草坪上出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教师: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一共有9只小鹿。 教师:很好,大家再看,又会出现什么呢? (课件出示:奔跑地3只小鹿) 教师:你又看懂了什么? 学生:有3只小梅花鹿跑掉了。 教师:谁能说得更全面一些?(教师用手指一下大括号和9只) 学生:草坪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掉了3只。 教师:说得很好,你们猜,这道题会让我们求什么? 学生:还剩几只? 教师:这个问题图画中告诉我们了,大家看画面出现什么了?(课件出示:草地上站着不动的6只小鹿,上面标有?号) 教师:谁再把这3部分内容合起来,完整地说一下图意?(教师用手指一下2个条件和问题) 教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小组研究一下,然后把算式写在本子上,最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三、多点透视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四、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五、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意境 六、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简要介绍千里江山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5.张彦远在谈“画体”时又立下了自然____、神、妙、精、_谨细____五等。 16.“_畅神_______”的山水画功能论是宗炳在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后提出的。 17.郭熙提出的“三远”论是:______平远、_____高远、__深远____。 18.南齐谢赫提出的绘事“六法”中第二法有关用笔的正确说法是“__骨法__用笔。” 19.南北宗论中根据董其昌的论述,南宗的宗主是_王维____,董源为实际领袖。 20.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___》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逸品、_神品___ 、妙品、 ___能品____。 21.“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四僧中___石涛_____的艺术主张。 22.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家____潘天寿________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的山水画论著作是___叙画_________ 。 一、单项选择题 1.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 )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2.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______、《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B ) A.《述画论》 B.《魏晋胜流画赞》 C.《古画品录》 D.《图画见闻志》 3.继谢赫后,南陈的______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 D ) A.宗炳 B.张文通 C.黄休复 D.姚最 4.______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A ) A.宗炳 B.张墨 C.谢赫 D.王微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______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B ) A.《历代书画录》 B.《历代名画记》 C.《图画见闻志》 D.《益州名画录》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文摘要: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受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影响。“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空白加减法”很好的写照。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中“空”所蕴含的哲学观、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抽象运用等级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空间及其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绘画,空白,加减,运用 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空白”运用深层积淀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的,也就必然重视作品中“意象空白”的美学意义,因为中国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以这种“自知加减”的思维方式来决定的,其中进一步领悟到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审美意义。它总是会继承过去的优秀部分,而加入时代进步的部分,在创作的程式中强调笔墨意识的同时,也把“空白”的审美价值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 1.疏可走马 在绘画中疏密关系的表达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符合客观情理的疏密变化,根据现实中景物的不同而构造的疏密情况,通常我们在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中便能察觉,另一类是经过缜密的艺术构思,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将画面中的繁密或疏简布置于作品全局,使画面达到繁不嫌塞,疏不嫌空,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艺术高度。疏密与繁简互有异同,相辅相成。 传统水墨画特别强调用笔用墨的疏密关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便是对这一关系的总体概括,中国传统绘画的疏密关系是靠空白来完成的,“空白加减法”的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加法”不一定密,“减法”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但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加中有减,减中有加。这就是布局中所谓的繁简和疏密相间,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峦重叠,简疏的画中疏树横坡,就如王蒙与倪云林的画,一密一疏间,各有其趣,何其乐哉。 2.计白当黑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历代画家们正是在这一传统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空白的规律,有时候“减法”也可以当做“加法”来运用自如。画家们提出“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法则,使中国画的创作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清人汤贻汾深有感触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1]戴照似乎说得更为贴近国画创作实际。在他们看来,传统绘画中最突出的地方,不在实处,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笔墨不着的空白处,为何却成了一幅画最紧要之处?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道出了个中原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2]有黑才有白,有了黑色的“加法”在画中的绝妙运用,“减法”才能在画中因此而妙了起来。画面中的空白并不是虚无他物,只是偶然的表现,其中贯彻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正是居于上述认识,历代国画家都很重视构图布白的问题。”[3]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是一幅减笔水墨图,运用大片空白,渲染了寒江雪霁的气氛。 3.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 风格,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现在估且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所表现的技法形式,作一相对的比较,或许可以稍清楚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之所在。东方统系的绘画,最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诸点。中国绘画,尤重视以上诸点。中国绘画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其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主要有下列各项:一、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表现画面上的一切形体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笔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中国绘画的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然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础形象,每以墨线为主体。它的原因:一、为点易于零碎;二、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最能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的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又中国绘画的用线,与西洋画是的线不一样,是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等工具的灵活多变的特殊性能,经过高度提炼加工而成。同时,又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西方油画主要以光线明暗来显示物体的形

象,用面来表现形体,这是西方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风格,从艺术成就来说,也是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至可宝贵的。线条和明暗是东西绘画各自的风格和优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更需慎重研究。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运用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为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用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独特性与鲜明性。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二、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人的眼耳等器官和大脑的机能,是和照相机、录音机不同的。后者可以同时把各种形象声音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统统记录下来,而人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却会因为注意力的关系,对视野中的物体和周围的声音加以选择接受。人的眼睛无法同时看清位置不同的几件东西,人的耳朵也难以同时听清周围几个人的讲话,这是因为大脑的注意力有限之故。比如,当人的眼睛注意看某甲时,就不注意在某甲旁边的某乙、某丙,以及某甲周围的环境等等;注意看某甲的脸时,就不会注意看某甲的四肢躯体。人的眼睛在注意观看时,光线较暗的部分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不注意观看时,光线明亮的部分也会觉得模模糊糊。故人的眼睛,有时可以明察秋毫,不时可以不见舆薪。这全由人脑的注意力所决定。俗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就是对人类这种生理现象的极好概括。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

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

中国国画的五大特点

中国国画的特点的介绍,一共分五步进行讲解,其中部分观点来自中国专业字画交易平台-易从字画商城,查看更多好的字画作品也可以直接登录易从字画商城网站。 中国国画的特点一: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国画的特点二: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中国国画的特点三: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国画的特点四: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中国国画的特点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以上谈的中国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如“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万物交感运动的观念,都曾渗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运作时,提出“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在处理客观物象与主观理性关系方面,强调“似与不试之间”,得“不拭之拭”:在画面布局技巧上,要求具备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等关系:在笔墨技巧上应体现运笔的轻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等等。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绘画语汇都直接起源于谈论哲学和宇宙观的用语,虚实、气理、向背、心意等。能体现这些辨证关系的经典之作是《石涛画语录》。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质是道家精神,道的特征与天地之美的契合,这庄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正不折不扣地是魏晋南北朝问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题材的勃兴的思想渊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那里,充满了对天地之美的热情赞颂,和对与天地之美相牟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天地之大美,着力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表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从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到剂浩提出的“水晕墨章”,很明显是一个由重视色彩表现到重视水墨表现的绘画观念转变,这就是阴与阳的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运墨而五色具”的思想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墨分五色”——这一色彩魔方吸引了无数历代画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玄想思维的作用。应该说,水墨世界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

《8和9加减法的应用》教学设计

《8和9加减法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是新大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以用数学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问题解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或者“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提示)一一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一一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学习的动机还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也很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从点点滴滴入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并逐步内化为学习策略。 精选word范本! 教学内容:教材58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8和9的加减计算以及加、减法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技能(用8和9 的加减计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根据同一的情境图反映多个数学问题,并用不同方法解决)。(重难点) 3、使学生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8和9的加减计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根据同一的情境图反映多个数学问题,并用不同方法解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口算题题组,学生口算(个别答、抢答) (师出示练习卡片,指名回答) 9—1= 7+ 1= 8—5= 4 + 4= 9—6= 8 — 3 = 9—4= 5 + 4= 2+ 7= 6 + 2= 8 —7 = 9 —8 = 【设计意图:安排并用好这组练习非常重要,计算技能上,要求学生从数数得到得数向用数量关系计算出得数过渡,扫除下一环节的计算障碍。】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师:①6和7的图画应用题;②大括号的名称和 表示的意义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 板书:「一严产还剩多少 合起来6 5+2=7 6-3=3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 6和7加减法的应用”,强化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表示的意义,为新课做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3、教师强调:通过看一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写一写算式这样的方法,解决6和7的简图应用题 精选word范本!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意境、笔墨、章法布局处理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是画家对物象在情感上的"妙悟",所谓境是境界。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就是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且,中国绘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即"神遇"(石涛语)及"迹化"(石涛语)为可视可想的。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立意"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对笔墨的注意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意境"、"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 型的骨架。为之"骨法"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用笔"。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屈铁盘丝";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吴带当风";形容曹仲达的线为"曹衣出水"。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关于用墨。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是主张用笔和用墨的。清·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 论用笔必然要论用墨,谈用墨必谈用笔。所以,笔与墨在中国画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笔,墨才能变化;有墨,笔才能显现。故"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潘天寿语)。然而,中国传统绘画尤重用墨。笔以达气,墨以生韵。用墨表现画面的气韵,求得生动是很重要的。中国之墨经用笔引发和水的渗化,可变化出浓、淡、干、湿、黑、白(纸的本色)不同层次的色彩感。古人谓之"五墨六彩"。 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大约始于唐,经五代到宋确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后经元、明、清得到长足的发展渐次完备了用墨之法。古代绘画用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归纳其要者,谓之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破墨法即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备求墨色的浑化对比。泼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调墨,要求不能太均匀,而后随笔泼洒,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浑化自然、润泽。积墨法即在淡墨上层层加深,每次待干后复加之。求得墨色层次既有变化而又浑厚。此三种

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家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165668.html, 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家思想 作者:李艺乔君熊丹凤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要:老庄的有关“道”的思想,自其产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理论、政治理想、人生观念、艺术及美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一直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艺术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起着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是鱼水一家,老庄道家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无为”和“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绘画;道家思想;绘画艺术;中国传统 所谓“道家思想”,即系指原本意义的老庄思想,即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以守己无为为宗旨的道家哲学。老庄的有关“道”的思想,自其产生以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理论、政治理想、人生观念、艺术及美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和“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无为”的道家思想 在庄子看来,社会伦理并不是孔孟所讲的仁义礼智之类,最高的善乃是顺乎自然而无为。老庄将“无私无欲无争”称之为“无为之事”。以“无为”的思想和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如果最后能从无为转变成无不为,此时的无为即是最好的有为。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圣人,是说圣人懂得道,能够顺乎自然物理,齐物我,使身与物化。人只有无所待,无所为,才能成为圣人。 老庄之“无为”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启发,主要表现在中国绘画艺术重“气”,重“空白”,重“虚”,重“无限”等方面。当然这些“无”的一面,在艺术形象中要凭借“韵”、“实”、“有限”等因素来表现。而“气韵”、“意境”等重要的中国美学思想与老庄之“无有”思想关系密切。 “无”是老庄思想中极精深的一个概念,它是另一种“有”,是宇宙运化终始之“一气”。“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其微妙处不仅反映在现象界中有无相生,有无共同发挥作用,尤其表现在老庄对“无而有,有而元”的“有无为一”的洞察。中国艺术之重“空白”正是处处有“无有”之观念,以画中之白,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有外之无,来表现意象中的“灵气”、“生气”、“能量”等。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的道家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它处于一种天地混成的原始状态。这种状态作为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的一个高级范畴,被称为“朴”,老子称“朴”的状态为“一”。“一”既是无,又是有,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

8和9加减法练习

8和9的加减法练习 黄利霞 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 课标要求: 熟练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感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大量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8、9的加减法,提 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巩固8、9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会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及会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大家先来回想一下,如何又快又准确的计算8、9的加减法?。 对,在计算8、9的加减法时,可以按数的分成来计算,也可以按算加法想减法的方法来计算,无论哪种方法,只要大家算正确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就用小朋友喜欢的方法,来上一节8、9的加减法的练习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练分成:口算要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熟数的分成.(齐练2—9各数的分成.)

对口令:练习2~5各数的分成。 口答: 6、7、8、9的组成有哪几组? 打手势:练习6——9的分成。 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的第4题。 2.加减法练习 以多种形式进行加减法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8、9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1)限时口算(课件)开火车进行口算 8-2= 6+2= 5-4= 4+4= 9-7= 0+7= 2+7= 5+3= 8+1= 9-9= 8-3= 9-6= 4+5= 9-3= 7-5= 8-5= 6-3= 8-6= 2+4= 4+3= 8-1= 3+6= 9-2= 9-5= (2)出示课件算一算,连一连 7 6 5 8 9 9-3 8-3 9-2 5+4 6+2 (3)出示课件算一算,比一比 7○9 6+1○8 3+4○9 8○6 5+2○7 3○9-7 8-0○8+0 7+1○7-1 (4)转盘游戏 三、拓展延伸 (1)P56 第11题谁能列出算式?根据算式说说如何理解图意。你是怎样想的?集体交流。 (2)P55 第6题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一图四式如何列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还能说出像这样四个相关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中国画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美的特征,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 关键词:线条、笔墨、意境、和谐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绘画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其基础上又有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在形式之美和内在精神之美,是中国传统绘画经久不衰的灵魂之所在。 一、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线条美是构成绘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形式,凌继尧曾说:“中国画的笔法不是静止立体的描绘,而是流动的,有节奏的线纹,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比较中西方绘画,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希腊的画,如庞贝古城遗址所见的壁画,远看如重的雕塑,他们强调对称、比例、平衡、整齐;而中国古代花纹图案或汉代壁画,则是飞动的线条。中国人物画也是一组流动线纹的有节奏的组合。”[1] 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从留存至今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描绘几何形纹样的线。至殷周时期,人们在铜器上描绘的狩猎、交战及动植物形态等已把“线条”的应用提升到中级阶段,除了表现形之外,同时也表现了动态。继而汉代时期绘画用线表示动态的能力达到了高峰,如汉代壁画中奔驰的马及人物画等,到了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汉代壁画虽同为线条,但感觉已大不相同,这时的线不仅只是表述形态,同时对物象质感的表现及线本身的形式美已有所发展。至唐代线已可以成功得表现出物的质感,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