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一、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结构横行——周期:共七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各周期分别有2,8,8,18,18,32,26种元素。
前三个周期为短周期,第四至第六这三个周期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没有排满,为不完全周期。
纵行——族:七主七副一零一VIII,共16族,18列。
要记住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以便迅速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名称。
周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元素种类:28818183226零族:2He10Ne 18Ar 36Kr54Xe86RnⅠA0一ⅡAⅢAⅣAⅤAⅥAⅦA二三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四五六七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电子层数= 周期数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序数= 最高正化合价由上述关系,就可以由原子结构找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由位置确定原子结构。
2、规律性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同一周期(左→右)同一主族(上→下)最外层电子排布1—8第一周期1—2相同原子半径大→小(大)小→大主要化合价+1→+7(O);-4→-1 相同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还原性)强→弱弱→强非金属性(失电子能力、氧化性)弱→强强→弱气态氢化物形成的难易难→易易→难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弱→强强→弱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弱→强强→弱碱性强→弱弱→强由此可见,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即Cs(Fr具有放射性,不考虑),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右上角即F。
对角线附近的元素不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或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3、元素周期表中之最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H原子质量最轻的元素:H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F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s(不考虑F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HClO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CsOH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C元素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ⅢB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元素,其次是Si元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元素,其次是Fe元素含H质量分数最高的气态氢化物:CH4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元素:Cs元素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F元素常温下为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2,金属单质是Hg……4、特殊性在掌握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一般规律时,还要注意特殊性:⑴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是1—8个电子,但第一周期是1—2个电子⑵同一周期原子半径由大→小,但稀有气体突然增大(严格讲,稀有气体中不是原子半径而是范德华半径)⑶同一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由+1价到+7价,但F没有+7价,O没有+6价。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其中0族元素除外。
2、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也会随之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则递减。
元素周期表规律1、原子半径的规律(1)除了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的半径也会随之增大。
2、元素化合价的规律(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单质的熔点规律(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规律(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规律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8、热稳定性规律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减少,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一样。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为标题,本文将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进行综述性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中重要的基本工具,也是学习和发现元素性质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序数对元素进行编排的一种构造,分为六排,每排又分为七组,是一个三维的结构。
每排的元素性质,有规则的变化。
每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数相等,前五组为s、p、d、f、g,以此类推,形成“8-8-8”的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1、周期定律:通过对比组内元素的某些性质,发现循环周期增加,这些性质变化的规律也随之而变化,形成“连续交替”现象。
2、元素排列规律: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相邻元素之间性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同一个周期内电荷极性升高,从而可以以此确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3、元素相似性质规律: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在原子序数相同的情况下,性质也会大致相同,两两交替的元素的性质有如下的关系:电荷会比上一个元素的电荷增加1,原子体积比上一个元素减少,沸点会比上一个元素增加,熔点沿着周期横轴发生波动。
三、元素周期表的作用1、元素周期表可以对原子核结构、原子半径、离子解和化合价等元素性质直接起到概括汇总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化学研究的效率,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化学元素的结构及性质,从而更好的研究化学反应。
2、化学元素周期表可以把元素根据某种规律排列,同一行元素相互比较,更为方便地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确定元素的原子序数、确定多原子分子的分子结构。
四、结论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我们进行化学研究实验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把元素根据某种规律排列,研究元素的性质及结构,用于记忆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熔点、沸点等信息,从而使我们更加系统的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通过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还能更好的研究化学反应,更加清晰的认识原子结构,进而为我们未来的化学应用奠定基础。
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同主族相同主族元素原子依次增大到大同主族由同主族最高正价相同同主族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逐渐减弱同主族酸性减弱碱性增强同周期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非金属性同周期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同周期酸性逐渐增强碱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1原子半径( 1 )除第 1 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 )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 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
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
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
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化合价( 1 )除第 1 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 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 递增到-1 (氟无正价,氧无+6 价,除外);( 2 )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 1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 )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与元素性质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与元素性质变化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对元素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的重要工具,它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与性质变化。
通过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质等等。
本文将介绍这些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1.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以递增和递减的方式呈现周期性变化。
具体来说,原子半径从左到右在周期表中递减,而在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递增。
这种规律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电子排布。
从左到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逐渐增加,增加的质子数吸引了更多的电子,使原子变得紧凑,半径变小。
而从上到下,新的能级不断添加,电子在更远离原子核的能级中排列,导致原子半径变大。
2. 电离能的周期性规律电离能指的是从一个原子中移除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同样地,电离能也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从左到右,电离能逐渐增加,而从上到下,电离能逐渐减小。
这种规律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
从左到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增加,原子的正电荷也增加,使得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增强,电离能增加。
而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增大,电离能减小。
3. 电负性的周期性规律电负性是一个元素在化学键中吸引和保留电子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也显示出周期性的规律。
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加;而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电负性的变化也与原子结构有关。
从左到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增加,电子在共享键中受到更强的引力,使元素的电负性增加。
而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电子云变得更广泛稀疏,元素的电负性减小。
4. 金属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质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金属通常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区域,而非金属通常位于右侧。
这种规律与原子结构有关。
金属具有较低的电离能和较大的原子半径,有较强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非金属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和较小的原子半径,通常是不良导体。
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跟踪训练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实验室常见的药品试剂探究 11~17 号元 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实验用的仪器和药 品、试纸等任选。 猜想与假设:(1)用________________三种金属分别与水反应, 通 过 观 察 生 成 气 泡 的 速 率 便 会 得 出 从 ____________ 到 ____________金属性减弱。 (2)因实验室不可能有硅单质,但可以测 0.1 mol/L 的______溶 液和________溶液及 Na2SO4 溶液的 pH,推断三种盐溶液的 水解情况,得出________、________、硫酸三种最高价含氧酸 的 酸 性 强 弱 顺 序 是 ____________ , 从 而 得 出 从 ________到 ________非金属性增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可以验证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 A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干燥管 D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现有药品 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 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装置 A、B、 C 中所装药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 C 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 A 中加________、B 中加 Na2CO3 、 C 中 加 ________ , 观 察 到 C 中 溶 液 的 现 象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趋势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趋势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用来系统地组织元素的工具,它提供了关于元素性质和特征的重要信息。
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并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垂直列中。
随着元素周期表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周期趋势,这些趋势显示了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趋势原子半径是指原子的物理大小,它是通过测量原子间的距离来确定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增加,而电子的外层数目相对不变。
对于同一周期的元素,由于电子层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例如,氧原子比炭原子更大。
二、电离能趋势电离能是指从一个原子中移除最外层电子所需的能量。
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原子的电离能增加。
这是因为原子半径的减小导致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相反,从上到下,电离能逐渐减小,因为电子外层的距离增加,与原子核的吸引力减弱。
例如,氧原子的电离能高于碳原子。
三、电负性趋势电负性是元素对电子的吸引力或亲合力的度量。
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原子半径减小,电子云趋于更接近原子核,所以对电子的亲合力增强。
相反,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加,电子云更分散,对电子亲合力较弱。
例如,氧原子的电负性高于碳原子。
四、金属活性趋势金属活性是指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反应形成化合物的倾向。
从左到右,金属活性逐渐减弱。
这是因为原子半径减小,电子云更靠近原子核,所以对于其他元素的反应能力减弱。
相反,从上到下,金属活性逐渐增强,原因同上。
例如,钠是一个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氧反应形成氧化物。
五、氧化态的变化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氧化态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从左到右,多数元素的最高氧化态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在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增加,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因此与氧原子形成化合物的能力增强。
从上到下,氧化态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例如,钠的最高氧化态是+1,而氧的最高氧化态是-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元素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规律性变化的现象。
这一周期性的变化反映了元素内电子结构的变化。
本文将从周期表的发现开始,介绍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主要原因以及应用。
周期表的发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的化学元素分类图表。
在这个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排列,同时可以根据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进行分组。
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性质绘制了第一版的周期表,并发现了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原子半径: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在同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加。
2.电离能:电离能是指从一个原子或离子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加。
在同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3.电负性:电负性是指元素吸引和结合电子的能力。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加。
在同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4.酸性:酸性是指物质在溶液中释放出H+离子的能力。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酸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酸性逐渐减弱。
在同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酸性逐渐增强。
5.金属性:金属性是指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导电性、延展性和反射性等。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在同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6.化合价:化合价是指一个原子和其他原子形成化合物时与其他原子相连的价数,即原子化学价。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最高可达价数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
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
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
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变化规律
(1)除第一周期外,其余每个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2)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4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5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6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7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8、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9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0其他
焰色反应:钡黄绿铜蓝绿钾浅紫锂深红钠黄钙砖红
生命元素:N
极性非极性离子键
沸点:相同的结构,原子质量大的沸点高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地壳中最多的元素:氧O
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铝Al
二、含量与物理性质
1、O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Si次之,Al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
2、H是最轻的非金属元素;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3、Na是焰色反应为黄色的元素;K是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的元素。
4、Si是人工制得纯度最高的元素;C是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元素。
5、N是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O是氢化物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
6、常温下,F、Cl是单质具有有色气体的元素。
7、C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元素。
8、Cl是单质最易液化的气体、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
三、化学性质与用途
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2、N是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
3、S是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元素。
4、P是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
5、F是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以雕刻玻璃的元素。
6、O是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
7、Mg是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单质。
8、Li、Na、F的单质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