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测试题
中考语文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专项测试文言文翻译40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得分
二、选择题
(每空?分,共?分)
3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好像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C.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D.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3、(1)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有的人认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
34、(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35、(献蛇)回来就可以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36、(1)然而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
1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5、翻译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景不同,情也不同,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之情虽异,但本质上相同,都是个人悲喜观;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与作者的情怀作对比。
13.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滴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
26、不久太阳落山,人影疏疏落落,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27、(1)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连一连。
窈窕淑女道阻且右溯洄从之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君子好逑【答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分析】考查古诗词的积累。
【解答】平时要对积累,多背诵。
2.【答题】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选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真诚善良B.《五猖会》——父亲——封建家长C.《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忱D.《琐记》——衍太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朝花夕拾》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解答】ABC三项正确。
D项的衍太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觉得她是一个表里不一、令人厌恶的人.小时候的鲁迅,觉得衍太太是个“大好人”,但后来看清了衍太太的这面目,十分厌恶她。
选D.3.【答题】选词填空。
严肃严谨荣辱荣誉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先生就在《傅雷家书》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他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 ),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和名族的( )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答案】严谨荣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傅雷家书》的相关常识的掌握。
【解答】根据其对儿子的教育观点,填空即可。
4.【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孟子》两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句积累(共16小题)【2016年广西省梧州市,2012年天津市】1.,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5年内蒙古通辽市】2.美国挑起南海争端,遭到全世界热爱和平人的一致反对,这正如《<孟子>二章》中所说,。
【2015年山东省临沂市】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5年山东省青岛市,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4.得道者多助,。
(《<孟子>二章》)【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012年山东省淄博市】5.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6.,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4年贵州省黔西南市】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8.故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9.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的句子是:“,。
”【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10.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
《〈论语〉十则》中的“??传不习乎?”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孟子〉两章》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说明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11.,失道者寡助。
(《<孟子>两章》)【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市】12.故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13.《<孟子>两章》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2012年内蒙古包头市】1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精品检测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精品检测题及答案教材目录: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9.《鱼我所欲也》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一、重点注释默写:①【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恶】讨厌,憎恨。
③【患】祸患,灾难。
④【辟】同“避”,躲避。
⑤【如使】假如,假使。
⑥【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⑦【非独】不仅,不只是。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⑪【蹴】踩踏。
⑫【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⑬【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⑭【辩】同“辨”,辨别。
⑮【何加】有什么益处。
⑯【奉】侍奉。
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⑱【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⑲【已】停止,放弃。
⑳【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翻译: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020-2022学年初中文言文阅读进阶训练(无答案)语文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020-2022学年初中文言文阅读进阶训练(无答案)语文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文专题检测(一)姓名分数一、课内阅读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加点的词。
(8分)A水尤清洌B其岸势犬牙差互C以其境过清D不可久居2、翻译下列句子。
(9分)A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结合课文试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6分)二.课外联读石涧记(节选)石渠之事既穷⑴,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⑵,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⑶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宴席,若限阃奥⑷。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⑸,响若操琴。
揭跣⑹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⑺十八九居之。
交络⑻之流,触激⑼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⑽,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⑾,舆石渠同。
⑴穷:毕,完成。
⑵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
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⑶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
亘:横贯。
两涯:两岸,涯,水边。
⑷若限阃(kǔn)奥: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
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
阃,内室,闺门。
⑸文:同“纹”,纹彩、花纹。
⑹揭(qì)跣(xiǎn)而往:揭,把衣服拎起来。
跣,光着脚。
⑺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②神弗福也福: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
对此,你有何评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九下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测试(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下)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把握“三叠”式结构,体会其别致精美。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
“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
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2)理解类比说理、委婉讽谏的劝说艺术。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
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故事复述邹忌从与徐公比美的日常小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他以自身经历,讽谏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终大治。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孰视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原意为:衣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原意为:脸,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3)动词的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原意为:听到,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1)朝:①朝.服衣冠2014____________②于是入朝.见威王F____________③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2)谓:①谓.其妻曰F____________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F____________③予谓.菊(《爱莲说》) ____________④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3)甚:①君美甚.F____________②王之蔽甚.矣F____________③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4)美: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F____________②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③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5)下:①乃下.令F____________②受下.赏F____________(6)上:①受上.赏F ____________②上.书谏寡人者F____________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某某楼记》)____________④苔痕上.阶绿(《陋室铭》)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____________纳F:___________谏:____________(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____________2014(3)而形貌昳丽..昳丽:__________(4)窥.镜窥:____________(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____________(6)徐公何能及.君也及F:___________(7)旦日..,客从外来旦日:__________(8)明日..徐公来明日:__________(9)又弗如远.甚远:____________(10)私.我也/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11)于是入朝见.威王见F:___________(1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F:___________(13)皆.以美于徐公皆:____________(1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F:_________方F:___________(1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妇:__________左右:__________(16)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____________(17)王之蔽.甚矣蔽:____________(18)王曰:“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测试题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一、默写。
(每空1分,共15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2、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从之,。
,宛在水中坻。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的两句是,。
6、,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7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能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子加横线字的含义。
(4分)(1)空乏其身空乏:_________(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衡:_________(4)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后: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3、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论证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4分)答:4、这篇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4分)答:(二)鱼我所欲也(18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4分)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_________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_________D.万钟于我何加焉加:_________2、选出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得之则生公将鼓之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翻译:4、“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产生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如何?(后两句用原文作答)(4分)5.从这篇文章中看出《孟子》散文的语言上有什么特色?(4分)答:(三)邹忌讽齐王纳谏(16分)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②朝服衣冠 ( )③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④王之蔽甚矣 (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4分)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四)愚公移山(20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A.且焉.置土石()B.河阳..之北 (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固不可彻.()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本文主要采用哪两种表现手法来写人叙事的?请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4分)4.你发现“愚公精神”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请联系实际谈一谈愚公这一形象对我们有哪些启发?(6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
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
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
”李邕欣然愿见。
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
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
既至,李寻绎⑧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
在坐者咸以为然。
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
”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
②李邕:唐代书法家。
③别:鉴别。
④许:赞扬。
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
⑦迟回:指拖延。
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
⑨床上:指座榻。
⑩子细:即仔细。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4分)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呈邕必以分人B.萧疾其掩己其如土石何C.因谓李曰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D.子细看之当余之从师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在坐者咸以为然。
译文:②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译文:4.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3分)参考答案:一、默写。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寤寐思服,辗转反侧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4、道阻且跻/遡游从之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二、课内阅读。
(一)1、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了解,明白通“横”,梗塞,不顺这样以后2、(1)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能做到的事(2)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3、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过艰苦的磨炼后,终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论证作用: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生于忧患”。
4. 道理:①要经常保持忧患意识;②逆境造就人才。
指导意义:只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出上面两点中之一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即可。
(二)1、①祸患,灾难②这,这样③与通“欤”,语气词,吗④益处(答对1空给1分)2、C3、假使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躲避灾难的什么不可以做呢?4、①见利忘义行为。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③失其本心。
5、①用词很浅显,但是表达的道理却很深刻;②运用了大量的排偶句,增加了论辩的气势和力量;③运用了大量比喻的论证方式,使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文学性。
(三)1.①身高②穿戴③仔细④受蒙蔽(每小题1分,共4分)2、①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②我与城北徐公哪一个更美3.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4.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
4分)(四)1、哪里黄河北面连……都……通2、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凿石头挖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3、手法:对比与衬托。
举例:(两者中任选一即可)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两个形象的对比,突出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抱负,看到人力的伟大,高尚。
大智若愚。
有长远的眼光。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平庸。
鼠目寸光。
衬托:如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来衬托移山的艰巨性,显示出愚公的气魄与决心之大。
4.有远大的抱负、有坚定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二问: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出见解即可。
三、课外阅读。
1、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2、A C(4分,各2分)3、①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4分,各2分。
意思符合。
有欠缺酌扣)4、①在不明之前,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说“平生未见”,听人说是王羲之的真迹就说好,这里说明他迷信权威。
②通过文中把萧诚的摹仿的字当作是王羲之的真迹,可见其鉴别力不高,是虚有其名。
③到了最后,人家指出他的错误,他却说自己没有仔细看,这是知错不改。
(4分。
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给2分;“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
意思符合。
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萧诚自己爱好书法,李邕自己说可以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
萧诚写了副字,认为称心,就拿给李邕看,李邕总是说不好。
萧诚痛恨他不推荐自己,于是就习作了几幅古人的书法,早晚把玩,使它变旧变暗,看见的人都以为是几百年前的字了,萧诚对李邕说:“我有右军书法的真迹,当宝贝存了很久了,想要呈给书法造诣很深的人看”李邕非常高兴的表示要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