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 上语文课内文言文全面复习

七年级上语文课内文言文全面复习《童趣》一、读准字音记一记唳(lì)童稚(zhì)秋毫(háo)强通“僵”(jiāng)素帐(sùzh àng)藐小(miǎo)纹理(wãn lǐ)拟作(nǐ)怡然自得(yírán)丛杂(cóng zá)土砾(lì)壑(hâ)呀然(yā)鞭(biān)驱(qū)二、语境释义解一解[余]我。
[童稚(zhì)]幼小。
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
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
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土砾]:小土块,小碎石。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â)]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â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呀然]:张口貌;张开貌,表惊异。
三、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四、成语①文本固有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列子·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
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一)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③之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愿王察⑤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⑥质,果不得⑦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注释】①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做人质。
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③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十里。
④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⑤察:明察。
⑥罢:停止。
⑦得:能够(得到)。
【阅读指津】这故事讲的是一位大臣举例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冤枉自己,但最终魏王还是听信谗言,远离了忠臣。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轻信多数人说的,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 (2) 王信之.乎( )(3)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 (4)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3.庞恭临行前对魏王讲这一番话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4.解释“二人成虎”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出它的比喻义。
(二)风声鹤唳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
谢玄②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④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⑤而杀之,篾⑥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⑦兵使却。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陈太丘与友期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⑵太丘舍去()⑶去后乃至()(4)待君久不至()⑸尊君在不()()⑹相委而去()⑺家君()⑻下车引之()⑼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词语:名言:《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 爱”。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好久您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来拉他。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日中:正午时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2、期日中..舍:舍弃去:离开3、过中.不至中:正午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乃:才6、门外戏.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8、尊君在不.不:同“否”7、尊君..在不?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9、相委.而去委:舍弃10、君与家君..期日中11、非.人哉非:不是12、下车引.之引:拉,牵拉13、下车引之.之:代词,他,指元方14、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二、内容理解:1、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你对元方的评价。
答:元方年仅七岁,就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是一个聪慧明理、性格直率的孩子。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而使“友人惭”?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节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节方面,是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在这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无言以对,感到惭愧。
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向元方道歉,表示友好。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一讲: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⑦对镜帖花黄(帖—贴)2、词类活用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一、古今异义词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二、一词多义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引:1、下车引之(拉)2、属引凄异(延长)信: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2、谓为信然(确实)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三、文章主旨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1、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不久、一会儿4、骤:紧5、欣然:高兴的样子6、何:什么7、似:像8、差:大致、差不多9、拟:相比10、未若:不如、比不上11、即:就是12、因:凭借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时间:寒雪日地点:內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事件:咏雪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和睦、融洽、欢快、轻松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张)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与测试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世说新语》作者是朝,。
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内集:家庭聚会。
讲:讲解。
论:讨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差可拟:差拟,相比。
【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练习】:阅读《咏雪》,完成1~5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期行:期,约定,行,出行。
期日中:期:约定。
日中,正午。
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达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
顾:回头看。
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无礼: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练习】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语》十二章【练习】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5、孔子认为温习重要意义的句子是: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11、子曰:“吾十有五而_______,三十而_______,四十而_______,五十而_______,六十_______,七十而_______,_______。
”12、孔子赞赏颜回的原因是:13、孔子论述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关系的句子:14、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
15、孔子阐述时光的句子:16、子夏对仁的阐述:17、孔子论述志向不可被剥夺的句子:一、注音愠()逾()罔()殆()箪()堪()肱()笃()三、填空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 _ ,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要自我检查,反省包括:???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 _ ,__________ 。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___ _,____________ 。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 。
10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诫子书》(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6.《诫子书》,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7.谈谈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理解8.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五狼(一)狼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屠惧,投以.骨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赢,故克之┌一狼径去.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止.增笑耳D.┤┕非梧桐不止.2、翻译。
①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②其一犬坐于前。
译:3、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
4、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二)(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