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2000字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古代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小说成为戏曲的重要题材古代小说为经典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成为戏曲创作中的经典素材。
例如,在戏曲剧本《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曲折动人,成为戏曲剧本中的佳作。
2. 小说对戏曲角色塑造的影响古代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戏曲在借鉴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塑造。
3. 小说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以“鸟瞰法”和“叙述法”为主。
这种叙事模式对戏曲中的唱腔、口技、腔调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典戏曲中,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就是从小说中借鉴过来的。
二、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古代小说的创作、流传、传承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戏曲与小说的相互促进小说和戏曲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很多古代小说作者都是戏曲曲作者,反过来,很多著名戏曲也是基于古代小说改编创作而来。
2. 戏曲创作对小说情节的改写古代戏曲创作在对小说情节进行改写的同时,也往往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使小说形象真实生动,具备感染力与艺术吸引力。
3.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创作在古代小说传承、演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促进了古代小说口传心授、传统传承的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小说的流传保持连续性与活力。
三、结论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说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成为戏曲表演与传承的重要资源;戏曲则在小说的传承、演绎、改编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古文文学与古代戏曲的关系

古文文学与古代戏曲的关系古文文学和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古文文学和古代戏曲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双向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古文文学与古代戏曲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古文文学和古代戏曲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戏剧发展。
古文文学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以《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为代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
与此同时,古代戏曲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戏曲剧种如皮影戏、曲剧、昆曲等传统剧种相继出现。
两者的出现都受到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人们对于艺术表达的需求。
二、艺术特点古文文学和古代戏曲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古文文学注重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思想、情感和哲理,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律美。
而古代戏曲则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两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来传达情感、展示思想,并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双向发展古文文学与古代戏曲之间是双向促进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古文文学为古代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成为了戏曲创作的重要素材。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古文经典作品被改编成了相应的戏曲剧目,使得这些文学经典更加广为流传。
另一方面,古代戏曲也影响了古文文学的发展。
戏曲的演出和传承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戏曲表演中的音乐、舞蹈等元素也丰富了古文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影响与传承古文文学和古代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了艺术传承与创新。
古文文学的精髓被用于创作和演绎戏曲,使得戏曲作品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
而古代戏曲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表演诠释,使得这些作品得以进一步传播和流传。
古文文学与古代戏曲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资源与文化底蕴。
宋元戏曲与古代文学的关系探究

宋元戏曲与古代文学的关系探究1. 引言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阶段,也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宋元戏曲与古代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究宋元戏曲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传承、发展以及相互影响。
2. 古代文学对宋元戏曲的传承2.1 文学题材和故事情节在宋元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来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和故事情节。
例如,在《西华山》这出戏中,它援引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传承不仅丰富了戏曲剧本,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剧作。
2.2 文人雅士对戏曲创作的影响许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宋元时期的戏曲创作中。
他们以其卓越的诗才和广泛的知识为戏曲注入了文学的力量。
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本,而且还改编和演出了古代文学作品,并通过戏曲形式将其呈现给观众。
3. 宋元戏曲对古代文学的发展3.1 戏曲的创新和改变宋元时期的戏曲不仅源于古代文学,还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变。
例如,在表达方式上,增加了音乐、舞蹈、道具等元素,丰富了艺术形式。
在剧情结构上,加入了更多的悬念和冲突,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改变推动了古代文学作品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3.2 对文学题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宋元时期的戏曲对古代文学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进行重新诠释和演绎。
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唱词等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戏曲还补充了一些缺失或模糊的情节,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色彩和维度。
4. 影响与启示宋元戏曲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后世产生着重要影响,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补充。
古代文学作品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戏曲通过创新和改变也让这些作品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它展示了艺术形式可以不断演变和融合。
宋元时期的戏曲对古代文学进行重新诠释和演绎,使得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文学与戏剧我对中国文学与戏剧关系的研究与理解

文学与戏剧我对中国文学与戏剧关系的研究与理解文学与戏剧:中国文学与戏剧的关系探究中国文学和戏剧是两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传承、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与戏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理解,以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补。
一、中国文学与戏剧的渊源和历史沿革中国文学和戏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和楚辞,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表达。
而中国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戏曲的起源,从元曲到明清时期的南戏、北戏,再到现代戏剧形式的兴起与发展,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同样承载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
二、文学与戏剧的相互影响1. 文学对戏剧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戏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常常成为戏剧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例如,唐代的《长恨歌》和《白兔记》等文学作品都成为了后来戏剧改编的经典案例。
其次,文学作品在戏剧表演中通过台词和剧本的形式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著名作家郭沫若的《智取威虎山》、鲁迅的《雷雨》等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戏剧后,在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戏剧对文学的影响戏剧作为表演艺术形式,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戏剧强调情节、人物塑造和舞台表现,这些元素在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都借鉴了戏剧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戏剧形式的演绎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三、中国文学与戏剧的互补关系中国文学和戏剧在艺术表达上具有相互互补的特点,二者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承,也提升了整体艺术水平。
1. 文学与戏剧的融合文学创作与戏剧表演相互融合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方面,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戏剧形式被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示作品的内在魅力。
另一方面,戏剧表演也可以借助文学的力量,增添剧情的厚度和个性化的表达。
高中二年级语文古代小说与戏剧研究

高中二年级语文古代小说与戏剧研究古代小说与戏剧的研究对于高中二年级的语文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古代小说和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我们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古代小说与戏剧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高中二年级语文学习中的价值。
一、古代小说与戏剧的关系古代小说和戏剧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门类,它们在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1. 内容:古代小说以文字叙述为主,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常常是长篇大著;而戏剧则以舞台表演为主,通过舞台动作、音乐、对白等来展示情节和角色。
2. 形式:古代小说通常以长诗、散文、章回小说等形式呈现,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而戏剧则以对白、唱词、舞蹈等形式呈现,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效果。
3. 传播方式:古代小说多以书面出版物形式传播,读者通过阅读来欣赏作品;而戏剧则是通过舞台演出,观众通过观看表演来欣赏作品。
古代小说和戏剧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如古代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戏剧的元素,比如描写角色表演戏剧的场景,而某些戏剧作品也会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二、古代小说与戏剧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古代小说和戏剧在高中二年级语文学习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 历史意义:通过研究古代小说和戏剧,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从中窥探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高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2. 文学价值:古代小说和戏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研读优秀的古代小说和戏剧作品,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领略作者的文学才华,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艺术价值: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古代戏剧,不仅可以欣赏其精彩的舞台表演,还可以了解传统音乐、古典舞蹈等艺术形式,增强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人性思考:古代小说和戏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往往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关系探讨

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关系探讨引言中国古代戏曲和文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音乐的伴奏等元素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之间的深刻关系。
戏曲作品中的文学元素中国古代戏曲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元素,如诗歌、散文、对话等。
首先,在戏曲剧本中常常出现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既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对唱,也可以是独白或者抒情描写。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儿衰老清秀又聪明》就以诗歌形式来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
其次,在戏曲剧本中也有很多符号化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使得剧情更加生动并增加了艺术性。
此外,戏曲中的对白也十分重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剧情发展,并揭示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
戏曲对文学的影响戏曲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演性质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首先,许多古代文学作品最早是以戏曲形式传播的,比如《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由民间传说或戏剧改编而成。
其次,戏曲中流传有许多经典名篇,这些剧本被广泛传唱和演出,从而使得其中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元素深入人心,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戏曲艺术形式给予作者更多创作上的自由度与想象力空间,通过表演、音乐等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文学对戏曲的影响受到文学启发和影响,中国古代戏曲逐渐走向成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作品。
首先,在剧本创作方面,许多戏曲作品采用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如《牡丹亭》就是取材自元好问的杂剧。
此外,戏曲中也借鉴了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得戏曲更加精致和优美。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也对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红楼梦》通过丰富细腻的描写和复杂多变的情感将其文学魅力转化到戏曲艺术当中。
结论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渗透。
戏曲中运用大量诗歌、散文元素丰富剧本内容;而在创作上,戏曲不仅借鉴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修辞手法,也吸收了其中的思想与情感。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交融与互相影响

小说与戏曲的社会影响
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戏曲的传播。 推动了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促进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戏曲的创新和发展。 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与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传播途径:通过商船、移民和外交活动等途径,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传播至海 外。
曲的发展。
戏曲对小说的影 响:戏曲的表现 形式和艺术特点 影响了小说的创 作,丰富了小说 的表现手法和叙
事方式。
小说与戏曲的融 合:两者在发展 过程中不断融合, 形成了许多具有 特色的艺术形式, 如弹词、评书等。
小说与戏曲的 互相借鉴:两 者在创作过程 中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不 断创新和发展。
第三章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和相互理解。
影响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海外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对于提升中国文化 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也促进了海外华人对于中华 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小说与戏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古代小说与 戏曲的发展历程
小说与戏曲的起源
小说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 轶事等小说形式出现,为中国古代 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历程:宋元时期,话本、诸宫 调等小说形式逐渐成熟,同时戏曲 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戏曲起源:唐代出现了以歌舞、戏 剧形式为主的“参军戏”,标志着中 国戏曲的雏形形成。
人物形象:塑造性格鲜明、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等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2000字小说与戏曲一直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在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将对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小说和戏曲都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繁荣的两个流派。
小说是一种被广泛阅读的文学形式,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文学语言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和思想。
而戏曲则是一种通过表演艺术达到文学传播的方式,它依靠舞台艺术和传统音乐来传递故事情节。
小说和戏曲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通常被看作是两个文学流派中反映国民文化的两个方面。
在很多方面上,小说和戏曲是互补的。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通常很长,这使得小说非常适合于展示复杂的情节和细致的人物描写。
而戏曲则通常是由诗歌编成的,这种形式使得戏曲非常适合于传达有强烈情感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除此之外,小说和戏曲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小说和戏曲都是民间艺术的代表,它们都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人际关系和思想观念。
小说和戏曲的取材通常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们通常都带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性思考。
二、小说与戏曲的联系小说和戏曲虽然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首先,小说常常是戏曲编剧的来源。
许多经典的戏曲,例如《红楼梦》和《水浒传》,都是取材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小说和戏曲之间的互相借鉴不断加深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色。
其次,小说和戏曲中常常出现相同的主题和情节。
例如,《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的小说,都以英雄史诗为主。
这种情节也经常被戏曲所采用,例如著名的京剧《精忠报国》就是以明朝抗倭名将岳飞的事迹为基础。
除此之外,小说和戏曲之间还经常出现相同的人物形象。
例如,《水浒传》中的晁盖在小说后来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水浒传》戏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这种形象借用也加强了小说和戏曲之间的联系。
三、小说与戏曲的比较虽然小说和戏曲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表现方式、文学风格和受众群体方面也存在相当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
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
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
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
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 :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
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
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卷 41《庄岳委谈》卷下)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 ,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
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 “九成此说误也。
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
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 追索根本, 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
宋之戏文,乃有唱念 ,有诨。
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
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
[4](夏庭芝《青楼集志》)稗官废而传奇作 , 传奇(笔者案 : 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
金季国初, 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5](卷27“杂剧曲名”条)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 :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
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
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
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
[6](P132)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
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
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梳理了小说、戏曲间故事题材的沿袭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间在故事题材方面有密切的交流关系,但综合说来,二者间的这种交流关系呈不平衡的状态,戏曲对小说故事题材的依赖相对要大一些。
从戏曲的取材情况看,很少是专为戏曲这一体制联系到舞台表演而独出心载,多为取用现成的故事(其中小说故事占不小的比重),甚至同一故事被多种戏曲作品反复敷演,如相如、文君故事。
于是学者们在叙录戏曲时多要理清其故事题材的源流,力求明其本源,识其流变。
在此方面用力较大者如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谭正璧的《话本与古剧》、邵曾琪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等着作,其中多有小说、戏曲间故事题材的承袭情况。
这些基础性的资料梳理,为探析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准备。
(二)考索同一或同类故事题材在小说和戏曲间的流变轨迹 ,并予以美学或文化的分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等人对孟姜女故事流变的考察,形成了不小的学术潮流,吸引了大批学者参加到这一问题的讨论,同时也带动了一些学者对类似问题的探讨,如张寿林的《王昭君故事演变之点点滴滴》、赵景深《董永故事的演变》等(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他们在梳理一个故事在小说、戏曲间辗转流变情况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间的承继与变异因素及其社会印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促进了这一方法的传播。
后来如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5 年版)、么书仪《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文学评论》1984 年第3 期)等,都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应用,它至今仍是一个很好的考察视点。
(三)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形式体制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相互影响、交流关系,及其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王国维指出了宋话本小说的体制结构有“资戏剧之发达者”[7](P36);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辟专节(第三章第三节)论述“说话”伎艺及其话本对戏曲的影响关系,涉及到“说话”伎艺的语言艺术、以口演述故事的表演形式、首尾体制、以骈俪文字描绘景物或人物的手法等对戏曲的影响。
而朱恒夫《早期章回小说 lt;水浒传中的戏曲质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年第 2 期)、刘永良《中国古典戏曲与 lt;红楼梦人物刻画》(《红楼梦学刊》1998 年第4 期)、许并生《lt;红楼梦与戏曲结构》(《红楼梦学刊》2001 年第1 期)等文章,则努力在小说创作中发掘出戏曲影响的痕迹, 以及这些戏曲质素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上的功能。
(四)探索小说、戏曲共同具有的艺术特性。
郭英德的《叙事性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以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小说与戏曲所共有的叙事因素(《文学遗产》 1995年第 5 期);董乃斌的《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阐述了唐代小说和戏曲所具有的戏剧性的存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从中揭示出小说、戏曲间的关系(《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刘汉光的《小说、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则把寓言性作为小说与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钟明奇《明清小说、戏曲传“奇”二题》论述了明清小说、戏曲的传“奇”特色(《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这些学者都能立足于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努力探析二者内在的关联之处、艺术共性。
(五)钩沉、梳理古代小说中的戏曲资料。
古代小说中关于戏曲的描写 ,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戏曲活动的忠实记录,在戏曲资料大量湮没的情况下,这些记录描写弥足珍贵。
学者们对《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欢喜冤家》、《红楼梦》等小说中戏曲剧种、声腔、剧目、曲文、演出等方面的梳理、检索,为戏曲研究提供不少可贵的文献支持,如徐扶明的《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刘辉的《论小说史即活的戏曲史》(《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等。
以上即是前辈时贤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所开启的视点,许多问题还处于点到即止、提而不论的程度(相对而言,对一、二、五视点的探索较为丰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廓清。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也是一个值得详加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已渐为学界所注意。
但对于其研究,意念多于实绩,很多问题语焉不详,许多论述还是重复前人的思路,或简单地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枝杈部分的对照比附,缺乏系统性、开创性,这种状态急待突破,以推进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步伐。
在此,笔者不避浅陋,妄陈几点想法。
二、思考之一 : 关系研究的起点前辈时贤多把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存在作为研究二者关系的逻辑前提,立足于元明清三代成熟的小说和戏曲形式以求其异同点,而较少涉及二者早期形态的关系发生情况。
这使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因缺少早期形态的考察而失去历时的参照,那些对故事题材上交流借鉴的表面梳理、形式体制上的简单比较应嫌肤浅。
因此,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应突破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密切关系的发生研究,这涉及到发生的条件及其表现。
理想的状态是能还原二者发生关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是相当困难的,况且关于它们的资料十分有限。
我们只能以零碎的资料和沉淀于作品文本中的信息予以考察(因篇幅所限,一些问题未能展开讨论)。
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首先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是二者互相缺少的素质。
唐时佛家的斋会上有伶伦百戏、“市人小说”(属于杂戏的一种)[8];宋时的瓦舍勾栏是各种伎艺会集的场所,这为小说、戏曲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环境因素。
而它们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则成为最初相互交流、借鉴的动机,它们从对方借鉴自己缺少的素质以丰富、发展自己,如宋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故事性较差,在这方面“说话”伎艺的故事对其发展具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这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互相借鉴、各取所需的交流状态为二者的关系研究提供了诠释的语境和论据,而具体历史范畴内二者的交流关系,又成为我们对二者关系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对象。
我们从二者具体的交流中找出共有的素质或特征,又从二者相互的影响中发现一系列的差异。
找出这些异同现象,并不是关系研究的目的,关键要在这些现象背后发现某种必然的理由,进而在这些异同点上勾画出二者关系发生的轨迹。
具体的思路是,综合二者早期形态表现出的共有的素质或特性,考察它们关系发生的轨迹,进而以此为出发点,理解二者的差异性及其原由。
如此,二者在发展初期的交流过程中经碰撞而形成的共性是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起点。
(一)叙述性的结构形态中国戏曲虽然有较强的抒情性 ,但仍是以叙述性作为其情节结构基础的。
这一点若以西方的戏剧作为比较面加以观照则更为显见。
杨绛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李渔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指出:“我国传统戏剧的结构,不符合亚里斯多德所谓戏剧的结构,而接近于他所谓史诗的结构。
”[9](《李渔论戏剧结构》)亚里士多德一再从文本上强调戏剧与史诗的文类区分,而区分的尺度就是叙述与展示。
周宁从话语模式角度考察中西戏剧,认为中国戏曲始终综合叙述和对话两种因素,以叙述为主导性话语,中西戏剧在话语体制上的重大差异就是“代言性叙述”和“戏剧性对话” 的差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