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合集下载

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来自于何处?

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来自于何处?

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来自于何处?自秦汉以后,中国大部分政权的初创者、领导者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不管是汉人领袖、还是入主中原的异族领袖,皆是如此。

似乎,能不能统一天下,是评判这些政权领导者是否合格或者能不能凝聚天下人心的一个重要标准。

强烈的大一统思想,仿佛就扎根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在历朝历代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那么,中国人如此强烈的大一统思想究竟来源于何处?文/鱼尾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们因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周朝以前的原始社会和夏、商两个时代,生活在后来长城以南这块地区的人们,并没有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当时,在这片区域内,遍布着成千上万个大小不一的方国和部落。

大家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首领,彼此之间互不统属。

众多方国和部落之间,只是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部落联盟、部落国家联盟和国家联盟。

在每一个联盟内部,大家都会推举出一个联盟领袖,并共同尊奉他。

上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共工、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就是这样的人。

这时,生活在广阔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系。

在大多数的和平时期,大家只会在为了贸易或者涉及多个联盟的超大型工程的时候,才会聚集在一起、强化彼此交流融合。

而那些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可能只是其中某个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与炎帝然而,这样的情况,在传说中的虞舜后期发生了改变。

当时,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黄河、淮河、长江等江河爆发的滔天洪水,侵袭了两岸的庄稼,危害了中原居民的生命安全。

巨大的洪水并不是当时某一个或几个部落就能治理好的,它要求当时所有受洪水影响地区的人们采取联合行动。

就这样,在虞舜的任命下,当时夏部落一个叫禹的首领担起了治水重任。

夏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中原的山川大河,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遍行天下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夏禹带领中原大地上各个部落、各个方国的人群一起上前线视察水患,一起组织人力疏浚河道。

这些项目,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及其庞大的工程。

从分裂到统一,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

从分裂到统一,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

从分裂到统一,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中国历史是一个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阶段的大分裂时期,但总体趋是倾向于大一统的。

既然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么为什么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时间中大一统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呢?中国大地上的大一统“基因”是怎样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呢?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一、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确立说到大一统就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虽然秦朝的统治二世而终,但给后世留下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无比宝贵的,正是秦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序幕,使大一统的思想成为一种“情结”和“本能”,印刻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而这一切的开端大部分都要归功于“千古一帝”——秦始皇。

成长在战国末期的秦始皇立志要将秦国的版图扩张到四面八方,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不得不说,他的这套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甚至有些惊世骇俗的。

彼时的周朝统治虽然早已摇摇欲坠、名存实亡,周天子的威严也不复存在,但是延续了近千年的分封治国思想依旧在百姓心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仿佛在战国的乱世中,各诸侯国都在心里维持着一种默契,那就是大家早已不把形同虚设的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谁都无法下定决心跳出来灭掉这个诸侯共主。

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应该是也只能是秦始皇,他就是那个敢想敢做、敢于开天辟地的一代雄主。

于是我们看到,在秦国军队的铁蹄下,东方六国被逐个击破,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统一全国后,秦朝规定天下百姓使用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甚至车轨,原来的分封制也变成了由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的郡县制,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就是我们熟知的“大一统时代”。

“千古一帝”秦始皇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大一统思想得到巩固如果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朝标志着大一统时代正式开启的话,那么汉朝则是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和巩固,这个阶段对大一统思想的延续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秦朝的建立,而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

大一统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

"大一统"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域版图的统一。

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随的“大一统”理念,无论是人文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是持续扩展的。

“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统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唐元明清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

“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长盛不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水准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

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一、“大一统”的概念《辞海》“大一统”词条的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从这里我们能够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的概念及所蕴含的思想,虽然是由后代儒家阐发而成,但的确符合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下是其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各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儒家的孔子主张“天下为公”,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思想都为后来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统一措施,如焚书坑儒等,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意识。

3.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武帝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诸侯国等。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唐朝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和稳定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反对分裂和动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大一统~PPT

历史大一统~PPT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宫、长城是我们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建筑,所 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宫是巩固大一统,长城是维护大一统, 幵且都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体现了两个 王朝大一统的气派。
历史回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大一统的思想由来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 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 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 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 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中华名族的象征
故宫中华名族的象征 Nhomakorabea成祖朱棣
中华名族的象征
明北京城示意图
中华名族的象征
明长城分布
中华名族的象征
长城犹如蜿蜒巨龙
中华名族的象征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 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两晋至隋唐五代 宋辽金元 明朝 清朝 民国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

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于,不得自专也。

”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汉书•王吉传》中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一篇题为“建设全国统一的媒体市场”(《南方周末》2003年10月23日头版)的文章在谈及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时讲道:“本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统一‟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

”我不知道作者是企图从传统文化和“本土资源”中为当今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寻求某种文化解释,还是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康有为“托古改制”式的策略风格(毕竟作者对“统一”一词加了引号)。

无论怎样,当我这样理解作者此言的用意时,我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快,我觉得有必要针对性的表达出我的观点:当下我们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与古代中国的大一统观念之间绝对没有思想文化上“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必然联系。

——如果我这样说不过表示了我在认识上的神经过敏,我也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个提醒:我们不应当把任何来源于大一统观念的文化资源用作论证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合理性与正统性。

也许我的上述文字给人偏激之感,但我相信至少我的分析方向在学术上是科学的,并且在政治上是正确的。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其后有数人对之进行注释。

《汉书。

王阳传》有言:“《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浅谈黄河翻脸如何造就了华夏大一统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浅谈黄河翻脸如何造就了华夏大一统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浅谈黄河泛滥如何成就了“大一统”思想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有文字记载的文献是战国时期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隐公元年》。

其中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首次出现“大一统”字样。

其实公羊高的祖师爷孔子在他的儒家主张中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到了孟子,他提出了“天下定于一”的大一统概念。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秦皇嬴政的统一和儒教被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起,大一统思想逐步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

至此之后,中国封建王朝出现的“五胡乱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五代十国”、“永昌之治”、“康乾盛世“等社会现象,让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大一统“就是国家的统一。

华夏历史经过两千多年的分分合合,中国人更加珍视”大一统“思想,并让更多统治者把实现”大一统“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那么出现大一统思想并非无缘无故,也更不是个人的胡思乱想。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一统“思想维系了华夏两千多年的文明?其中“地理封闭说”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

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有着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东面濒临大海,北面荒漠阻隔,西面高山峻岭,南边热带荒蛮,四面封闭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大一统“思想。

虽然地理因素固然重要,但它并非是成就”大一统“思想的决定因素,比如印度大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且四面都与外界隔绝,从地理来说和中原地域一样,都具有形成“大一统”思想的地理条件,但印度从未出现过“大一统”思想,也没有长时间统一过。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也没有那么丰富的地理知识,他们未必知道中原地区是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

那么是什么让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有了“大一统”思想,这归根到底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有着极大关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他在华夏大地上流淌出了一个大“几”字形。

它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它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从何而起?就像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

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从何而起?就像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

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从何而起?就像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大一统,这个观念在中国的潜移默化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经过儒家对“大一统”的阐述和强化、实践,自觉接受了这个理念,并视之为天经地义。

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七国争雄时期,孟子又引孔子所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认为“有天下”的“天子”不容有二,希望天下能“定于一”(《孟子·万章》、《孟子·梁惠王》)。

这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天下”的意识,是早已有之的,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甚至更远的传说时代。

可是,直到春秋、战国,还存在着爵称不同的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

他们自始就有较大的权势,有的越到后来越为强大,以致造成“天子”衰微、诸侯争霸称雄的局面。

可见,上古三代的“天下统一”是极为松散的。

当时的“天子”、“天王”,与秦汉以来的专制皇帝截然不同。

当其盛世,也不过是诸侯的盟主;及其衰微,就连名义上的盟主地位也不可保;所谓“天下统一”,自然成为虚幻。

尽管如此,由一个礼乐征伐所自出的“天子”来“有天下”,毕竟是一个要把“溥天之下”凝为一体的重要意愿。

随着时间的转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相传源于子夏门人而实际成书于汉初的《公羊传》,适应时代的要求,鲜明地倡言大一统。

它既然是阐释《春秋》经义的传,当然不能不承认存在于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事实,然而它并未引用《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过了时的教条,却突出地强调“讥世卿”、“弱臣势”’断言“世卿非礼也”(隐公三年),这就使统一的观念,增添了集权于王朝的涵义,为汉代普遍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经学上的依据。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把统一视为天经地义的唯一常态。

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

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于,不得自专也。

”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汉书•王吉传》中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一篇题为“建设全国统一的媒体市场”(《南方周末》2003年10月23日头版)的文章在谈及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时讲道:“本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统一‟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

”我不知道作者是企图从传统文化和“本土资源”中为当今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寻求某种文化解释,还是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康有为“托古改制”式的策略风格(毕竟作者对“统一”一词加了引号)。

无论怎样,当我这样理解作者此言的用意时,我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快,我觉得有必要针对性的表达出我的观点:当下我们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与古代中国的大一统观念之间绝对没有思想文化上“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必然联系。

——如果我这样说不过表示了我在认识上的神经过敏,我也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个提醒:我们不应当把任何来源于大一统观念的文化资源用作论证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合理性与正统性。

也许我的上述文字给人偏激之感,但我相信至少我的分析方向在学术上是科学的,并且在政治上是正确的。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其后有数人对之进行注释。

《汉书。

王阳传》有言:“《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董仲舒作进一步升华:“统正,其余皆正”。

欧阳修著《正统论》,开篇解释“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写道:“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有史家认为,“正统”就是“大一统”的别名,“政令统一”与“统治合法”才是大一统的全面含义。

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朝。

但学者张仲立分析说,以严密的宗法体制和宗祖儒家文化为标志,周朝便已建构起能够“牢牢地打下了华夏社会大一统的根基和深深地种下了大一统观念的社会思想源头”的政治文化结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大一统观念在周朝的时代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分裂战乱与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站在在大一统的对立面上强化着大一统。

当历史演进至秦王嬴政“包举宇内,并吞八荒”实现版图统一和汉武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到思想统一之际,加之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消解了“统治合法”的本原含义之后,大一统观念彻底沦为政治独裁与思想钳制的文化帮凶。

在我看来,大一统观念的实质不在“统一”而是“专制”。

不仅政治专制,更有思想专制;不仅中央专制,而且地方专制;不仅皇帝专制,亦可百姓专制。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原动力来自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前进。

“统一市场”,首先是“市场”,紧接着是“统一”,是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谈论市场的统一。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市场的存在,市场存在的前提是产品交换的需要和可能,产品交换的需要源于工商业从农业的分离,产品交换的可能则基于个人产权的确立。

学者余晖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在社会分工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理性、自利的人们自由利用自己的私有资源,依据自愿达成的契约进行交易并获利的一种经济形态。

学者们在概括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时,提出了自由、开放、竞争、公正、效率、统一等指标,在我看来,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自由”二字。

没有自由,如何开放;没有自由,怎能竞争;没有自由,怎样公正;没有自由,何谈效率;没有自由,何需统一?自由造就了市场,市场也扩张了自由。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被市场张扬的自由因为种种原因产生异化,从而构成对自由市场的反动。

其中,地域分割、设置壁垒、行政垄断、准入限制、歧视条款等等肢解市场、打破统一的行为就是一个严重的“自由对自由的否定”。

此时,若想市场健康的存续下去,必须来一次“否定之否定”,“统一”的问题因此凸显出来。

统一,从根本上讲,不是为了消除或限制市场自由,而是为了保障和扩大市场自由。

统一大市场要求商品自由流动,这意味着消灭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统一大市场要求人员自由流动,这意味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和发达城市的增容限制;统一大市场要求资本、服务自由流动,这意味着废除差别待遇和歧视条款。

统一大市场通过废除政府的“自由”而达到公民的自由;统一大市场通过废除垄断的“自由”而达到竞争的自由;统一大市场通过废除分割的“自由”而达到统一的自由。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不能把“统一大市场”的“统一”理解成“大一统”观念中的“统一”。

因为“统一大市场”的“统一”是自由基础上的统一,是以自由为目的的统一;而“大一统”的“统一”是专制基础上的统一,是以专制为目的的统一。

专制与市场的本质特性背道而驰。

市场呼唤自由而排斥专制,统一大市场更加渴求自由而唾弃专制。

中国提出并实践市场经济以来,在政治法律领域所进行的自觉不自觉的改革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产物,执政党逐步抛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执政”等提法就是一系列有力佐证。

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从国家控制到意思自治,从产权高度国有到产权社会化等等高歌猛进的过渡或悄无声息的渐变,无不彰显了市场经济逻辑生命的必然要求。

1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以后,深怀社会良知的法学家们不失时机的提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并保障和促进其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

这样的法律制度的本质就是要实行自由民主宪政法治,这样的法律秩序的实质就在于维护竞争统一效率公正。

王家福先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上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变革。

”江平先生更是振聋发聩:“我们固有的法律观念所不能包容的,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很多思想,恰恰是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价值。

”依我理解,这场“深刻变革”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一统观念之下的文化糟粕与封建余毒,以及与之臭味相投、藕断丝连的对马恩列斯著作的教条理解与错误诠释,而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固有观念”的理论支撑与不散阴魂。

变革尚未结束,深刻仍需继续。

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要彻底的革大一统观念的命。

如果有人说法制政令的统一是二者的契合之处,我则要指出这仅仅是巧合的相似。

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似的结果,这是常有的现象。

大一统观念与统一大市场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哲学。

大一统观念所赖以生存和发育的土壤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并长期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而市场经济茁壮成长的沃土则是当今中国初具雏形的以分工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工商经济。

大一统观念下的政治常态是人治,是君王唯尊和专制独裁;市场经济的政治基础却是法治,是法律至上和宪政民主。

大一统观念预设国家理性;市场经济确认人民理性。

大一统观念幻想政府全能,权力无限;市场经济建立有限政府,制约权力。

大一统观念导致权力高度国家化,扼杀社会中间阶层的生存空间;市场经济导致权力日益社会化,NGO、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壮大。

保证大一统,需要奴颜婢膝和义务本位;稳固市场经济,要求当家作主和权利本位。

维系大一统连绵延续的是行政控制和价值一元;引领市场经济百年不衰的是市场规律和价值多元。

一句话,专制创造了大一统观念的历史罪恶和腐朽落后,自由孕育着统一大市场的蓬勃生机和无限繁荣!儒家经典对天下一家和大一统都是很重视的。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也有“封略之地,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与《诗经》所说言近义同。

《论语》中,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有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子夏主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都是天下一体的观念。

而根据《孟子》一书的说法,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也是为国家的统一大业,《滕文公》下说:春秋之世,“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这说明《春秋》中确实蕴涵着“大一统”的理念。

《礼记·礼运》集中论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指出“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请,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孔颖达疏说:“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

”《礼记·礼运》为天下一家所绘出的蓝图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荀子》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统”的思想。

《王制》说:“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集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非十二子》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儒效》说:“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

”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因此,大儒“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

“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王霸》歌颂汤、武之时“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局面。

批评春秋时五霸“非以本正教”、“非以一天下”的分裂局面。

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知一政于管仲”的结果。

该篇认为人主之职,能“一天下”,就可以“名配尧、禹”。

因为“一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就顺应了民心。

《君道》也歌颂“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升平之世,而且歌颂“四海之内不待令而一”是“至平之世”。

在《强国》中,荀子对齐相田文说:“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成相》认为“天下为一海内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