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刘锦信的退休感怀

合集下载

悟往知来悠悠

悟往知来悠悠

悟往知来悠悠——读全井先生《往事钩沉》有感刘先锋全井先生是一个穿越历史时空的人物。

他生于1925年5 月6日。

1950年元月,他从南阳干校毕业分配到邓州市(当时为邓县)政府工商科工作,后历任烟草公司经理、工商科长、裴营区区长、都司公社社长、十中校长、四中校长、商业局副局长、供销社副主任等职。

1986年离休后又精研中医,著有《伤寒论梳解》、《金匮要略梳解》、《经方梳解》等书。

我在邓县供销社工作十年,他是我敬重的老领导。

前段日子去看他,91岁高令了,虽耳音稍背,但精神尚旺,读吐敏锐,不减当年。

回来后我不由又翻看起他的回忆录《往事钩沉》,时而激情荡漾,时而摇头叹息,时而拍腿击案,时而哑然而笑,渐渐地我又沉浸在他的世界和与他的交往回忆中。

他对党忠诚,立场坚定。

他1949年在南阳干校时曾亲音聆听过赵紫扬、杨立功、郭思敬等当年在南阳的老干部讲授《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革命现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他坚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他在书中坦言:“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出现的“大跃进”、“六集中”、“急过渡”的狂热日子里,我也没有随波逐流,即使在“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运动中,被反复带上过“严重右倾”、“走资派”、“三反分子”等政治帽子,遭受过批斗折磨,贬职流放,我也不曾从思想上屈服,从行动上同流。

”后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也能够“由衷的理解和赞同”。

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心声。

他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1960年他被抽调任命为彭桥公社郭庙大队党支部书记,兼任工作组长。

当时浮夸风严重,他坚持不说假话,不干虚事,决不争名瞎吹。

当年冬该大队植棉计划面积1000亩,按上级密植要求每亩必须下种18斤,到供销社领到棉种18000斤。

他在反复调查基础上得知,根据当地地质每亩净重4斤即可,当即决定每亩按八斤毛种分到生产队,让群众挑拣后按每亩6斤净种下地,其余那一万斤棉种全部集中起来加工榨油。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离退休工作部深入河南油田调研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离退休工作部深入河南油田调研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离退休工作部深入河南油田调研作者:来源:《新天地》2008年第05期近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离退休工作部王延昌副主任一行深入河南油田进行工作调研。

集团公司领导对河南油田离退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表扬了河南油田全面落实老同志待遇和稳定离退休职工队伍的两项工作。

调查组还深入老同志家中进行看望和慰问,并视察五一社区、大庆小区管委会、局机关退休职工管理站和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的工作情况,他们所到之处受到老同志们的热情欢迎。

(张豫蒙覃章梅)■“迎奥运·劲松杯”全国老同志围棋赛4月在沪落子。

第22届“劲松杯”全国老同志围棋赛是为缅怀陈毅元帅对振兴我国围棋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设立的,本届比赛由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主办,参赛的有来自各省市、中央机关和解放军的28支代表队、301名棋手,平均年龄71岁。

■全国水利系统老干部工作座谈会4月10日在海口召开,水利部副部长周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满腔热情、深厚感情和创新精神做好老干部工作,为推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民政部近日公布了首次全国性基金会评估工作的结果。

根据民政部制定的《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中国老龄基金会被评为4A级基金会。

(台恩普)■全国“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近日拉开序幕,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公司及兄弟单位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航天科普活动。

■西北工业大学离退休文体协会承接了全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开幕式《太极功夫扇》表演。

经过近3个月的分练、合练、单独教练,老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展现了西工大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薛康)■天津市老年基金会力争到2008年底募集资金150万元,基金会总资产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

该会将继续推动各项助老活动,全年完成培训老年网民1000人,安排助听500人、复明150人、镶牙500人。

(台恩普)■厦门市爱心护理院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近日顺利封顶。

护理院楼高14层,内设200多张养老床位,主要接纳厦门市需要全护理或半护理的老年人。

加快改革调整探索油田转型发展新路子——访江苏石油勘探局局长、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李东海

加快改革调整探索油田转型发展新路子——访江苏石油勘探局局长、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李东海

加快改革调整探索油田转型发展新路子——访江苏石油勘探
局局长、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李东海
刘继宝
【期刊名称】《中国石化》
【年(卷),期】2017(000)003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刘继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现中原石油工程新跨越——访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中原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孔凡群 [J], 李忠良;中元
2.充分认识地下资源特点加快油气勘探发展步伐--访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政璋 [J], 袁伟;陈丽
3.改革谋发展服务创效益——江苏石油勘探局、江苏油田分公司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发展之路 [J], 凌永海
4.江汉石油管理局局长、分公司总经理孙健2013年《江汉油田工作报告》摘要[J], 无;
5.中原油田:新思路促新发展——访中石化中原油田协调委员会主任、勘探局局长、分公司代表张殿国 [J], 邓成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驰骋瀚海圆油梦 一蓑烟雨任平生

驰骋瀚海圆油梦 一蓑烟雨任平生

驰骋瀚海圆油梦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张宇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年第10期暮然回首,此生情系石油康玉柱至今都忘不了1970年5月,北京那个春风和煦的日子。

那天,刚过而立之年的康玉柱怀揣着一颗朝气蓬勃的心和为祖国寻找石油的梦想,走进了仰幕已久的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部长的办公室。

当李四光部长微笑着伸出有力的手时,康玉柱全身的热血抑制不住地沸腾起来,也紧紧捧住了李四光的手,一阵无言的幸福感像叮咚的山泉流过他的全身,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力量、一种期待和一根压在肩头的千斤“石油接力棒”。

从李四光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里,康玉柱似乎读懂了他那颗为祖国石油事业而殚精竭虑的心。

“你们进行生油层调查,这很好。

确认是生油层,找油就有了基础,同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远景进行评价。

但是,到底哪一块希望最大、最有意义,你们要提出来……有生油条件,找到生油区,一定是大油田。

” 李四光部长语重心长,眼里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依依辞别李部长后,谆谆教诲尤在耳边响起,康玉柱仍不禁心潮起伏,一路畅想着为祖国寻找石油的梦,“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他。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

为了追寻这个梦想,他面对西北方向遥望着满天星空,陷入沉思中。

在李四光部长的指导下,1959年以后中国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等,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些成果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最有力的证明,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此时,康玉柱耳边回荡着李四光部长的指示“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远景不是没有希望的”,康玉柱已萌生了此生要奔跑在大西北的土地上为祖国寻找石油的雄心壮志。

历史的车轮驶过1984年,时为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技术负责人的康玉柱,主持发现了塔里木盆地的沙参二井,实现了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首次重大突破,甩掉了“中国海相无油”的帽子,该发现成为新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继大庆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服务油田跨越发展谱写教育培训新华章--中原石油勘探局教育培训发展

服务油田跨越发展谱写教育培训新华章--中原石油勘探局教育培训发展

服务油田跨越发展谱写教育培训新华章--中原石油勘探局教育
培训发展
康永华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中原油田职工培训历经多年发展,在多个领域树立起品牌,取得了成绩。

国际化人才培训品牌日益凸显,安全培训体系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训信息化建设富有成效,业务技能赛前集训彰显实力,“三教”建设取得新进步,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

【总页数】5页(P20-23,34)
【作者】康永华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培训中心,河南濮阳457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设一流培训基地服务油田高效发展--胜利油田教育培训发展 [J], 周文;孙志芳
2.实现中原石油工程新跨越——访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中原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孔凡群 [J], 李忠良;中元
3.中原石油勘探局的国际市场攻略--访中原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兼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总经理孙清德 [J], 张瑞;朱燚波
4.中原油田的管理经验——本刊总编杨沛霆教授专访中原石油勘探局刘锦信局长
[J],
5.中原石油勘探局1993年度勘探技术座谈会在油田宾馆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退休感怀--刘锦信》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国际石油工程公司总经理

《退休感怀--刘锦信》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国际石油工程公司总经理

退休感怀2011年12月26 日那天,集团公司领导和人事部负责同志召集国工领导班子成员,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以这种创新的方式宣布关于我退休的决定。

40 年的职业生涯就在这一刻结束了。

尽管我两年来一直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要求尽早办理退休手续,但当退休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心情还是有些复杂。

我既有“放下担子”的轻松和“解放了”的欣喜,也有对过去“指点江山”的些许留恋,还有对退休生活可能出现孤寂失落的一丝担心,更有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这次宣布我退休所采取的方式,使我半年前就准备好的讲话稿没有机会讲了。

与国工的同志们不辞而别而又感到不太合适,适逢春节来临,就以退休老同志的身份给国工全体员工写了封拜年信,同时与大家道别。

拜年信发出才一天,就收到四十多位员工的回信。

读着这些充满真情和信任的信,令我十分感动,引发了更多的感慨和思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退休感怀”。

宣布我退休的那一天,恰逢国工挂牌成立8 周年纪念日。

回顾和同志们一起走过的路程,我心存感激。

2010年2月,我给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发了一条长长的手机短信,要求早日退出领导岗位。

其中一段写道“国工已成立七年,全系统以年均58%的速度在发展,国工以72%的速度在发展。

我尽了我应尽的责任,但更主要的是国工的骨干和广大员工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牺牲。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在给领导的短信中我还写道:“这几年,在国外考察期间,我经常萌生一个想法,即在感到我们的员工很辛苦很可爱的同时,也很同情他们。

拿着不多的薪酬,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承受着孤独和寂寞,损失着亲情,干着那么艰苦的工作,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他们当中,婚变离异的,找不到对象的,子女教育被耽误的,对老人无法尽孝的,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

当面对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时,心情非常复杂。

我从未对任何人吐露过这种想法,这是第一次。

我很拥护您关于把海外人员‘帽子’搞大的主张,因除此之外还能给他们什么呢?" 我在位时从未向员工说过这些话,现在要离开了,想把曾经有过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但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说。

谢延信一诺至孝半辈子

谢延信一诺至孝半辈子

谢延信:一诺至孝半辈子作者:朱红军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第09期55岁的河南矿工谢延信是方圆上千公里内的“大名人’——这个个头矮小,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小老兴”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的职工,其头像曾被印成海报在中原大小城市张贴,以他命名的展览馆也已接待了很多参观者,甚至他还走进人民大会堂讲述自己的故事……“我走了这家就破了”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退休前,谢延信是一位常年在192米井下工作的普通采煤工,最后的工资仅631元,工作档案的奖惩栏上也空空如也。

他用半辈子——30多年的时间,似乎只做T-件事情——照料病中岳父母及呆傻的妻弟。

33年前,新婚一年的妻子谢兰娥生下女儿40天后,患产后风。

当时并不完备的医疗条件无法挽救妻子的生命。

作为长女,妻子临终前将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托付给了谢延信。

谢延信一诺千金:“我替你把这个家撑下去”。

老岳母住在最大的朝阳的房间里,装着家里唯一的暖气片,窗户缝隙被特意用一排砖头堵上了。

她的呆傻儿子,乐呵呵地坐在母亲身边,被问起谢延信,不停地重复,“亮哥(谢延信小名亮儿),好,亮哥,好。

”因为得过几次脑出血,谢延信对很多事情有些记不清了,只是简单地回答“是”、“说不好”,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善良和朴实。

岳父一家的情况极其困难:岳母因患有肺气肿等疾病,冬天的时候连一滴凉水都不能碰,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常常一出门就忘了回家,大小便总是粘满一身,生活难以自理,当年,只有岳父&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上班。

加上襁褓里的女儿,谢延信是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当时的他,22岁,并不是一个能挑大梁的汉子一初中毕业,学业一般,几乎没什么手艺,只编得一手好竹篮,但不足以养家糊口,在小学老师谢元亮眼里,他是一个“不爱说话但有同情心”的老实人。

丧妻之痛,改变了谢延信随后的生活。

他当年的挣扎已无从还原,哥哥刘延胜第一时间奉母亲之命去焦作看他,要他回来续娶,在焦作煤矿招待所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屋子里,谢延信说,我走了这家就破了。

康世恩的一字遗言

康世恩的一字遗言

康世恩的一字遗言作者:冯晓蔚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3期文冯晓蔚康世恩的名字,在中国石油界谁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毕生充满浓厚的石油情结,始终在中国石油舞台上叱咤风云。

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于石油工业建设,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刻苦探索精神,为建立我国强大的陆上和海洋石油工业,开拓新中国的石化工业,建立了事越的功勋。

朱镕基曾撰文指出:“四十多年来,康世恩同志转战南北,参与领导和组织、指挥了大庆等十大石油会战,亲自领导建立起海洋石油工业,关心和支持发展石油化工,对发展我国石油和石化工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4月是康世恩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20周年,谨以此文作纪念。

康世恩,1 91 5年4月20日出生在河北省怀安县西湾堡乡田家庄。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康世恩由军队转到石油系统,历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务委员等职务。

1 949年8月26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刚刚参加完解放兰州战斗,正准备跟随彭德怀挥师新疆途中,接到解放军总部的命令,任命他为玉门油矿的军事部代表,接收了玉门油矿。

从此,他便投身于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事业,同石油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玉门油矿是我国开发较早,规模最大的一个油田。

从1938年开始勘探,到1949年有职工近5000人,年产原油约9万吨。

康世恩率部接管油矿后,坐镇酒泉的彭德怀司令员,亲率甘泗淇、许光达等高级将领视察玉门。

他对康世恩说:“不但要把油矿当前的各项工作做好,多生产石油支援进军新疆和解放全中国,更重要的是,要把玉门建设成为发展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刘锦信的退休感怀 2012年12月26 日那天,集团公司领导和人事部负责同志召集国工领导班子成员,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以这种创新的方式宣布关于我退休的决定。

40 年的职业生涯就在这一刻结束了。

尽管我两年来一直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要求尽早办理退休手续,但当退休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心情还是有些复杂。

我既有“放下担子”的轻松和“解放了”的欣喜,也有对过去“指点江山”的些许留恋,还有对退休生活可能出现孤寂失落的一丝担心,更有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这次宣布我退休所采取的方式,使我半年前就准备好的讲话稿没有机会讲了。

与国工的同志们不辞而别而又感到不太合适,适逢春节来临,就以退休老同志的身份给国工全体员工写了封拜年信,同时与大家道别。

拜年信发出才一天,就收到四十多位员工的回信。

读着这些充满真情和信任的信,令我十分感动,引发了更多的感慨和思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退休感怀”。

宣布我退休的那一天,恰逢国工挂牌成立8 周年纪念日。

回顾和同志们一起走过的路程,我心存感激。

2010年2月,我给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发了一条长长的手机短信,要求早日退出领导岗位。

其中一段写道“国工已成立七年,全系统以年均58%的速度在发展,国工以72%的速度在发展。

我尽了我应尽的责任,但更主要的是国工的骨干和广大员工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牺牲。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在给领导的短信中我还写道:“这几年,在国外考察期间,我经常萌生一个想法,即在感到我们的员工很辛苦很可爱的同时,也很同情他们。

拿着不多的薪酬,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承受着孤独和寂寞,损失着亲情,干着那么艰苦的工作,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他们当中,婚变离异的,找不到对象的,子女教育被耽误的,对老人无法尽孝的,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

当面对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时,心情非常复杂。

我从未对任何人吐露过这种想法,这是第一次。

我很拥护您关于把海外人员‘帽子’搞大的主张,因除此之外还能给他们什么呢?" 我在位时从未向员工说过这些话,现在要离开了,想把曾经有过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但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说。

两年前,我想早一点退出领导岗位,许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或许也有人会怀疑我是否真心想退。

我在那封短信中写道:“我现在很累,身心有些疲惫,不想在总经理的岗位上再坚持了。

理由有五:一、工作太操心。

摊子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多。

干活的人手不够且又太年轻。

一天到晚担心安全,担心亏损,担心出事。

二、身体出毛病。

随着年龄增长,腰酸腿痛、头昏眼花,深感身体透支严重,急需调整。

三、应酬难适应。

公事或私事,求人或被人求,都得应酬,而有的应酬是在毁坏健康。

四、工作困扰多。

一边是国际惯例、国际规则,一边是中国式的思维模式。

经常在两种理念、体制、机制的矛盾冲突中挣扎,承受着煎熬。

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总想改变现状,做事又太认真太较真。

有些事情看得挺明白,但又解决不了,内心也就格外痛苦。

还要经常面对员工的户口、爱人工作、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我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脾气不太好。

性子急,脾气大,挑剔多。

一辈子都想改也没改过来。

虽说要求严、批评多,属‘恨铁不成钢’,但人毕竟都不愿听批评的话。

况且伤人自伤,在惹得别人不高兴的同时,自己也不愉快。

”除了上述五个理由促使我想尽早退出领导岗位外,我在短信中还强调了一点,即“我不会英语已经在阻碍国工的发展。

这些年,我在国外曾遇到过四次尴尬场面。

外国人不理解国际公司的老总为什么不会英语。

国工老总不会英语影响中石化形象,也影响工作。

我常想,如果我会英语,可以交往多少外国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拿到多少大项目好项目;如果我会英语,国工的整体英语水平会高出一大截,工作效率会提高许多。

从这个角度讲,我早一点离开岗位对国工是有利的。

”也正因如此,我向集团公司领导建议,接替总经理的人选应该在英语过关的人员中挑选,而且刻不容缓。

领导接受了我的建议,让我甚感欣慰。

? 虽然很早就提出退出岗位,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眼下终于退休了,我如释重负,感慨万千。

在给员工的拜年信中畅谈了我与同志们共同工作的感受,特别强调了几个“珍惜”,大家对此反映比较热烈。

我试着把这个题目展开,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一些想法。

? 自1971年12月在胜利油田加入石油工人队伍,屈指算来已整整40 年,其中胜利油田21 年,中原油田8年,国勘3 年,国工8 年。

40 年来,既有坎坷与困难时的困惑和烦恼,也有创业时的激情和收获时的愉悦。

40 年职业生涯,弹指一挥间。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作业队有几个8 年工龄的“老工人”,看病100%报销。

我们学徒工十分羡慕,心想何时也能达到8 年工龄,享受那份医药费全报销的待遇。

1975 年,周总理在四届人大工作报告中宣布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邓小平又提出本世纪末要翻两番实现小康。

我当时就想,到那时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小康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到那时我就50 岁了,50 岁的我在干什么,会是个什么样子。

可转眼间,我已过60 岁了。

前不久,偶尔一次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喊我“老大爷”,我顿时意识到是真老了,似乎有些<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

胜利油田当年最年轻的处级干部,石油部当年最年轻的副局长、局长,竟然这么快就变成了“老大爷”。

真是“逝者如斯夫”,岁月催人老。

时光是宝贵的,稍纵即逝。

年轻人千万别以为时间有的是。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跄。

”做好人生规划,明确生活目标,珍惜当前时光,从当下做起,别让宝贵的时光随意流失,别在回眸之时感到遗憾。

? 岗位是每个人发展的平台。

能在中石化这样名列世界50强前茅的企业工作,能够从事海外业务这项新兴事业,应该感到幸运和骄傲。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既然选择了一项事业,一个岗位,就要热爱他。

对待事业应充满神圣感、虔诚感,甚至把自己交给事业。

我经常鼓励年轻人到海外去锻炼。

在国际工程公司,没有海外经历和项目管理经历,很难有“发言权”。

自古“将帅起于卒伍”,要想在事业上有发展,就不能打怵到基层、到海外。

通过在基层磨练,认识社会,感悟人生;通过在海外项目上摔打,积累经验,增长本领。

这样,厚积才能薄发,将来定会大有作为。

年轻时不经历基层锻炼,年长时很难再有机会补上这一课。

现在的年轻人家庭条件大都很好,但能依靠父母一辈子吗?自身还是要奋斗的,否则到老的时候是要后悔的。

到基层到海外就要有吃苦的准备。

大家只看到我当局长当老总的“威风”,却不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我赶上了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十二三岁的年龄,一天到晚处于挨饿状态。

我曾用槐树叶子、菠萝叶子、地瓜叶子充过饥。

现在年轻人很难体会到顿顿饭吃不饱是个什么滋味。

18岁下乡,在农村生活了3 年多,农村各种各样的活计都干过,什么样的苦都吃过,种田、赶车、养蚕、推磨压碾、割草喂牲口、编筐编篓、推独轮车、拾粪攒粪刨粪、当石匠、做豆腐、做粉条、在果园剪枝打药、冬天上山砍柴,还差点当上生产队长。

21 岁到胜利油田,正赶上河口会战。

那时我在试油队当作业工,作业工是一个又苦又累又脏又险的工种,一旦遇到井喷,身上从里到外都是油污。

在作业队三年半,遇到过四次险情,差点丧命。

一次是井场分离器着火,一次是手指被游动滑车大绳压住差点从井架上掉下,一次是抽吸时加重杆冲出井口差点被打着,一次是上井架救人差点摔下来。

想起来就后怕。

当时野外作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20 多人挤在一个房间的四面透风的苇箔房,经常喝黄河支流水沟里又涩又咸的水;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冻得浑身发抖;娱乐生活单调,步行好几里路去看好几个月才放映一次的露天电影,下象棋用的棋子是用木头棍子自己做的。

我在作业队当过副司钻、炊事班长、副队长,吃了许多苦。

我常想,如果没有当年吃过的苦,怎么会有后来的我。

我对吃过的苦无怨无悔。

我22 岁那年在日记中写道,“人生这一辈子不知道都要做些什么,还是趁年轻的时候经受些锻炼和考验吧。

”我讲这些不是想炫耀什么,也不可能让大家重新去吃这些苦,只是想告诉年轻人别怕吃苦,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怕吃苦受累是成长不起来的。

如今条件好了,吃苦的内容和过去不一样了,但吃苦的精神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当年石油部一位领导经常要求干部“思想上要刻苦,工作上要刻苦,生活上要刻苦”。

这句话影响我20 多年,今天再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 每个人都应尊师道,以能者为师,向强者看齐。

除了向圣贤大家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是向周围的人学习。

“当下师为无上师”,向你的上级你的领导学习,向你的同事学习,向你的朋友学习,向一切有结果的人学习。

人各有所长,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职位高、成就大的人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曾听说有一个司机,每天记录他的老板是怎么说话怎么做事的,跟着学。

后来,这个司机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现实生活中,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得到提拔的机会就多一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离领导近,有更多的机会向领导学习。

而有的人总喜欢挑剔别人的毛病,挑剔领导的毛病,从而使自己失去了许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 有的人有一点成绩和资历之后,往往希望能很快得到提升。

一个人能一否得到提职,有许多因素,如个人表现、工作需要、机会等等。

对这件事不必看得太重。

我在正局岗位上干了19 年没被提拔,有时心理也有些不平衡,但一闪念就过去了,心里能坦然面对。

把名利看淡一些,一切顺其自然。

名利不应是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回报。

人都有欲望,这没什么不对,关键是不要迷于欲望。

如果做了欲望的奴隶,则再也无法欣赏人性的美、自然的美,看见树木以为是木材,看见动物以为是美味。

? 能在一起共事,这是缘分。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我们一生能见过多少人,能认识多少人,能叫得上多少人的名字,能有机会与多少人共事,能有多少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其实很少很少。

认识就是缘分,应该珍惜这种缘分。

珍惜缘分才能建立起人脉。

有人讲,一个人的成功,三分靠知识,七分靠人脉。

应从认识的人中选择高质量的朋友。

人一辈子常犯的错误是,见到好友不交,见到名师<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