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第3页,共9页。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1页,共9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页,共9页。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 重大的指导作用。
❖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黑格尔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才能。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1页,共9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页,共9页。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 重大的指导作用。
❖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黑格尔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二)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才能。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4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 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 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 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 的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 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 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 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 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 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 说成真理。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 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观世界
客体
实践客体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 对象性
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 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 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 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p56d5)。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 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 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2.从认识到实践 p70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 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马原第七章》课件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实践的基础,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3 马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探讨马原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和作用。
3
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革
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4
和对现实的影响。
阐述实践在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底蕴和革命精 神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悠久历史和其革命精神 系
《马原第七章》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讲座!我们将探索《马原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本观点、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独特 方法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观点。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体系之间的异 同和相互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哲 学问题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指 导作用
传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和
总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回顾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揭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及其在 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探讨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
1
实践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剖析实践的内涵和形式,揭示实践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实践的基础,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3 马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探讨马原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和作用。
3
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革
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4
和对现实的影响。
阐述实践在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底蕴和革命精 神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悠久历史和其革命精神 系
《马原第七章》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讲座!我们将探索《马原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本观点、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独特 方法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观点。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体系之间的异 同和相互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哲 学问题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指 导作用
传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和
总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回顾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揭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及其在 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探讨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
1
实践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剖析实践的内涵和形式,揭示实践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 科学试验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直接目旳旳实践形式,是在近 代为适应科学发展旳需要而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旳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结构PPT课件

2021/3/12
16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毛泽东认为实践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
中说:“人的社会实践,
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
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
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
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
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2021/3/12
17
实践的基本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3
➢实践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
•由于它是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所以它是 一种客观的活动;
•又由于它是人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 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活动。
2021/3/12
14
2、实践的主要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 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体现 了人之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殊的能动性。
第二节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2021/3/12
1
辩证唯物主义要正确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和人的能动性的关系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承认世界的物质 性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更不是全部。 从这个起点出发,唯物辩证地理解和把握 世界与人、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 动性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2021/3/12
21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 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 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 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 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 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 区别开来。”
2021/3/12
22
从人类意识的根源来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ppt课件

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通过 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也就是主体对象化。
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21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14
1996年,健康部长菅直人大口吃小萝卜芽
(3)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 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 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四节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16
四、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 态过程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范畴? 2、联系实际谈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 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13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2010月10月4日,温家宝会见萨科齐
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活性界和的有实 动的的探能目践
客一索动的就 观切现地地是 物社实改进人 质会世造行类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二节
实践的基本特征
7
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21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14
1996年,健康部长菅直人大口吃小萝卜芽
(3)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 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 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四节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16
四、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 态过程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范畴? 2、联系实际谈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 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13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2010月10月4日,温家宝会见萨科齐
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活性界和的有实 动的的探能目践
客一索动的就 观切现地地是 物社实改进人 质会世造行类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二节
实践的基本特征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 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 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 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 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特有 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志愿者”的称呼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 。
20
从志愿行动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人们在 生活中碰到了各种难题而聚集起来共同协 商并解决的一种行为,是人为了在经济社 会发生变革的世界中更好地安身立命而采 取的积极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
当前志愿行动中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濒危动植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关 爱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类生 存生活的终极关怀。
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实践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实践 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据和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是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和谐、人类进步有 着密切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要珍惜实践 的机会,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26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1教1 科 书”》
•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 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关系或 认识关系,生存对人而言 才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 的问题。因此,生存关注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 具有本质重要的意义。
12
其一,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 据和基础。
其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 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 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那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版
2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使用实践概 念。实践的最初含义是指一切生命物的活动, 并不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
#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接触社会,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生 理论联系实际,更生动地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帮助他人,改善社会公共事务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9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最有影响力 的载体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2010年 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等活动中,志 愿者以其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顽强 的意志跃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的极大 关注,也赢得世界的赞誉。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使实践成为 人类学范畴的哲学家。他说: “动物没有实践”。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要特征 实践观的生存关注 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4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5
物质生产 劳动实践
6
处理社会 关系实践
7
科学实验
• 综上所述,实践的变化,就是 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人的存在方 式的根本改变。 “实践”范 畴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丰富的 内涵和革命性意义。
16
❃实践的真正本性在于,总是要超越当下 的生命状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期 许未来。这样的本性恰恰是为当下确立希 望。实践是生存生活的内在需要。
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 重要载体有哪些?其深 刻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8
其中,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
实践的主要特征
其一,物质性 其二,自觉能动性 其三,社会历史性
❀ 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整体。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的生存关注
“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外界物的理 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 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 ‘处在’某一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 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 足自己的需要。”
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志愿活动有时被简单化,仅仅 成为一个时尚名词,而不是一种有着深刻意义 的实践行为,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呈现出 投机性、断续性、盲目性、从众性、零散性等 等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对“志愿服务”这样一种实 践活动的社会意义尚未有深刻的认识。而 只是简单地利用这个名词,来完成某个行 政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经济目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 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 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 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特有 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志愿者”的称呼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 。
20
从志愿行动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人们在 生活中碰到了各种难题而聚集起来共同协 商并解决的一种行为,是人为了在经济社 会发生变革的世界中更好地安身立命而采 取的积极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
当前志愿行动中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濒危动植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关 爱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类生 存生活的终极关怀。
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实践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实践 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据和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是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和谐、人类进步有 着密切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要珍惜实践 的机会,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26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1教1 科 书”》
•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 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关系或 认识关系,生存对人而言 才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 的问题。因此,生存关注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 具有本质重要的意义。
12
其一,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 据和基础。
其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 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 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那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版
2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使用实践概 念。实践的最初含义是指一切生命物的活动, 并不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
#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接触社会,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生 理论联系实际,更生动地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帮助他人,改善社会公共事务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9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最有影响力 的载体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2010年 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等活动中,志 愿者以其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顽强 的意志跃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的极大 关注,也赢得世界的赞誉。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使实践成为 人类学范畴的哲学家。他说: “动物没有实践”。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要特征 实践观的生存关注 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4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5
物质生产 劳动实践
6
处理社会 关系实践
7
科学实验
• 综上所述,实践的变化,就是 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人的存在方 式的根本改变。 “实践”范 畴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丰富的 内涵和革命性意义。
16
❃实践的真正本性在于,总是要超越当下 的生命状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期 许未来。这样的本性恰恰是为当下确立希 望。实践是生存生活的内在需要。
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 重要载体有哪些?其深 刻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8
其中,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
实践的主要特征
其一,物质性 其二,自觉能动性 其三,社会历史性
❀ 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整体。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的生存关注
“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外界物的理 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 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 ‘处在’某一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 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 足自己的需要。”
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志愿活动有时被简单化,仅仅 成为一个时尚名词,而不是一种有着深刻意义 的实践行为,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呈现出 投机性、断续性、盲目性、从众性、零散性等 等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对“志愿服务”这样一种实 践活动的社会意义尚未有深刻的认识。而 只是简单地利用这个名词,来完成某个行 政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经济目的。