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2000字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古代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小说成为戏曲的重要题材古代小说为经典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成为戏曲创作中的经典素材。
例如,在戏曲剧本《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曲折动人,成为戏曲剧本中的佳作。
2. 小说对戏曲角色塑造的影响古代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戏曲在借鉴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塑造。
3. 小说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以“鸟瞰法”和“叙述法”为主。
这种叙事模式对戏曲中的唱腔、口技、腔调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典戏曲中,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就是从小说中借鉴过来的。
二、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古代小说的创作、流传、传承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戏曲与小说的相互促进小说和戏曲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很多古代小说作者都是戏曲曲作者,反过来,很多著名戏曲也是基于古代小说改编创作而来。
2. 戏曲创作对小说情节的改写古代戏曲创作在对小说情节进行改写的同时,也往往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使小说形象真实生动,具备感染力与艺术吸引力。
3.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创作在古代小说传承、演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促进了古代小说口传心授、传统传承的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小说的流传保持连续性与活力。
三、结论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说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成为戏曲表演与传承的重要资源;戏曲则在小说的传承、演绎、改编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整理版]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e3fa5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f.png)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近代前期,在诗文领域比较敏锐地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时代强音,而在贴近市井社会的小说戏曲领域,相对显得沉闷,与清中叶出现的杰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虽然题材内容与反映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和变化,但总体说来,作家的思想境界明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向正统的封建的社会意识回归的倾向比较突出。
嘉庆、道光以来,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
前者承《水浒》一路,后者承《红楼》一路,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都有了明显的转向。
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急遽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今日有“国剧”之称的京戏蓬勃发展起来。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窒乱阶,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的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
这既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着徇世媚俗的倾向。
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
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古代“侠”的特质,韩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水浒传》所谓“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第三十六回);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对戏曲的借鉴

孙 丙逃 离家 乡 二十 天后 , 再返 回时 , 直接扮 成 了戏 他
你 自己不活事情小 , 连带 了旁人事情大。众花子都 把性命搭 , 如果不是夫人 出手来相救 , 女儿我的性命 也罢休。 钱丁虽贵为知县 , ” 但也受民间猫腔的耳濡 目 。他的一些语 言、 染 心理也借猫 腔戏文来 表现。 如, 他对媚娘 的夸赞 :你的好处说不完 ~ 一 “ 三伏你
们的创作不时 闪现 出中国戏曲的美学神韵 。 [ 关键词 】 2 纪 9 O世 0年代 以来; 小说 ; 借鉴 ; 戏曲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5 39 (02 o — 14 0 [ 1 — 4221)2 02 — 5 收稿 日 ] 21 — 0 2 0 期 01 1 — 1
孙丙在关键 时刻 总会不 由得唱起猫 腔。《 斗须》 一
章 , 丙 由于 侮辱县 太爷 被押 到 了县衙 大 堂 , 未 孙 生死 卜 的关 头 , 丙心 头 涌起 舞 台上 的慷慨 唱 词 :哪 怕 孙 “
你狗官施刑杖 , 咬紧牙关俺能承当” … 当看到县太 !
14 2
行热泪流到斑斑秃秃的下 巴上。 在《 ” 神坛》 一章 , 孙
尤其长篇小说秦腔把叶广芩有一些小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秦腔与书中人物白雪夏天智王老师等人的塑造结历史资料古典诗文民间曲艺逸闻传说等雅俗结合起来不仅让读者认识了秦腔更认识了热爱秦腔合既有古典的雅致风格又有民间的通俗活泼色的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与戏曲亲缘关系的有益探索——读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深化过程 者关系的演变脉络 。小说 、 曲都有一个 伎艺阶段 , 创在不断汇入或吸纳戏曲故事材料的扩展 、 戏 它们混融于俳优伎艺 , 都遵循着 咏事思 维 , 以戏谑调 中, 逐渐看到了戏曲形制因素的特点和优势。小说模 笑为务 , 形态短小即兴 。混融形态是古代小说与戏 曲 拟戏曲, 由模拟题材 、 人物 、 情节 , 扩展到对戏 曲形制 这种取鉴丰富了小说 的艺术表现手法 , 的早期关系形态 , 是二者关 系史 的初 始阶段 , 同时也 因素的取鉴 , 体 现 了二者 密 切关 系 的生 成 、 展 的 基 础 和 渊 源 ; 发 影 体现了小说创作 的审美追求。
入、 新鲜 的认识和判析 , 看N- 者关系对于各 自艺 术 材小说 的数量而认定) - 。 当然 , 对于二者关系 中宏观性 、 贯通性 问题 的考 品性 、 态 特 征 、 展 演 变 的 影 响 之 力 和促 进 之 形 发 功” 。由此 , n 对于二者关 系的考察就不是你 中有 察仍应 以二者关系发展史研究为基础。该著于此作 我 、 中有你 的局部细节剖析, 我 而是在小说、 戏曲整体 了细致 、 有效的开拓。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 , 古代小说和戏 曲的 脉络 上 的前 后 源 流 、 右关 联 , 戏 曲 的取 材 传 统 问 左 如 关系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 有关专著有许并 题 、 元杂剧演述体制 中的小说 因素问题 、 明清小说改
生的《 中国古代 小说 戏 曲关 系论 》 20 ) 涂秀 虹的 编戏曲的问题 、 曲归属小说范畴的文类观念 问题 , (02 、 戏 《 元明小说戏曲关 系研 究》 20 ) 沈新林 的《 (04 、 同源而 等等。 异派 : 中国古代 小说戏 曲 比较研 究》 20 ) 多部。 (07 等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因 果+ 因 果+ 因 果 为三个结构单元的直线性联 结。结构 单元的增加, 使 情节丰富曲折许多, 抨击了为善不终者, 宣 扬因果灵异, 不 过这依然属单线式简单结构。
因 果 式结构单元的复式联结, 往往构成叙事 高 级形态的复合结构。 元代郑 延玉的杂 剧 看钱 奴 即属 此 类。在大幅度的时 空操作 中, 用 20 年 前后 的恩恩 怨怨 构
深层而令人不觉, 如 交互婚姻 故事即是一例。 因果报应, 或称果报, 出于 对中国 人产 生很大 影响 的
佛家基本教义。不过, 因与 果的客 观联 系, 佛教传 入之 前 的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是其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 验 直观的概括。 尚书 伊 训 说: 作 善降 之百祥, 作 不善 降 之百殃。由于所谓虞 夏之书, 被 后世儒 家思 想浸染 过, 所 以不能断定 尚书 时 代就 有了 中国 古 人最 初的 因 果观。 但至迟也不会晚于周代。 易 坤 文言 : 积善 之家, 必 有 馀庆, 积不善之家, 必 有馀殃。 周代是 重人 事讲理 性的 时 代, 周人 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 表记 ) ,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庄子 齐物论 ) 。因此可以推断, 因果观 念 在萌芽之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人事关系等哲学性思辨 的 升华, 在认识论上某种程度具有科学的意义。用唯物辩 证 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 无果之因, 因 果 联系普遍存在。但自西汉末佛教东渐, 其系统而明确的 果 报思想与国人原有的果报观念共鸣互动, 始才形成具有 宗 教色彩的民族的心理意识形式, 对中国叙事之学便产生 了 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书名又为 恶 姻缘 , 结 构形 态为 多因 多果。这 种结 构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粗线条的单纯对应的 因 果 式, 多因多 果的 交 织, 是生 活 丰富 性的 本 然状 态。因 此, 撇开因果报应的 宗教色彩 的话, 可以 说 醒世 姻缘传 结构已迈向了通往生活 原生态 的不归 路。它的 再进 一步 发展, 就是因果的更为 复杂化 细密化 的相 互交织, 使 情节 模糊化, 乃至 于无结构中求结构 , [1] ( P96) 如 红楼梦 几 同于生活原生态了。
论古典戏曲的“意境”——兼谈古代戏曲与古代小说及其诗歌的区别

了通过剧 中人物直接的表达外 , 更多的是与景 、 事的结合 , 从而构成王 国维在 《 人间词话》 中所云“ 意与
境浑 ” 的最高艺 术境 界 。 戏 曲意境 论对此 提 出“ 中 出景 , 复含 情 ” 情 景 的创 作 原则 。戏 曲意 境 要求 的 “ ” 是 体现 人 物 性格 景 ,
心理的特定环境 , 是人物形象烘托和对象化 , 与戏曲人物构成有机的整体 , 这即意境 的“ 情境交融” 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的体现。如《 汉宫秋》 中紧一声慢一声的孤雁 鸣, 与汉元帝思念昭君 的心境相应 ; 梧桐雨》 《 中轻一滴重
滴 的秋雨声 , 正好与唐 明皇对杨贵妃追念的热泪交流 。《 西厢记》 莺莺唱的【 正宫 端正好 】 “ :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中的秋景 与离别之情融合 , ” 情与景水乳
“ 景 、 三者 的交融统一 , 情、 事” 并通过 自 然明 白的表达和表演 , 有限的境 中 现无尽 的意。它是抒 情与叙 事结 在 表
合 的综合 艺术, 出“ 中出景 , 提 情 景复含情” 的创作原 则。它是再 现与表现 结合的 艺术, 创造 出“ 实为虚 , 实 化 虚
相 生” 美学原则 , 用象征 、 的 利 夸张、 虚拟等 艺术方 法写境 , 造境 , 创造 形象 , 并追 求“ 象外之意” 营造 出意犹 未 ,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9—1 5
作者简介 : 高永江 , 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 , 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传统戏曲一直与现当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影响。
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戏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存在和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艺术形式、人物塑造、语言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故事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的故事题材精彩纷呈,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战争和爱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故事在传统戏曲中不断被改编和演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就借鉴了京剧《祥林嫂》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塑造了具有强烈社会批判和讽刺意味的阿Q形象。
艺术形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音乐为人所熟知。
这种表演形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采用了戏曲的表演手法,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表情来展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传统戏曲的音乐性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和节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人物塑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武丑、贾宝玉等,这些形象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戏曲人物形象的借鉴和继承。
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受到了京剧中的穷苦人物的影响,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尽追求。
语言特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表演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作家通过借鉴戏曲表演语言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话和独白的结合,作者将戏曲表演语言的韵律感和张力融入到小说的叙事中,使整个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戏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秋汉语言文学刘杰 D2081005701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
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
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二、综述现有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
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
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卷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
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
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
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
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
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
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
[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
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
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
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
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
[6](P132)
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
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
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
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论文提纲
1、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作为一个视点,为我们研究小说和戏曲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的深入。
这也是二者关系研究的一项重要意义。
2、主要解决问题
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探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逻辑的起点。
这一起点提醒我们,二者关系研究并不等于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枝杈部分的对照比附,也不是让我们的思想单纯盘旋于二者间的亲缘关系;而应充分注意到,我们探讨的是两种已具有独立特性的文体,对其共性的探讨只是关于二者关系研究的起点,我们更需要的是要考察二者发生关系之后又在哪些共性基础上分化,在何种因素的促进下发展,逐渐形成其个性,从而文体独立的。
或者说,二者的关系为它们的文体独立和发展提供了何种有利条件或不利因素,而不是堆积、罗列一系列支离破碎的异同现象材料。
所以说,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二者的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作表面化的比较。
在这一研究视点下,无论立足于小说角度还是立足于戏曲角度所进行的二者比较观照,都是进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们各自为显示出各自的个性和风格、理解对方的个性提供了参照系统。
比如把对戏曲发展史的考察纳入这一参照系中,“只要看到宋杂剧与话本的联系,则宋元以来戏剧的发展事(除声乐外)自可大体求得解决”[12](P74)。
这一联系首先会使我们注意到二者的共性,但目的却是要在宋杂剧与话本的关系参照系中去观察宋元以来戏曲的个性发展状况,即通过二者的共性找出话本对戏曲的影响痕迹,并在共性的基础上分离出二者的一系列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探寻宋元以来戏曲对二者共性的背离和文体发展。
在这一探寻过程中所做的一切研究尝试、认识及解释,都是以二者关系作为参照系的,如对元杂剧“一人主唱”功能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杂剧“一人主唱”(一个脚色主唱)的体制有利于主唱人物的形象塑造。
道理上,这主唱人(剧中主唱的人物)处于杂剧演述的中心,全剧只有他一人能充分地抒发感情,展示心灵,表达其对周围人事的观点,而其他人物则无此机会,则主唱人应为故事的主人公,应是杂剧着力塑造的人物。
但许多杂剧却并非如此,《争报恩三虎下山》应着意的人物是杨雄、燕青和鲁智深,可主唱人却是李千娇;《千里独行》的主人公应是关羽,可主唱人却是甘夫人,其它如《隔江斗智》的主唱人非诸葛亮或周瑜、《薛仁贵衣锦还乡》非薛仁贵、《哭存孝》非李存孝、《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非陈季卿,等等。
另外,元杂剧中还出现了许多“探子”式人物作为主唱人,出场就是为了报告在剧中无法表现的场面,如《单鞭夺槊》第四折的探子,《存孝打虎》第四折的探子,《柳毅传书》第二折的电母,《火烧介子推》第四折的樵夫,《哭存孝》第三折的莽古歹等,这类主唱人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对难以在舞台表现的场面或事件的叙述交代,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叙述的工具)。
这类主唱人的出现不是以塑造性格为旨归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叙述杂剧故事。
所以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不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设定的。
这种“一人主唱”体制下的主唱人物设置,是早已成熟的话本小说、诸宫调等说书人叙事向戏曲形态转化时所必然出现的文体特征,其区别一是纯粹性叙述,一是代言性叙述。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戏曲以观照小说,从而与小说本体拉开一定的观察、理解距离,通过对方的映照审视小说,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从而拓展对小说的研究层次。
就在这一研究视点下,我们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来增进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传统的理解,即通过理解对方来理解自己,又通过理解自己来理解对方,在交流和比较的观察视界中考察二者的性质和关系,以充分理解、认识小说发展史和戏曲发展史的内在逻辑。
我想这是我们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最终目的。
3、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按老师的要求
方法:查阅前人的书籍,整理资料,写自己的主张想法。
安排:
①选题阶段
②搜集材料,列出写作提纲
③论文具体写作阶段
④论文答辩阶段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 《太平广记》卷257《陈癞子》:“唐营口有豪民陈癞子,……每年五月值生辰,颇有破费。
召僧道启斋筵,伶伦百戏毕各。
斋罢,伶伦赠钱数万。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
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
予令座客任道昇字正之。
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斋会设此……’”
[9] 杨绛.杨绛作品集(卷三)[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 周宁.叙述与对话:中西戏剧话语模式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11]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 胡忌.宋金杂剧考[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