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

合集下载

青岛公交调研报告

青岛公交调研报告

青岛公交调研报告青岛公交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加大,公共交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为了了解青岛市公交出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公交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青岛市公交运营情况;2.掌握公交出行者的需求和意见;3.分析公交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在公交站点和车厢内发放问卷,我们收集了来自青岛市南区、市北区和市中区的公交出行者的意见和建议。

2.现场观察我们对公交车站和车辆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公交车辆运行情况和载客状况。

3.数据分析对所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和现场观察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四、调研结果1.公交使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调查者每天都会使用公交出行,其中乘坐公交一次以上的人群占比超过90%。

2.公交频率大部分受访者对公交车辆的频率较为满意,认为公交车辆运行间隔合理,但依然有少部分人认为公交车辆间隔过长。

3.公交车辆舒适度近一半受访者对公交车辆的舒适度表示不满意,认为车内拥挤且座椅硬。

少部分人反映在高峰时段,甚至无法上车。

4.公交线路设置个别受访者对公交线路设置表示不满意,认为某些线路覆盖不到一些居民区,需要进行调整。

5.公交司机服务大部分受访者对公交司机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认为公交司机服务热情周到。

五、问题分析1.舒适度问题车内拥挤和座椅硬是公交车辆舒适度不足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座椅数量和改进座椅材质。

2.线路覆盖不到位一些居民区的线路覆盖不到位是公交使用者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调整线路设置,增加对偏远区域居民的公交服务。

3.高峰时段运营不足在高峰时段,部分公交车辆的间隔时间过长,造成了无法上车的情况,需要增加高峰时段的运营频率。

六、建议1.增加公交车辆数量为了解决舒适度问题,在高峰时段增加公交车辆数量,缓解车内拥挤情况。

2.改进座椅材质改进座椅材质,提高乘客的坐车舒适度,增加座椅数量以满足乘客需求。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数学模拟试题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数学模拟试题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12-的倒数是( )A .-2B .2C .12- D .122.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 3.一种病毒的直径约为0.0000001m ,将0.0000001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1×107m B .1×10-6m C .1×10-7m D .10×10-8m 4.如图是一个空心圆柱体,其俯视图是( )A .B .C .D . 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 2)3=﹣a 5B .a 3•a 5=a 15C .(﹣a 2b 3)2=a 4b 6D .3a 2﹣2a 2=1 6.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ABC V 的三个顶点都是网格线的交点.已知(22)A -,,()12C --,,将ABC V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90︒,则点B 对应点的坐标为()A .()2,2-B .()5,3--C .()2,2D .()0,07.如图,直线//a b ,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 (60A ∠=︒)按如图所示放置.若155∠=︒,则∠2的度数为( )A .105°B .110°C .115°D .95°8.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A=25°,∠ACB=90°,以点C 为圆心,BC 为半径的圆交AB 于一点D,交AC 于点E,则∠DCE 的度数为( )A .30°B .25°C .40°D .50°9.如图,抛物线y =ax 2+bx +c 经过点(﹣1,0),与y 轴交于(0,2),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1,则下列结论中:①a +c =b ;②方程ax 2+bx +c =0的解为﹣1和3;③2a +b =0;④c ﹣a >2,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0.已知:如图,四边形AOBC 是矩形,以O 为坐标原点,OB OA 、分别在x 轴、y 轴上,点A 的坐标为 0,3 ,60OAB ∠=︒,以AB 为轴对折后,C 点落在D 点处,则D 点的坐标为( )A .32⎫-⎪⎭B .32⎛⎫- ⎪⎝⎭C .3,2⎛ ⎝D .(3,-二、填空题11.将代数式1235x y a b--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是. 12.不透明袋子中装有11个球,其中有6个红球,3个黄球,2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从袋子中随机取出1个球,则它是红球的概率是.13.如图,A 、B 是函数12y x=上两点,P 为一动点,作PB y ∥轴,PA x ∥轴.若 3.6BOP S =V ,则ABP S =△.14.为了解我市城区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的情况.某学习小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600份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如下: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在制作扇形统计图时,以“骑自行车、电动车”为出行方式所在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 .15.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点E 在BC 上延长线上,连接AE 交CD 于点F ,△CEF 与四边形ABCF 的面积分别为1和8,则△ADF 的面积为.16.下列图形都是由相同的小正方形按照一定规律摆放而成的,照此规律排列下去,则第20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三、解答题17.如图,已知线段a 和∠α,求作△ABC ,使AB =a ,∠A =12∠α,∠B =∠α(使用直尺和圆规,并保留作图痕迹).18.(1)计算:(a ﹣2b a )÷222a ab b a++. (2)解不等式组:6241213x x x -≥⎧⎪+⎨>-⎪⎩. 19.将一枚六个面分别标有1,2,3,4,5,6的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先后投掷两次,记第一次掷出的点数为a ,第二次掷出的点数为b .(1)求点(),a b 落在直线21y x =-上的概率;(2)求以点()0,0O ,()4,3A -,(),B a b 为顶点能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概率.20.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某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计划成立“文学鉴赏”、“科学实验”、“音乐舞蹈”和“手工编织”等多个社团,要求每位学生都自主选择其中一个社团.为此,随机调查了本校各年级部分学生选择社团的意向,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统计图表(不完整):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2)补全条形统计图; (3)将调查结果绘成扇形统计图,则“音乐舞蹈”社团所在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 (4)若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试估计全校选择“科学实验”社团的学生人数为. 21.如图,C 地在A 地的正东方向,因有大山阻隔,由A 地到C 地需要绕行B 地,已知B 位于A 地北偏东67°方向,距离A 地520 km ,C 地位于B 地南偏东30°方向,若打通穿山隧道,建成两地直达高铁,求A 地到C 地之间高铁线路的长.(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67°≈1213;cos67°≈513;tan67°≈125)22.如图,四边形ABCD 是O e 的内接四边形,四边形ABCD 两组对边的延长线分别相交于点E ,F ,且40E ∠=︒,50F ∠=︒,连接BD .(1)求A ∠的度数;(2)当O e 的半径等于2时,请直接写出弧BD 的长(结果保留π)23.如图,二次函数y=12x 2+bx+c 的图象交x 轴于A 、D 两点并经过B 点,已知A 点坐标是(2,0),B 点的坐标是(8,6).(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及D 点的坐标;(3)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交x 轴于C 点,连接BC ,并延长BC 交抛物线于E 点,连接BD ,DE ,求△BDE 的面积.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90A ,、()912B ,,点M 、N 分别是线段OB 、AB 上的动点,速度分别是每秒53个单位、2个单位,作MH OA ⊥于H .现点M 、N 分别从点O 、A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0t ≥).(1)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BMHN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是否存在t的值,使△OMH与以点A、N、H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BMHN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探究将点N的速度改变为何值时(匀速运动),能使四边形BMHN在某一时刻为菱形.25.某物流公司承接A、B两种货物运输业务,已知5月份A货物运费单价为50元/吨,B 货物运费单价为30元/吨,共收取运费9500元;6月份由于油价上涨,运费单价上涨为:A 货物70元/吨,B货物40元/吨;该物流公司6月承接的A种货物和B种数量与5月份相同,6月份共收取运费13000元.(1)该物流公司月运输两种货物各多少吨?(2)该物流公司预计7月份运输这两种货物330吨,且A货物的数量不大于B货物的2倍,在运费单价与6月份相同的情况下,该物流公司7月份最多将收到多少运输费?。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

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

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

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

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

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

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

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

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

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

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

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

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

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

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

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

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

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

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

第2章《道路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2章《道路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某人的出行例:
业务 ② 会馆
工作单位 工作
① ⑤ 家
回家


机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工作:地铁; 会议:出租; 接客人:出租; 业务 返回:出租; 送客:出租; 回家:公共汽车。
⑥ 宾馆
3. 出行目的(Trip Purpose) 上班、上学、购物、娱乐、观光、业务、回家
4. 出行距离(Trip Distance , km), 平均出行距离(km) 出行距离:某车辆一次出行的行驶距离。 平均出行距离:某对象地区或调查路线(路段)利用车
交通规划
道 分 路 析 交 通 调 查 与 数 据
第 二 章
本 章内 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基本概念 交通规划数据的内容 交通调查的内容及特征 抽样调查 交通调查的新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出行(Trip)、出行端点(Trip Base, Trip End)
1945~1948年USA最先使用
有较大关系的其他区域; 交通区的大小应适当,应使在工作量最小的情况下全面 反映交通的源流; 交通区划分应不打破行政区划; 当交通区划分区域内有河流、铁道等构造物与天然分隔 带时,应充分利用,将它们作为交通区的区界; 为了交通分析、预测的方便,交通区的用地性质、交通



特点等应尽量一致。
第4节
• 居民出行调查体系
① 家庭访问调查 ———— 从居民中,以家庭为单位抽样, 对家庭成员工作日中的移动情况进行问卷式调查。 ② 公共交通工具调查 —— 对出入调查范围的人们进行 问卷调查,利用铁路、公汽、飞机、轮船等。
(3) 抽样
• 抽样大小:
人口规模 抽样率最小值 抽样率标准值* 10% 20% < 5 万人 5-15 5% 12.5% 15-30 3% 10% 30-50 2% 6.5% 50-100 1.5% 5% 1% 4% >100 万人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篇一: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工作及主要结论北京市第三次全市交通综合调查简介北京市曾于1986、XX年进行了两次全市性交通综合调查,为北京城市交通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此后5年,北京市交通状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

同时据新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城市和交通发展新思路,急需在现阶段开展新一轮全市性调查。

调查共包括八个专项,12个分项。

其中规模最大的居民出行调查一项涉及了18个区县,150条街道,共858个居委会,家庭户数近10万户,被调查人口超过30万。

调查组织实施机构由三级调查办公室组成,成员包括相关21个委办局及18个区县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

一、居民出行调查1、调查背景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机动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北京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出现了规划目标提前实现、城市发展空间饱和、大城市病逐渐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其中,交通拥堵问题极其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北京市于1986年开展了第一次以居民出行调查为重点的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

于XX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市城市交通综合调查,居民出行调查也是其重点内容。

这两次调查成果都为各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促进了定量分析工作,满足了大量的实际需求。

此外,虽然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大力建设智能交通应用系统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交通流检测数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开展了一系列交通调查专项等,但这些调查成果都仅仅针对交通系统的某一子系统、某一分析方面或者城市区域的某一部分,因此从全市交通系统研究的角度,都无法代替居民出行调查的重要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步入家庭轿车普及期,居民出行特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道路交通状况也显现出新的特征。

自XX年至今的五年中,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至XX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由XX年的132万辆发展至230余万辆,市区范围内保有量也已达150余万辆,车辆在居民出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2-3 起讫点(OD)调查分析

2-3 起讫点(OD)调查分析
第三节 起讫点(OD)调查分析
❖基本概念
城公市路居交民通出OD行分O布D调
❖ OD调查项目
流车动辆人运口载出特行性OD调 查交通量特征
❖ OD的抽样率及抽样方法 机载动运车货出物行种O类D调查
❖ OD调查的步骤
货物出行OD调查
❖ 城市交通OD调查
❖ 区域公路OD调查
❖ OD调查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2、区域公路网规划OD调查项目
❖ 交通枢纽客、货流OD调查----对境界线内或境界线 外但对规划区域道路运输有较大影响的铁路站(场)、 水运码头、民航机场等交通运输枢纽运送的旅客、货 物使用相应运输方式的出行OD调查。
❖ 机动车出行OD调查----对境界线内道路的机动车 出行OD进行的调查,是区域公路交通规划OD调 查的主要内容。
1
2
1
t11
t12
2
t21
t22
3
t31
t32



n
tn1
tn2
Aj tij i
A1
A2
2
3

30
20
60
40
50
124
54
26
98
124
96
282
3

n Pi tij
j
t11

t1n
P1
t23

t2n
P2
t33

t3n
P3




tn3

tnn
Pn
A3

An T Pi Aj
总体估计值容易计算。 ❖ 例如,如果你把一本电话本作为抽样框,必须随意取出一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居民出行调查报告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通过网上调查形式,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布问卷。

调查收到回答问卷2598份,剔除非上海地区的IP 地址及回答不全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

从调查对象的分布看,居住在各个环线间与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均占一定比重。

因此,样本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上海的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本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1、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道路交通网络。

调查显示,有7.3%和35%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很方便和方便,合计为42.3%;36.8%认为一般。

其中,以轨道交通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方便和很方便的分别占8.2%和45.3%,合计为53.5%;认为一般的占34.3%。

这表明,市民对上海轨道交通总体评价更为积极。

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大力推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调查同时显示,仍有两成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不太方便或者很不方便。

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受访者居住在外环外区域,受公共交通网络布点的局限,上下班转换车辆不便及花费时间较多。

2、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公交与轨道交通成为市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

调查显示,有26.9%的受访者选择乘坐公交,17.2%选择乘坐轨道交通,21.4%选择乘坐公交加轨道交通,合计为65.5%;另有12%上下班出行使用助动车,13.%使用私家车,9.3%使用自行车或其他。

这表明,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这与目前上海公共交通方便快捷、花费少有着重要关系。

分区域看,居住在内环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66.8%,居住在内中环间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70.1%,居住在中外环间的占71.9%,居住在外环外的占56.9%。

这表明,在公共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每天在路上超过半小时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范围为市内七区的城市常住人口,采用均匀抽样方法,采取家访入户调查方式,被调查户约3.7万户,调查人数约11万人,平均抽样率达3%。

主要分析结论如下:家庭小汽车拥有率:被调查家庭的小汽车拥有率达到20%,而2002年(第一次调查时间)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只有4.1%,年均增长率25.4%。

同时,约10%的被调查户有购车意愿,家庭小汽车拥有率仍将保持高位增长。

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包括6岁以下儿童)的平均出行次数为2.13次/日,比2002年的1.98次/日提高了0.15次/日;常住人口一日出行总量为778.2万次/日,比2002年的538万人次增加了44.6%。

出行方式结构:2010年,中心城区居民常规公交出行方式比重为22.1%,小汽车出行比重达28.4%,出行分担率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过快增长。

同时,摩托车和自行车出行比重呈下降趋势。

出行时间分布:居民出行的早高峰时段为7:00-8:30,早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7.8%;晚高峰时段为17:00-18:00,晚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0.2%,中午小高峰不明显。

7:00-19:00的12小时全方式出行量占全天的87.5%。

从几种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时间分布来看,市民乘坐公交、开车的高峰时段一般都重合在一起。

出行时耗中心城区居民出行平均时耗为31.8分钟,较2002年的25.5分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和交通拥堵加剧。

在青外地人半数是“省内”根据流动人口分布特征,本次调查采取分层的随机抽样调查,以把握典型、掌握特性为目的,共调查流动人口5000余人次,主要调查地点为机场、火车站和汽车长途客运站等交通枢纽。

流动人口出行特征如下:来源地分布:流动人口来源以省内为主,占54.8%,其中来自青岛郊市(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的占20.6%,本省其它地区的占34.2%;来自外省市及其他地区的占45.2%。

来青目的:流动人口来青岛的目的以旅游娱乐为主,占24.3%,务工、公务、探亲访友出行目的分别占19.2%、15.9%、15.1%。

驻青时间:流动人口在青岛逗留时间主要集中在1周以内,占总量的56.8%,其次是只在青逗留1天的,占20.6%。

多路口高峰时车流量饱和调查选取中心城区13个主要道路交叉口,分车种、分方向观测12小时(7:00-19: 00)的车流情况。

调查交叉口都是各个区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交叉口,能够反映各区域主要道路交通运行状况。

主要结论如下:市南沿海一线、李沧中心区等人口、岗位密集区的道路交叉口饱和度普遍较高,多个路口高峰时段达到或接近饱和。

同一交叉口的不同进口道以及相同进口道的不同流向之间高峰小时的交通饱和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

台东站一天8.7万人上下车公交跟车客流调查动用1000多名学生对中心城区188条公交线路进行16小时(6: 00-22:00)的跟车客流调查。

主要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截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心城区拥有各类公交营运车辆4348辆,折合标准车5 184标台。

常住人口公交车辆万人拥有率为14.2标台/万人,较2001年的13.8标台/万人略有增加。

截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心城区共有公交线路188条,线路总长3558.6公里。

东西向最大公交客流走廊为莱阳路-文登路-香港路,最大断面客流达到6.8万人次,南北向最大公交客流走廊为威海路-人民路-四流路,最大断面客流达到5万人次。

黄岛区客流呈“U”形,主要分布在嘉陵江路、江山路和黄河路。

公交站点日集散量在2万人次以上的有12个,其中台东站日客流集散量最大,达8.7万人次。

目前,青岛市市内中心城区共有出租车营运企业31家,车辆保有量9241辆。

出租车常住人口万人拥有量为25.3辆。

2009年出租车载客里程74244万公里,载客次数135 34万车次。

不少道路车流量翻倍选定山东路-重庆路、李村河-张村河、唐山路、洪江河、齐长城路5条核查线,分时段观测与核查线相交的53个道路断面16小时(6:00至22:00)的流量情况。

通过山东路—重庆路核查线上各条道路断面观测得出的车流量数据来看,2002年,宁夏路(观测断面为山东路相交处)上在16个小时内的车流量7万多辆次,而到2010年接近14万辆车,东西快速路的通车和私家车数量的增加,成了宁夏路上车流量翻倍的主要原因。

2002年,香港路(观测面为与山东路相交处)车流量为16小时内5.8万辆车,到了2 010年约6.2万辆次,虽然增加不是太大,主要是因为目前的车流量已经超过了香港路当初的设计通行能力,所以上下班高峰时拥堵严重。

通过观测,鞍山路上的车辆增加也很快,2002年16小时内鞍山路(观测面与山东路交叉处)车流量约3.5万辆次,到了2010年超过7万辆次。

海尔路的车辆增加迅速,2002年16小时内海尔路(张村河观测面)车流量约4.2万辆次,到2010年增加到8.1万辆次。

黑龙江路(张村河上观测面)2002年16小时内车流量3.8万辆次,到2010年增加到6.1万辆次。

青银高速(张村河上观测面)车辆更是增加迅猛。

2002年16小时内车流量0.7万辆次,2010年增加到4万辆次。

道路上车辆各断面出行方式构成最高的是小客车,平均达65%,市内四区的出租车构成比例相对较高,达15.6%。

一天21万辆车出入青岛选定13个青岛市中心城区主要对外出入口,分方向、分车种观测各出入口16小时(6:00-22:00)的车流情况。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调查日全天出入青岛市境的机动车总量约为21万辆。

出入青岛市境的车流中客车比重最高,占60.02%,较2002年提高17.7% ;货车比重为25.61%,较2002年下降1 0.7%。

出入市境车辆(不包括摩托车)中,本地车辆占78.6%,外地车辆(包括市域5个郊市)占21.4%。

从车流时间分布看,早高峰时间为9:00-10:00,晚高峰时间为17:00-18:00。

总体来看,16小时流量分布相对均衡,入境与出境在时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

4000人次采集100万条信息本次调查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客流吸引点调查、核查线调查、主要路口调查、出入境调查、公交跟车客流调查、车速及延误调查等8个大项,涉及30余个政府部门,共有调查技术人员50余人、调查人员约4000人次参与了调查活动,共调查了3.7万户居民、约11万人,道路交通流量观测点100余处,获得近100万条数据信息。

调查成果翔实地反映了青岛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各项特征及供需变化情况,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青岛市的交通现状、了解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特征,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科学制定全市交通发展规划,确保青岛“十二五”计划各项城市建设和交通工程任务的顺利实现,经市政府批准,开展本次交通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6种调查方式。

一是抽样家访调查方式,调查员对抽到的家庭户(集体户)各成员在调查日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行进行调查。

二是对抽到的流动人口在调查日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行进行调查。

三是观测选定的核查线相交道路断面的车流量。

四是配备调查人员在市境出入口道路对所有的进、出口处作全样的分车种的车辆数观测。

五是派调查员坐在抽样的公交车上,记录每一车站的上下车人数量,调查时段为从第一班车开始到最后一班车结束。

六是在城区主要道路上,派调查员登车,记录车速和延误情况。

【调查意义】服务规划建设2010年开始实施的第二次交通出行调查,是市政府确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把握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交通特征,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涉及面广、推动力度大、取得成果丰富,是青岛市历史上最重要的交通出行调查,调查所得的数据对青岛的各项基础规划和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招并举破解交通困局本次调查还为车多路堵等困局提出具体建议。

调查首先建议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力度,重点推进轨道交通M3线的建设,确保首期工程2014年底通车运营,加快推进轨道交通M2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上报,力争早日开工。

切实保障公交优先建议市政府切实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快捷、方便、优质的公交服务应对小汽车的强势挑战。

坚定不移地执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做到大容量公交设施优先建设、用地配置优先、公交路权优先、政策支持优先和科技投入优先。

实现七区公交统筹发展,完成线路班车公交化改造,全面实现主城区与城阳及高新区间的公交联系,实现主城区与黄岛区的公交对接。

利用城市边缘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高等级公路,开辟基于快速道路系统的快速公交线路。

整合既有普通公交专用道,在主要客流走廊上开辟新的公交专用道。

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和公交车辆更新。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建设一批换乘枢纽,促进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有机衔接。

编制快速路路网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加快推进云南路和四川路隧道、快速路三期工程、新疆路高架工程、海湾大桥连接线等工程的建设,确保与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同步通车。

加快重庆路快速路的研究和建设,增加城市南北向对外通道能力。

继续完善前湾港疏港快速路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和建设董家口港的疏港交通系统。

促进停车场的投资建设建议政府配合停车场建设实施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促进停车场的投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