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记录表格
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表格

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表格一、实验简介在大班科学教案中,乌鸦喝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实验项目。
这个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乌鸦喝水的行为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设计表格来记录乌鸦喝水的行为,可以帮助幼儿系统地整理观察结果,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增加幼儿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和了解。
三、准备材料1. 乌鸦食物(适量)2. 干净的水盆或容器3. 表格(预先画好的表格,包含观察时间、乌鸦行为等相关内容)四、实验步骤1. 制作表格:根据实验目的,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乌鸦喝水的行为。
表格的第一列可以是观察的时间点,第二列可以是乌鸦的行为,比如喝水、觅食等。
可以设定多个时间点,例如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2. 实施实验:a. 在封闭的区域内放置乌鸦食物,并在水盆或容器中放入适量的水。
b. 让幼儿围坐在实验区域周围,观察乌鸦的行为。
提醒幼儿要保持安静,不要惊吓乌鸦。
c. 根据设定的时间点,记录乌鸦的行为,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乌鸦喝水的行为,注意乌鸦的动作、时间、频率等。
b. 学生可以在表格中记录以下内容:- 观察时间:按照设定的时间点记录。
- 乌鸦行为:观察乌鸦的行为,如喝水、觅食等,详细描述乌鸦的动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根据观察所得,记录乌鸦喝水的时间和行为。
b. 根据表格数据,整理乌鸦喝水的频率和时段。
2. 实验分析:a. 分析乌鸦喝水的频率和时段,看是否有固定的规律。
b. 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乌鸦行为,观察是否有变化。
c. 引导幼儿讨论乌鸦为什么选择在特定时段喝水。
3. 实验总结:a. 让幼儿总结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b.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猜测,引导他们思考乌鸦行为背后的原因。
六、实验拓展1. 观察其他动物的饮水行为,比较不同动物的习性。
2. 设计更复杂的表格,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大班科学区传声筒观察记录

大班科学区传声筒观察记录
►活动概要
-用纸杯做成传声筒,观察声音传递的过程,把若干个纸杯连接在一起和朋友们玩纸电话游戏。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传声筒(声音可以传递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动画片【传声筒】,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并听听制作出来的声音。
-嘘~!安静,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声音?
-窗外面有什么声音?
-用手掌敲一敲桌子,有什么声音?
-拍拍手掌,有什么声音?
-在远处也能听到声音吗?怎样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呢?
【展开】
2.观看视频【传声筒】,说说实验目标,备品以及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用传声筒和朋友在远处对话吧。
-看一看实验顺序。
1)用锥子在纸杯底部扎一个洞。
2)把线穿过洞,用曲别针固定住线。
3)开始玩传声筒游戏。
【活动:传声筒游戏】
3.用锥子在纸杯底部扎一个洞,把线穿过洞,用曲别针固定住线,完成传声筒。
4.跟远处的朋友用传声筒来对话。
-线要怎样才能听到声音呢?
-让线弯着听一听,声音怎么样?
-让线直着听一听,声音怎么样?
-声音是怎样通过线传递的?
-在纸杯上除了线以外还能用什么连接呢?
【结束】。
大班幼儿园科学记录表的要求

大班幼儿园科学记录表的要求
一、记录要求:1.活动名称及目标:(1)能运用已有经验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学习对科学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与记录。
二、材料准备:各种材料若干三、重点难点及关键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但不得少于两个重点、一个难点)四、评价方法与指导建议五、活动延伸
六、注意事项七、主持人串词八、教师活动安排1.谈话引入活动《彩色的大海》2.展示多媒体课件。
3.提问小朋友们见过哪些海?它是什么样子的呢?4.欣赏故事《会飞的大西瓜》,请小朋友讨论:1、你从图片中了解到了什么?2、图片中哪些东西是海里生长出来的?
5.说说在哪儿看到这条鱼?
6.想想为什么没抓住?
7.听听故事里怎么讲的。
8.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9.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10.播放背景音乐,结束活动。
11.回收多媒体课件。
12.总结延伸活动后的感受和心得。
九、预期效果及反思
十、家园配合十一、班级公告栏:小兔子开了个水果店,专门卖水果,他们的店叫“绿色天地”!下面让我们去看看吧!1.每月更换一次2.及时更换板报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1.幼儿画水果,涂颜色;2.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3.讨论分享吃完水果的感觉;4.绘本阅读《小兔子开了个水果店》。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记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记录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记录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在大班举办了多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
在这里,我将向大家一一介绍这些实验活动的过程及结果。
实验一:盐水竖直浮力实验目的:让孩子了解盐水中的物体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材料:水杯、电子秤、水、盐、小布条过程:首先,在一个杯子中加入水,将水杯称重;然后在另一个杯子中加入盐水,再称重;接着,把小布条放进两个杯子中,观察它们分别在水与盐水中的情况。
结果:孩子们发现,小布条在水中是浮着的,而在盐水中则下沉了。
我们解释说,盐水的密度大于水,所以物体在盐水中的重量变大,比浮力大,就会下沉。
实验二:硬币的表面张力实验目的:让孩子了解表面张力的存在,并懂得如何利用它。
材料:一大片硬纸板、水、一只硬币过程:我们在硬纸板上滴入一些水,然后让一枚硬币慢慢地浸入水中,观察硬币的表现。
结果: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硬币竟然漂浮了起来!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明白了表面张力的存在,是由于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于是我们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能先用手指在硬币上轻轻地点水滴,使它顺利地沉入水中,而不是被弹起来。
实验三:颜色融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颜料在水中的融合,让孩子了解颜色的基本原理。
材料:三个透明玻璃杯,红、蓝、黄三种颜料过程:首先,我们在三个玻璃杯中分别加入红、蓝、黄三种颜料,并在杯子边缘标上颜色的名称。
接着,我们倒入水,让孩子们观察三种颜料在水中的变化。
结果:孩子们发现,橙色、紫色和绿色这些新的颜色产生了。
我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在混合颜料中,不同的颜色会相互吸收、融合,产生出新的颜色。
实验四:膨胀的巧克力蛋糕实验目的:让孩子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在实际中体验。
材料:两片巧克力蛋糕、两个符合微波炉使用标准的塑料碗、微波炉、水过程:首先,我们将一片巧克力蛋糕放进微波炉里,让它升温;然后在另一个碗里加入一点水,稍微加热,再将另一片巧克力蛋糕放入水中浸泡。
观察两片巧克力蛋糕在加热时以及冷却时的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实验记录 幼儿园科学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实验记录一、实验目的1.1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1.2 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1.3 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二、实验内容2.1 实验一:浮与沉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浮沉特性,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密度和浮力原理。
2.2 实验二: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的条件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2.3 实验三:水的循环通过模拟水的循环过程,让幼儿了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的原理。
三、实验过程记录3.1 实验一:浮与沉在实验桌上依次放置木块、纸张和塑料球,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2 实验二:溶解实验将盐、糖和小块蜡纸放入三个杯子中加水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3 实验三:水的循环在一个容器中倒入温水,用塑料薄膜覆盖并固定,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了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四、实验结果分析4.1 实验一:浮与沉木块沉入水中,纸张漂浮在水面上,塑料球浮在水面上。
从这个实验中,幼儿了解了不同材料的浮沉特性,认识到物质的密度和浮力原理。
4.2 实验二:溶解实验盐、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而蜡纸没有溶解。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了解了溶解的条件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对溶解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4.3 实验三:水的循环薄膜上出现的水滴,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并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
五、实验心得体会在实验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实验,他们不仅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也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六、实验启示通过这次科学探究实验,幼儿不仅学会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实验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结语科学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幼儿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趣的指纹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指纹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引言:指纹是每个人都独有的身体特征,它们是我们身上最小且最稳定的特征之一。
指纹记录表是一种用来记录和比较指纹的工具,并且既有教育意义,又富有趣味性。
通过在大班科学课上引入指纹记录表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趣的指纹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
一、目标: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幼儿们:1. 认识和理解指纹是独特且稳定的身体特征。
2. 学习如何使用指纹记录表来记录和比较指纹。
3. 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二、准备工作:1. 准备指纹记录表:制作一份简单的指纹记录表,可以使用卡片或纸张,并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如姓名、左手拇指指纹、右手拇指指纹等。
2. 准备墨水和指纹卡:在教室中布置指纹记录站,准备墨水和指纹卡供幼儿们使用。
3. 准备讨论材料:收集与指纹相关的图片或故事书,用于展示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在开始活动前,通过展示指纹相关的图片或故事书来引起幼儿们的兴趣。
可以讨论指纹的独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指纹识别,比如在门禁系统或犯罪侦查中。
2. 讨论指纹记录表的用途:向幼儿们解释指纹记录表的作用,即记录和比较指纹。
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指纹可以用来识别人。
引导幼儿们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或“为什么指纹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3. 展示指纹记录表并解释使用方法:展示指纹记录表,并逐步解释如何使用表格进行记录。
例如,让幼儿们填写自己的姓名、年龄,并按照左右手开始记录指纹。
4. 指导幼儿们使用指纹卡进行指纹记录:在教室中设置指纹记录站,准备墨水和指纹卡供幼儿们使用。
指导幼儿们正确地涂抹墨水,并将指纹印在指纹记录表上的相应位置。
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自己的指纹,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5. 分组活动:将幼儿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换指纹记录表,并尝试比较自己和其他人的指纹。
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指纹的特征,并观察其他人指纹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大班班级教研活动记录表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探究的目的性开始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探究,而是更想知道为什么要去探究。所以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探究活动时,不仅仅是向幼儿介绍活动的玩法,还要给幼儿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经验。幼儿之间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不一样,这就有了交流分享的必要性!经验分享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分享来扩展经验,让幼儿个体的科学经验变成幼儿共同的经验。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如何创设良好的科学区环境?
2.怎么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三、研讨过程
首先,大班幼儿的表达方式多样,他们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完整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所以,在环境的布置上,可以更多地考虑用幼儿的作品营造区域的氛围。
是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大班的幼儿在选择活动时,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喜欢和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教师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科学区里倾听幼儿的发现、关注幼儿的问题,幼儿更多是独立自主的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区中的墙面,让幼儿用自己的符号记录下发现和问题,然后将幼儿的记录呈现在墙面上。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本文旨在记录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以下是对不同实验室观察的记录。
实验室一:植物的生长观察日期:2022年3月1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一中,我们观察了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
首先,我们注意到有些植物的茎变得更高了,叶子也更多了;而有些植物的茎还很短,只有几片叶子。
我们还观察到有些植物的叶子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而有些植物的叶子颜色比较黯淡。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如阳光的充足程度、土壤的质量等。
实验室二:水的变态观察日期:2022年3月5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二中,我们观察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我们首先将一碗水放在室温下进行观察,发现水处于液态,没有呈现出任何变化。
然后,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发现水变成了冰,呈现出固态;再将冰放在室温下解冻,发现水又变回了液态。
最后,我们将一小瓶水用加热器加热,观察到水瓶中逐渐产生蒸汽,水变成了气态。
实验室三:生物角色扮演观察日期:2022年3月10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三中,我们进行了生物角色扮演的活动。
幼儿们分别扮演植物、昆虫、动物等不同的生物角色,并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
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我们发现植物角色的幼儿们模拟了植物的生长、开花等动作;昆虫角色的幼儿们模拟了昆虫的飞行、觅食等动作;动物角色的幼儿们则模拟了动物的奔跑、跳跃等动作。
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四:物质的溶解观察日期:2022年3月15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四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我们先将一小段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不溶解;然后将一小块糖放入水中,观察到糖迅速溶解于水中;最后,我们将少量盐加入水中,发现盐也能够溶解于水中,但速度比糖慢一些。
通过这些观察,幼儿们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的溶解特性。
实验室五:机械力的应用观察日期:2022年3月20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五中,我们探索了机械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